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古城 “活态” 保护路径探索
2023-03-12冯宇松
冯宇松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古城承载着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同时兼具生产、生活等城市功能。在延续古城历史文脉的同时激发古城的当代价值与活力是当前古城发展的重要内容。“活态”保护古城即在尊重古城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的基础上,通过保护修缮、功能植入、业态创新等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手段深入挖掘并激活古城中的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1-2]苏州古城是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有着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84 处、“中华老字号”17 家、非遗代表性项目100 项[3],众多古迹遗存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苏州聚力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连续出台、发布《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①《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MmM5MGU1Yjk2MTdhM2U0OTAxNjE4Y2Q4ZjQ0Nz AzMTI。、《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②参见:《白皮书让古建老宅“活起来”》,https://www.gusu.gov.cn/gsq/zwyw/202102/1012aacee8e54ae5a9d3bc4f9299f09a.shtml。等,保护发掘古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走文旅融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创新道路;[4]又在《苏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古城文物和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推动古城产业升级,助力城市文化旅游建设[5]。强化古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古城活化利用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文旅融合发展背景,结合古城保护的现状与现实问题,探索古城资源的活态开发路径,推动古城空间的活化利用与内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古城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与知名度,激活古城文化的消费活力。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古城保护现状
苏州古城位于姑苏区,由阊门、山塘、平江等历史文化街区,观前街、十全街等历史风貌区以及三十余条旧街巷和众多古桥、古井等历史遗址遗迹组成,集园林文化、水乡文化、非遗文化等于一体。近年来,苏州古城保护工作正在向产业转型、活态保护、功能提升、文旅融合等新范畴和更高层次延伸。
(一)完善制度规划,系统推进古城文旅项目实施
为持续推动古城资源保护利用,古城区设立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推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编制、古城54 个街坊的控规修编与城市设计编制,参与制订《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开展《姑苏区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0—2035)》《苏州古城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规划》《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整体规划》《观前商圈改造提升总体方案》等重要规划编制,正式发布《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为古城保护与更新提供制度保障。[6]姑苏区已系统推进非遗文化传承载体打造项目、历史名人记忆延续工程、苏式文化精品酒店项目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提档升级项目等10 类重点文化项目[7],创新古城活化利用方式、优化古城环境品质,以激发古城文化与旅游价值,增强古城文化旅游吸引力。
(二)植入文旅业态,推动古建老宅“活态化”开发
苏州坚持历史建筑科学保护与利用的指导思想,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推动古城空间活化利用,探索古建老宅“活态化”保护利用的新模式,形成新型文旅产品。通过挖掘古城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对名人故居进行主题定位与新兴业态植入,开展主题文化展示项目,如对潘世恩故居、潘祖荫故居、博习医院旧址、宣州会馆、过云楼等一批老宅进行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打造了苏州状元博物馆、文旅探花府·花间堂酒店、博习医院创客空间、过云楼陈列馆等一批文旅产品,使古建老宅焕发新的生机活力[2],促进了古城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展示了苏州古城的文化魅力。[8]
(三)联动古城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品
苏州围绕“水韵江南,风雅姑苏”主题品牌,融合风景园林、文创产品、网红打卡点等古城文化旅游资源,推出系列文旅项目与特色文创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点的融合,提升古城旅游的品牌影响力。通过空间改造、文化体验、文旅合作、创意推广等方式,深入挖掘古城街区文旅资源,融合多样化的创意及多元的新兴业态,将古城文化空间打造为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包括江南小剧场、网红咖啡店、网红酒店、文化艺术长廊等,并面向大众发布“宝藏姑苏”网红打卡地图,提供了主要景点、轨道交通等旅游服务信息,[9]吸引游客游玩体验,激发文化消费活力。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古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坚持“活态”保护与发展苏州古城,探索多样化的古城文化旅游项目,培育新型文化消费业态,激发古城文化活力与旅游内生动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古城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
