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施路径

2023-03-12宋晨曦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华文协同发展

王 辉,宋晨曦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浙江,金华 321004)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传播,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球有各类华文学校约2 万所,华文教师20 多万人,在校学生数百万人(贾益民,2020)。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中文课程的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8万多所,正在学习中文的人超过3000万(马箭飞,2023)。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剧变,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新形势下重新认识并重塑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对增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关于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协同发展问题,学界虽已有讨论,但还不够充分。鉴于此,本文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二是二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三是二者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是什么?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以期深化对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内涵的认识,促进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协同发展。

2. 研究综述

华文教育通常指以母语或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教学对象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贾益民,1998),也包括马来西亚等地对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进行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国际中文教育指国内外面向非华裔的外国人的中文教育;广义的国际中文教育还包括了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王辉、郑崧,2022)。本文中主要使用狭义的“国际中文教育”的定义。

一般认为华文教育是广义的国际中文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周小兵等(2015)认为广义的汉语国际教育应该包括母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华文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等不同方面。刘芳彬(2015)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国际推广计划中,应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支持。吴应辉(2016)认为海外华文教育是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贾益民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把海外华文教育纳入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的对象既包括非华裔外籍人士,也包括外籍华人和长期居住外国的华侨及其子女(刘利、赵金铭、李宇明等,2019)。

郭熙、林瑀欢(2021)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讨,强调国际中文教育包括横向的国际中文传播和纵向的海外华语传承,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一体两翼。王辉认为海外华文教育可放置于国际中文教育框架下,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定位和特点,又协同发展,共同形成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国际中文教育新发展格局(李宇明、黄德宽、周建设等,2022)。郭熙(2022)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有两个路向:一是海外华侨华人的母语或祖语传承,一是中文作为外语的国际传播。吴应辉(2022)也认为应将海外华文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范畴。以上代表性观点其实都倾向于将华文教育包含于广义的国际中文教育之中,尽管在表述上有所不同。

反之,也有观点认为华文教育包含国际中文教育。如耿红卫(2009)在界定华文教育的概念时,认为华文教育的教学对象“不仅是侨民,还包括外籍华人、华裔和非华裔的外国人”,华文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培养外国人,使其成为‘中国通’或‘汉学家’”,这实际上是将国际中文教育涵盖在了华文教育的范畴之中。贾益民(2018)则提出了“大华文教育”这一概念,认为其既包括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语言文化教育,也包括面向世界各国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这里显然将国际中文教育包含在华文教育中。

此外,也有学者将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概念囊括在某个更大的概念之中,如孙汝建(2015)提出“汉语教育学”,认为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境内汉语教育和海外汉语教育。陆俭明(2016)为了避免因各种称呼间的小差异带来种种纠葛,将“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学”“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等统称为“汉语教学”(黄启庆,2020)。

综上,虽然学界对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二者概念内涵做了阐释和探究,但显然,对二者的动态关系,即发展中的关系探讨还不够充分,对二者如何互促发展还缺乏深入细致研究。本文旨在分析、厘清二者关系,探讨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施路径。

3. 二者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

面向华裔的华文教育与面向非华裔的中文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面向非华裔的中文教育可以依托各国华文教育形成的基础,扩大中文的使用场域、使用人数和影响力。反过来,面向非华裔的中文教育也会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创新发展。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建立在二者的统一性之上,是学理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体现在教学原理上的同一性、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进程中的共生性以及当前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中。

3.1 学理逻辑:教学原理上的同一性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虽然在教学对象、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办学主体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是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的传承传播。从理论根基上看,华文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语言理论、文化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相关的教育学理论(于逢春,2014),这与国际中文教育大同小异;从教学内容来看,关键点“教什么”没有本质的不同,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孙汝建,2011),或是祖语的教学;从文化的传承传播来看,二者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语言文化,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华文教育兼有文化传承的使命,更注重文化认同的培养,而国际中文教育则重在文化理解和阐释;从教学者来看,二者都包括了中国教师和当地华侨华人教师;从教学环境来看,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都可能发生在中国国内、国外和虚拟空间。因此,二者在学理上有同一性,这为二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学理逻辑。

