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爱为名的隐形枷锁

2023-03-13唐婧

杂文选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意愿子女家庭

唐婧

谈到教育孩子,“控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适度的控制代表着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然而,当控制过度,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诸多隐患,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焦虑型人格。

我们通常以为“控制”是强硬、粗暴的,原生家庭中有一种控制模式非常独特,让人难以觉察却威力巨大,这就是“软控制”:父母用温柔、充满爱的方式控制孩子,孩子如果不服从会深受内疚感的折磨。很多时候,孩子也认同了父母的控制,即使非常痛苦,也会逼迫自己去实现父母的意愿。

来访者D先生就成长于一个有爱的“软控制型”原生家庭。小时候,他家境贫寒,父亲外出务工,母亲独自养育四个孩子。D先生从小就特别懂事,不仅学习优秀,还会主动做家务、照顾弟妹,母亲对他也是赞不绝口。一旦他没有按母亲的心意做事,母亲就会掉眼泪,说自己命苦,说活着没意思。每当这时D先生就会很内疚,觉得自己很不孝。

长大后,母亲希望他学医,他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毕业后,母亲希望他回家,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大学里他有一个感情很好的女朋友,但母亲不喜欢,他下狠心分手,娶了母亲为他挑选的妻子。婚后,又如母亲所愿早早生了儿子。近年来,母亲还想让他生二胎。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他陷入焦虑,彻夜失眠,变得情绪化,频繁与妻子争吵。

D先生说,他每晚都在反复设想,假如自己当初没有顺从母亲,现在的生活又会如何?眼前的一切看起来完美无缺,却没有一样是他想要的。他痛苦焦虑,不知所措。

在D先生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他被父母的“软控制”裹挟的人生。大多数时候,“软控制型”的父母温和讲理,很少粗暴地去强迫子女。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获得子女的理解。子女出于对父母的爱,会主动逼迫自己完成父母的意愿。“软控制”模式下受困的子女,往往难以觉察其中的“控制”,生活在自我质疑和反复自责当中。他们时常觉得“是我错了吧,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该听爸妈的,他们是对的。可是,我又好渴望实现自己的想法”。如此,潜意识里冲突不断产生,焦虑也就产生了。

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和期待,或为了迎合、讨好父母,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本意的选择:选择一所“好”的学校、选择一份“好”的职业、选择一个“合适”的伴侣……有太多我们认为“应该”和“对”的事情,其实,只是来自父母的意愿和控制。

“软控制型”的原生家庭模式,虽然不缺乏爱,但以爱为名过度干预子女的生活和决定,剥夺了子女对自己人生和幸福的选择权。在“软控制型”原生家庭氛围之下长大的孩子,往往習惯于揣摩和顺应家长心意、满足别人的需求,也习惯于忽略自己的需求,不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茫然和焦虑。有时候,我们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顾虑重重,缺乏争取的动力和勇气。作为成年人,我们要从心理层面摆脱原生家庭的掌控,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请思考一下,什么是你想要的人生?你又打算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如果父母不认同,你要怎么应对?

当你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爱与控制本不是捆绑相生的,你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给予爱,而不必牺牲自己的主控权。

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你重获力量感,逐渐摆脱控制和束缚,活成你自己。

【原载《中外文摘》】

插图 / 以爱为名 / 佚 名

猜你喜欢

意愿子女家庭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