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索
2023-03-12龙军
龙军
【摘 要】由于受到高师音乐教师数字化胜任力较低、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针对性、重技术性知识与音乐表演技能、考试评价目标不清晰、客观性差,以及评价主体角色单一等影响,在“数字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大背景下,建议从提升教师数字化胜任力、加快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弥合数字能力鸿沟、平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创建多模块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数字化 高师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104-06
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教育正面临着全面转型。信息技术在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及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不仅提高了教育服务的质量,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进一步推動了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建设,加快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步伐。教育部也于2022年11月发布了旨在全面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以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为起点,进而提升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教育环境。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2023年2月13日,在教育部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
《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作为《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0)》的承继与拓展,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推动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二是强化数字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以加速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欧盟于2017年在“数字行动计划”的框架内,推出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以下简称《框架》)。该《框架》着重关注教育工作者的数字胜任力,并为各级各类教师的数字能力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经过多年的制定与实施,欧盟的《框架》已显现出积极成效,为我国在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全球视野来看,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创造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共同推进。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战略,普遍将教育数字化视为开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
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核心构成部分,它为教育改革开辟了全新的路径。高等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力量,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技术为高等师范音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其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性。在数字化背景下,深入探讨高等师范音乐人才培养改革,不仅对深化音乐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全面提升音乐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一、数字化音乐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窦明(2010)的观点,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等现代理念的广泛普及和技术的应用,音乐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更新。这表明数字化理念与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具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意义,已成为现代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张纯(2012)通过分析自1980年迄今的近四十年间科技界所经历的一场深刻变革——数字化革命,得出了这场革命正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的结论。查建敏(2020)意识到传统音乐教学理论的狭隘性和缺乏活力性,已无法满足当今高等教育机构音乐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他积极开展了教育教学信息化和数字化音乐教学的创新探索。裴玫(2023)的研究则通过细化描述、信息挖掘等手段,将音乐文献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实现了全景式的把握,从而在创造性转化中为音乐院校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马行智(2023)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已深刻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转型和创新,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教学主体之间的交互疏离,忽视教学知识、价值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而妨碍教学队伍的创新思维发展。
刘康平(2020)依托“大文科”知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交叉渗透,促进了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虚拟与现实、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融合。然而,对于这种新兴教育手段辅助下的教学规律,仍需进一步研究。据中音网记者徐冬(2003)所述,数字化手段以其丰富性、可视性、即时性、明了的表述方式,以及多媒体整合的大信息量,改变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周边知识,从而提升了整体教学素质。同时,这也强调了对这种新兴教育手段辅助下的教学规律进行研究的迫切性。
(二)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将数字化视为决定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关键因素。他在20世纪末出版的畅销书《数字化生存》中深刻指出:“计算不再仅仅与计算机相关,它已深刻地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方式。”这本书全面探讨了数字化革命对当代社会各领域的深远影响。张蔚磊(2014)在访问哈佛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克里斯·德迪教授时了解到,数字化学习和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主要改变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德迪教授认为,在数字化学习背景下,高等教育能够为更广泛的学习者提供服务,并应采取个性化学习模式来应对数字技术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张欢(2018)发现,国外智慧教育的研究趋势主要集中于智慧学习环境、重视认知与动机,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她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智慧教学模式,构建并开发智慧教育平台与资源。通过实证研究,不断构建和完善智慧教育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吴龙凯(2023)等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全球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为了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趋势,世界各国已逐步将教育数字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将其纳入国家数字化发展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后续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面臨的主要问题
基于文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现实学情,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
