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语言的礼貌原则
——国际业余无线电的研究视阈
2023-03-13魏鸿玲魏建翔
魏鸿玲,魏建翔
(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0 引言
礼貌是语言文化的重要特质,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信息时代的无线通信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并对传统语言进行了反哺。业余无线电是无线通信的组成部分,是鼓励人们从事无线电收发的兴趣爱好活动[1]。国际业余无线电通信,是不同国家爱好者共同开展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活动,为我们研究现代通信的礼貌原则提供了样本。
1 国际业余无线电语言的礼貌原则
作为沟通全球爱好者的“世界语”,业余无线电具有简练原则、便利原则、包容原则、公益原则和平等原则等,体现了“体谅、忠诚、进取、友爱、适度、爱国”的业余无线电精神[2]。
1.1 言简意赅,少说多听
无线电的频谱资源宝贵,传播条件多变,通话时间有限,因此简练成为首要原则。
(1)先静默,后插入。为防止干扰他人,先静默守听,确认无人交谈方可发起呼叫。插入他人谈话,也应先守听,待其“谈兴渐淡”之时,再请求插入。若未得到允许,则继续静默守听。总之,发言以不降低他人的乐趣为限[3]。有的爱好者会在公祭日、友台操作员离世时期号召无线电静默,此时打破静默是不礼貌的。
随着技术发展,“静默守听”有了新内涵。一是频率法定,使用有序。由于无线电易受干扰,各国都对业余无线电的避让次序立法,将礼貌原则上升为国家意志[4]。《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对各类无线电业务的主次关系做了规定,次要业务不得干扰主要业务。二是国际约定,主动避让。例如,在144~146 MHz频段,业余无线电和业余卫星同为法定主要业务,但业余卫星功率小、过境时间短,属于稀有电台。该频段应多静默守听,进行长时间的地面通信是不礼貌的。
(2)多用Q简语和缩略语。由于无线电术语比较复杂,常用以Q开头的3个字母指代专业术语,即Q简语。例如,QRZ表示“谁在呼叫”,QSB表示“信号衰弱”。还可将疑问词、谓语省略,达到极简。例如,读“QSL”并将“L”升调表示询问“是否通联成功?”,而将其降调则表示通联成功。此外,缩略语也广泛使用,包括THX/THS(谢谢),PSE(请)等礼貌用语,GM(早安)、GN(晚安)等问候语,OM(老朋友)、YL(女士)等尊称,以及TX(发信机)、OP(操作员)等专有名词[5]。它们降低了抄收难度,故成为礼貌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航天业余无线电将简练原则发展到极致。航天器过境时间短,爱好者们争分夺秒与之通联,尽快让出频率。集体电台与航天员通联时,多个操作员接力发言,单刀直入地向航天员提问,互不介绍、不问好、不告别,语毕立即让出操作席,“不客套”便是最大的礼貌。实用性和礼貌性互补,“简明快”和“信达雅”共存,这是业余无线电的独特魅力。
1.2 麻烦自己,方便他人
受位置、距离、噪声、衰落和多径传播等影响,不同接收端的信号质量大相径庭。为了便于他人抄收,发信者不厌其烦地对语言进行处理。
(1)自报呼号。通过业余无线电邂逅陌生爱好者的可能性很大,而电码、语音的辨识度有限,因此要反复自报家门。例如,“this is ***,calling CQ and standing by”,意为“我是某电台,收到请回答”。而不报呼号,就如唐突的街头搭讪一样不礼貌。
(2)频繁复诵。将重要信息说三遍。发起通联时的“CQ”(呼叫)、己方呼号都复诵三遍。这类似智能手机的纠错码,将0或1自动发送多遍,接收端以收到较多的为准。可见,现代数字通信也具有频繁复诵的特点。
(3)善用字母解释法和数字读法。字母的辅音部分发音较轻,C和E,B和P口腔发音部位接近,容易混淆。业余无线电常用字母解释法,以一个单词代表其首字母。例如,惯用alpha代表A,bravo代表B。中文数字0-9宜读作“洞幺两三四五六拐八九”,以免一些数字混淆。
1.3 包容开放、欢迎他者
电磁波具有直射、绕射、反射、衍射等传播形式,既可近在咫尺,又可远在天涯,接收者的身份难以确定。业余无线电精神将“体谅”放在首位,强调包容开放。
(1)定时自报,欢迎插入。每隔5~10分钟“自报家门”,以便听到谈话的第三者获悉双方身份。例如,电台A和B通话时,会间歇复诵“…… B,this is A”。第三者插入谈话的请求通常会被欢迎。谈话结束后,不立即关机,继续守听几分钟,给他人“搭腔”的机会。