3.2 历史逻辑:历史发展中的共生性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有交融之机、交汇之处。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对二者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的国际性大气候,各国的华文教育均遭受了长达数十年的禁锢,如泰国将华文作为原华校的一门外语来开设,印度尼西亚政府禁止华文教育的开展,致使华语成为大多数华裔的第二语言(华文教育变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与后来的国际中文教育的性质大抵相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掀起“汉语热”,华文教育走上了复兴之路,国际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多国放宽了华文教育政策,如新加坡自1978 年起,大力提倡华语普通话运动,号召华人讲华语。中越关系有所改善,越南政府对华文教育的政策日趋放宽,1989 年准许中小学校设立中文夜校,1990 年国会通过决议准许成立民办华文学校和实行华文教育多样化(耿红卫,2009)。国际中文教育也迎来了快速发展。1978 年北京语言大学开始面向留学生设立汉语言本科专业。之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汉语言专业,来华攻读汉语言本科专业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2000 年有3856 人,到2007 年增加到12638 人(崔希亮,2010)。学习汉语的非华裔学生越来越多,华文学校的教学对象日益多元,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沿线各国的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国家汉办(现已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国务院侨务办(现已整体并入中央统战部)在促进“一带一路”中文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语合中心在师资培训、传播机构、教学资源、标准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6 年,国务院侨务办编制《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6-2020 年)》,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导向,规划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华文教育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为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使命,海外华文教育同样也肩负着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画好最大同心圆的使命。

3.3 现实逻辑:新形势下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需求

受办学条件限制,华文教育事业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不均衡,如将华文教育事业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框架下发展,二者将会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力量(李宇明、黄德宽等,2022)。

当前,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理解和文化交流受阻,中文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王辉,2020),海外华文教育主要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学校承担,绝大部分华校是以周末班、课外班形式授课,海外华文学校因其非正规性、民间性,一般未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难以获得政府足够支持。近年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萎靡不振,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受挫,大量生源流失,华文学校运营入不敷出。此外,华文学校此前就存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供需不平、良莠不齐等瓶颈困境,华文教育事业仅凭一己之力,势单力薄,难以突破困境。

相较于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较快。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之海外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带来极大的生机。在教学方面,特别是以成人为对象的目标语环境下的习得和教学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学者编写了大量教材,探讨了多种教学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然而,以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中文教育容易受到所在国对华关系和教育政策的影响,其发展不太稳定,近几年一批美国孔子学院被迫关闭就是例子。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不确定性,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应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开展华文教育的政策环境相对较为宽松,并受到所在国法律保护,因此,在某些国家,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借助华文学校合法开展。华文教育可在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方面借鉴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选拔专业化的教学团队,编写合适的教材,借助国际中文教育的力量走出瓶颈困境。由此可见,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二者协同起来,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将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4. 二者协同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4.1 观念问题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传统的各自为政、 分而治之的观念长期存在。 丘进(2010)曾从教育对象、办学宗旨、语言学特征等14 个方面系统地概括了海外华文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区别。就二者的语言学特征而言,海外华文教育是介乎第一、第二语言之间,以母语教育为明显特征,有侨社祖籍方言特点,而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非母语教学。因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有所不同,故而部分学者在对待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时,存在互不往来、认为侨办与汉办井水不犯河水、在研究华语文教学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之间划定了一条鸿沟等三个主要问题(崔希亮,2019)。观念的形成是经年累月的,要对已经形成的观念进行改变,其难度很大。所以分而治之的观念问题也是目前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这种观念可能会导致部分学者对华文教育或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过于片面,致使学界对二者协同发展关注度不够,从而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的推进速度。郭熙(2023)指出,海外华语传承和中文在地化传播不应成为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在传承协同传播的视角下结合中华语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来重新认识国际中文教育会有深远的意义。

4.2 学科和专业问题

二者在学科归属和专业划分、专业设置、“三教”问题等方面的差异和分歧依然较为突出。

4.2.1 学科归属和专业划分

目前,从学科归属和专业划分上看,二者分属不同学科。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中,华文教育作为一种特设专业划归在“教育学类”中的一级学科“教育学”中(黄启庆,2020);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被划归在“文学类”中的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华文教育学科以汉语言及中华文化知识为基础,以传统教育学为基本内涵,既不同于对外汉语教学,也不同于母语文教学,更不是介于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中间学科(周小兵、陈楠、郭琎,2015)。在2022 年9 月14 日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中,增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由汉语国际教育更名)学位类别,与其他一级学科并列,国际中文教育获得“准一级学科”的地位(周智婉、王辉,2023),而目前华文教育的学科地位并未发生变化。