(一)人才培养理念滞后、数字化思维狭窄、数字化素养平庸、数字化胜任力较低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培养,部分高师音乐教师自我变革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不强,其教学理念陈旧、单一,教学方法简单、老套,教学资源稀少、重复,与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隔膜,很难与青年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或畅快交流。也有些教师数字化胜任力较低,无法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形成数字鸿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师范类课程不足,技能性课程缺乏针对性且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在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已有研究中,研究者们在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教学体系、修改教材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较多探讨、实践与总结,给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借鉴与帮助,但高师声乐、钢琴技能课通常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进行授课,教师对学生声乐、钢琴基本水平的了解不够全面,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无法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长期以来,高师声乐、钢琴课堂教学大多是一对多的方式,教师粉笔伴黑板、曲谱配钢琴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机械学唱、模仿弹奏,倦怠于枯燥乏味的“播报式”讲解。学生课后大多是在琴房独自练习演唱、演奏,出现问题时很难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也很少与同学交流协作,这种闭门造车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加之学生极少登台进行艺术实践,音乐技能和综合能力得不到全面展示,表现出音乐技能与教育原理的应用能力及人文综合能力薄弱。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停留于浅显表层,缺乏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实操能力,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导致学生入职后在相关工作岗位中无法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三)教学过程过于注重技术性知识与音乐表演技能,考试形式及考试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课程中,学习内容与技能主要集中于单个专项的音乐技能演唱与演奏,以及专业音乐风格流派的音乐作品上。相比之下,多元文化和综合人文素养则受到轻视。这种偏重单项技能和专业作品的倾向,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不同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不利于其全面发展。高师音乐专业现主要开设的是普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普通教育课程仍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课程结构看似合理,但是课程比例严重失调,部分课程重复、同质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性、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功能性不强。现开设课程更多的是教授学生“应该怎样”和 “怎样做”的技术性知识,缺少“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批判性思维,缺乏独立分析、反思质疑、实证研究和开放兼容精神,表现出轻多元文化及综合人文素养现象。高师音乐考试形式单调,考试评价存在着评价目标不清晰、客观性差及评价主体角色单一等情况。目前,高师音乐考试在师生的意识中已成了“定式”,侧重于期末考试与少有的几次学期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性评价、全面性评价不足,对学生的音乐表现性评价不够重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对高师音乐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形态呈现音乐作品,表达音乐含义并形成相应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蕴藏着深刻的音乐含义。学生聆听演唱或演奏呈现出的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形成的音乐作品和观看音乐表演,再通过演唱、演奏来传递音乐含义、表达艺术形象,在体验、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会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思考、感悟与表现,应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并重点研究。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音乐考试、音乐活动与艺术实践中对音乐的反映与表现都应纳入考试评价机制。
(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局限性
数字化背景下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中,不仅有数据、实体资源、虚拟场景、参考资料等各种碰撞,还有数字资源研发人员和供应商、用户、合作伙伴等更多的角色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这些参与者与利益相关者个体间,或者不同类型的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及其对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获取知识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共识。知识来源的渠道多元,在数字技术引领下,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取需要的知识?从哪里获取?应该根据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自身定位、现有资源、相匹配的能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来决定。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数字资源,以及具备怎样运用数字化资源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数字化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数字素养与数字化胜任力
教师是培养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实施者与主导者,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
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数字素养,以及较强的数字化胜任力是培养高水平高师音乐专业人才的有力保障。传统教育理念在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中已遇到瓶颈,处于数字化转型初始阶段的人才培养工程需要数字化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教师的教育理念围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与主体价值等方面建构,在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下启发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数字素养代表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具备的与数字时代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生存技能和知识学问水平。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并支持教师有效使用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获得优质数字知识资源,通过较强的数字技能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可促进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与适应世界教育变革的浪潮。
(二)加快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型向数字化转型
教育领域是“数字中国战略”中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重点领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对教育价值的重构,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当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遇到瓶颈,向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缓解出现的矛盾,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更是培养数字时代音乐专业人才的新生态。开展高师音乐专业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提高音乐专业教师多媒体互动交互教学能力,逐渐改变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与接受方式,形成了协同、开放、多元的教育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本”,将满堂课讲授的教师主角角色转型为课堂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前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抓住数字化进程带来的建设性机会,借助先进工具和已有的知识去探索信息世界,获得新的知识增长,创造新的知识价值,成为数字化时代需要的高层次音乐专业人才。
(三)弥合数字能力鸿沟,创新“数字增能”人才培养模式
