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 点亮乡村振兴路
2023-03-13张晓燕
张晓燕
(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江苏常州,213159)
雪堰镇城西回民村
苏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西回民村,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回民南迁时部分回民在常州定居而自然聚集形成的,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700多年来,伊斯兰文化和农耕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西回民乡村文化。近年来,城西回民村以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将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档案服务方式,积极探索特色乡村治理路径。如今,“档案+”融合发展模式已在全市复制推广,该村也先后收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10多块“国”字头金招牌。
一、“档案+党建”,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实行档案工作书记负责制。为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城西回民村将试点工作列为书记项目,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档案工作,组织村组干部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成立试点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实施方案,任务分解到人,挂图作战,每月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困难和问题,确保试点工作进度和质量。
二是实现档案工作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为增强党建阵地吸引力、党员教育感染力和民族群众凝聚力,村委会从加强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入手,通过走访老村民,寻找村史典籍,征集反映村史民情的老物件、老照片,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将村史文化、回民文化和党建文化有机结合,重新整理修缮顾家老宅,建成村史(党建)文化馆。如今,这座百年老宅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网红打卡点,每年接待各地学习参观者3000余人次。因党建工作成绩显著,2021年城西回民村党支部被评为“常州市‘五星’级村(社区)党组织”,利用档案总结展示的“五融”工作法被评为“常州市基层党建优秀案例”,成为城西回民村党建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档案+服务”,聚拢群众向心力
一是优化村级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城西回民村根据《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结合村委工作实际,认真制定《城西回民村档案资源建设基本目录》,坚持档案工作与村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重大关切、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转化为不同类型的村级档案资源,重点加强“两委”换届、区委巡察、主题教育、村务公开、阳光扶贫、司法调解、股份合作社、承包地确权、规划建设和疫情防控等工作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同时运用拍摄、口述采集等方式,做好社会名人、民俗风情、人文景观、文化遗产、家谱族谱、乡村变迁等特色珍贵档案资料的收集,村级档案资源得到丰富和优化。截至2021年底,该村档案室共保管文书、建设项目、会计、照片、实物等13个门类近3000卷(件)档案。
二是搭建档案服务“连心桥”。城西回民村地处武进最南端,距离中心城区30多千米,以前村民利用档案需花费大半天时间前往区档案馆查询,十分不便。为解决村民查档难问题,2021年7月,村委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档案查询窗口,率先开通“民生档案一网通查、即时出证”服务,利用常州政务一体化平台与全市各级档案馆实现互联互通,村民凭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在家门口查阅婚姻登记档案、宅基地登记档案等十大类民生档案。在线查档服务开通以来,城西回民村已受理档案查阅78人次,出具档案证明材料百余份。档案为解决拆迁安置、低保救助、婚姻关系变更、纠纷调解等提供了可靠依据,越来越多的村民学会了利用档案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权益。城西回民村社会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成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民族团结和谐小康村”。
三、“档案+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城西回民村围绕“生态城西、靓丽城西、和谐城西”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委组织专业人员对反映本村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档案、遗迹、文化民俗进行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充分发挥档案传承文化、凝聚民心、引领群众的独特功能,探索出一条构建民族档案资源体系的武进模式,为记录好、留存好、传承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利用民族档案资源实现民族文化形态化。陡门塘是城西回民村的自然村庄,其中回民比例高达70%。近年来,村委以打造江苏省传统村落为契机,广泛开展老照片、老物件征集,寻访老村民、老专家进行口述历史采集,充分挖掘民族元素和传统文化内涵,高标准编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点发展规划,对民居、门楼、篝火广场、文体中心、清真餐厅等进行回族风格修缮改造。在保留乡村风貌的同时,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留住了青山绿水,记住了乡愁。村史馆用大量生动翔实的实物、图片、文字、影像,展示回汉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课堂。
二是利用民族档案资源实现民族文化活态化。解放初期潘家地区活跃着一支马灯队,他们表演的“调马灯”是城西回民先祖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文体活动。由于历史原因,这项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末停演。改革开放后,此项停留在村民记忆中的表演因后继无人而濒临失传。为了保护传承这一具有鲜明回族特色的民俗项目,村委积极收集整理相关档案文献,成功申报了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利用项目资金对回民马灯项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再保护。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调马灯”已成功恢复表演,成为常州市优秀民俗文化品牌。
三是利用民族档案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业态化。近年来,村委积极探索将民族文化档案、口述档案等新理念植入到乡村生态发展中,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和实物等形式多管齐下、多重发力,重点对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具有回族特点的歌舞、节庆、婚丧、饮食等习俗进行收集整理,创编成文字、视频资料,宣传推介城西回民村。对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生态文化档案资源进行加工再开发,打造独特的节庆文化活动。每年举办的清真美食节和采摘节,都能吸引苏、锡、常、镇等周边地区大批回民前来游览。如今,城西回民村不仅是省内富有回民风情的旅游胜地,更是各民族交流发展的好去处。档案工作在发出幸福小康“好声音”的同时,也传递着民族团结“正能量”。
四、“档案+产业”,汇聚发展创新力
推进乡村振兴,最根本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过得更加富裕体面。近年来,城西回民村依托档案工作,充分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资源,多方整合,走出了一条“一产促三产、三产带一产”的产业融合发展致富路。
一是利用档案培育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城西回民村盛产水蜜桃、梨、葡萄、杨梅、茶叶等特色农副产品。近年来,村委以加强农科档案建设为抓手,把档案资源转化成技术成果,科学指导种植户增产提效,形成以千亩梨园、千亩桃园、千亩葡萄园和千亩茶园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实施品牌战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档工作,积极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有力推动了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如今城西回民村茶果农产品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原来山坳里的“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
二是利用档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村委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将档案工作与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在果园里搭起“活课堂”,走出了一条山水融合、产业联动、农游结合的富民强村路。通过招商引智,对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进行选择性挖掘与重构,大力发展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乡村旅游区”,建设陡门塘民俗文化园、清真寺、篝火广场、百年老宅美学馆、民族村史馆等风情展示区域,将处处景连成了全域美。春天桃红柳绿,秋天果实累累,夏天湖光山色更是风情婉约,城西回民村已成为令人神往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每年慕名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多达20余万人次,兴起的旅游业还带动了农家乐、住宿餐饮业的迅速发展和农副产品的销售。如今城西回民村每年农旅收入超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65万元,村级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真正是带动一批人才、带活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村级档案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巩固乡村振兴成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加强村级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城西回民村开展的档案工作服务农村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为开展新时代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武进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