4.2.2 专业设置

2005 年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华文教育专业”,学制四年,属于教育学类,毕业颁发中国教育部的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随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下属的两所高校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相继设立了华文教育专业(周东杰,2017)。截至目前,国内仅有3 所本科高校开设了华文教育专业①3 所院校分别为: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云南师范大学。,4 所院校获批“华文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②本数据根据研招网和各高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上的信息统计而来,4 所院校分别为: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反观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自1985 年国家批准设立对外汉语专业以来,截至2022 年,已有376 所院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③本数据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上的数据统计而来,官网地址:https://gaokao.chsi.com.cn/。,196 所高校获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④本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示的学位授权审核结果中的数据统计而来,官网地址:http://www.moe.gov.cn/。,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也已经建立。近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地位逐步提升,发展前景广阔,而华文教育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地位,推进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华文教育的学科地位。

4.2.3 “三教”问题

就教师问题而言,国际中文教育师资来源相对稳定,专业化程度较高;华文教育受资金等条件限制,办学规模较小,师资力量不足且缺乏专业化培训,管理队伍不健全,规范程度较低;就教材问题而言,国际中文教育有相对科学、成熟的教学大纲,学界对教材中的相关问题研究成果丰硕。而周小兵等(2015)对教材库的全球华文教材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华文教学中,除了个别国家如新加坡之外,大多没有清晰具体的华文教学大纲和字词语法表等。如巴西目前几乎所有华校使用的教材都是国内人教版的《语文》和暨南大学编纂的《中文》,幼龄学童甚至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①转引自中国侨网,中巴教育与商贸创办人吴桂秋:华文教学缺乏功能性,http://www.chinaqw.com/hwjy/2022/12-12/346695.shtml。;就教学法而言,二者虽都遵循汉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但在教学方法的侧重点和具体运用方面还是有差异。华文教育除基础的汉语知识教学外,更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问题的核心是教师问题。目前国际中文教育师资力量相对更为充实。一方面,许多国家的中文教师以中国派遣的志愿者教师和公派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大都专业对口,并且会在出国前参加岗前培训,专业化程度高;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大批通晓中文和中华文化的本土人才,因此致力于培养一批本土中文教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师资队伍相对稳定。而华文教育因其公益性、非赢利的办学模式及资金筹措问题,导致海外华校长期面临着办学资金难以为继的困难,师资队伍不稳定,也缺乏专业化培训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

4.3 体制机制问题

二者在中国国内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在资源配置、运行机制、交流合作等方面存在障碍。

首先,二者的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下推动中国语言国际化的重要项目,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方式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而华文教育工作主要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负责,国外的华文学校,则是以华侨华人团体或个人的形式出资创办、发展,其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其次,二者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尚不健全。负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华文教育事业的行政部门不同、业务范围不同、管理权限不同、相关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而只有二者协同发展,才有可能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多障碍。

4.4 政策问题

21 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在中文国际传播的大背景下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这一时期出台的华文教育政策主要是针对国内的华文教育,对于海外的华文教育并没有政策出台(姚敏,2017)。2006 年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外交部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做好在我国高等学校就读的华裔青年学生工作的意见》,比较少见的专门针对在中国国内高等学校就读的华裔学生,对侨务、教育、外事部门提出了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华裔青年学生工作的领导等指导意见。2009 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通知》,国务院侨务办、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相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姚敏,2017)。新时期华文教育的相关政策类型多为内向型政策,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当然,海外华文教育属于当地教育,中国也不宜干预,但可制定更多服务和支持的政策。

反观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的政策则不断推陈出新。2006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从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孔子学院作为助力中国语言和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和平台,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2017 年,孔子学院总部起草《孔子学院发展行动计划》并适时修订《孔子学院章程》①第十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圆满落幕[J].孔子学院,2018(1):64-65。,推动孔子学院持续优化全球布局、提升办学质量,助推“一带一路”语言互通和民心相通。在各项政策的驱动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迅猛。

