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研究

2023-03-13李迪霍楷

西部皮革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教育

李迪,霍楷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引言

自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堂形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课堂互动性减弱,教学实施难度增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呈下滑趋势,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面临着转型。经过调查分析得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目前我国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大多是政府、社会组织的大力宣传,并没有形成一种人人想创业,人人能创业的氛围,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容错度较低,多数认为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打击了创业者的激情。二是脱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双创成果的“面子工程”,把开展一些形式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视为硬性指标,例如定期讲座、双创汇报等,导致了学生对硬性要求参加的系列讲座产生排斥心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新创业的真正含义。三是脱离教学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在学生本应学习基础课程的阶段却削弱了基础性教学课程,转而将创新创业型竞赛作为课程主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产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四是高校参差不齐的创新创业资源,产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 后疫情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语境及机遇

1.1 研究背景

自2020 年疫情暴发以来,我国高校教育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堂形式由线下转变为线上,课堂互动性减弱,教学实施难度增大,高校、教师及学生都面临着全新挑战。在网络授课下,高校学生表现出了与以往学生不同的特质,由于长期网课,接触校园生活的机会较少,当代大学生社交意愿、求职意愿降低。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用人需求急剧减少,社会上有限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重的供过于求使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1]。根据教育部所公布的数据,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为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见图1。受疫情影响,自2019 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遇受到了严峻挑战,截至2022 年4 月17 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见图2。

图1 2019 年-2022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

图2 2019 年-2022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在此情况下,高校及政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相关教育部门也颁发了一系列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文件,高校要时刻关注社会就业变化,理性分析问题与原因,做好应对措施,给予学生创新创业上的教育指导,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的课程及项目,才能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促进学生就业[2]。

1.2 研究价值

由于前一阶段新冠疫情的影响,长期网课的教育形式使得我国的大学生社交、就业意愿降低,那么,当下的高校教育怎么将学生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怎么引导学生去接近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实用教育,近年来在高校教育教学中也逐渐普及开来,被列为多所高校的教育课程。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人民日报》上发文表示,对于高校来说,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大学的重大机遇,作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全面加以推进[3]。

为调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国创新创业的社会团体也在迅速发展,现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及大赛[4],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教育平台,汇集各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学生共同打造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与典型模式,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类创新创业联盟及比赛的落实,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实际可操作性,有利于推进国家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战略,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成果的研究,可以有效缓解疫情下就业困难的问题。

1.3 机遇与挑战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给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20 世纪90 年代起,我国高校就开始了对教育创新创业深化改革的自主探索,成果较为显著。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5]。在这近三十年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取得巨大成果,并仍在不断快速发展。

充满机遇的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由于之前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大高校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产生一定的阻碍性,线上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高校创新创业的实地项目无法做到学生全方位参与,对项目对实施产生一定难度。疫情的影响下,各中小企业经济方面受到一定影响,进而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及融资发生变化,高校获得创新创业项目的机会减少,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国际形势较严峻,华为作为中国的民族企业,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而自2019 年起,美国开始对华为进行打压,不再提供芯片支持,我们中国的企业开始面临一些困境,那么为何我们5G 的技术只能生产4G 的手机?为什么我们自己造不出芯片?这些核心的技术问题一定要靠我们国人自己去探索,去解决这些“卡脖式”的技术。当代的高校学生是我国科研的未来,那么单靠传统的知识教育没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在高校的整体改革之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能够真正地改变我国创新领域现状和创造真价值。

2 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的问题分析及必要性

2.1 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专业实践性较强,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实践去运用,要做到实践理论相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契合艺术类专业发展理念,“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使学生从更新颖的角度去进行设计创作,同时,培养设计创新精神也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高校艺术类专业应按照创造性教学原则组织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6]。“创业”可有效缓解当下社会艺术类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当今社会,物质资源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个性化发展,而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是独特、个性、超前的,进行创业可为人们提供一系个性化服务,创业发展前景较好。

2.2 创新创业教育与艺术类专业相融合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性、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旨在将各个专业方向的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创造精神的人才相融合,汇集工科、理科、文科、艺术类等多学科交融,艺术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密切,开放个性的思想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活力,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助推力量和载体条件。艺术类专业对与学生专业素质和创造能力要求较高,因而,高校在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多注重实践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更好地将学生在课堂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学生还可以在这个项目内学习了解到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弥补本专业触及不到的知识领域,将概念化的设计理念通过多学科交融的形式更好地呈现出来,落地成为实际项目。

2.3 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分析

2.3.1 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目前我国社会的创新创业氛围不足,大多是政府、社会组织的大力宣传,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容错度较低,多数认为是一种很冒险的行为,打击了创业者的激情,中国式家长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孩子大学毕业后,寻得一份安稳、“编制内”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出路[7]。这类社会风气也影响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反观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致力于将创业精神引进校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而不是中国式稳定谨慎的择业观,因而全社会应形成一种敢于创新创业的氛围,才能带动高校学生积极地融入进来。

