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运动员心理疲劳预测模型构建
2023-03-13阿英嘎
刘 月,韩 波,阿英嘎
运动性心理疲劳(athlete burnout),指运动员在应对内、外源应激压力时,内部资源被不断消耗却没有得到及时补充时出现的心理机能[1],主要包括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以及运动负评价等[2]。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会导致淡漠、焦虑、抑郁、烦躁、失眠及活动动机下降等消极反应[3],严重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因此,考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一直是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当前,用于解释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与加剧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认知—情感模型[4]、消极训练应激模型[5]、训练压力模型[6]、运动承诺模型[7]、单一认同发展与外在控制模型[8]、整合模型[9]和心理资本理论[10]等。然而,上述理论与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单维的情境视角,对个体自我人格或社会环境等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缺少综合性考察。
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著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11]。SDT在肯定人类天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可分割[12],这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SDT从关注个人因素转向关注运动情境因素和组织因素,同时强调运动员自身价值内化的积极作用[13]。SDT认为,运动员自身和其所处社会情境间积极的交互作用,可以充分激发运动员的自我动机及决定能力,有助于缓解运动员消极的心理效应[14]。相关研究也已经证实了教练员自主支持对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14];而基本心理需要不仅是个体动机和潜能得到积极发展的条件[15],同时对运动员心理疲劳具备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16]。然而,目前构建的模型中仍然缺乏综合SDT各变量共同解释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路径机制。尽管孙国晓等[13]构建了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模型框架,但该模型尚未经过实证研究验证。
对刺激迅速作出反应是排球运动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比赛中需要运动员情绪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注意力时刻保持高度集中[17],这导致排球运动员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极易感。因此,排球运动员一直是国内外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主要调查群体之一[18-20]。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以排球运动员为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SEM)构建基于SDT的运动员心理疲劳形成路径,确定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期为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防治与缓解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尽可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按照运动员性别、年龄、运动年限和运动等级具有普及性的原则来抽取,在江苏省选取6个体育运动学校排球运动队作为被试,并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问卷360份,剔除未作答和作答倾向明显的问卷16份,回收有效问卷 344 份。其中,男性 157 名(45.64%),女性 187 名(54.36%);运动健将7名(2.03%),一级运动员121名(35.17%),二级运动员 112 名(32.56%),无等级运动员104名(30.23%);平均年龄14.8岁(SD=4.54),平均受训年限4.07年(SD=3.41)。
1.2 测量工具
(1)教练员自主支持量表(SCQ-PAS)。采用G. C.WIL-LIAMS等[21]编制,经国内学者朱晓娜等[16,22]修订的教练员自主支持量表(3个维度,共14道题目)。对该量表个项目进行5级评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运动自主性支持水平越高。本研究中,中文版量表具有较好的结 构 效 度(χ2/df =2.58,RMSEA=0.069,CFI=0.929,NFI=0.903,IFI=0.931,GFI=0.922)和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0.88)。
(2)运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BPNS)。采用经国内学者蔡端伟[23]修订,由国外学者编制的自主需要量表[24]、能力需要量表[25]和关系量表[26],修订后的总量表共3个维度。对该量表每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从1分(完全不符合)到5分(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Cranach’sα系数为0.88,自主、关系和能力需要3个分量表Cranach’sα系数分别为0.84、0.82、0.80。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本研究中 BPNS 符合模型拟合度标准(χ2/df=3.59,RMSEA=0.073,CFI=0.924,NFI=0.908,IFI=0.937,GFI=0.926)。
(3)运动行为调节量表(BRSQ)。由LONSDALE等[27]于2008年编制,经国内学者尤日虹[28]翻译成简体中文,该问卷共6个维度,采用5点评分法。本研究对BRSQ进行信度检验,除无动机分量表的信度稍低以外,其余5个分量表的信度均达到可接受水平,总量表Cranach’sα系数为0.872。自我决定指数代表自我决定程度[29],计算公式为:认同调节×2+整合调节×2+内部动机×3-无动机×3-外部调节×2-内摄调节×1,计算的分值与个体的运动动机成正比[30]。
(4)心理疲劳量表(ABQ)。由RAEDEKE等[31]编制(3个维度,5题/维度,共15道题目),该问卷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χ2/df =2.76,RMSEA=0.063,CFI=0.931,NFI=0.89,IFI=0.90,GFI=0.942)和内部一致信度(Cranach’sα=0.85)。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0.0和 AMOS19.0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首先检验采集数据的总体正态分布,然后采用相关分析法验证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需要、自主性动机和运动员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最后构建SEM路径图。