虽然苏州古街巷中有较多宣传栏、街巷指示牌、信息牌等,但缺少代表街巷的独特文化元素与符号,此外,街巷内的一些现代艺术装置设计简单,缺少新意,难以令人驻足观赏。平江历史街区、拙政园、32 号街坊等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在旅游旺季时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交通疏解能力差。古城商业区存在交通管制,车辆停放困难,往往导致交通拥堵。一些古城街坊、社区等则存在人车混行、路边停车问题,既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又破坏了文化街区、景区风貌。此外,受公共交通、游览大巴运营时间的限制,游客夜间出行不够便捷通畅,影响游客的出行意愿。
(二)古城文化旅游业态待升级
苏州古城区内仍以园林游、名人故居游、历史街区游等传统旅游产品为主,而文艺演出、民俗活动等沉浸式体验文化活动规模较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在观前街推出的全国首家沉浸式江南市集—观前游园会,是依托名人文化、运河文化、非遗文化等,融合故事剧情与真人NPC 互动打造的沉浸式市集文化体验场景,由于为临时搭建,空间窄小,内部装置与布景十分简单,体验活动与消费业态也较为单一,无法吸引游客长时间驻足并产生附加消费行为。以苏绣、评弹、茶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标志的体验项目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姑苏区“安和锦·美地PARK”产业园的茶人街,街巷内茶叶零售店铺众多,但没有吸引游客广泛参与的茶艺体验项目与文化消费产品,相比位于同一园区的DIY 手工坊、猫咖等娱乐体验型店铺吸引力不足。此外,古城夜间文旅活动主要为酒吧、集市等,同质化严重,缺少与本地民俗、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夜间演出与文化体验活动,夜间人流量远不及白天,古城夜游体验感一般。
(三)宣传营销方式需创新
苏州推出的中医主题文化园、中张家巷29 号苏式生活展示馆、陶氏宅院的沉浸式苏式生活体验、“蓝·SPORT 文化创意产业园”、“东升里”等一批旧城空间活化更新项目与文化创意成果的宣传、营销方式较为传统,主要是通过当地电视台、报刊的新闻发布以及微信公众号推文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播推广,在苏州市内有一定传播效果,但未能有效吸引外地游客,受众范围小。尤其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热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内容搜索时,只能得到一些非官方发布的碎片式信息,且在宣传内容上以古城保护成果为主,较少有对活动体验、娱乐设施、旅游服务的宣传,宣传内容不成系统,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低,文化消费的动能不足。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州古城“活态”保护的路径
古城活态保护目标下的文旅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古城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从基础设施、创意体验、智慧服务、宣传营销等方面探索问题解决的路径。
(一)基础设施“微改造”,实现古城空间活化与优化,打造古城旅游新亮点
以“微改造”“微更新”理念,在保持古城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小规模的增建与改造升级,实现空间活化、环境优化与功能提升。
首先,增设古城景区标识牌与休憩场所。为老旧建筑、历史街区、古街巷中的旅游景区设置融合黑瓦白墙、水波纹、园林等文化元素,风格统一并带有二维码的标识牌、指路牌等,游客通过扫码即可获得该景点的语音或视频讲解。还可以结合古城空间形态布局,在各商业街道、古街巷内闲置的公共空间、小微绿地、街巷拐角处,设计打造供游客进行文化交流与休息的服务场所,满足游客休憩需求,延长游客在古城内的停留时间,使游客享受古城“慢生活”的文化氛围。
其次,优化升级古城停车服务。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在历史文化街区、古街巷弄入口处、周边建筑地下空间、古城周边空闲地区新建智慧停车场,适量增加古城区停车泊位,同时鼓励周边企事业单位、商业设施、居住社区等停车空间实行错时开放共享,满足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的停车需求。充分运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改造古城区内现有停车空间,加快对“无感支付”、ETC 智慧停车服务等新技术的投入应用;现有古城区停车设施数据及时上传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及“苏周到”“君到苏州”等城市级云服务平台,使游客与市民通过手机即可获取停车信息,盘活闲置车位,减少占道停车现象。
最后,优化古城“夜经济”交通配套服务。结合古城夜间文旅、消费活动开设“夜间游”古城观光巴士,以古城区中的特色景点为站点,明确观光线路与到站时间,游客可自由选择上下站点,既便利游客观赏古城夜景,也满足游客夜间乘车需求,缓解交通压力。
(二)融合新兴业态,活化古城文化遗产,形成新型文旅体验
发展古城文化旅游,要始终以江南特色文化为核心亮点,围绕游客“食、住、游、购、娱”等需求,活化古城文化遗产,打造古城特色文化体验活动。
首先,打造苏式美食沉浸式体验活动。苏州有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及苏式绿豆汤、苏式月饼、梅花糕等传统小吃,饮食文化独具魅力,可利用古城区废弃厂房、工业遗址、老字号等空间建立“苏州传统美食技艺创意产业园”“苏帮菜美食博物馆”等,打造集传统文化、美食体验、科普展示、旅游打卡等为一体的古城特色美食文化名片。基于苏州传统老字号美食、传统小吃、创意菜式举办以“舌尖上的姑苏”“迎四方来客品苏式美食”为主题的美食文化节、烹饪大赛、文化论坛等特色活动,以美食制作与体验为核心,弘扬苏帮菜文化。