2.3.2 脱离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

自2014 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各大高校艺术学院也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计划,如:校内创业工作坊,校内校外合作的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等。在紧跟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双创成果的“面子工程”,把开展一些形式主义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视为硬性指标,例如定期讲座、双创汇报等,导致了学生对硬性要求参加的系列讲座产生排斥心理,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创新创业的真正含义[8]。其次各高校很少去投资“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得不到落实,学生参与度不高,使这类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实践,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2.3.3 脱离教学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

各大高校艺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呼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系列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赛的形式对创新创业有初步的了解。但有些高校在学生本应学习基础课程的阶段却削弱了基础性教学课程,转而将创新创业型竞赛作为课程主导,使原本的艺术设计基础课转变为竞赛课[9],导致学生不能对基础的课程框架有清楚的学习和认知,缺少了知识输入的过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2.3.4 高校参差不齐的创新创业资源

各大高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师资团队等原因导致创新创业资源分布不均匀,在北京、上海、南京这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以及小微企业较多,可获得的合作资源丰富,能得到的校外企业资金支持,能够将校外优秀资源引入到校园。例如各大企业在高校的优质讲座,能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创新创业资源,一些学生的优质项目可以获得落地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反观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偏远地区的高校,可获得的创新创业资源匮乏,当地的企业较少,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扶持学生项目,发达地区的大企业也很少去向这类高校伸出援手,导致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一个概念阶段,难以落实[10]。

3 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生态构建的研究及对策

2015 年杨斌教授在《人民日报》中发文提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兴国,它带来的实际效果绝非缓解就业压力那么简单、直接、短期,而是对育人树人的改革和发展[11]。创新创业教育要由内而外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产生创造志趣。面对当下我国各大高校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内容脱节、缺少实践性、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应该以下几个角度去提升并进行生态构建,如图3。

图3 “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图

3.1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式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在于高校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构建,从长远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理念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首先,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发掘学生的潜力,家长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支持孩子的“微创业”,而不只是一味地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却脱离实践,以至于走向社会后处处碰壁;其次,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开设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重实践,例如,中小学可以在校园开展“模拟创业”等项目,让学生充分融入、充分体验,丰富校内生活,锻炼成长型思维,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努力把固定性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最后,从社会层面而言,政府部分及企业部门,要重视学生创业,给予政策鼓励及锻炼机会,激励那些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想创业、敢创业[12]”。这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家庭启蒙式教育,再到学校微实践性教育,最后在社会的推动下,学生通过大胆实践,进而成为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3.2 创新创业“工作坊”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中,引入校外“工作坊”实践形式,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接触实际项目的能力,尤其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更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工作坊”汇集各个高校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同学,能实现跨学科、跨专业不同领域的交融,能够打破校内专业相对单一的局面,实现知识面多元化融合,也能让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增加落地的可能性,使不同思维、不同逻辑的同学产生思想碰撞。除此之外,“工作坊”内可定期邀请各个行业中的大咖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创新创业资源以及行业内的前沿思想,对高校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可以让学生把握当下的创新创业流行趋势,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分享,也能为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开阔眼界。其次,创新创业“工作坊”的形式,也能缓解各大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各大高校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师资团队等原因导致创新创业资源分布不均匀,“工作坊”作为连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中介”,能够为各大高校提供资源共享、沟通交流的多元化平台,突破由于地域、经济造成的资源不协调问题,使各大高校学生站在同一起点,接触更前沿、更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改变原有现状。

3.3 “双导师制”的创新创业教育结构设计

双导师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当前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单一的现状[13],校内任课导师负责双创理论教育,因校内专业课程设置较密集,任课导师工作量较大,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性的需求,而在“双导师制”下可邀请历届优秀校友或各大创新创业社会组织人员定期进入高校,实行“一师一生”制,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形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育制度。20 世纪初期,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成立之初,就采用了“双轨制教学制度”,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位“形式导师”和“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感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这一制度获得极大成功,包豪斯学院也被称为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14],不仅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对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启发。

3.4 高校激励机制设置

为提高高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高校应该设置一些激励机制,奖励机制不仅体现在学分、奖金等物质奖励上,而是要更多地从精神层面激励学生[15],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规划指明大致方向,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要去了解创新创业有关的讯息,在创新创业大赛、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项目咨询室,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阶段,遇到难题或挫折时,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学生重拾信心,高校要贯彻物理层面与精神层面双重的激励机制,推动学生积极加入创新创业计划中去。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后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构建要从新的角度着手,从整体把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双创模式,改善社会的整体氛围,提高社会对创新创业失败的容错度,高校可与校外优质“工作坊”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更加立体化地了解到创新创业的实质内容。在校内采取“双导师制”,校内专业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合作,培养出有创新性思维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同时高校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性思维方式的开发,各地方政府联合各大高校以及各大企业、社会创新创业团队组织,努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以改善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相信在全社会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能够形成适合我国发展且独具特色的“中国方案”,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