2 研究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控制和检验分析
共同方法偏差是采用问卷调查时容易产生的问题[32],尤其调查对象为青少年群体时,需要考虑量表的语言等值性。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变异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严格按照翻译标准制成,曾在我国背景使用,且具备良好信度和效度水平的量表进行调查。此外,在调查中强调保密性,告知受试者务必认真且真实作答。本研究收集数据时,在一线教练员帮助下按照集体施测现场收回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本研究假设的4因子模型优于单因子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模型拟合度,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以确定各因子之间的区别(见表1)。
表1 单因子和4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Table 1 Fitting Indices of Single-Factor And 4-Factor Models
2.2 变量间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对运动员感知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和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项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见表2)。对基本心理需要研究发现,归属需要与教练员自主支持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自主需要,最后是能力需要,与国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运动员5种自主性动机与教练员自主支持和3种基本心理需要呈显著正相关(r>0,P<0.01),同时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显著负相关(r<0,P<0.01);而无动机维度则与教练员自主支持和3种基本心理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r<0,P<0.01),但与心理疲劳正相关(r>0,P<0.01)。变量间相关性显著的结果为后续基本心理需要与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检验奠定基础。
表2 描述统计及相关系数(n=344)Table 2 Describ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n=344)
2.3 预测变量对心理疲劳的回归分析
采用回归分析法,控制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运动等级和运动年限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考察教练员自主支持、3种基本心理需要和6种自主性动机分别对心理疲劳3个维度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教练员自主支持(β=-0.456,P<0.001)可直接负向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归属需要负向预测心理疲劳的能力最强(β=-0.429,P<0.001),其次是自主需要(β=-0.403,P<0.001),最后是能力需要(β=-0.369,P<0.01);在6种自主性动机中,除无动机正向预测心理疲劳以外(β=0.691,P<0.001),其余 5个维度均可负向预测心理疲劳,其中认同调节影响最高(β=-0.512,P<0.001)。回归结果显示,教练员自主支持、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自主性动机(无动机、外部动机、认同调节、内摄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对运动员心理疲劳总分及3个维度均起显著作用。
2.4 自我决定理论对心理疲劳预测模型的检验
借鉴吴明隆[33]SEM-AMOS操作方法,将每套量表的每个条目的平均分作为潜变量新指标的观察变量。其中,自主支持采用14个题目的平均分作为观测指标;基本心理需要3个维度均采用其平均值作为观测指标;运动行为调节的 6 个维度采用相对自主指数(Relative Autonomy Index,RAI)作为自主性动机的观测指标(计算公式为:RAI=认同调节×2+整合调节×2+内部动机×3-无动机×3-外部调节×2-内摄调节×1),计算的分值与个体的运动动机成正比,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动机定向具有更多的自主性[30]。
以教练员自主支持为前因变量,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为中介变量,运动员心理疲劳为因变量,采用Amos19.0构建2个假设模型。模型1假设为完全中介模型,只有一种干涉路径:教练员自主支持会影响基本心理需要,且基本心理需要同时影响自主性动机,并最终作用于运动员心理疲劳。模型2假设为部分中介模型,其与模型1的区别是:(1)教练员自主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心理疲劳;(2)教练员自主支持通过基本心理需要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疲劳;(3)教练员自主支持通过自主性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疲劳。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上述2个假设模型进行结构方程检验,模型的路径系数见图1。模型1完全中介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标准;模型2中c 2 /df>5,RMSEA>0.08,TLI和AGFI指标均<0.9,未达到模型拟合指数的标准,故模型2不被接受(见表3)。因此,本研究接受结构模型1。进一步分析发现,模型2中的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直接效应量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9,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根据该模型可知,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影响是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和自主性动机的中间变量间接实现的。具体而言,基本心理需要和自主性动机2个变量可以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在教练员自主支持和心理疲劳之间起中介作用,同时两者变量亦可形成中介链式模型在教练员自主支持与心理疲劳之间起中介作用。
图1 基本心理需要和自主性动机为中介变量的心理疲劳模型图Figure1 Psychological Fatigue Model with Basic Psychological-Needs and Autonomous Motivation as Mediator
