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沙河堤防裂缝与塌陷对堤防安全影响分析

2023-03-14沈碧哲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2期
关键词:临水堤身防护林

沈碧哲

(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7)

产生裂缝对堤防的安全有极大影响,伴随雨水入渗,裂缝将继续扩大,甚至于造成大堤的崩塌;这种情况,在汛期或发生大洪水时,伴随着土体自身强度下降,裂缝对堤防的稳定性影响将会更大,后果难以估计。由此可见,在分析裂缝的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有效的防治对策对存在裂缝的堤防至关重要。

1 工程概况

目前北小河堤顶宽2.5~4m,堤高一般4~5m,堤底宽约30m,堤防背水坡坡度为1∶1.5~1∶2.5,迎水坡坡度为1∶2.5~1∶3.5,堤身主要组成为黏性土、粉土及中砂,堤基从上至下分别为粉土、黏性土、中砂。

2017年4月,在巡视中发现:迎水面、堤顶以及堤脚外30m范围内的防护林内有多处不同规模的裂缝和塌陷。当时采取了表部挖填、覆盖防渗膜等应急处理方式,汛期未发生较大规模的险情。2018年4月,发现裂缝、塌陷发展迅速,远较上一年严重。堤防左右岸均存在裂缝,长度分别为5.2km和5.5km,合计10.7km。在裂缝附近的防渗措施大多失效,部分裂缝处伴有塌陷,受裂缝影响防渗膜也多被拉裂。

北小河出现裂缝的堤防主要集中在沈半线桥下至小东山堡村段,该段两岸有较广的耕地、较密集的人口,且该区域内有多条重要交通线路经过。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汛期前应及时处理裂缝与塌陷问题。

2 现场情况调查与勘测

2.1 地面调查情况

本段堤防总长度约10.7km,其中,约7.8km分布裂缝及塌陷。裂缝与塌陷(坑)主要发现于堤身、堤外树林中,与堤脚距离多小于50m,局部地面表现为串珠状塌坑。

裂缝与塌陷(塌陷按其长边方向与堤线的关系)走向以平行(纵向)和垂直(横向)于堤防走向为主,局部与堤防走向斜交。

调查点编号原则:裂缝断续分布,但在一条直线上的,按1处计;塌陷(坑)呈串珠状的,按1处计;部分裂缝相交或与相邻裂缝、塌陷(坑)很近的,按1处计;相对距离较远的、独立的裂缝或塌陷(坑),单独按1处计。按上述方法和统计,本次工作共发现250处裂缝与塌陷,最大可视深度约1.6m,其中塌陷(坑)的最大宽度约2.3m,裂缝最大长宽分别为113m和1.6m。裂缝与沉降现象在附近村镇中也有出现。

2.1.1右岸地裂缝分布与基本特征

右岸堤防裂缝与塌陷(坑)分5种情况统计,其中:

(1)右岸堤内公路裂缝。发现裂缝43条,长度一般为7m,裂缝最大宽度3cm。多与路走向垂直。

(2)右岸堤防贯穿性横向裂缝。发现贯穿性横向裂缝37条,主要在临水坡堤身、堤外防护林内发现。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20m,最大宽度1.5m,最大深度0.9m。

(3)右岸堤外横向裂缝。发现横向裂缝28条,塌陷(坑)8处,主要在临水坡堤外防护林内发现。裂缝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18m,最大宽度1.5m,最大深度0.9m;塌陷(坑)可见最大长度约5m,最大宽度2m,最大深度1.6m。

(4)右岸纵向裂缝。发现纵向裂缝45条(堤外44条,堤内1条),塌陷(坑)8处,主要在临水坡堤外防护林内发现。裂缝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83m,最大宽度0.9m,最大深度1.1m;塌陷(坑)最大可见长度约2.2m,最大宽度0.7m,最大深度0.7m。

(5)右岸堤外发现斜向裂缝3条,地面可见最大长度14m,最大宽度0.4m,最大深度0.7m。

2.1.2左岸地裂缝分布与基本特征

左岸堤防裂缝与塌陷(坑)分4种情况统计,其中:

(1)左岸堤防贯穿性横向裂缝、塌陷。发现贯穿性横向裂缝20条,塌陷(坑)4处,主要在临水坡堤身、堤外防护林内发现,背水坡一侧仅局部发现。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25m,最大宽度1.1m,最大深度1.3m。塌陷(坑)最大长度约2m,最大宽度2m,最大深度1.3m。

(2)左岸横向裂缝、塌陷。发现横向裂缝26条,塌陷(坑)12处,主要在临水坡堤外防护林内发现。裂缝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30m,最大宽度1.6m,最大深度1.5m;塌陷(坑)最大长度约3.5m,最大宽度1.8m,最大深度1.6m。堤身还发现两处獾子洞,宽0.2~0.3m,进深分别为1.4m和2.4m。

(3)左岸纵向裂缝、塌陷.发现纵向裂缝23条(堤外20条,堤内3条),塌陷(坑)3处,主要发现在临水坡堤外防护林内。裂缝地面可见最大长度约113m,最大宽度1.0m,最大深度0.9m;塌陷(坑)最大长度约2m,最大宽度2m,最大深度1.2m。

(4)现斜向裂缝12条,主要在临水坡堤外防护林内发现。地面可见最大长度8m,最大宽度0.7m,最大深度0.6m。

2.2 物探

2.2.1采煤边界探测

本次工作采用大地电磁法(EH4)对某矿开采区的采煤边界进行了物探复核。探测结果表明,物探测得的采区边界与矿区提供的采煤边界基本吻合。

2.2.2堤防附近裂缝塌陷探测

本次工作采用高密度电法,对堤防迎水面堤脚附近地面下30m范围内进行探测,根据物探成果,地下水位以上(6m)范围内,未发现明显闭合圆形态的点状高电阻率异常,推测地下水位以上(6m)测线范围内地下无大范围塌空、空隙区;地下水位以下(6~30m),全部处于覆盖层内(100m),由于受到地下水的影响,不同岩性土层的电阻率差异不大,对电阻率值相对较高和较低位置分别进行了打钻验证,结果表明其电阻率差异主要由上层粉质黏土(0~10m)的导电性差异引起,未发现明显空洞、空隙区。建议对高密度电法测线地下水位以下部分(6~30m),结合地质资料和塌陷、塌空机理进行综合分析。

2.3 坑探与钻探

2.3.1坑探

本次工作在堤外距离堤脚30m范围内布置探槽12条,探槽长度3~9m,宽度0.6~1.5m,深度1.1~2.6m。成果表明:

(1)堤脚地裂缝向下发现深度一般1~2.5m,缝宽自上而下逐渐变窄直至消失(肉眼不可辨),除地表调查的深度内无充填外,向下多有充填,充填物多为地表干土。

(2)堤脚独立塌陷(坑)和串珠状分布的塌陷(坑)多发现在表层厚0.5~1.0m的粉土层中,下部多为硬塑-可塑的粉质黏土层,层中未见明显塌陷现象,串珠状塌陷(坑)之间亦未见明显的连通裂缝。局部塌陷(坑)处,地表以下0.7~1.0m深度范围内有层状塌落形成的空腔(空腔上部岩性为灰黑色粉质黏土)。可见塌陷(坑)的影响深度范围一般在1m左右。

2.3.2钻探

本次工作布置钻探孔2个,钻孔位置按高密度电法确定的堤脚下堤基高阻异常区和低阻区布置。

钻探成果表明:

(1)堤基地层岩性主要为表层约1m厚粉土层、下部其余细粒土层主要为黄褐色-灰色可塑状粉质黏土、灰色软塑状粉质黏土。细粒土层下部主要为密实状的中砂层,其厚度一般大于5m,砂中多夹有黏性土薄层。

