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超巨鸭”
2023-03-13王瑞芳
王瑞芳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 节选自《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的妈妈一定是青蛙吗?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湿地处,我经常看见一些小朋友提着小水桶,把蟾蜍倒进水里。
一打听,我得知,他们之前在这里捞了一些小蝌蚪,把它们带回了家,观察它们的变化,却发现它们并没有变成青蛙,而是变成了蟾蜍。于是,他们把蟾蜍倒了回去。
小蝌蚪的妈妈不应该是青蛙吗?
那可不一定。其实,青蛙和蟾蜍的幼体(都叫小蝌蚪)是有一些差别的。
蟾蜍的蝌蚪全身呈深黑色,尾巴较短,且颜色稍浅,嘴巴在头部前端的腹面;经常成群聚在一起,朝一个方向活动。青蛙的蝌蚪呈青灰色,身体略呈圆形,尾巴很长,身上有斑纹,嘴巴在头部的前端;常常单独分散地在水里活动。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蝌蚪找妈妈》里的小蝌蚪,肯定是找错了妈妈。
另外,青蛙和蟾蜍的卵也不一样:蟾蜍的卵在水中呈带状,青蛙的卵则呈团状。我们捞蛙类的卵时,可以用木棍挑一下,如果像一条长长的线,那它们就是蟾蜍卵;如果挑到一整块,那它们就是青蛙卵。
对了,在刚由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形态时,蝌蚪体内含有未消化的卵黄。这一阶段,小蝌蚪以卵黄为食物,维持生长所需。卵黄吸收殆尽后,它们便开始四处游动,寻找食物。蝌蚪的体形较小,容易被水流冲走,因此,它们通常分布在水流较缓、水草丛生的环境中,以水草间的浮游生物为食。
可水陆生活就是两栖动物吗?
众所周知,青蛙和蟾蜍都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它们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血液循环混合型。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以肺呼吸、能够在陆地生活的成体。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等。
两栖动物是冷血的脊椎动物,在淡水环境中很繁盛,分为水栖类和陆栖类。水栖动物一生都生活在水中,它们在水中产卵。陆栖动物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产卵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在陆地上,它们必须寻找潮湿的地方栖身,因为它们的皮肤是渗透性的,不能阻止水分的流失。
目前,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
蝾螈也是两栖动物,也长着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与蛙类不同,它一生只长着一条长尾巴。蝾螈的视力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
乌龟、鳄鱼虽然也可以同时在水里和陆地生活,但它们并不是两栖动物。
蛙类是完全变态发育吗?
青蛙和蟾蜍都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有一个特别且复杂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首先,它们的卵孵化成幼体—— 蝌蚪,蝌蚪生活在水中。作为幼体,蝌蚪生长迅速,然后会经历形态完全改变的过程—— 变态。
没错,青蛙和蟾蜍都是变态发育的动物。
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兩栖动物的发育方式。
那么,青蛙和蟾蜍是完全变态发育吗?一般来说,只有昆虫才存在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蛙类并不是昆虫,因此只属于变态发育。它们的发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
青蛙和蟾蜍结合会有宝宝吗?
青蛙和蟾蜍都是蛙类,但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蟾蜍与青蛙最大的区别就是体表了:青蛙的体表非常光滑;蟾蜍的体表非常粗糙,上面还长着凸起的疣粒。这种形态差异产生的原因是,青蛙的体表可以辅助它呼吸,故而上面有一层湿润的膜;而蟾蜍的皮肤并不能辅助它呼吸。
作为最常见的动物,青蛙与蟾蜍在栖息环境上有着高度的重合,而且它们的繁殖期也一样(每年4 月至7 月),那么青蛙和蟾蜍可以互相繁殖(杂交)宝宝吗?
无论是青蛙,还是蟾蜍,它们都是有性繁殖的动物。但与大多数有性繁殖的动物不同的是,蛙类是体外受精的。这意味着蛙类不需要交配。
我老家的屋子后面就有一个池塘。繁殖期一到,我经常看见两只青蛙抱在一起。我一度认为它们是在交配。其实,它们并不是在交配,而是在抱对。
抱对是蛙类繁殖独有的方式。具体的方法是,雄性蛙从后面紧紧地抱住雌性蛙,雄性蛙的这种行为可以刺激雌性蛙排卵。科学家们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繁殖期,不经过抱对的雌蛙不會有排卵行为。
因此,雄蛙通过抱对行为,刺激雌蛙排卵,之后,雄蛙将精细胞排在雌蛙的卵上。体外受精过程由此完成。
既然蟾蜍和青蛙都是体外受精,为何它们不会杂交呢?
在目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没有发现青蛙和蟾蜍杂交的个体存在。
青蛙和蟾蜍虽然都是蛙类,但它们的形态、叫声不同。因此,它们不会在自然条件下结合。另外,青蛙和蟾蜍从科开始就已经分化了,因此它们在基因方面的巨大差异让它们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精卵细胞不结合或者结合后不会正常发育)。
青蛙是无尾目蛙科下所有动物的统称,目前已知的青蛙超过670 种;蟾蜍是无尾目多个科下动物的统称,其中以蟾蜍科为主,世界范围内约有250 种。
“做文明的环保人,不要任意捕捉和饲养蝌蚪。”
捞蝌蚪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蝌蚪拥有可爱的形态,不少人喜欢到河里、池塘里和湖泊里抓蝌蚪,把它们带回家养起来。
春天来了,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里,很多人带着网兜和水桶,开始捞蝌蚪。
那么,到底该不该捞蝌蚪呢?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给的建议是:“做文明的环保人,不要任意捕捉和饲养蝌蚪。”
科学研究证明,想要让蝌蚪发育为成体,远比想象的困难。首先,蝌蚪的成活率极低,大多数两栖动物产卵后缺乏卵守护、育雏等亲体关怀行为。针对蝌蚪变态存活率所做的研究表明,其存活率一般低于5%。其次,水生栖息地对两栖动物产卵后的蝌蚪存活、发育和生长也具有决定性影响。
最重要的是,蝌蚪具有很重要的生态位,因为蝌蚪的主要食物是蓝藻门的藻类和其他有机质。它们较为单一的“挑食”现象在抑制蓝藻生长的同时,也让绿藻、隐藻、硅藻等生物的数量得以上升,从而确保了以这些藻类为食的生物的食物供给。
这些蝌蚪虽然在水体中会被其他动物捕食,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死亡,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可以随意捕捞它们。大规模捕捞蝌蚪会对我们的现有环境造成伤害。这些蝌蚪的生活时间虽然较短暂,但对生物修复水体有着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