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学家校关系的困境与破解*
——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

2023-03-13梅红兵杨艳芳杨代英

中国德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育教育局家校

■ 梅红兵 杨艳芳 杨代英

良好的家校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改善家校关系失调、不和谐等问题,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创建家校共育组织机构,搭建区域、学校互动平台,创设“1+N”多元课程体系,打造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积极开展“校风牵手家风”行动,以增强家校良性互动、提升家校共育质量。

“校风牵手家风“推广工作会

一、区域家校关系困境:不协调、不平衡

近年来,教育局多次针对家校关系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发现学校与家庭对主导家校关系的主体角色认识基本一致,但家校关系困境依然存在。

(一)区域家校关系现状分析

1.家校关系主体角色认识基本一致

(1)学校是家校关系的主导者

在对家校关系的认知与理解上,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家校关系的主导者,家长应根据学校的安排与规划参与教育教学活动;部分教师也认同学校主要负责教导学生学习、家长主要负责照顾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念。

(2)家长对学校的依赖较强

大部分家长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会首先选择寻求学校的帮助,家长获取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组织开展的相关课程与活动。部分教师也认为,家长主要依靠学校的指导教育学生、处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不同区域家校关系样态差异显著

为进一步细化了解区域家校关系现状,教育局将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发现不同区域家校关系样态差异显著。

(1)城关区域呈紧密联系型

城关区域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学生的教育期望最高。

受自身教育理念及水平的影响,城关区域家长对教育更为关注、表现得也更加积极主动,使得家校关系较为紧密。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法及策略提出质疑,甚至与学校教育反向而行等现实问题。

(2)城镇、城郊区域呈若即若离型

城镇、城郊区域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尚可,作为“新市民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期望较高。

城镇、城郊区域家长,单位家庭的教育能力相差较大。部分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学校配合度较高。但大部分家长教育指导能力总体偏弱,在具体开展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时而与学校保持一致,时而与学校相背离,使得家校关系呈现出若即若离的状态。

(3)农村区域呈单向指导型

农村区域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希望子女通过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对学生的教育期望也是较高的。

农村区域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校关系基本呈单向指导型。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应全权负责。小部分家长虽然能够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但受限于自身能力,也只能将子女托付给学校,使学校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

(二)区域家校关系问题分析

1.家校共育意识尚未统一

家校共育意识及能力的建立是良好家校关系的基础。教育局发现家长能够认识到自身在教育中需承担的责任,但普遍缺乏家校共育的意识,也不清楚如何才能更好地实践家校共育。同时,部分家长教育观念较为传统,缺乏科学指导学生的方法,教育成效欠佳。

2.家校双方投入程度不同

家长与学校在维护家校关系的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大不相同。一是从家校互动频率上看,学校占据主导地位,家长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明显低于学校。二是从教师主体角度上看,参与家校关系维护的多为班主任,其余任课老师参与较少。

3.家校互动难以长久持续

教育局通过对家校互动频次、内容等的分析,发现家校关系的维系存在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没有真正地将维护家校关系置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中,只是按照惯例将相关工作交给班主任负责,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家长在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后,缺乏与学校沟通后续推进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家庭教育指导不够深入

家庭教育指导通常以学校组织课程及活动的形式展开,大部分家长认为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对开展家庭教育很有帮助,也有部分家长提出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经分析,教育局发现由于部分教师的指导能力不足,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不够深入,因此难以解决不同家庭的深层次问题。

二、破解家校关系困境:区域科学规划,家校双频互动

(一)区域科学规划,助推困境解决

1.建立健全家校共育组织机构,形成工作枢纽

一是在区域层面建立区级家校共育指导中心,统筹管理区域内家校共育工作。“家校共育指导中心”下设区级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课程资源开发指导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各委员会依据章程明确岗位职责。

二是学校层面根据家校共育指导中心要求,建立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校内各级家长委员会工作。与此同时,教育局积极引导各校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咨询、家长委员会委员培训等活动,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2.培养家庭教育指导专项教师,打造专业队伍

教育局统筹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创设“家庭教育智库——种子教师——讲师团——家长志愿者服务队伍”的进阶体系。一是借助专家力量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科学谋划与策略。二是实施“家庭教育种子指导教师培训计划”,汇集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等骨干力量,开展专业知识与指导技能培训。三是组建“百人志愿者讲师团”,深入推进“魅力家庭”工程建设,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家长课堂等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3.搭建多元化家校互动平台,优化课程体系

教育局立足学校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家校共育慕课中心网络平台”,搭建立体化、多元化课程网络。此外,教育局创新打造“1+N”课程体系,“1”即家校共育的共性课程,要求各校纳入课表,统一安排课时,如新都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好父母指南等;“N”即各校根据本校育人文化及办学特色创设的多元课程,如德育校本课程、家长课程等。

4.聚焦家庭教育突出问题,开展“牵手行动”

教育局引导学校梳理“家庭教育负面清单”,以清单内容为依据制订“家庭教育正面指导计划”,选派家庭教育导师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以锦门小学为例,学校针对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沉溺手机”的问题,制定“制度+”模式,鼓励家长与学生签订手机使用公约,使手机使用变得可控,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二)家校双频互动,转变家校关系

1.城关区域家校关系走向聚融共长

城关区域学校充分发挥机制创新、课程建设优势,拓展多样化家校共育渠道,提升家校沟通成效,形成“聚融共长型”家校关系。以机关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在高效运行“育苗会机制”的基础上,实践“联席会制度”,研发“幼小衔接,共管共治家长课程”,成立“家长护校执勤队”,开展“亲子读书月”活动,打造“伙伴式”家园合作关系。

2.城镇、城郊区域家校关系走向携手共进

城镇、城郊区域学校主要通过开展特色活动,调动家长积极性,形成“携手共进型”家校关系。以北星小学为例,学校创设“家长成长营”课程,以多样化的活动为实践载体,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为实践形式,为家长提供丰富的“菜单式课程”,带领家长走进“真实校园”。

3.农村区域家校关系走向联动聚合

农村区域学校通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家庭教育方法指导课程、家访等打通家校互动渠道,引导家长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形成“联动聚合型”家校关系。以木兰中学为例,学校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设计周末陪伴亲子活动,用书信表达内心情感,提升亲子间的陪伴质量。

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致力于将指导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提升家校沟通成效、改善家校关系等内容融入家校共育工作,使家长更全面、更深刻地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从而构建共生共长的新时代家校关系。

猜你喜欢

共育教育局家校
江都市教育局
云梦县教育局举行实验教学说课比赛活动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科教新报》2020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名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