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SP视角下关于“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思考

2023-03-12金小蝉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院校

□金小蝉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随着“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应用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组建专业团队、组织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的教学[1]45,旨在培养“语言+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全力培养有新时代担当、有国际化视野、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门人才,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正式定义为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第十二条强调,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要超过一半,给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2]。同年,教育部发布的十项工作要点也强调,公共外语教学要强化国际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战略储备和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3]。

1 ESP与“双师型”教师的相互联系

1.1 ESP概念的起源与特征

1964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在其系统功能语言学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简称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区分,书中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要根据学习者的具体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1]61。后来的学者Hutchinson等指出,ESP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途径,是基于学习者特定需求来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4]。英国学者 Strevens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实践中,总结出了ESP 教学的四个基本特征:(1)有特定需求的学习者(如跨文化商务交流者);(2)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如从事商务专业的市场专员、品牌经理、外贸跟单员、商务接待岗位等);(3)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运用侧重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如商务礼仪相关的词汇表达与情景对话);(4)与普通英语教学形成对照(如在商务英语实训室进行模拟商务谈判)。“ESP与传统的 EGP教学实则是叠加、并存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路径,ESP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交流需要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未来在某一行业领域、某一职业环境中熟练运用英语为最终目标。”[5]

1.2 ESP与“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的内在联系

回归“双师型”英语教师本身,目前对于“双师型”英语教师概念的界定则不一而足,例如“双证说”“双职称说”“双层次说”“双能力说”等。本文采用“双能力说”:即“双师型”英语教师既应具备扎实的英语能力,也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储备。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更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具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指导框架,以便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因此,ESP 教学理论与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互相契合的。只有当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既具有专业化的水平,又具备职业化的表现,才能够满足“双师型”教学的基本条件,实现“双师型”教学的最终目标。而ESP教学理论突出强调将英语教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耦合,这一点和 ESP 英语的特性异曲同工。因此,在“双师型”英语教师课堂上应大力推广运用 ESP 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借鉴实践经验和鲜活语料,反哺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2 ESP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师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发展的行业需求不匹配

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职业教育是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供给者。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日渐显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致使产业结构转换,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提升[6]4。而真正能胜任的高技能人才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与教师没有运用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ESP理论实施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一现象有诸多层面的原因。国家社会层面,要想实现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共生共荣,应该注重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与社会大系统的交流与联系。而当前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率、贡献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出诸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与企业对接联系不紧密,没有有效地将高职高专优秀毕业生转化为当地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新鲜动能等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层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实不到位,与真实的业态之间存在信息茧房等壁垒,学校并没有专门的途径去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和痛点,更无法将其以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形式下达给老师。而在教师本身的层面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团队的构成相对单一,通常由各大高校英语语言文学、翻译、英语教育的毕业生构成。即便是近年来各大高职院校为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加大引进硕博人才的力度,但仍然是存在“背景单一”“专业单一”、缺乏“实战经验”和“交叉学科优势”等问题。拥有社会各垂直行业实战工作经验、出入真实的职场和行业并了解掌握业态且能够产教融合,将行业的缺口转化教学动能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教学现状层面上,难以满足ESP理论“基于学习者特定需求学习语言”的目标,凸显出教师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所在的行业需求不匹配。

2.2 教师能力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发展所需专业技能不匹配

目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除少数学校专门设有商务英语、酒店英语的专业以外,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包括统招专科、高本贯通、特招和单招)无一例外都是接受一至两学年(一学年约60至80课时)的公共英语教学,学习的教材则是基于公共英语考试大纲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的综合英语教材。虽然教材众多、品类繁杂,但除了诸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大型出版集团出版的行业英语系列教材外,绝大多数的教材依然是围绕文化、校园与生活等主题“新瓶装旧酒”,教学目标依然是听说读写译等EGP的导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受益于ESP教学理论,通过大学英语课堂来满足用英语熟悉行业术语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与优质行业英语教材的缺失成为一个明显矛盾。学生通过了CET-4、CET-6等标准化考试后即意味着“大功告成”,如果没有升学、深造和入职岗位对英语更进一步的要求,对于“苦英语久矣”的同学们来说,人生的英语学习便就此走到了终点。尤其在各大高校纷纷施行四六级考试与毕业证脱钩的举措后,只有相当少数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能够坚持学习英语,希望提升自身实力。

国家社会层面应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给予足够重视,充分协调监督,设立激励监管机制,把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本地经济发展参与度纳入顶层设计。高职高专院校层面存在导向偏差的问题,多数院校仍然存在“重研不重用”等功利化导向,在考评标准上没有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参与校企融合的教师有晋升和考核的倾斜,也并未把成为ESP理论指出的“懂专业,精外语”的“双师型”教师列为英语教师考评标准。教师自身层面上,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往往没有真正深入社会、没有深耕垂直行业的经验,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普通教学教法传授基础的综合英语,与行业英语脱节。而真正具备行业经验的专业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起来跨度大、有困难。因此现行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因而,推行ESP理论指导英语教学、ESP指导“双师型”外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势在必行[6]5。