表3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之间比较一览表Table 3 List of Comparisons Betwee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Fitting Indices
为清晰展现结构模型内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效应大小及所占比例(见表4)。标准化路径系数的分解结果显示: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预测路径有3条,均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实现,其中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疲劳方向预测能力在该模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路径影响只有中介变量,其中,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量所占比例最高(66.67%),基本心理需要与自主性动机链式中介占总效应的23.08%。
表4 模型1各变量间的效应值分解一览表Table 4 Summary of Effect Value Decomposition among Various Variables in Model 1
3 讨 论
3.1 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回归分析显示,教练员自主支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均有显著负向预测能力,这与郭正茂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教育学研究发现,教师自主支持和友好师生关系不仅可以起到缓解学生学业倦怠的作用,还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34]。同样地,运动员参与训练或比赛时,教练员失当的执教行为容易导致运动员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加剧其心理疲劳程度;而教练员的民主行为和个人关怀,则是有效避免运动员心理疲劳和心理耗竭的主要途径[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教练员、体育教师的自主性支持有利于预防和缓解运动员运动训练和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心理疲劳情况。本研究构建的SEM显示,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产生直接效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并未达到显著水平(β=-0.19,P>0.05),其原因可能是模型中引入较多中介变量,因而削弱了直接效应量。结合本研究和以往研究成果认为,在我国运动队中,教练员专制型领导方式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训练方式都缺乏灵活性和科学化,运动员长年与社会脱轨进行专项训练,其教条且独断的执教方式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和心理状况。教练员应注重行为管理的适用性、尊重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一些处在运动“瓶颈期”和发育晚熟的运动员因长期受到教练员的忽视,得不到正面的人文关怀,他们会变得不自信,甚至对运动队及教练员产生敌对情绪,最终可能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选择过早退队。相反,当教练员为运动员创设自主性支持环境时,运动员会在竞赛与训练中体会到更多的尊重感与自主支持感;正性情绪体验的诱发,使得运动员愿意加倍努力地投身训练与竞赛中,心理疲劳也会有效缓解甚至彻底消除[14]。
3.2 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疲劳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回归分析和SEM显示,3种基本需要对运动员心理疲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推测作用。另外,自我决定理论源自于西方,特别重视人的自主需要的满足,其次是能力需要,最后是归属需要[35]。因文化背景不同,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存在差异。DECI等[36]认为,个体天生具备3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关系需求,它们是个体健康生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缺失任一需要都会使得个体难以生存和发展。本研究SEM显示,在预测心理疲劳过程中,归属需要的满足地位最重,其次是自主需要,最后是能力需要,这与孙国晓[13]的 研究结论一致。对中国运动员而言,比起能力需要的满足,更注重源自于教练员和队友之间的归属需要的满足,归属需要的满足可能对心理疲劳会有更大贡献。排球作为集体运动,无论是在竞赛还是训练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是教练员与队友,这是运动员与教练员、队友之间归属需要的关键因素;而运动员能力需要的获取关乎运动员的个人技术和教练员的执教方式等。可见,基本心理需要的3个维度影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权重大小,会因运动员所处社会文化环境而有所差别。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而言,满足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是解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关键。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期间心理疲劳的防治,主要来自教练员对其参加运动训练行为的尊重、鼓励和支持,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给予运动员适当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如热身、游戏及对自身训练计划提供参考意见等,鼓励运动员积极反馈。因此,教练员满足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会预防和改善其心理疲劳的发生。
3.3 自主性动机对心理疲劳“恢复”的促进作用
