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团体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社交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3-14刘晓晨朱珊珊杨学会王娜娜
刘晓晨,朱珊珊,杨学会,王娜娜
1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南 250031;2 济南市天桥区泺口街道办事处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31;3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济南 250031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脑血管疾病,是指因各类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或者因非外伤性脑血管破裂致使脑组织出现不可逆的损害,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脑卒中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且70%~80%的脑卒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3]。由于脑卒中患者治疗康复周期长、花费高,并且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尚不足以满足其机构康复的需求,8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后回到家庭,由家庭成员提供居家护理和康复训练[4]。老年脑卒中患者身体体质较差,加之康复效果显现缓慢,情绪容易波动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消极情绪可导致患者自我内心处于封闭和孤僻状态,影响患者家庭社会关系和社交活动,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增加社会、家庭负担[5]。有研究指出,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格外重要[6]。但是社区、家庭主要照顾者由于缺乏经验、知识水平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评估并提供专业、适宜的心理疏导[7]。“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第一代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疗法,它强调“凡事皆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注重个人自尊的提升,改善人际沟通方式,从而帮助人活得更加“人性化”[8]。本研究通过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团体干预,在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社交行为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3月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出院现在社区居家康复的5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且患者为初次发病;②遗留肢体活动障碍,日常生活需要部分辅助;③年龄≥60岁;④患者病程3~12个月,处于病情稳定居家康复期;⑤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能够完成简单读写任务,沟通交流无障碍;⑥自愿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脑卒中后有意识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者;②伴有严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恶性肿瘤或脏器衰竭等;③曾参加过其他形式的心理干预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9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29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61~9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7例、中专或高中9例、大专或专科4例、本科及以上3例,婚姻状况:已婚24例、离异2例、丧偶3例,子女数量:1个15例、2个12例、3个及以上2例,主要照顾者:自己3例、配偶13例、子女12例、其他1例,病程(11.48±7.56)月,脑卒中种类:缺血性卒中15例、出血性卒中14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1~9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8例、中专或高中8例、大专或专科1例、本科及以上4例,婚姻状况:已婚22例、离异1例、丧偶7例,子女数量:1个19例、2个10例、3个及以上1例,主要照顾者:自己4例、配偶12例、子女12例、其他2例,病程(10.63±7.87)月,脑卒中种类:缺血性卒中18例、出血性卒中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定期随访,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心理感受,讨论身体状况改变造成的影响以及不利于应对的因素,给予正确的信息和引导,给予鼓励、安慰等情感支持等。观察组在常规社区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团体干预。干预小组包括主任医师1名、心理治疗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基于萨提亚模式的相关概念[9],在参考相关文献[10-12]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讨论制定干预方案,具体干预内容如下。①相识是缘:小组组长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进行此次团体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名字游戏促进患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介绍萨提亚模式的22条信念,推动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心灵联结。②走进自我:了解患者因脑卒中疾病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讨论管理负性情绪的方法。通过绘制自我曼陀罗,呈现出自我层面的各种能量,包括生理、智力、情感、感官、灵性、交互、情境、营养8个部分,帮助患者认识到每个部分都具有同等的价值,重点指导患者如何接纳和评价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帮助患者认识到不管是自己的躯体还是情绪,都是自我身体的一部分,学会倾听每个情绪之下的智慧,正向地运用它,从而不断学会掌管情绪。③沟通应对姿态:讲授“萨提亚模式”4种不一致的沟通姿态,包括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在不同的剧本情境下现场雕塑4种沟通姿态,学习和体验不同的沟通姿态对于自身情绪状态的作用和影响,最后学习应用一致性沟通来和谐处理自我与他人以及情景的关系。④冰山隐喻:讲解冰山理论的7个层面,通过“走冰山”指导患者清晰地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渴望,透过行为表象洞悉自我和身边人的深层次渴求,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提升自我价值感。⑤角色扮演:让患者回顾自己的生活历程,通过影响力车轮找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给予自己影响和提供资源的人,挖掘除自身及家庭资源以外的社会资源并加以利用,将当前存在的问题、发生的事件以及影响自我发展的人物建立联结,给每位组员设定一个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角色,通过鼓励患者与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增强患者的社交行为能力。⑥重塑美好夕阳红:鼓励患者总结并分享参与此次活动的体会与收获、不足与遗憾,寻求共情支持,同时对自己的未来重新进行评估,并写下自己的期待与渴望,最后全体患者相互告别。观察组每次活动均以冥想开始和结束。两组每次干预时间为1~1.5 h,每周1次,共持续6周。干预过程中鼓励两组患者家属积极参与,以家庭亲情启发患者与家属的感恩之心,让患者及家属相互理解,增进感情。为避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相互沾染,优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组结束后再对对照组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社交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
1.3.1 负性情绪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SAS及SDS各20个条目,采用Likert 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患者负性情绪越严重。
1.3.2 社交行为 采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评价患者的社交行为能力,分数越高说明社交能力越好,自我价值感越高[11]。
1.3.3 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老年脑卒中患者日常最基本的活动及简单的行为能力[13]。该量表主要包括进食、修饰、如厕、洗澡、转移、穿脱衣服、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内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水平越高,自理能力越好。