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都是中文国际传播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大不相同,也尚未见到有政策出台要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5. 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

5.1 强化学科交叉

首先,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应加强交叉融合,相互促进。为了加强华文教育学科建设,使其有更好的学科依托,可以将华文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的框架下,共同发展。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正式建成,而华文教育目前还未形成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教育学类其他专业,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华文教育可放置在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中,借鉴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推陈出新,逐渐形成特有的、符合华文教育学科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平台建设要相互帮助。如2022 年8 月,华南师范大学建立了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旨在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协作机制建设,推动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协同发展。此外,疫情之后,线上和线下教学并存,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加强网络环境下云教育资源库建设,如建立大规模教材库、课程库、语言知识库、文化知识库、案例教学库等,实现学科资源共建共享、互融互通。

此外,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一批“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文教师。北京大学2022 年已开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注重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推动实施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通用中文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各个国家对专门用途中文及“中文+”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2022 年11 月,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教育”特色孔子学院揭牌②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教育”特色孔子学院揭牌[J].江苏高职教育,2022(5)。,此前浙江师范大学2018 年就在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设立了“中文+职业技能”中文教学点。在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在协同合作中,华文教育可借鉴国际中文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经验,构建适合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5.2 优化政策机制

在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资源配置不均衡的背景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机制,提升管理效能,统筹推进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

首先,在战略层面,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需要共同筹议,将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纳入到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事实上,双方已经在学术层面开始探讨其发展规划问题。如,《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2022)》中已将“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列入其中,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2022)》将“海外各国华文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2023)》将“国际中文教育与海外华文教育协同融合发展研究”列入其中。要大力扶持华文教育发展,出台华文教育利好政策,重视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同时,我们在关注国内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也应给予更多关注。相关部门部可借鉴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海外发展的相关经验,制定有利于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除政策制定外,上述两家主管部门可联合举办相关活动,共同商讨,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社会层面,华文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海外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团体应更为紧密地团结起来,为海外华文学校集资、募捐,共同帮助海外华校渡过难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争取在当地的孔子学院所在高校开设华文教育专业,让华文教育搭上孔子学院发展的便车。在一些国家政策不支持孔子学院发展的地区,也可以继续扩大华文教育的招生范围,除招收华裔学生外,持续招收非华裔外国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此外,在学界层面,学者们应该敢于打破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之间的鸿沟,华文教育学术圈和国际中文教育学术圈可以更多地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讨论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问题,取长补短,经验互鉴。此外,各高校举办的国际中文教育主题学术研讨会,期刊的国际中文教育专栏可以将华文教育的内容纳入其中,华文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也可以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补充进去。例如,2022 年举行的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中,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于晓受邀分享了《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研究国际中文教育的学者们共同讨论了后疫情时代华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联合举办,在海内外华文教育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的“华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自2013 年第一届研讨会举办以来,迄今已举办五届,旨在为海内外华文教育及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者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学术平台,推动学科发展。

5.3 加大机构合作

充分发挥海外“华社三宝”①“华社三宝”指的是华侨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的作用,增强华文教育发展活力,倡导海外华校、孔子学院、中文教学中心等教育机构合作共赢,共同营造互促发展环境。

首先,加强孔子学院与海外华校的合作。孔子学院可协助海外高校设立中文专业,合理布局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线上中文课堂,积极将华文教育、国际学校等纳入支持框架,构建开放包容、多模式、多层次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例如,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为当地华人联合会中文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帮助提高华人联合会中文学校的声誉,扩大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②转引自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官网,卡迪夫大学孔子学院支持南威尔士华人联合会中文学校的文化传承,https://oec.xmu.edu.cn/info/1029/16104.htm。。

加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在教师、教材、教学、考试等方面的资源合作。华文教育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可借鉴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模式,“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和“华文教师证书”应探索互认的可能性,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材编写方面,海外华文教师与国际中文教师应携手在充分考虑当地国家政策、习俗礼仪等的前提下,编写本土化程度高、适用性强的、内容与新时代接轨的汉语教材。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推出适合小学生的华文辅助教材《状元学堂·乐思华文》,并与山东师范大学协作,共同编撰适合本地学前孩童的华文教材《状元学堂·亲亲华文》③转引自中国侨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推出两套华文辅助教材,http://www.chinaqw.com/hwjy/2015/07-30/58933.shtml。,目前这两套教材已投入使用中。