(2)工程区地下水位埋深在6~7m,为承压水,含水层为中砂层。

(3)物探指示的异常电阻区在地表2.5~6m深度内未见明显的裂缝、塌陷(坑)痕迹以及明显的松散土层。

2.4 现场渗水试验

现场在堤身、堤脚的裂隙和塌陷处进行渗水试验。试验表明:

(1)被松散细粒土充填的裂隙、塌陷(坑)在浸水条件下,渗透性有逐渐变大和充填的土体颗粒有被带走并产生持续塌陷的现象。

(2)被细粒土充填的裂隙、塌陷(坑)在浸水条件下,渗透性变大现象不明显,同时在水流渗流作用下塌陷现象不明显。

总体来看,堤身的裂缝、塌陷(坑)充填物更松散,深度大时,在水流渗流作用下极易发生渗流破坏;堤脚被充填的裂缝由于堤基土体本身压力和可塑状土的自密作用,其下部充填土在密实性上较好,在水流作用下一般不致发生渗流破坏。

3 对堤防安全影响分析

3.1 裂缝与塌陷对堤身的影响

堤身裂缝以横向为主,裂缝两侧土体多呈松散状态。汛期时,受流水冲刷影响,裂缝加大的同时,流水逐渐冲毁堤防,对堤身产生不利影响。

塌陷是有空洞的堤身或堤基内土体继续塌落厚形成,在汛期时,对渗透破坏产生不利影响,若形成水流管道长久发展,堤防有冲毁风险。

3.2 裂缝与塌陷对堤基的影响

堤基周围裂缝的两侧土体以较松散状态为主,汛期时,裂缝中流水加快,更易冲刷破坏,在水流持续不断冲刷作用下,裂缝宽度不断加大,任其发展会产生堤身塌陷,随着堤防水位变高,堤防稳定性极低,有溃堤风险。

在堤脚部位的纵向裂缝和塌陷,汛期时,堤基顺裂缝渗透破坏极易发生,任其发展则长条形塌陷大概率出现在堤脚处,若堤内水位高,堤防呈长段状溃堤的风险极大。

3.3 裂隙与塌陷的分类及应急处理建议

根据上述堤防裂缝和塌陷的特征及对堤防工程的影响,为保证堤防安全度汛,对裂缝和塌陷提出如下分类原则和不同应急处理建议。

A类:未被细粒土充填的贯穿堤防的裂隙,建议进行钻孔灌注黏土浆液或铺盖防渗膜;堤身两处獾子洞建议一并处理。

B类:堤身、堤脚外发现深度较大、严重危害堤身(或堤基)安全稳定的裂缝,建议开挖一定深度后用黏性土进行回填压实处理,处理深度1.5~2.0m,同时建议根据开挖鉴定的现场裂缝延伸情况进行适当延伸。

C类:堤身塌痕不明显、堤脚外发现深度较小,对堤身(或堤基)安全稳定影响相对较小的裂缝,建议进行开挖回填黏性土压实处理,处理深度按1.0m考虑。

D类:公路路面裂缝、经回填压实处理后未重新发展的地裂缝、距离堤脚较远的地裂缝,建议加强变形观测,暂不进行处理。

经分类统计,本次防洪应急度汛建议进行处理的裂缝、塌陷(坑)数量见表1。

表1 建议汛前信息统计表

4 结语

本文依托北沙河安全评价实例,通过多种手段,对某堤防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根据本工程情况提出分类标准,针对性提出处理不同类型裂缝方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堤防安全性分析及针对性防护具有借鉴意义。但仍有如下不足需要优化:

(1)不同工程情况多有差异,需进一步对比各个因素对分类标准的影响权重,在日后工作中可结合大量类似工程数据进行修正,把分类标准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以便更好地解决堤防裂缝与塌陷对堤防安全影响分析问题。制定更为合适的防治对策。

(2)如何将本文中方法与其他已有方法对比验证,结合使用,需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临水堤身防护林
施工期堤防裂缝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黄湓河新胜段堤顶裂缝成因分析
《花乱开》
临水
城市河道边坡病害成因分析及加固方案讨论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浅谈堤防防渗加固措施
临水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