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以乐至县高寺镇石堰村为例
2023-03-13屈仁燕王国卿
屈仁燕,王国卿
(1.四川省乐至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乐至 641500;2.四川省乐至县公路养护管理段,四川 乐至 6415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求从产业、组织、人才、文化、生态五个方面进行振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点工作意见,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最直接、有效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并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1]。乐至县作为川中丘陵农业大县将技能培训作为当地实现产业发展、人才振兴及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2022年安排县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0万元,用于脱贫村、重点帮扶村开展农业生产等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推进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为探究技能培训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及意义,笔者以乐至县高寺镇石堰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村开展技能培训的有效做法,以期为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提供支持与参考。
1 案例地基本情况
石堰村是乐至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地处阳化河流域现代农业观光园核心区域,紧邻渝蓉、遂资眉高速、国道318、319、351,幅员面积7.5km2,有村民小组11个,农户840户,总人口2605人,常住人口806人,以发展柑橘种植、水产养殖为主,农户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全村外出人口近七成,在家农户以老人、妇女为主,劳动力严重不足,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实用人才匮乏,与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力量短缺问题,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该村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在全县率先举办了柑橘专业技术、生猪、黑山羊、小家禽示范培训班,致力培养柑橘、养殖业本土技术人才,实现农户从“老农民”到“新农人”的转变,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做了有效探索。
2 实践路径
2.1 以市场调研为基础
开展培训前,石堰村通过深入产业基地调研柑橘、水产发展现状,收集产业发展短板及难点;深入农户家中调查农业生产实际,收集农户个性化培训意愿;深入县级农业部门了解柑橘产业、畜禽产业发展情况,收集市场需求信息等做足了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调查了解到,乐至县现有柑橘种植面积1506.7hm2,其中高寺镇柑橘面积266.7hm2,占全县的17.7%,石堰村柑橘面积86.7hm2,占全镇的32.5%。柑橘产业现具一定规模,主要存在专业技术力量缺乏,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开展柑橘技能培训,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对于推进柑橘产业提档升级,增加农户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全村现有的生猪、山羊、小家禽养殖覆盖面大,主要存在靠传统经验养殖,管理水平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结合该村产业发展规划及业主、农户意愿,最终明确了柑橘、生猪、黑山羊、小家禽为培训方向,为下一步制定培训方案及培训细则打下了良好基础。
2.2 以培训目标为指引
以培训对象熟练掌握柑橘种植及管理、柑橘修剪、疏果、覆膜、套袋、畜禽养殖等实操技术,培养、打造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增加农户收入为目标。以该村农户(脱贫户、监测户、普通农户)及业主为培训对象。培训坚持目标管理,过程动态调整,突出培训的规范化、系统化,不断提升培训效果。
2.3 以师资力量为关键点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培训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训人员自身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2]。将选优配强师资队伍为关键点,向县农业农村局邀请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并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柑橘专家、畜牧专家,担任培训老师,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及课程表,印发了实用、操作性强的技术资料,确保培训质量。
2.4 以培训内容及方式为核心
培训内容以柑橘建园、品种介绍、市场分析、果品品质、冬春管理技术、柑橘修剪、施肥、覆膜、疏果套袋、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生猪、黑山羊、小家禽养殖实用技术为主,力争培训内容的精准性、有效性。采用“理论课堂+田间课堂+N”相结合培训方式,理论课堂集中培训(多媒体教学)柑橘、养殖业理论知识,田间课堂采用分组及一对一等方式进行柑橘修枝、疏果、套袋等技能实操,结合外出考察、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采用网上视频教学,微信互动答疑等模式,让学员全方位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并在培训后鼓励学员接续开展社会化服务,及时接受市场检验,学与用相结合,着力提升培训效果及质量。
2.5 以市场反馈意见为检验标准
自2022年1月开班以来,已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7期,开展柑橘、畜禽技术指导10余次,培训达1000余人次。培训结束后,对受训者的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动态跟踪,并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服务工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以市场反馈意见为培训效果的检验标准,不断巩固提升培训成果。
目前石堰村农户、业主经营管理理念及种、养殖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专业化水平更高,农业新技术、新设备得到推广使用,有效形成了规模优势柑橘产业及特色水产、黑山羊、小家禽产业格局,带动周围农户发展柑橘及规模养殖37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带就业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受训农户通过技能培训也从之前的“门外汉”蝶变成今天的“行家里手”,成功培养了本土技术人才23名,初步形成了一支本土柑橘技术服务队,已在本村园区及县内其他园区开展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达166.7hm2以上,其中外出作业面积100hm2,助农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增收幅度是之前的两倍,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并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培养形成了更多的乡村本土人才,致力于产业提质发展,带动了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3 思考与建议
3.1 做好前期调研,突出培训的针对性