加强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境内媒体的互动协作。海外华人社区依靠华文教育来传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并通过华文媒体传播海外华人社区的活动信息。华文教育是保证华文媒体受众连续性的中坚力量,华文媒体是华文教育的助推器。国内媒体可以有选择性地转载华文媒体发布的一些内容,增进国内群众对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可以发布国内与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相关的热点新闻,使当地华侨华人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国家中文发展状况和海外华文教育的重点。除此之外,海外华文媒体可以在新媒体领域与中国境内媒体合作,共享内容渠道,建立双向交流,提高华文媒体的新闻传播力和影响力。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快速发展,构建了行业新赛道,海外华文媒体可对该领域进行战略性的布局,拓展全媒体传播阵地,多样化呈现传播内容。

5.4 发挥市场拉力

在中外政府的统筹和支持之外,充分调动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市场主体在资金吸纳、机制创新、生源拓展、技术赋能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有效的市场拉动机制。

首先,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向以市场和公益相结合的机构转变。华文教育的主旨是在海外延续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这一主旨决定了其公益性一直是占主导;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外经贸文化往来的更加频繁使华语学习具有实用性需求,由此赋予华文教育一定的市场性特点。华文教育不可能成为获取高额利润的商业行为,也不可能是永远依靠从业者奉献和外力支持的纯公益行为。目前很多海外华校以非营利性质注册,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中文教育机构或合作项目也被明确定位为非营利性。实践表明,靠募捐、义务支持的中文学校、教育机构在运转中存在着资金来源不稳定导致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华文学校难以为继,面临着关闭的风险。2021 年,教育部在对《关于应对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的提案》的答复中表示:“鼓励国内职业教育机构、中资企业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因此,要转变发展理念,推动国际中文学校朝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先解决生存问题,再一步步朝发展和壮大方向推进,推动中文教育在所在国融合共生。

其次,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机遇,协同合作完成转型升级。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迅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要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不断创新发展,使其能够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的需要。此外,线上教学意味着受众范围扩大,华文课堂上可能会有非华侨华人学生,国际中文课堂上也会有华侨华人学生,生源扩大将助推线上中文教育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高校、教育机构与中文教育企业的合作意愿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可探索与商业机构合作,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

此外,市场的发展也会倒逼企业整合二者教育资源,研发出更有针对性的中文教育产品。企业通过群体画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掌握现阶段海外中文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动态变化及特点,以大量的数据标签将学生个体标签化,形成一个学生个体全方位可视化的“群体画像”。将华文教学资源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放入同一个数据库中,可以使“群体画像”技术效果最大化,为学生提供一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

5.5 扩大话语传播

构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官方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推动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在推动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在话语体系建构和话语体系传播方面进行有效议题设置和引导,增进社会共识。

首先,构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官方话语体系。官方话语是一个国家主流媒体上政府宣传机构所采用的议程设置、媒体表达,包括政府的各类文件和由官方媒体发表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刘仲翔,2017)。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共同承担着传播、传承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使命,二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官方话语中要将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官方媒体要积极主动地设置话题,提升二者协同发展相关话题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从而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更强的话题性。

其次,构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学术话语体系。学术界应紧扣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推动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际发展形势的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学术话语体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华文教学与研究》等国际性学术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刊物可以“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为核心主题,借助一些华文教育研究平台和相关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组织研讨会展开学术争鸣,对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规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符合二者学科发展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的新思路和新理论。

6. 结语

本文初步厘清了华文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二者的关系,认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从学理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方面阐释了二者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从观念、学科、体制机制、政策等层面分析了二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强化学科交叉、优化政策机制、加大机构合作、发挥市场拉力、扩大话语传播等实施路径。尽管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协同发展存在现实困境,但我们应该勇于突破二者各自发展的藩篱,寻求协同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国家在大力推动中文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发挥二者协同发展效益,整合多方资源,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华文协同发展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