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基本架构研究
2023-03-13李丽
李 丽
(山西省广播电视局监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1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基本架构
1.1 平台运作原理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为顺应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的新格局,在平台运作结构上进行了深化改革,监管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各种资源共享高效运用,实现了智慧化的监测监管。
1.2 平台系统架构
(1)采集层。由前端集群进行有线广播电视平台的实时监管,具体包括中波广播、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卫星广播电视、应急广播、IPTV、OTT、互联网视听节目、融媒体。收集到的各种频段数据为处理分析和监管业务提供了有效参考。
(2)平台资源层。以云计算为依托,具体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和安全防护四部分,构建计算虚拟化资源池、分布式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和安全防护,进行结构化信息的提取、数据的检索,并在平台系统中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维和监控。
(3)处理分析层。完成平台系统的各类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监测和处理,具体包括智能分析、视音频处理、数据服务、数据库等四部分。其中智能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人脸识别、场景识别、对象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语义分析等几方面;视音频处理的功能包括特征提取、视音频比对、智能拆条、结构化信息提取、媒资编目索引、流媒体服务;数据服务的功能包括数据检索、数据分析、数据调用、数据统计、数据发布、数据可视化;数据库信息资源数据库、视音频数据库、指标参数数据库、异态报警数据库、备案信息数据库、安全运维数据库。
(4)统一管理层。可将用户、门户、配置、日志、值班等多个不同系统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管理,以全面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相应的资源。
(5)监管业务层。监管业务层的工作任务繁杂多样,针对广播电视系统,监管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射机的监管是集中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资源管理和指挥调度的顺利进行;其次,根据系统和节目性质的不同,其余监管系统也展开相应的监管工作;最后,需要进行内容评议,以确保监管工作的全面落实,避免任何错误或遗漏[1]。
(6)呈现发布层。发布层是监管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实时监测的终端平台。该发布层具有整合性特征,通过智能监管指挥调度相关工作。它通过多画面监控平台展示相关数据,并结合网络态势感知系统进行综合检索。
1.3 平台系统功能设计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系统面临严峻的工作形势和紧迫的任务。监控技术的升级难度较大,大部分系统功能已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在设计平台系统功能时,需要发挥广播电视平台的主流引导作用,实现系统间的互通互享,确保功能业务的可用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入手。
(1)信号质量监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管平台的信号系统监测需要与各区通信网络运营商合作,以确保节目播出时通信质量稳定,并满足用户对音频和视频效果的需求。
(2)节目内容监测。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管平台节目内容监测是通过EPG实现的,通过对当前多频道节目播出内容进行统计汇总,将同一时段不同频道播出节目的收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时间段人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喜好,进而重新进行节目内容设计,提升节目播出质量。
(3)专用网络管理。专网监测监管平台的网络管理是动态显示的,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可以对现有监测平台进行集中管理,能够同时支撑多个子系统,所有系统相互之间都没有数据信息的屏障,监管视听效果较好。
(4)安全播出调度。该平台能够快速地实施安全播出调度指挥部署,将各种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地进行转发,实现数据的高效传播和共享,在监测监管的过程中及时提取出预警信息,以避免出现播报内容错误等情况。
1.4 关键技术应用
1.4.1 平台化设计
各省级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实施方案。平台化设计监测系统在构建初期阶段为一个工作任务对应一个系统和一套监测设备,而全域范围内的监测任务达数十上百项,在监测工作落实的过程中存在系统功能覆盖面大、数据量大、智能化水平低下等问题。针对传统监测系统存在的各种难题,新系统采用平台化设计的思路,将模块化设计与业务系统深度融合,结合当前系统存在的缺陷进行设计,将软件与硬件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处理,大大提高了系统运维效率。
1.4.2 云计算架构
云计算架构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打破了单一系统处理单一业务的格局,集成了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数据和资源的共享以及集中处理。传统监测业务往往是独立设计、独立运行,每个业务具有对应的独立管理系统和服务器,在这样的运行模式下数据处理效率低下,同时多系统的投入还会增加运行成本。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访问控制和加密技术,按照系统监管需求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所有具有关联性的要素进行统一部署,统筹规划,使得整个系统运行更加平滑,同时还具有可拓展性,与监测监管系统不断增长的数据处理任务相符合,实现了分布式动态资源优化,一旦监测服务器发生故障,系统也不会陷入崩盘状态,使运维风险得以降低。
1.4.3 人工智能深度识别技术