在面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格局下,需要对人才培养策略进行适时调整,特别是要重点掌握丰富且完善的数字化教育技术及应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缩小数字能力方面的差距,而且能为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注入持续发展的活力。对于那些演唱和演奏技能相对较弱或缺乏音乐表演实践经验的学生,在选取数字教学资源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其实际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在数字化教学手段及其实践方法的采用上,必须确保其与教材的更新和修订、教学大纲及目标的调整保持一致。当前,数字化技术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数字增能”的教育模式在未来的教育中将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平衡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中,高师音乐专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直观的学习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大量替代教师的重复劳动,解决师资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和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激发学习潜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然而,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夸大现代技术的优势性,完全摈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尽管现代信息技术非常发达,教学更为便捷,学生听课趣味性增强,但数字化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手段仍有其重要内核,与数字化手段并非完全对立不相容。只有合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互为补充,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是获得高质量教学成果的必要环节,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样态。
(五)创建多模块综合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教师每周对学生课堂学习表现给予评价,录入电脑。下周课前回顾上周学习情况,对标本节课学习内容划出教学重点、难点,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关注课中学生学习状态,课后分析其学习全过程,以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对上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打分,录入电脑,建立学习档案。根据教师的课堂评价,分析自身学习状态,肯定学习态度和方法,找出问题或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认清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互评。每个月月末开展观摩课,学生轮流进行专业技能汇报并录像存档。学生之间相互点评、打分后录入电脑,加强学生互助学习、小组学习。
上述评价体系结合学生音乐艺术实践及传统的期末考试,形成多模块综合评价方式,真实、翔实收集并记录教学全过程数据,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技术基础和教学依据,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四、数字化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踐探索的意义
(一)多层面促进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目标
学理层面:深入分析教育数字化的深刻含义,厘清信息化、数字化、数字赋能等概念。了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特点与方式,分析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把握信息化、数字化等高新技术“跨界”赋能教育行业动态,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为探索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层面:教育数字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数字底座支撑。前期工作要建立网站、购进设备、配备软硬件等基础设施。进行数字素养与数字化胜任力对教师数字获得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创建多模块综合评价方式。
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做好教育数字化赋能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新形态的风险预判与纾解路向。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配齐数字化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课程,探索可行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向数字化转型,为更好地推进教育数字化和“数字中国战略”建言献策。
(二)拟解决的教学问题:更新教学理念,制定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现代教学理念,依托数字底座、紧扣数字化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促进教学内容的更迭创新,研制科学、客观、多维评价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音乐专业人才为导向,提高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围绕学生进行教学,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生源质量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重专业学习轻公共文化课学习等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给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探索和教学创新平台,为学生创设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利用音乐数字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学习内容、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课中结合数字化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采用模拟课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稳固学习成果,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高师音乐技能课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音乐技能、专业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构成“课课相通”的融合式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分年级、分专业开展经常性的观摩学习与经验交流,精选优质音乐数字资源,通过现场观摩教学,形成学习共享机制,利用数字底座驱动高师音乐专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培养满足社会对高质量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五、数字化背景下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反思
第一,在构建数字化教育理念下,拟定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数字化教育理念,围绕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运用数字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剧烈变革。高层次、复合型的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适应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培训,将数字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融入其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从而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而且能为高师音乐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音乐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要提高高师音乐教师选择数字知识资源的能力,应坚持导向鲜明、思想深刻的原则,选择语音纯正、声音高保真、画质清晰的优质音频及视频数字教学资源,保证数字资源的完整性和高精度,增强数字化知识资源的专业性与可利用性。在将数字化这一新兴的教育手段应用于高师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探索、认真比对、仔细分析社会系统外部条件之间的关联度、教学内部各因素与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各环节自身存在的联系等,进而总结研究数字化教育手段辅助下的教学规律,以适应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对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查建敏.数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探析[J].大观(论坛),2020(05):118-119.
[2]陈虹百.大学音乐系“音乐数字化教学”课程规划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17(07):25-30.
[3]窦明.数字化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评《智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数字媒体论》[J].中国高校科技,2020(07):113.
[4]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教育研究,2007(09):77-80+85.
[5]郭杰.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字化音乐教育资源建设[J].商洛学院学报,2017(05):64-67,86.
[6]李小莹.“互联网+”时代的音乐数字化生态发展[J].人民音乐,2016(02):67-69.
[7]刘康平.“信息文科”视域下的艺术硕士“四位一体”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29-130.
[8]马行智.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刍议[J].现代化农业,2023(02):85-88.
[9]裴玫.国内音乐数据库研究特征的现状及内容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01):90-93.
[10]吴龙凯,刘姚慧卓,吴砥等.国内外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0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