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软实力:文化交流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中的作用

2023-03-13洛桑志玛

公关世界 2023年23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对外传播软实力

洛桑志玛

摘要: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广泛运用于外交领域。文化交流是以文化传递、互动与交流为核心内容而展开的综合外交,是主权国家通过运用文化交流手段实现某些政治经济目的或对外策略意图的综合外交活动。基于国内因素和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我国着力推进国际文化在中外交领域发挥重大影响,并在实践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包括借助国际媒体的深入传播,积极营建有益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利用文化交流和平性强的特点,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利用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间理解与信任,从而实现国际友好合作。目前,我国的文化交流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交流范围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与完善,这需要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扩大国际交流,增强政治表达的效果提高国际传播力,为促进国际友好合作水平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关键词:国际友好合作;软实力;国际形象;对外传播

引言

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政治上相互影响,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获得更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通过战争、武器等传统方式来加强国家实力、扩大国际影响的途径被证明并不可取更不可行。相反,许多发达国家把眼光投向我国能力构建的柔性优势,注重在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增加“软实力”,借此来塑造大国地位、创造优越的国际舆论条件,以此为我国的全面对外策略服务。为此,文化交流作为践行这一策略的具体措施,被诸多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广为运用。中国作为成长中的世界新兴大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加大了文化交流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良好的国际效果。

一、文化交流与国际友好合作的内涵

文化对外交流最早出现于1934年的《牛津英文大辞典》,“英国政府议会创立新的文化交流手段,便是致力于国外英文教学。”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文化交流的理解与定义也日渐深入[1]。现阶段普遍认为,文化交流是以文化传播、交往和沟通为内容而进行的综合外交,即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文化交流方式实现某些政治经济目的,或其他发展目标的外交活动。从中可见,学者注重将文化交流理解为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活动[2]。

关于对国际友好合作内涵实质的理解,可从马克思主义、恩格斯的思想“国际合作”理论中寻觅思想根源。“国际友好合作”作为一种话语权的表现,是各国之间互相交往、交流、合作以达成共同利益的互惠互利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将“软实力”定义为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由此可见,软实力的实质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表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即两国通过各种文化或其他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塑造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友好合作的能力,反映的是与某种国际合作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3]。一个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程度,最终决定其在国际力量对比中综合能力的高低和有效运用的水平。国际友好合作以硬实力为根本,以軟实力为核心。因此,国际友好合作实质上都是以自身价值观为基础、以各国共同利益为要求、直接关系国际地位与形象的一项软权力,是国际权力关系的现实反映。

二、文化交流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中的作用

在当今国际社会上,文化交流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间友好合作的重要基石与动力。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国家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为促进国际友好合作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在实现国际友好合作中,文化交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交流通过多角度的传播模式,来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多角度既有人际传播,也有大众媒体传播;既包括教育传播,学术传播,语言传播,还包括特定历史事件给予的传播等[4]。实践证明,单维度的媒体方式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时,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往往是薄弱而有限的,只有通过多维度、有重点的传播方式,信息才有可能彼此印证,鉴别真伪,客观地思考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不但中国国家领导层在联合国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屡次提出“和谐世界”的概念,还通过政府组织的教育交流、信息交流等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政”等观念,用来化解“中国威胁论”,宣扬传国走和平发展路线的外交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输出的电影,例如《中国维和警察》向世人诠释中国“以和为贵”的信念,同样,中国在奥运会等大型活动中,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民众向往和平、珍爱和平的理念。通过这些全方位、多类型的文明活动,营造理解,释放友善,增强相互信任,让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人都增进了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5]。

其次,文化交流主要是在国际交往、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来为国家形象服务。文化传播的和平性特点使其在国际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国之间存在的信息资源不平等和不均衡的状况产生了误差性的信息流动,从而形成了消极甚至错误的国家形象,如由于美国媒体一直故意歪曲放大中国的政治状况,使得在美国人心目中,中国在政治方面对内实行集权统治,对外具有霸权倾向;民众缺失选举权力,整体政治状况令人担忧。美国媒体一味扩大这些信息在国内的传播,甚至将这些信息作为一大热点或卖点来解读,这些媒体的报道与现实的中国国内现实拉开了距离。面对以上,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提及:“我们除了用强大的现实来回击这种无稽之谈外,更应当重视用各种文化交流的手段,用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用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用洋溢着东方精神的思想和睿智,来沟通人的心灵,解决愚昧和偏执造成的问题,把我们求和谐、谋未来开发、促协作的讯息传递过去。要面对国际主流社区,面对国际大众,把一个个真实客观的国家推介过去,告知他们国人在想什么样、做什么样。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传播点滴穿石、润物无声无形的功用,让世人真正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中国要积极出击用我们自己的口向全球大声提出自己的心声,有必要告知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到底怎么样”,并以此争取全球人民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最后,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和互信。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复杂性往往导致误解和猜疑,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高国际友好关系质量。例如,日本的动漫和卡通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增强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通过文化交流,国家之间可以建立密切联系和深入合作的合作平台,通过交流文化资源,增进国际贸易、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为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文化交流还可以推动国际舆论议题的多元化和平衡化。在国际舆论中,西方国家常常处于主导地位,通过自己的媒体和话语权占据着舆论优势。而通过文化交流和发言人的积极表达,国家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声音和利益诉求,扭转话语权的单一和不平衡,推动国际舆论议题的多元化和平衡化。例如,“文化自信”已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正面的评价。

