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及实践进路

2023-03-13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郑 维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近年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究如火如荼,特别是政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话题产生了浓厚兴趣,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形成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策略”等方面,以上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民族形成与发展”这一出发点产生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在大统战格局下谋划民族工作”,而统战部门作为牵头抓总的工作部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起着“四梁八柱”的作用。本文试图将“统一战线”这一主语和“铸牢”这一谓语相结合,阐述以统战部门为核心的统战工作队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应然状态,描绘出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线图”,以期从务实的治国理政角度贡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战力量。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范围扩大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工作发展方向,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树牢宗旨意识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落实落地、做深做细,而不是喊口号、摆样子、走过场。要采取有形、有感、有效的措施。”[1]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一词具有浓厚的政治属性,“人民”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新时代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人民”范畴。换言之,凡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范围内的人都是“人民”的一份子,由此看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党的宗旨一脉相承,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政治系统统治的合法性,涉及系统成员的认知与信仰,即系统成员承认政治系统是正当的,相信系统的结构与体制及在既定的范围内有权使用政治权威。”[2]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团结的民族关系,以此作为提升“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手段,从而获得各族人民的普遍拥护和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让各族人民不仅明确自身民族的属性,而且自觉地将自己视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进而凸显中华儿女的“人民”色彩,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加快和强化社会整合,发挥执政党的政治统合功能。进一步而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和共创美好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兑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获取党外支持的重要方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靠党内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吸纳党外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内外联动的合力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党派、无党派、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港澳台海外等各方面统一战线成员达数亿之多。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把这么多人团结起来,我们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具体举措,也是有效获取党外力量支持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就党外力量而言,应该看到,党外存在不少能人强人,在党组织吸纳之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统战途径获得人才支持,让他们为民族进步、国家发展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还应该看到,党外人士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或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得到党外人士的理解认同,最终有助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党内部分同志在对待党外人士的态度上存在错误倾向,有的同志认为党外人士“不好管”,不像党内同志可以通过党组织和纪律进行约束;有的同志认为党外人士“没什么了不起”,错误地认为现代化事业只需要党内力量就可以完成,忽视了党外人士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两种看法都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让党外人士在政治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深深认同、紧紧跟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4]只有尊重党外人士,更加明确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组成部分的身份角色,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党外力量投身于现代化事业大潮中,发挥统战工作的党外资源聚合功能。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展现大国担当的有效举措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民族国家,不管是单一民族还是多民族,都以民族为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维护民族共同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只有极少数国家因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强、民族共同体认同不够、分离主义盛行,最终导致民族分裂、国家瓦解。这样的情况是坚决不允许发生在民族共同体意识牢不可破、热爱团结与和平的中华民族身上的。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尚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国内民族数量、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负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安定团结的重要责任。要构建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妥善解决好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以和睦的民族关系向其他国家作出示范,进而保证中国在国际舞台充分发挥大国作用,履行有关承诺和义务,提出的解决国际关系问题的正确主张得到采纳和执行。反过来看,部分在国际舞台比较活跃的大国,由于其国内存在种族歧视和民族不平等现象,导致其在国际事务中提出的主张未得到充分认可和执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结论在国际关系中得到验证。因此,在民主、平等、和平、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只有妥善解决好本国的民族问题,才有资格和能力提出供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持之以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履行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责任,也有利于中国在各类国际合作组织和框架协议内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战进路

从两次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实来看,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丧失了革命领导权和主动权,斗争策略性不够,最终遭到国民党的大屠杀;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政治上逐步成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战的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采取了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统一战线工作能力得到彰显。两次国共合作,国共双方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贡献。随着内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事实上已经走上了独立自主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工作发展方向,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发挥制度优势,继承发展民族工作政策