其次,开发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开展苏绣、昆曲、玉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如由传承人现场教学刺绣针法,让游客亲自完成属于自己的绣品;让游客换装体验演绎昆曲、穿汉服拍照打卡传统文化场所等。以名人故居、古建老宅等作为新兴业态的融入场景,打造供市民、游客参与的“人与城”互动式体验项目,如名人故居聚集的32 号街坊,可挖掘其中名人故居的文化内涵,创作红色类、民国类、名人类剧本游戏,引进剧场演艺、角色扮演、密室逃脱等年轻化的体验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体验。
最后,多元业态赋能古城夜经济发展。加强古城夜间场所的设计感、空间感,氛围感,激活游客对苏州古城的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形成独一无二的夜间游览体验。[9]以古街文化、运河文化、古城墙文化等传统元素为主题融合现代艺术风格,设计文化艺术彩绘墙,配合夜间灯光效果,强化游客的空间感知与记忆。在古街巷、古城墙、园林等处植入乐队表演、花车巡游、后备箱集市、音乐酒吧、网红美食等新兴业态,举办“苏州古城记忆”“建城名臣伍子胥”“园林夜游”等大型夜游、夜演活动,为游客与市民带来独具魅力的古城夜间文化体验。
(三)科技赋能,实现古城旅游智慧升级
智慧旅游包含智慧整合、智慧管理、智慧游览、智慧营销等方面[10],为古城文旅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智慧+文旅”模式能实现对古城文旅资源的高度整合,提供高效、智能、舒适的游览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
首先,以智慧旅游服务促进景区管理与服务升级。在苏州文旅云平台中搭建古城数字文旅服务板块,集成古城景观建筑、景区地图、交通情况、基础设施等信息,并通过监测游客数据及时反映各景区客流量、游客分布等情况;更新、优化古城区内的餐饮娱乐、民宿酒店、文化场馆、智慧停车场、智慧厕所等信息服务功能;增设无人售货商店、智能急救站、智慧厕所、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并引进5G 无人驾驶观光车、5G 无人巡逻车,5G 无人扫地车等智慧设施,为景区投诉咨询、寻物寻人、应急管理提供支持,完善升级古城景区智慧化服务。
其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通过智慧旅游监管平台对游客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推荐精选古城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文旅消费产品等旅游信息内容,推出个性化旅游方案定制服务。鼓励游客在古城景点拍照打卡、集卡片或印章等,在游客成功打卡由文旅云平台推荐的旅游景点后,便可获得文创产品、纪念品、代金券等礼物。此外,智慧旅游平台可对用户的评论、需求等进行汇总分析,为景区的智慧服务升级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打造古城沉浸式文化场景与体验。基于声光电技术、幻影成像、多媒体、VR/AR技术推动博物馆、园林景点、古街巷等文化场所的改造升级,动态演绎苏州名人文化、园林文化、状元文化等,可在潘世恩、洪钧等状元名人故居中打造科举考试现场,游客通过电子设备答题互动,体验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与流程,增进游客对“状元文化”的理解与认识。鼓励古城区内文旅企业积极探索数字创意、数字演艺、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及应用场景,丰富古城文化的当代表达形式。
(四)拓宽宣传渠道,增强古城旅游吸引力
文化旅游场所与活动需要依托现代媒体平台的传播推广,要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旅游内容传播方式,加深游客对苏州古城旅游的认识与了解,提升出游意愿。
首先,要建立健全古城旅游的互联网营销机制。旅游相关企业可加强与新华网、央视网等大型新闻网站,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百度、360 搜索等搜索引擎,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淘宝、拼多多等购物网站的合作交流,开展古城文化宣传与旅游产品推广。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小红书、豆瓣、知乎、抖音等网络平台,根据旅游热点开展网络营销宣传活动,如定期举办线上苏州古城文创展览,直播讲解古城非遗文化知识与技艺等。[8]
其次,以古城数字创意内容吸引年轻游客。在苏州文旅云平台中设置“古城旅游”板块或上线“苏州古城旅游”微信小程序,一站式集成古城旅游资讯、古城文化科普及新文创体验等信息,将年轻群体喜爱的直播互动、声音影像、表情包、小游戏、测试等网络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趣味化、年轻化的古城数字创意内容,为游客提供新鲜的古城数字文化体验,如在应用中设置“测一测你是苏州的哪位历史人物”“姑苏古城寻宝图”“苏州非遗文化知识问答”等互动游戏,用户通过参与体验、获得积分的形式换取古城景点门票、纪念品等。
最后,丰富古城文化资源宣传形式。基于古城建筑景观、特色文化、人文故事等拍摄《苏州古城》纪录片,举办古城音乐节、古城摄影展、古城非遗文化节、古城文创大赛等活动,并利用各方宣传营销力量,加大对苏州非遗文化、名人文化、古街文化、运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苏州古城旅游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四、结语
推动古城与文化旅游融合为历史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与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与方向。立足古城旅游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升级古城智慧服务、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推动多样化特色宣传等措施,加强对古城区文化空间、旅游服务、活动、产品的综合改造与提档升级,以文化旅游助推古城“活态”保护,使古城文化旅游资源转变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给古城带来焕发生机的活力。面对文旅融合趋势为古城资源保护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机遇,苏州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应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重视古城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建构彰显文化特色且符合本地发展的古城活态化保护模式,走出一条文旅高度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古城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