1.3.4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14],主要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均<0.001)),且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29 30 SAS干预前50.66±6.25 50.33±5.10 0.217 0.829干预后44.17±5.63 49.13±6.04 3.262 0.002 t值9.245 1.819 P值<0.001 0.079 SDS干预前44.66±6.31 45.17±5.70-0.324 0.747干预后41.48±5.25 44.86±6.27-2.227 0.030 t值4.325 0.548 P值<0.001 0.588
2.2 干预前后两组TSBI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T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TSBI评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或<0.05)。见表2。
表2 两组TSB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TSBI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29 30 TSBI干预前30.83±6.59 30.23±7.02 0.332 0.741干预后34.62±6.89 31.10±5.25 2.187 0.033 t值-7.302-1.513 P值<0.001 0.141
2.3 干预前后两组ADL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或<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07)。见表3。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ADL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29 30 ADL干预前38.79±12.58 37.67±14.19 0.322 0.748干预后47.41±10.05 40.17±9.78 2.806 0.007 t值-7.992-2.347 P值<0.001 0.026
2.4 干预前后两组SF-36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F-36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在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6个维度方面得分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或<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bP<0.01;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cP<0.05、dP<0.01。
组别观察组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干预前 干预后n 29 30生理机能44.31±14.92 53.10±17.24ac 44.67±13.26 45.17±11.63生理职能15.52±18.19 25.00±22.16 15.83±12.25 16.67±18.95躯体疼痛49.14±16.47 60.07±15.15ac 49.53±18.29 50.37±17.84生命活力33.62±13.69 49.14±16.21bd 33.00±12.70 35.67±11.28社会功能45.26±13.11 61.64±23.61bc 45.83±14.80 47.50±16.21情感职能39.08±28.27 50.57±24.59 38.88±31.66 41.11±27.24精神健康47.38±10.60 57.38±14.39bc 47.60±14.30 49.73±12.19总体健康40.90±14.92 53.10±17.83ac 41.80±11.34 44.67±9.93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逐渐减弱,而脑卒中后的老年人因偏瘫、肢体活动障碍等致使身体形象发生改变,加之日常生活需要依赖他人,导致自尊低下,从而回避人际交往,拒绝社交活动。同时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因经济费用的增加及康复效果显现缓慢等原因,患者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异常,如焦虑、抑郁等[15],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情绪障碍的老年人约占30%[3]。而抑郁等负性情绪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信心,致使其社交行为能力进一步下降,不利于患者融入社会及肢体康复[16-17],严重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萨提亚模式”是一种教会人们如何肯定自我并怎样积极和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从而淡化了患者的病态观念。“萨提亚模式”的核心是关注自我成长和开发潜能,发展出高度的自我价值[18]。目前随着对该模式的不断拓展研究,该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个体及团体辅导中,并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给予团体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TSBI、ADL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可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拓宽个人成长空间,促使其与外界进行交流,避免以逃避的态度面对社会和家庭,提高其社交行为能力,最终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次干预过程中,萨提亚团体互动方式为患者营造了开放、接纳、尊重的氛围,使患者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家庭的温暖和心理支持,患者通过团体活动结识与自己经历相同的人,并且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彼此增加积极能量,从而更愿意表达自我,互相分享内心感受,转化创伤,减轻了自卑心理,形成生命力的联结[19]。通过倾诉内心感受还可获得病友的共情性支持,进一步提升其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心理适应能力。而通过体验不同的沟通姿态,发现自我沟通方式中的限制及潜在资源,并且能够站在一个既考虑自己、又关心他人,同时充分意识到当前情境的角度上,对问题做出一致性的反应,从而改善其社交焦虑状态[12]。同时患者带着尊重、接纳去和家庭成员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家庭成员间的能量重新流动起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建立自信,并主动融入环境。通过绘制自我曼陀罗,寻找自己在身体、情绪、思想、关系、环境背景等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帮助老年脑卒中患者全面认识和接纳自我,带着爱去关照自己的每一个部分,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回应它们不同的需求,让它们更好地为自己工作。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社交行为能力下降,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本研究通过“冰山体验”等活动从根本上帮助患者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长期压抑并被自己忽略的“内在”,清晰地区分自己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渴望,引导其感悟自我,学会接纳自我,通过历程性提问理性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互动,使自己处于自我价值较高的状态下,减少了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20]。另外,通过赋予每位患者一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角色,相互之间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互动交流,并分享和感知经验与心得,促使患者再次燃起生活的斗志和激情,在自身社交行为能力逐步提高的同时,自身焦虑、抑郁、苦闷的状态也在逐步好转[11]。老年脑卒中患者负性情绪及社交行为能力得到改善的同时,对康复治疗的自信心不断增强,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坚持配合康复锻炼,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以“萨提亚模式”为核心的团体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其社交行为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中样本量局限于某个社区,相对较少,且干预时间短,后期还需扩大样本量并延长干预、随访时间以观察远期疗效。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刘晓晨: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对文章整体负责;朱珊珊:研究实施,分析和解释数据;杨学会、王娜娜:研究实施,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