(2)明码通信,莫谈国事。应使用标准电码、通用的语言文字和调制方式。密码、暗语会排除他人的乐趣,是不礼貌的。还要避免政治、宗教、隐私、商业、娱乐话题,以免损害他人。值得留意的是,“莫谈国事”的出发点是对他者的尊重。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社会共识,我国爱好者通过电波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不仅没有违背礼貌原则,反而是业余无线电精神中“忠诚”“爱国”的体现。例如,建党10 0周年前夕,无线电爱好者参与“无线电点亮革命征程”活动;疫情期间,湖北爱好者用电台发出“拥护党和政府,战胜疫情”的倡议。这些行动在更高层次上维护了礼貌原则。
1.4 绅士风度、侠义精神
绅士风度是指对他人特别是弱者的人文关怀;侠义精神是指无线电爱好者发挥特长,服务社会,这对应着业余无线电精神中的“友爱、爱国、进步”。
(1)快让慢,强让弱。国际约定俗成:遇到初学者时,应以低于对方拍发的速度发报,以免新手望而却步。遇到信号强弱不同的电台时,尽可能回应距离远的弱台和呼号带有QRP(小功率)字符的电台,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快让慢,强让弱”的原则还可引申为“尊老爱幼”。成年人向少年爱好者发报时,要减慢速度,耐心回应。另外,电台呼号位数通常代表操作者的资历,我国老年无线电爱好者多是有贡献的通信专家、老报务员、老通信兵等。遇到呼号位数特别短的友台时,常对其表达敬意。英美国家爱好者也会对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报务员表示尊敬,对资深无线电爱好者的离世还形成专门短语:“become a silent key”“化作静默的电键”(注:电键是发报机的按钮部件,此处指代发报员)。
(2)发挥特长,报效社会。业余无线电参与救灾和作战之时,可打破礼貌原则[6]。我国业余无线电协会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无线电爱好者战时服务团”[7]。欧美业余无线电组织也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救灾救援等工作。此时,一切语言形式服务于正义事业。发送救灾信息时,也不受礼貌原则限制,插入他人频率无须征得同意[8]。例如,1988年中国等联合登山队在珠峰遇险,错过与北京约定的联络时间,大本营业余电台立即向全球发出普遍呼叫,幸而被日本无线电爱好者抄收,辗转地恢复了联络。2008年汶川地震时,成都业余无线应急通信网迅速传递灾情,要求友台“避让守听”,调度无线电爱好者参与救灾。这种义举不受礼貌原则的束缚,反而受到褒扬。
(3)性别平等,女士优先。业余无线电缩略语对男操作员有“OB”(old boy)、“OC”(old chap)、“OM”(old man)三种表达,而女操作员无论老幼一律简称为“YL”(young lady),使女性的靓丽风采呈现在电波中。从应答惯例上看,当有女操作员呼叫时,一般对其优先应答,其他电台则静默守听。从礼貌用语上看,各国爱好者一般用“73”表示再见,而男性向女性爱好者告别却使用“88”,可谓“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1.5 区域平等、国际协作
作为“世界语”,国际业余无线电的语言体现着平等、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
(1)从西方中心化到多元化。无线电起源于西方,早期语言体系是西化的。旧字母解释法中,以America、Boston、Denmark、Germany等西方地名命名的字母将近一半,此外还曾用殖民地Zulu、奴隶贸易中心Zanzibar等地名作为解释法。随着世界多极化,当代业余无线电通信更常用Alpha、Bravo、Delta、Golf等中性词汇,并成为国际标准字母解释法。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西方爱好者开始用“谢谢”“再见”等中文向我国电台表示礼貌,可见,今天的各国爱好者更加平等、中立地对待差异。
(2)求同存异。一是避免谈论政治、宗教、战争等话题。2020年前后,俄乌边界的业余无线电频段常被侮辱性语言和挑衅的说唱音乐干扰,被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称为两国爱好者的“无线电战争”,成为不礼貌的案例。二是尊重对方语言习惯。2019年,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业余集体电台BY2HIT与日本电台JH4CBM通联时,一改标准字母解释法(J为Juliet),而将J读作Japan,而日方电台则专门使用流利的中文应答,体现相互尊重。三是帮助对方克服客观障碍。与发射频率和我国不一致的外国电台联系时,先将接收频率调整到对方发射频率上,再报出“listening on***”,意为我台守听在某频率,引导对方采用“异频收发”方法。该方法还用在某频率过于热闹,希望与特定聊天对象切换到其他频率时。因此,“listening on***”就像邀请朋友从菜市场到私人餐厅赴约,是礼貌的表达。