三、增强国际友好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文化自信

中国有着坚实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实质是建立在中国五千余年历史传统根基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宽广、更深刻的自信。”中国有历史文化发展的底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如“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和而不同”的民族观、“义利相兼”的道德观等,对周边国家及世界文明都形成巨大的影响[6];更有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过程中所诞生的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精神,如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要发掘出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价值内涵并促进其发展,必须从中提出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并向全世界推而广之,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框架。这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夯实了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唯有对自身文化坚定信心,才能充实富有吸引力的话语内容,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和构建更有利的软环境。这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和战略,如“新型大国关系”“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等对外新思路一脉相承,对于扩展中国文化影响、促进国际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扩大国际交流

近代以来,中国同国际体系的合作关系已经经过了从抵制到接受、从观望到积极参与、从充当一般性配角到争取国际重大话语权的复杂过程,而这也正同中国与国际体系友好合作的历史演变过程相互吻合。但如今,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国际体制是中国设置全球议程、彰显自身作为、树立大国形象的最有力工具,中国参与全球制度建设和世界管理的广度与深度,都到达前所未有的程度。透过主动创设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向全球机构输出高级人才,中国就能够创造共同价值来鼓励企业合作并与竞争对手共事,同时透过协商对话,适时消弭差异,增信释疑,从而促使他国放弃零和博弈中的敌对思想,并透过真正努力向世界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大国只会对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产生更加积极、具有建设性的成果。

参与国际事务目的在于掌握自身价值观权力的主动,促进全球格局向着于己有益的方式转变。同时根据当前国际局势,在中国独立自主的全面发展外交政策指引下更加奋发有为,进一步优化对外政策格局,敢于担当起责任大国的国际使命,在世界治理中创造更多的共同贡献,努力塑造能作善为的国际形象,在國际舞台上方能得到他国的坚定支撑,并以此扩大与各国友好交往的群众影响。在文化交流的渠道上,既要注重利用官方外交、首脑外交表达中方的立场思想,又要重视利用公共外交、二轨外交来表达中方立场、介绍中方故事,让对外宣传的语言更加表达中方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用最容易被西方世界所接受的形式经由外交途径传播开来,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三)增强政治表达的效果,提高传播能力

不论是讲述好中国故事,或是传递好中国声音,都是中国面对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表达。信息传递水平是造成我国话语表述不畅的硬件前提,主要表现在我国媒体或其他渠道在语言表现上的软硬件能力,如采访、组编、播发以及文化评论。英国一则民调表明,当代全球观众对我国的认识大多借助于西方媒体,仅有22%的观众通过中国媒体认识我国。强化海外宣传品牌建设要打造全球顶级媒体,提升新闻信息原创水平,尤其是要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新华社、央视、环球时报、中国时报等采取全球化策略,提升其硬件平台设置、信息渠道、记者站建立、编导团队的素质,在与西方媒体的对抗中增强国内信息的播送量。同时,科学建立海外宣传语言制度,注重海外研讨会、外交对话、智库沟通等语言渠道的应用,提升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的国际性、专业性水平。唯有从创新表述内涵、丰富表现形式、拓展表述途径、拓展表述范围等多个层面形成合力,构筑全面媒介宣传体系,把官员讲与民间说、自己讲与别人听、说道理和讲故事、想说的与想听的有机融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拓展政治表达的空间,使全球人民更为广泛认识中国、理解中国。

结语

历史经验证明,文化交流是大国外交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建构了推动世界各国间友好合作、传播大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在这一领域上早已积攒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相对而言,中国文化交流的起步迟滞,且成功经验也比较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必须建立我国文化交流的国际对话制度,旗帜并鲜明地反对、驳斥西方人故意抹黑我国文化软实力输出者的做法;另一方面,中国又必须从与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吸取经验,将之服务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过程虽然漫长、曲折,但其影响深远而又深刻。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所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首先就应该是国家间的文明交流,因为唯有增进文明间的交流与相互理解,才能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更良好的国际舆论条件。提高与海外的友好合作水平,不但取决于我们对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发掘,更有赖于我们怎样运用和传播文化软实力,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文化外交面临的一项持久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高有宏.文化软实力提升四策[J].人民论坛,2018(4):136-137.

[2]王春荣.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道[J].人民论坛,2017(25):136-137.

[3]徐太军.文化软实力及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1):7-15.

[4]徐怡宁.从“软实力”到“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超越[J].现代商贸工业,2022(21):35-37.

[5]马德武.孟买上海对话―― 国际友好城市多模式合作远景[J].科学发展,2017(2):72-76.

[6]李永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俄关系发展[J].俄罗斯学刊,2021,11(4):5-18.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对外传播软实力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