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曹麟开诗作中的西域书写

2023-03-12朱昱霖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域

朱昱霖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喀什 844006)

曹麟开,字黻我,号云澜,安徽贵池人。 清乾隆间由选贡充景山教习,任黄梅知县,升正安州知州,不久以黄梅任内失察,乾隆四十六年谪戍庭州。 其作品收于《三州辑略》卷八“艺文门”,有《塞上竹枝词》30 首,《新疆纪事》16 首,《八景诗》8 首。 他的创作贯彻“意宁浅而较真,事虽新而必切”的原则,其诗作对于研究新疆风土人情、 文化习俗有重要价值。

一、竹枝词反映民风民俗

曹麟开的竹枝词重叙事、喜用典,以历史事件、地方特色、民间艺术为描写对象。 主要从民情风俗视角描写其所见所闻, 笔下所写内容丰富且独特,比如对进贡与贸易活动的描述:

截肪美玉采于阗,职贡蒲梢走右贤。 白荅厄丹交易市,赚将文马罽宾钱[1]50。

“截肪”为切开的脂肪,比喻颜色和质地白润之物。 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有:“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纯漆”[2]之句。 此处形容产自于阗,白无瑕疵、触感如凝脂的玉石。 “于阗”即“和田”,此地自古以出产美玉闻名。 “职贡”指古代藩属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 “蒲梢”即汉代四大名马之一,《史记·乐书》中有:“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3]的记载。“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 自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西域物产之丰富多样就已闻名,右贤王向中央王朝进贡的蒲梢马即为佐证。除了马牛羊等牲口外,新疆还盛产棉花。新疆南北朝时已普遍种植棉花, 自古以来就盛产布匹、丝绸。 “罽”是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哈萨克人织罽为绸,名为“厄丹”。 当地居民在市场上交易棉花及毛毡,以此赚得纹着马匹的罽宾钱币。 “罽宾”为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中对罽宾钱币有所记载:“以金银为钱,文为骑马,幕为人面”[4]综观此词,其中所出现物象无不带有西域风情,给人以别样之感。 新疆不仅以美玉、名马闻名四海,还以其发达的畜牧业而声名远播,竹枝词中有相关描写:

白羜乌犍用谷量,孳生岁岁乐输将。 万千豢养闲无用,给作貔貅口食粮[1]51-52。

“白羜”即出生五个月的小羊,“乌犍”泛指耕牛。“孳生”意为繁衍,“输将”即缴纳赋税。词写新疆天山北麓牛羊成群, 牛马等牲畜多至可以山谷计算。 牲畜繁衍时当地积极缴纳贡赋。 “貔貅”除指神兽外,古人也常指骁勇的部队。 正因牛羊数量繁多,畜牧业兴盛,牛羊成为军队食粮供给的一部分。 新疆发达的畜牧业还引申出了用动物骨头进行的髀石游戏:

鹿骨莹园戏具偕,承空上下斗村娃,乘鸾暗卜谁先兆,信手拈来四色皆[1]48。

在土地流转的实施过程中,宋某及其公司与Y乡政府及下辖的村干部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互动关系。Y乡政府的领导以及下辖的村干部所反映的情况表明,乡政府和村干部之所以积极参与宋某公司的土地流转,并在其中积极协调各方的关系,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落实上级的政策精神,并在落实政策中获得相应的激励。

词中记载了玩髀石的场面,这一博戏传入中原后很受人们喜爱。髀石,即牛羊马等动物的距骨。在放牧及狩猎过程中动物的肉和皮毛被获取,剩下的骨头则成为时人的玩具[5]165-167。 在新疆,人们将宝石般闪耀的鹿骨拿来做游戏。 游戏玩法多样, 有打、抛、抓等。 村民们玩得不亦乐乎,信手一掷,腕骨四色相同则不胜欢喜。 髀石游戏作为当地居民日常的一部分被曹麟开所关注,这不仅反映了西域生活的丰富与多姿,更反映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除对民风民俗的观察记载外,竹枝词中还有对清王朝统一西域的赞颂与当地居民生活状态的描写。 如:

苏幕遮头白氎裘,鸦鬟赭面拨箜篌。 不辞妇女无颜色,愿把燕脂贡帝州[1]52。

“苏幕遮”为西域妇帽,以羊皮制成,外涂一层油用以防水。 “氎” 指以细毛布或细棉布制成的披衣。“鸦鬟”为色黑如鸦的丫形发髻。“赭”即赭石,一种可做颜料的土状赤铁矿,古人以赤色涂脸为“赭面”。 《诗经·简兮》中有记载:“赫如渥赭,公言锡爵”[6]即形容满面红光似涂赭。 女子们头戴苏幕遮、身穿白氎裘衣。 她们梳着色黑如鸦的丫形发髻,以赭石涂面,手中弹拨着箜篌。 前两句曹麟开对西域女子的装束打扮进行了描写,随即从女子穿着引申到西域对中原的不二之心,西域的官员乐意与中原往来将胭脂进贡到京都。 两汉《匈奴歌》写道:“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7]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此歌。 曹麟开加“不辞”二字予以化用,表达出西域平定后的大一统情怀。 曹麟开遣戍西域时距乾隆平定准噶尔和天山南路的叛乱仅20 余年,因此,竹枝词中不乏歌颂西域统一大业篇目。 再比如:

戊己分屯遍海邦,诸藩争拜碧油幢。 车师前后王庭地,新筑高城是受降[1]46。

“戊己”即戊己校尉一职,负责掌管屯田事务。自汉代设置戊己校尉治理西域以来,地方官分屯而治遍及全域。 朝廷派来的官员乘坐挂青绿色油布车帷的马车前来,他们的到来赢得西域诸多藩国首领争相行礼。 车师前国、车师后国曾是西部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之地,如今新筑起高高的受降城。 受降城为唐代国防要塞,阻挡了突厥南寇之路。 宋代曹勋《夜坐吟》有“汉家新筑受降城,戍卒还家免租赋”之句。

曹麟开的竹枝词语言风雅、绮丽。 取材偏好新奇,音乐、物产、习俗均有涉猎,部分篇目表达了其

二、纪事诗歌咏南北统一

爱国情怀以及对疆域一统的欣喜。 在表达方式上喜引经据典,化用诗句。

曹麟开的纪事诗以新疆地名为题,对相关历史事件予以回溯,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兼顾历史文化底蕴。 诗中常涉及多个朝代的史实,曹麟开在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同时表达出了对清王朝统治的拥护及对百姓生活和平安定的喜悦。 如《喀什噶尔》:

西望浑河似带萦,徕宁城郭已新更。 亲和疏勒唐天宝,王缚兜题汉永平。

职贡牟尼遗械在,折冲都尉赐绯荣。 文身歧指沾天泽,遍白山南尽耨耕[1]60。

喀什噶尔即疏勒国, 此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首联写喀什噶尔的地理环境,向西望去喀什噶尔河似绸带环绕,徕宁城万象更新。 颔联回顾汉唐历史。天宝年间,唐玄宗将和义公主嫁给宁远奉化王阿悉烂达干。 永平年间,匈奴人所拥立的龟兹王建,倚恃威势占据北道,攻杀原疏勒王,立龟兹的兜题为疏勒王。 班超到疏勒后将兜题抓住并放逐。 颈联通过“牟尼遗械”和“赐绯荣”将西域与中原的相互影响、友好往来表现出来。 一方面,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原,另一方面,中原对西域施以恩典。 北魏时,疏勒国进献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 北魏高宗为辨真伪,把袈裟放在火上烧,从早烧到晚袈裟也没燃。 观者莫不悚骇,对释迦牟尼心形俱肃。 天宝十二载,疏勒首领裴国良到长安向唐朝贺正旦。 唐玄宗封他为折冲都尉,赐绯紫袍、金鱼袋,嘉以殊荣。 尾联由疏勒人的外貌写到其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直接反映中原王朝对疏勒的影响。 疏勒人瞳仁为青绿色,皮肤上有文身。 《魏书·西域传》中更有记载:“人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即不育”[8]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天子的恩泽降临到疏勒,西陲古城重现繁荣,山间随处可见干农活的百姓。 《喀什噶尔》中涉及了西汉、北魏、唐代的史实,曹麟开将史料转述为诗句,在表现喀什噶尔同中原王朝和睦友善关系的同时,还体现了他对清朝疆域极盛的自豪骄傲。 又如《乌什》:

戍士无劳夜枕戈,永宁城外散鸣驼。 东回姑墨千峰雪,南下于阗九折河。

五翕侯仍招旧部,二昆弥己靖沙陀。 吹鞭争唱天鹅曲,不数摩诃兜勒歌[1]57-58。

乌什汉时为温宿国之地, 明末清初隶属准噶尔。 首联写叛乱平定后乌什安静祥和之况。 乾隆二十年,清军在格登山之战后向各地发布捉拿准噶尔总台吉达瓦齐的檄文。 达瓦齐逃至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给擒获送交清军。 平定达瓦齐标志着天山南北已尽入清朝版图,也标志着原有西部割据势力基本清除。 乌什兵士不再为战事而辛劳,位于旧城旁的永宁城零星可见骆驼往来。 颔联写乌什地理位置。姑墨北接乌孙,南至于阗。于阗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地宜五谷,盛产玉石。 乌什向东可至千峰积雪的姑墨,向南可达河流曲折的于阗。 颈联中的“五翕侯”分别为贵霜、休密、双靡、肸顿、高附。 汉时匈奴老上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月氏被迫迁徙到妫水流域大夏之地,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并定居下来。 公元一世纪前,西去的大月氏逐渐形成五个大诸侯部落,故为“五翕候”,此处指乌什伯克仍各袭旧封。 “二昆弥”是乌孙王国的名号,自汉时起,乌孙大小二昆弥,均受汉王朝册封。 “靖沙陀”意为平定大小和卓之乱。 乾隆二十四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大小和卓之乱的平定标志清代中国统一战争的完成。 尾联从音乐角度出发,写叛乱平定后当地一片祥和。“天鹅曲”乃海青天鹅曲。“摩诃兜勒曲”为西域古乐曲名,分为《摩诃》《兜勒》二曲,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 清军平叛后,军营中吹奏海青天鹅曲而非当地民歌。 《乌什》一诗主要以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为线索,从首联的外界环境铺垫到颔联对乌什战略位置的书写,再到颈联对历史的回溯,以遍地吹唱天鹅曲结尾,字里行间满溢着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的喜悦之情。 类似的还有《喀喇沙尔》:

碛路当年辟复迷,几多折戟没沙泥。 铁门险振焉耆北,乌垒宣威突骑西。

偼水一支吞海阔,回峰四面抱城低。 祗今西域征遗传,笑说丰碑勒白氐[1]56。

喀喇沙尔即古焉耆,维吾尔语有“黑城”之意。首联追述古时大碛路开而复闭、 闭而复开的历史。大碛路为汉时古商道,从焉耆顺孔雀河向东,经罗布泊到敦煌。 北魏、北周时已开通,隋末罹乱中断。贞观年间焉耆国王龙突骑支请求唐朝重新开放大碛路,引起高昌不满,率兵袭击焉耆使团和商队。 于是唐朝出兵平定高昌,建置安西都护府。 颔联中“铁门险振焉耆北”,写东晋十六国时张植屯兵铁门,与焉耆国王龙熙战于遮留谷。 杨宣以张植为前锋出征西域,龙熙于遮留谷截击。 遮留谷顾名思义,有伏兵藏于其中,阻止前进之意。 有人怀疑其中设有陷阱,故张植独自骑马试探,不出所料确有埋伏,军队此时快速出击,龙熙大败。 “乌垒宣威突骑西”写安西都护郭孝恪进攻焉耆。 乌垒是汉西域都护府治所,此处借指安西都护府。 由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的弟媳是焉耆王龙突骑支的女儿,所以,龙突骑支开始倒向西突厥,减少对唐朝贡赋。 郭孝恪向唐太宗请求出兵,最终攻破焉耆。 颈联对仗工整,总写喀喇沙尔地理环境。 此地虽处内陆,降雨较中原少,但地理位置独特。 喀喇沙尔四面有天山环峙,地形险阻,易守难攻。 流经喀喇沙尔的开都河为内陆河,即《西游记》中传说的“流沙河”。 尾联二句写平定焉耆、龟兹一事,读来颇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风韵。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一众大将领铁勒和突厥精兵十万西征龟兹。 《喀喇沙尔》对历史的回溯体现了曹麟开对西域一统的自豪感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总的来说,《新疆纪事十六首》以称赞清军平定西域叛乱、完成统一伟业为主要内容,部分诗作侧面描写了当地百姓祥和的生活。 曹麟开在纪事诗中常回溯汉唐历史,究其原因是汉唐的强盛与清朝收复边疆的壮举具有相似性。 汉武帝时期,以卫青、霍去病为首的将领与匈奴进行三次大规模战争,为汉朝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夷文化交往频繁。 唐太宗时期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 曹麟开所处康乾盛世,清朝领土几经扩张。至平定新疆,帝国版图仅次于元。 曹麟开在纪事诗中屡次提及汉唐,一方面,表现了他充足的文史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体现了他横跨时空的创作格局。

三、八景诗描绘西域风光

古人对自然的欣赏具有多种方式:实观、图观、文字观,八景诗即文字观中经典形式之一。 八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自北宋宋迪作 《潇湘八景图》始,风行天下,历久弥盛[9]。 曹麟开的八景诗从描写内容上看,侧重对景观、季节、时间的把握。 从写作手法来看,喜用典故,擅于化用前人诗句。 曹麟开对诗句的化用加深了景物文化内涵,使景观之间内在联系更为深刻,笔下的西域风光带给人特殊的审美感受。 如《温泉夜雨》:

曾试华清第二泉,温汤复此弄漪涟。 沸珠洞底敲朱火,皎镜潭心喷紫烟。

黍谷气蒸飞作雨,渠黎波暖溉为田。 依稀共话巴山夜,剪烛西窗忆往年[1]64。

“温泉”位于乌鲁木齐水磨沟,沟内有大小涌泉数十处,泉水含硫、磷等矿物质,被称为健身骨、治百病的圣水。 首联将水磨沟温泉与华清池相论,两处景观皆因妃子沐浴而闻名。 杨贵妃曾赐浴华清池,香妃被召进京时,相传曾于水磨沟沐浴。 颔联对仗工整,细致描写不同温度、不同位置的泉水。 沸珠对皎镜,写泉水沸腾与平静两种不同的状态;洞底对潭心,对不同位置的泉水进行区分;敲朱火对喷紫烟, 均以动词搭配色彩再加上燃烧时所发的光焰、气体,营造出烟雾缭绕的氛围。 颈联写泉水对农业的益处。 农业发展需大量水分,温泉既能保持河谷的温度,可气蒸黍谷;又多水多肥,便于灌溉田亩。 尾联化用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伴着雨声回味往事,抒发对亲友的怀念之情。 曹麟开在描写景物时引经据典,体现了他较高的文史素养, 同时还平衡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给读者以别样审美体验。 同样借景抒情的还有《红桥烟柳》:

蜿蜒长虹跨碧浔,拂栏柳色染烟深。 阅人多矣攀条过,今我来思侧帽吟。

情尽故低迎送路,魂销漫绾别离心。 记从廿四桥头望,明月吹箫思不禁[1]63。

“红桥”亦作虹桥,是清政府于乌鲁木齐河上架设的第一座桥。 首联对外界环境进行描摹。 曲折的拱桥跨过绿水,两岸柳色浸染在烟云水雾中。 “柳”、谐音“留”,暗喻离别,多传达怀远情思,烟柳朦胧缭绕的特点奠定了本诗别离思乡的主题。 颔联写折柳寄情,尽显沧桑之感,借纳兰性德《侧帽词》展潇洒飘逸之势。 颈联中“情尽”指情尽桥,唐代雍陶有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情尽桥见证人们迎来送往,颇具物是人非之意。 后半句借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写异乡人被依依杨柳勾起的别离愁绪。 尾联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由红桥引申至二十四桥,借景抒情,感叹世事多变,既怀古又叹今。 全诗笔法细腻清丽,带有西域诗中少有的江南韵味。 诗歌从开头的景物描写转变至后两句情感抒发,以虚实相生的表象手法,实写长虹柳色,继而开拓到廿四桥头这一想象空间。 诗中有多处化用及用典,勾画西域旖旎春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曹麟开的纪事诗不仅有江南婉转韵味,也有体现西域壮阔的篇章。 如《瀚海流沙》:

龙荒漠漠望无涯,地阅沧桑几岁华。 弱水回波趋瀚海,合黎余浪入流沙。

预知风色驼鸣碛,远带秋声雁落霞。 不识蓬莱何处是,几人曾此泛仙槎[1]64。

首联写边疆荒漠广袤无垠, 阅尽沧桑巨变,远阔的境界自带一种世事变化无常之感。 颔联借大禹劈山“导弱水入合黎,余波入流沙”的传说揭示事物对立两面会互相转化的哲理。 昔日湖河有变为沙漠之时,写自然界无常变化的同时更凸显了个人的渺小,颇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味。 颈联再度将意境宽阔,勾画了一幅驼鸣雁落图。风色与秋声携边疆苍茫雄浑的气魄,驼鸣和雁落勾游人只身在外的幽思。 尾联引用仙人乘槎的历史典故。张骞因开通西域有功,故典故广泛流传。“蓬莱”“仙槎”意象的使用给整首诗增添了玄妙之味。

从内容来看,八景诗注重描绘自然而非人文风光。 曹麟开为安徽贵池人,因此,组诗中除表现西域雄浑壮阔之景外还有自带江南之气的温婉抒情篇章。 曹麟开语言细腻,多处化用名句,也因此延长了读者审美过程,为西域之景更添一番风趣。

结 语

曹麟开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用语来看,曹氏的文风自带东南之气,在进入西域之后, 他的语言随着所处地域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更趋向于新丽古雅,这也与他取材偏好新奇不无关系。 从表现手法来看,曹氏喜好用典,擅于化用前人名句,作品中有浓浓的书卷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难度,提高了阅读门槛。 从叙述内容来看,曹氏主要关注民风民俗、自然景色,其丰富的文史知识储备也使前朝历史事件屡次再现于笔下。

猜你喜欢

西域
张骞探西域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张骞探西域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大唐西域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馮其庸先生西域論著目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