(3)携手应对挑战。各国无线电爱好者密切协作,共同应对灾难。一是传递求救信息。1954年,无线电题材电影《四海之内皆兄弟》(Si tous les gars du monde)就讲述了世界各国无线电爱好者接力挽救遇险船员的故事。2021年海地地震后,国际业余无线电协会北美分区迅速划定3个救灾频率,号召全球爱好者静默守听,提供协助。此时可谓“沉默是金”“No news is good news”。二是弘扬国际正能量。疫情期间,联合国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发起“4U2STAYHOME”活动,统一在呼号后添加“4U2STAYHOME”后缀,谐音为“for you to stay home”(为你居家隔离),鼓励全球爱好者以“空中聚会”避免聚集,宣传防疫措施。我国苏州市业余无线电协会通过日本无线电俱乐部向日方捐赠口罩,并发出“隔海相望 樱花满开 众志成城 战疫必胜”的寄语,以答谢日方此前为我国捐赠口罩的义举。爱好者们还创造新的缩略语“WHJY”(武汉加油),向6区电台表达祝福(注:根据我国无线电分区规则,武汉所在的地区属于6区,该区电台呼号前缀包含数字6。无线电爱好者通常根据对方的呼号大致判断其所处的地区)。这些语言激励各国人民携手战胜灾难,增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国际业余无线电语言礼貌原则的形成与流变
2.1 通信技术奠定礼貌原则的物质基础
首先,业余无线电传播条件不如公网、专网稳定,收发双方须共同解决技术问题,为友台提供便利的语言成为礼貌表达。其次,无线电受电磁气象、航天器等影响很大,传播契机宝贵,话痨会妨碍他人通联。因此,礼貌原则受时间观念制约,太客套反而不礼貌。再次,电波具有开放性,既有地波、天波、空间波,又有直射、绕射、反射、衍射形式,有时很小的功率就可“天涯共此时”。说者无法预知听者的文化背景,需要注意对他者的包容。
2.2 历史进程影响着礼貌原则的发展
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了礼貌原则。在历史洪流中,无线电曾从民间走向战场,又回归民间。近期,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业余无线电活动被乌当局禁止,俄军电台被乌克兰无线电爱好者干扰(注:通过特殊的信号调制,将图像直接显示在对方的无线电台屏幕上),俄罗斯无线电爱好者则向乌克兰播放苏联国歌作为回应[9]。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业余无线电的主题。2022年,俄罗斯面对西方媒体的歪曲,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特设台“RP77”活动,鼓励全球无线电爱好者参与通联,以电波融化坚冰。另一方面,业余无线电自身发展塑造了礼貌原则。例如,“信号59”的说法源自在摩尔斯码中互致信号报告以帮助对方改进技术,从而成为礼貌的表达。“73”(再见)、“72”(致敬小功率电台)也是业余无线电历史特有的礼貌用语。随着中国空间站业余无线电载荷已完成频率协调,外国爱好者期待与我国天宫号的“Taikonaut”通联(注:Taikonaut是中文“太空”的拼音和英语astronaut“宇航员”混成的拼缀词,特指中国宇航员,该词已被牛津词典收录),业余无线电将传递中国的诚意和温暖。
2.3 各类语言文化对礼貌原则的哺育与吸收
一方面,业余无线电语言包容各国文化。既有“XMAS”(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的缩略语,又常见对春节等中国节日的问候。国外爱好者开始用“XIN NIAN KUAI LE”“XIE XIE”等汉语拼音向中国友台表达礼貌。另一方面,一些专用礼貌表达方式向外扩散,影响了通用语言文化[10]。例如,英语国家通话常用“copy”(拷贝)表示“收到”。“copy”早期常用于摩尔斯码,意为“抄收”,后来泛指各类信息的妥善接收。再如,聊天软件“QQ”原名“OICQ”,借鉴了国外即时通信软件“ICQ”。而“CQ”源自无线电缩略语,表示“seek you”。因此,QQ、ICQ、OICQ都是“I seek you”(我呼叫你)的变体。网络聊天中曾流行的“88”(再见)也是业余无线电缩略语。由于“88”的中文发音与英文“Byebye”谐音,因此在中国使用特别广泛。
4 结束语
现代技术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应当遵守合法有序的信息秩序,使用务实高效的语言,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国际义利观,提升通信的人文氛围。随着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卫星技术的发展,通信速率飞升,无线电的礼貌传统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赛博时代”的通信不再拘泥于使用缩略语、复诵、静默守听等传统礼貌形式,但简练、便利、公益、包容、平等的礼貌原则仍将伴随着无线电波,搭建世界人民的精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