尚未更新的传统监测平台完全依靠人工,需要很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监测,整体的劳动强度极大、工作效率低,而且还会出现一定的差错,与当前海量增长的数据监测需求不符。在多种新技术手段支持下,新建系统将人工智能深度识别技术作为引擎,媒体内容被集中整合到一起,并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专项素材的分析和性能优化设计,有效降低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对结构化的数据可以快速进行标签分类,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敏感违规的节目筛选出来。
1.4.4 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架构中的应用,使得数据分析的维度更加单一,分析难度降低,关联性更高。从大量的、模糊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在多维度的分析下,使数据分析利用水平逐渐提升,全面提升了监测监管系统的智慧服务水平,实现了监管数据的全景可视化。
1.4.5 区块链溯源技术
区块链溯源技术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架构中的应用,串联起各类传播的渠道,对每个媒体平台涉及的数字标识符、渠道ID、内容类型等进行多维度的传播信息采集,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快速追溯节目及媒体违规的多维度信息,极大地提升了监管效率。
2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监测监管方式落后
广播电视台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如今监管技术手段和方式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的设计过程看作一整个大周期,并根据系统不同功能进行细化分析,将其划分成多个阶段性任务进行建设,在监测监管方式调整上具有一定优势。
2.2 监测监管业务分散
目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在整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广播电视等多个系统方面存在集成程度不高的问题。缺乏统筹管理和规划,导致平台运行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为此,我们需要坚持创先驱动发展战略,并根据省级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2.3 监测监管设施滞后
当前,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依旧有待提升,用于监测的相关设备设施与当前新时代亟须高速处理的数据增长量存在较大差距,系统依靠老旧设备,难以发挥出优势,监测监管的水平不高。
2.4 监测监管技术落后
随着融媒体不断发展和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广播电视领域的技术水准不断提升,各领域的工作内容、业务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更加深入,为顺应新时期监管需要,相关部门的信息处理与智能监管系统的构建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海量的数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分析和处理,将无法为行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基于此,要进一步促进各种先进技术的融合,将视听新应用、新业态以及新服务等纳入系统监管,以保障平台的稳定安全运行。
3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建设思路
3.1 安全播出智慧监测系统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采用由中心向周边覆盖的结构,结合全域内广播电视平台的分布进行频道实时监测,从而提升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水平,监测效率大大提升。在数据海量增长的形势下,必须要扩大监测监管平台的覆盖范围,在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支持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全面提升,保障了节目的安全播出。
3.2 智能化广告监测系统
智能化广告监测系统同样应用了先进的语音识别、视频识别技术,结合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采用不同功能侧重的监管方式,智能切割算法能够对广告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和拆分,该系统智能化水平较高,使监管人员的工作量急剧下降,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扩大了监管范围,实现了系统对广告监督的智能化。
3.3 IPTV智慧监管系统
IPTV智慧监管系统包括中心监管平台、二级播控监管平台以及六级用户监管前端,可以对局部范围内所有的直播频道进行实时监管,进而确定节目播出是否存在异常、违规现象。IPTV智慧监管系统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识别等技术实现监测监管功能,相比人工审核更加精准,使对应工作任务难度和强度下降,提升了监管效率。
3.4 网络视听与新媒体监管系统
网络视听与新媒体监管系统将5G、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相结合,目前该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数据采集与存储、内容智能分析、业务一体化,重点实现对省级以下的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管,如视听网站、微博账户、微信公众号等,可及时发现各类违规现象,为网络视听平台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4 结束语
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平台基本架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其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实现了监测层级覆盖范围全域化,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使各省级广播电视媒体播出质量全面提升,切实维护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播出安全,实现了自动化资源的管理,智能化信息的共享和便捷化的指挥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