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很多培训机构并未进行前期的需求调查及市场调研,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理论课培训偏多,时间过长,技能操作培训占比较少,理论落实到实践的难度大,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及农户的生产需求,甚至部分农民表示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现实帮助[3],导致培训组织难度大,农户参训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农户对于技能培训带有一定偏见,存在形式培训,应付完成任务的现象,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际工作中,建议在开展培训前,注重农户、新型经营主体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调查,聚焦区域内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有针对性,“接地气”的技能培训,着力培育技能性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打造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4]。
3.2 选优培训对象,增强群众参与度
目前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青壮劳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在家农户最多占比三成,主要以老人、妇女为主,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于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度不高;且实际工作中存在对培训对象不加甄别有无劳力、有无需求,培训对象仅为领取培训务工补助参加培训的现象。哪些人应该作为培训对象,应该作为重点思考的问题。建议一是出于考虑安全及培训后技能应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限定学员的年龄,鉴于乡村在家人口年龄结构实际,以18~60岁为宜,学历高者优先。二是可将业主及在产业基地务工的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培训内容很容易同实践有机结合,可极大提高培训参与度。三是有强烈的培训意愿者优先,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四是培训人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确保培训质量。
3.3 培训要有目标性,注重培训效果
技能培训一定要有目标,受训农户通过培训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这是组织者及开展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同时也要让农民认识到学习专业技能对于实现增收以及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升农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3]。包括后期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时,均要提醒学员们带着目标去实践,遇到实际问题能及时同授课教师取得联系,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实现培训目标。在考虑群众培训需求、文化基础、农业劳作时间安排、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合理务实地安排组织培训,提高培训效果[1],力争每开展一项技能培训达到培训一批,学成一批,真正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职业就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让老百姓的“钱袋子”真正鼓起来,生活更幸福。
3.4 培训方式多元化,内容注重系统性
针对农户文化素质、农业生产技能等的差异性,应注重培训方式及培训手段的多元性、创新性,建议采用理论课堂同田间实操结合的培训模式,并组织外出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突出以实际技能操作为重点,辅以产业基地实训,力争让培训对象切实掌握阶段培训目标,有效衔接下一培训任务,提高受训者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注重开发设计线上课程,建立科技交流微信群,远程视频指导等灵活培训模式,满足农户实际需求,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技能培训内容要注重专业性、系统性、季节性,以石堰村的柑橘技能培训为例,培训内容涵盖了柑橘冬春季管理、修剪、施肥、市场分析、品种介绍、病虫害防治、疏果、套袋、覆膜等知识技能,让学员全面系统掌握柑橘知识及技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增强职业就业及创业能力。
3.5 增加培训途径,扩大受益面
目前农村技能培训主要以农技推广机构、人社局等部门举办为途径,培训的渠道较狭窄,师资力量有限。一是要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借助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加大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支农惠农强农作用,增加农户收入。二是加大对农业职业技术类培训机构的扶持,推进培训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科学设置培训工种、专业,推进技能鉴定,切实让受训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三是畅通信息服务渠道,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让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及时了解市场供需信息,确定自身技能培训工种,并为农户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升农户科学文化素质。设计、开发农业技术交流学习网站及手机app,分享农技网课及微视频,建立线上线下培训服务体系,增强培训的灵活度,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知识与技能。四是充分发挥当地融媒体及广播宣传作用,报道典型事迹及案例,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技能培训的重视度,间接拓宽培训渠道,扩大技能培训受益面。
3.6 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持续性发力
建议上级部门继续加大对农村技能培训的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保障投入,推进该项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制定出台长期稳定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政策,建立培训体系,健全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部门,明确培训主体,加强科学规划指导,整合培训资源。并加强同高校、企业合作,着力打造“技术+基地”人才培训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农业专家、科技人才的科技优势,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优势互补[5]。相关执行部门要精心谋划,办好技能培训班,力争办出特色,办出亮点,提炼出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将技能培训作为开发式帮扶及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实现产业兴旺,人民富裕富足。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技能培训对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拓宽致富增收渠道,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培训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充足的资金保障,推进技能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持续化运行,努力营造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相信在各级政府部门、农业、人社、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高质量技能培训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必将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