自主性动机高的运动行为调节可负向推测运动员心理疲劳,无动机维度则正向预测心理疲劳。有研究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塑造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个体参与活动时自主性程度高低将动机依次分为内部动机、整合调节、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部动机和无动机[37]。相关研究显示,运动员赛季末的心理疲劳程度可由赛季初期的自我决定程度预测[38]。本研究显示,自主性动机的无动机维度与心理疲劳3个因子显著正相关,其余因子均与心理疲劳显著负相关,表明自主性动机程度高的运动行为调节可负向预测心理疲劳,当动机的自我决定水平较低时它对心理疲劳没有太大影响,这与 LONSDALE等[27]的研究结果相似。由自主性动机指向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运动负评价的3条路径中,自主性动机对运动负评价的预测力高于情绪/体力耗竭和成就感降低,体现运动负评价受自主性动机的影响,运动员所处不同情境的状态易受环境及其他因素影响,而对自身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态度较为稳定,不易受外界影响。有研究证明,个体具有较高的自我决定动机时,其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会增强[36],在运动员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上,自我决定程度均有负向预测作用[27]。总而言之,自主性动机高的运动行为调节可负向预测心理疲劳。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不同的心理需求激发认同调节这一自主性动机,让运动员感知到来自教练员的支持,对防治运动员心理疲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4 结构方程模型中各中介变量的预测作用
借鉴前人构建的 SEM 显示,模型拟合度支持链式中介作用,教练员提高自主性支持水平,满足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促使自主性动机形成,最终可改善运动员心理疲劳。SDT认为,高层次的自主性较强而控制性较低的支持环境与个体运动动机、锻炼行为及后续持久体育锻炼主动性之间存在复杂的中介效应[39]。本研究SEM证实了这一观点,教练员自主支持通过复杂的中间变量对心理疲劳产生作用,共存在3种途径:(1)以基本心理需要为中间变量,探讨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作用效果;(2)以自主性动机为中间变量,探讨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作用;(3)以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为链式中间变量,探讨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的作用效果。分析上述3条干预路径发现,在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心理疲劳产生作用的2个中间变量中,基本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所占比例最高,这也是致使3种基本心理需要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专注的主要诱因。有相关研究表明,教练员的自主性支持可以预测运动员对3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需要的满足可以预测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39],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导致运动员自我决定动机受到影响,进而使其产生心理疲劳[40]。朱晓娜等[16]研究显示,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与教练员自主支持、运动员满意感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在二者的关系中存在间接效应。可见,基本心理需要连接外部环境与个体动机和认知方式。
我国运动员训练负荷普遍较大,恢复相对不足,大部分运动员长期处于封闭式训练,其自主决策的权利受到压制,社会支持功能被弱化,使得运动员可能更易产生心理疲劳,进而过早结束运动生涯。因此,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应用的研究,更应充分结合我国本土化现实训练情境,关注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当环境支持运动员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时,就会防治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SDT观点表明,要想使个体行为表现出积极性,就必须促使个体在所从事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心理以及情感满足。相较于基本心理需要这一中介变量,自主性动机的中介变量效应减弱了很多,占总效应的23.08%。原因可能是教练员自主支持对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效应值(0.79)高于对自主性动机的影响路径效应值(0.22),毕竟3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促进个体行为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教练员自主支持可以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和自主性动机这一链式中介效应影响心理疲劳,由此可论证,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可促使自主性动机的形成,并最终对心理疲劳进行推测。通过SEM分析还发现,自主性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虽不如基本心理需要的3个因子明显,但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是预防运动员心理疲劳自主性动机的主要原因,激发运动员运动训练期间的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防治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依据SDT构建层级SEM亦得到相关研究的类似支持,如项明强[35]研究发现,在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所提供的自主支持环境能使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和自主性动机的形成,从而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起到积极作用;罗云[34]以613名初中生为调查对象,构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消除学生学业倦怠的模型,该模型中,感知教师自主支持可预测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主动机,减少学习倦怠。由此可见,在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的路径中,不仅要考虑自主性支持环境促进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同时,基本心理需要还可以激发自主性动机的形成,最终作用于防治和缓解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出现。
4 结 论
(1)通过SEM拟合度验证,有效支持自我决定理论预测模型可以有效解释中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程度;(2)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在教练员自主支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自主性动机的链式中介起完全中介作用;(3)本研究构建的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练员自主支持与运动员心理疲劳间的内在机制,对于运动员心理疲劳防治与缓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