坚持民族工作主线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只有让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从内心深处树立中华民族整体观,才能为党和国家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奠定心理基础和群众基础,最终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外驱动力。要坚定不移继续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自治权,只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感知度和认同度,这也是建构少数民族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步骤。要提倡和践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克服和打击“大汉主义” “民族分离主义”等思想和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和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与社会主义和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传统习俗习惯,继续对偏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实施倾斜政策和支援措施,逐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戒除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落后思想和陋习,将“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贯穿民族工作始终,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形成具有无限包容力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时刻保持政策旺盛生命力。民族工作对象的客观形势发生变化,决定了民族工作政策也要因势而动,只有创新民族工作政策,才能不断健全民族工作体系,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到完整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央和省级统战部门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通过深入民族地区调研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治理工作经验,制定一批管总的民族工作政策,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观政策体系,用以明确包括统战部门在内的诸多民族工作责任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责任,让民族工作政策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人民政府要在法定权限和上级统战部门指导下,根据本民族聚居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实施一批既符合“上位法”要求,又能促进本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条例、办法和政策,将上级宏观政策和要求具体化。要及时组织专门力量对以往制定的不合时宜的文件政策进行专项清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各地方制定的民族工作文件政策按层级、时间、地区分类清理,废止一批不适应当前及今后民族工作的文件政策,补充更新一批更加完善的文件政策,保持政策的与时俱进,以民族工作政策的活力指导带动民族团结进步的活力。

(二)发挥组织优势,最大限度实现选贤任能

党的建设必须摆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始终,这是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的内在要求。“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7]。各级统战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指示精神,将党中央作出的在新时代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部署落实到统战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以党建带统战”是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各级统战部门与组织部门不同的是,组织部门党员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而统战部门党员干部是“管非党员的党员,管党外干部人才的干部”,这就决定了统战工作与党的组织工作的区别,甚至可以说统战工作比组织工作更加考验工作能力。基于此,全面加强统战部门党建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强化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加强统战部门的政治淬炼,才能树立统战党建品牌,打造坚强统战堡垒,让党的旗帜在统战工作一线高高飘扬,促进统战工作有声有色、有形有效。

持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统战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水平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只有锻造坚强有力的统战部门领导班子,才能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更加精确、办法更加有效。统战部门领导干部要系统掌握统战相关法规政策,要具有高超的统战工作艺术——善于同党外人士打交道,赢得统战成员的信任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点是科学使用、发挥作用,关键是加强培养、提高素质,要有意识地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同时,要开阔选人视野,如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归国留学人员纳入视野,有针对性地物色培养一批优秀党外代表人士。”[8]要着眼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交流任职、挂职、轮训培训等方式在民主党派机关、侨联、工商联中培养领导班子后备人选,从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组织中发现人才并交流到统战部门任职,确保统战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来源广泛、经历丰富、能力突出、梯次合理。

壮大统战工作队伍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没有很强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做不好的。”[9]统战部门党员干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各项统战政策制度实施、督促检查和日常协调等工作,这支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能。从统战干部的进入途径着手,通过公招进入的要严格设立准入条件,比如可以设置文科专业、中共党员身份和基层工作经历要求;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要注重专业化水平,比如可以选用统战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也可以选用具有海外工作生活背景的高学历人才;通过转任、调任方式进入的,要注重工作经历和实绩,调入一批工作履历丰富、善于同党外人士交朋友的干部。通过以上途径,为统战部门选配高素质干部人才,最大限度提升统战干部队伍战斗力。从统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入手,引导统战干部树立终身统战意识,特别是要具有广阔胸襟,广交朋友,按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观点推进统战工作。统战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教育引导统战干部学懂弄通统战政策,加强调研意识和调研能力,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健全完善新时代统战政策作出贡献。统战工作队伍不仅包括“体制内”的统战干部,还包括“体制外”的统战人才,统战部门要按照组织赋权,充分调动基层一线村社区干部、新社会阶层人员、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等力量,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