3 ESP视角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之“双师型”转变建议

3.1 国家社会层面

在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功能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将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战略,同时加大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方面的考评力度,将社会服务、提质增效落实在高职院校验收项目的考核指标之中,引导学校压实责任。

在平台搭建、项目经费、人才培训上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社会和企业共享平台,分享实训基地、研发基地或综合文化设施等,促进高职院校和社会的交流,支持高职院校打造有院校特色的技术技能产品,形成品牌优势和辐射效应,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和行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学生和行业的联系。

3.2 院校系部教学设计层面

一是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而大多数院校往往满足于传统的教书育人工作,将职业技能人才单向输送至社会和企业,但没有把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直接挂钩,没有把教师科研开发和社会成果转化直接挂钩。作为社会服务承担主体之一的英语教师们自然而然会抱有社会服务与教师工作无关的想法。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务必首先厘清职业教育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别。职业专科教育更加偏重于“技能+就业”,满足具体岗位的技能需求。具体举措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双师型”英语教师的准入门槛,如让具备“1+x”证书或者培训资质的英语老师进行授课;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创造条件让教师提升自我;或将“双师型”纳入日常考核的指标、提高“双师型”教师授课待遇;在福利薪资待遇方面,可以给予激励和倾斜,激发更多英语老师向“双师型”转型的积极性。

二是注重实践应用及与专业相关性的结合。ESP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在院系专业设置和硬件设施上,可以搭建独立的英语实训室,丰富教学场景,丰富对学生评价的多样性,以开展行业英语教学,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实训室”、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旅游专业的“模拟国际旅行社”,考察考试形式和学分进修形式可以由单一的笔试变为小组发言+主题展示+笔试,这样一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极大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有利于学生积累行业企业经验和拓展国际视野。可以适当鼓励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顶岗实习”“横向课题”校企合作,有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3.3 英语教师自我提升层面

3.3.1 成为功底深厚的英语老师

“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成为英语基本功底扎实,专业素质过硬,有丰富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跨文化敏感度和综合能力、教材二次开发利用且应用灵活的教师。他们应该了解语言教学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前沿学科知识,熟悉多媒体教育技术,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专业自主学习意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这是成为ESP理论下“双师型”教师的应有之义。

3.3.2 成为了解行业的“半个专家”

如果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英语教师在行业英语的课堂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热情,完成ESP教学目标时更是力不从心,所以成为“双师型”教师需要在专业上成为“杂家”“半个专家”;努力了解相关专业技能,熟悉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知识,并据此做出教学安排,讲究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谋事在老师,成事在学生”,“双师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准备多套教学方案,并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没有好的教师,不会有好的教育。”对于以前未接触过ESP教学工作的英语教师来说,应该以语言和职业素养为重点,积极努力提升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例如:要想成为合格的会计英语教师,需要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财会行业的名词、术语、基础知识,甚至包括职场中与上下级、客户、供应商交际的真实应用场景的用语一清二楚,了若指掌。

3.3.3 成为终身学习的“双师型”教师

要想打造合格的ESP“双师型”人才,无非是在英语教师中培养懂得专业知识、并懂得将专业知识迁移到实际课堂教学的人才;或者从专业教师中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同时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人才。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双师型”英语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做到产学研相融合,英语教师也应积极打破学科壁垒、“躬身入局”,与专业课老师跨学科教研交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深入用人单位和事务所,了解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真实就业需求,在教学中引入鲜活真实的场景案例。选取教学所适用的教学方法,丰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跟进最新行业知识和动态,完成转型跨越,最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心态,以应对原有的教学科研压力和生活中的琐事。

因此,虽然国内的ESP课程起步比较晚,但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长远来看,ESP课程与“双师型”人才的双向契合,依然能够弥补现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的不足,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育“语言+专业”的优质人才,也能更好地促使高职院校外语教师成为“经师”“能师”“人师”[7]。

4 结语

自“职教20条”颁布以来,职业教育这一类型教育定位已成为共识,“开展高职高专职业教育试点”也步入实践。“实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更是写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有了立法保障。“稳步发展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支持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高层次职业学校”也作为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加以推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英语专业处境艰难,生存空间狭小,加之国家数智化转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仅仅“授人以鱼”,单纯地传授英语专业知识,不久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变得更加艰难。所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努力与其他学科结合形成交叉学科优势,与行业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实际英语技能应用,做到“授人以渔”?在这个问题上,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应大力推广ESP教学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双师型双师院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