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现况调查

2023-03-13叶思静蔡睿杰陈紫佳何浩楠蒋良宇刘婷婕吕旺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学类信念问卷

叶思静,孙 悦,古 曼,蔡睿杰,陈紫佳,何浩楠,蒋良宇,刘婷婕,吕旺盛

提升个人的健康素养是国际公认的维护全民健康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之一[1]。安全与急救素养是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居民获取和掌握急救知识及技能、识别不安全因素、预防事故发生、正确应对突发事件以及维护生命和健康的能力[1]。调查显示,2012 年我国居民安全急救素养总体水平为42.80%[2],到2020 年我国居民安全急救素养总体水平达到了55.23%[3],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急救先行”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自救与互救的急救能力、降低意外伤害风险和危害,推动校园、家庭乃至社会健康的稳定发展,自2016 年起,杭州师范大学先后与杭州市西湖区红十字分会、余杭区红十字分会、仓前街道红十字分会联合举办了多期急救训练营和专题培训。为科学地评价当前本校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水平并初步了解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更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 年9 月选取杭州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20 份,有效回收58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

1.2 方法与内容

经文献检索与梳理,以费素定等[4]和万至盈等[5]的问卷为基础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安全与急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具备情况、学习/培训情况及需求、自救与互救的急救信念(自我效能)等。调查前充分说明研究目的,并征得其同意后,由调查对象匿名式独立完成问卷的填写,并即时回收、复核。

1.3 评分及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的评价标准参考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判定和评价方法[6]。所有条目正确回答的得分≥38 分(总分为48 分)为具备总体急救素养,相关条目得分≥7 分(总分为9 分)、≥3 分(总分为4 分)、≥8 分(总分为11 分)、≥19 分(总分为24 分)分别为具备求助电话知识素养、海姆立克法(腹部冲击法)技能素养、心肺复苏技能素养,以及常见急重症处理与家庭急救知识和技能素养。问卷中涉及的急救信念有10 个条目,满分为50 分。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计分。

1.4 统计学处理

对复核合格的问卷编码,采用SPSS 26.0 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和频率表示,差异性比较用χ2检验。若数据呈偏态分布或为等级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作比较。选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586 名大学生,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为(19.6±1.25)岁,以19 岁人数最多(28.3%);年级以大二为主(48.0%);学科分布为工科类占24.4%、医学类占27.5%、文科类占23.5%、理科类及其他占24.6%;男、女生分别占38.9%和61.1%;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占48.3%,农村的占32.3%;418 人(71.3%)表示自己接受过安全与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其中216 人(36.9%)接受过1 次急救培训、134 人(22.9%)接受过2 次、68 人(11.5%)接受过3 次及以上。

2.2 安全与急救素养的具备水平

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率为29.69%;各维度具备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求助电话(59.73%)、常见急重症和家庭急救技能(49.32%)、心肺复苏技能(38.05%)、海姆立克法技能(37.88%)。见表1。

表1 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及得分情况

2.3 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年级、学科、接受急救培训与否、培训次数不同的大学生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22岁的大学生具备率最高(43.48%),≤18 岁的相对较低(16.67%);大四学生的具备率(40.15%)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医学类学科的学生具备率(41.61%)明显高于非医学类学科的学生;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具备率(37.32%)比未接受培训的学生(11.31%)高,且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其具备率呈上升趋势。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的比较

2.3.2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年龄、年级、所学学科、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具备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作为因变量,作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调查大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情况与是否接受过培训、不同年级、所学学科呈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大学生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2.4 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的意愿和信念持有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79.2%的大学生表示对安全与急救培训感兴趣,18.8%的表示无所谓,仅有2.0%表示不感兴趣。有92.5%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遇到朋友或家人出现紧急情况,而自己却不能在现场给予急救时,自己会感到十分苦恼”。关于“当前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71.3%的认为“个人意识不高”,71.2%的认为“宣传力度不够”,70.5%的认为“教育普及率低”,另有47.1%的认为“宣传渠道较少”。

大学生的安全与急救信念认同平均得分为(38.92±6.37)分,其中最高为50 分、最低为23 分。有92.3%的学生同意“越早发现、越早处理,急救成功率越高”,但有少数学生担心要承担后果或被传染等而不敢施救。见表4。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知识的知晓和技能得分与其急救信念水平呈正相关(r=0.242,P<0.01)。见表4。

表4 大学生安全与急救信念的认同情况[n(%)]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的总体具备率为29.69%,远低于2020 年全国居民的平均水平(55.23%)[3]和同年河南省大学生的水平(62.20%)[7]。其中,求助电话知识的具备率(59.73%)以及常见急重症与家庭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具备率(49.32%)尚可,但海姆立克法技能(37.88%)、心肺复苏技能(38.05%)两方面的具备率都较低。因此,大学生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总体仍有待提高。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所学学科以及不同年级可能是大学生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接受过培训的大学生,其总体安全与急救素养较高,且表现的具备率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与丰胜萍[8]的研究结果一致。医学类大学生比非医学类的安全与急救素养具备率更高,与部分院校的结果相一致[9]。这可能是由于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课学习内容与安全急救相关性较大,学习更便捷、针对性更强,因此具备率更高[10]。年级对学生安全急救素养水平也有影响,大四学生安全急救素养水平最高,这与蒋爱民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与急救的教育。针对医学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应适当安排安全急救课程学习,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综合型大学优势,开设安全急救选修课程[12],尤其是关于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具备率较低的急救技能,可以组织比较真实的模拟演练[13];对于相关性较小专业的学生,也可只接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义务教育[14]。近年来,通过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开展急救知识的培训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15]。慕课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技术产生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灵活,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域影响而自主学习,同时平台提供了测验和在线讨论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16]。

本次调查中,79.2%的大学生表示对安全与急救培训感兴趣,91.3%的大学生表示“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很有必要”。急救信念平均得分为(38.92±6.37)分,高于荆州市城区居民急救信念的平均分(37.78±5.73 分)[5]。这说明大学生的急救信念认同和培训意愿均较高,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因为担心承担责任、传染、被讹诈等而不愿意实施急救。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即使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也会因担心被传染而不敢施救[5]。

为了打消实施急救时的顾虑,提高大学生急救信念,在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向公众告知进行人工呼吸等类似操作而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是极低的[17]。同时,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参与急救提供政策支持。有关部门可以制定针对“无过失救助免责”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公众更愿意参与急救。除此之外,还要营造群众主动参与急救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群众正确认识急救行为,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群都能受其鼓舞,积极参与到自救与他救的急救行动中[18]。

猜你喜欢

医学类信念问卷
为了信念
发光的信念
信念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问卷网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