(三)发挥治网优势,营造清朗团结网络环境

加大民族工作网上宣传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扎实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10]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意识形态问题是各国执政党和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二战以来,凡是发展迅速的国家,其意识形态一般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有效服务于国家各项事业建设;而那些战乱纷飞、民族矛盾激化、发展滞后甚至倒退的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必然存在分野严重、相互攻击的现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意识形态工作密不可分,或者说,既然要做好“共同体意识”工作,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意识统一到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上来,确保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互联网是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甚至有西方势力扬言“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可见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强化互联网领域宣传工作又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树立大宣传的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大宣传是指宣传思想工作跳出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的局限,打破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各方面工作壁垒……形成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的大格局。”[11]各级统战部门要通过“网络空间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督促有关部门严格落实互联网领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互联网领域宣传党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政策,宣传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生动事例,宣传华侨华人、留学生和外国友人的事迹,从正面引导网络舆论,让生活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和其他国家的公民通过网络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从而得到网络舆论支持。

有力驳斥网上的民族分裂言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的张力被无限扩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遭遇了网络挑战,如何克服网络不当言论带来的影响,成为摆在统战、宣传、网信等部门面前的难题。近年来,网上出现的民族分裂言论主要表现为:歧视或仇恨少数民族同胞的言论,歧视或仇恨汉族同胞的言论,部分网络出版物、影视作品和短视频映射出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观点。这些言论背后的操纵者是部分极端民族主义者、偏激的知识精英和海外妄图制造民族矛盾的利益集团,他们通过在网上宣扬、煽动民族分裂情绪,妄图引发民族矛盾,以意识形态渗透破坏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威胁我国政治安全。要消解互联网上民族分裂言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利影响,必须增强管网用网治网能力,在网络空间有力驳斥民族分裂言论。要统筹建立一支包括统战、组织、宣传、网信部门工作人员和在网络空间有重要影响力的团体、个人在内的工作队伍,专门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第一时间精准识别网上民族分裂言论,畅通舆情通报反馈机制,组织精干力量第一时间发布正面反驳言论,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有力驳斥网上民族分裂言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上互动、线下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弘扬主旋律等方面展现正能量”[12]要求,压紧压实各类网络平台、网络媒体和网络用户的用网责任,严格设立准入门槛,有力监督网络舆情,全面驳斥不当言论,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引导亿万网民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切实维护网络空间法治秩序。“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评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再无别的功能。”[13]“网络中‘身份缺场’使网络用户的真实身份角色被隐藏起来,人们摆脱了现实角色规范要求,通过网络中的虚拟身份扮演各种喜好的角色来参与网络交往,最大限度地释放自我,表达个人的政治观点,尽管也存在道德缺失、行为失范的危险。”[14]近年来,部分别有用心的团体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取证难等特点,在网上从事民族分裂活动,使得民族分裂主义思想隐匿于网络空间,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重大威胁,也给统战、公安等部门带来更具挑战的工作难度。网上民族分裂活动与现实中的民族分裂活动都属于违法犯罪范畴,因此,统战、公安和网信部门要联合开展“清网行动”,在充分取证基础上,对涉事组织和个人采取果断措施,移交司法部门处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统一战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统一战线成员要深化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动广大成员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15]要加强民族平等团结和依法用网等方面的普法力度,在网络空间经常开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法治宣传和互动活动,引导亿万网民尊法、守法、护法、爱法,在法治框架内开展网络活动,以法治、清朗的网络空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护航。

三、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建构民族整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一体多元”认同的重要命题。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要完成“铸牢”这一重任,需要更多地从实践层面发力,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属于统一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内容,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了作为主体工作部门的统战部门在“铸牢”实践中的应尽之责,并连带分析了宣传、网信、文化、外交等部门的职责内容,尽管本文未开展一线调研和实证分析,但将统战学理和党政机关政治行为相结合,勾画出了以统战部门为核心的大统战工作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路线图”,试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统战路径更加清晰明了。

有学者指出:“构建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面向新时代、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标志性学术话语。”[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要求政治学必须更加深入地关注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实践,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因此这一时代使命加快了中国政治学本土意识的觉醒,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政治学的发展,它对民族政治问题作出更加科学的阐释,赋予民族工作、统战工作可行之良策,反过来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强大的理论供给。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