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修身”思想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道德素养提升路径

2023-03-12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修身道德修养教师应

高 琦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中国古代“修身”思想蕴含古圣先贤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经验,强调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时代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其中“立志”“为学”“省察”“力行”等内容,能够为今天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道德素质提供经验借鉴。

一、参照“立志”观点,引导教师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立志”在道德领域内指的是“激发一个人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心并使其逐步确立远大的道德志向的道德修养方式”[2]。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远大的道德理想能够为道德修养的提升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在中国古代“修身”思想中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提升道德修养的第一步,能够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 孔子有言:“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这彰显崇高的志向对于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 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教条示龙场诸生》)这是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论述若没有远大的道德志向便没有提升道德境界的方向与动力。 在中国古代“修身”思想中道德志向主要围绕塑造理想人格展开,比如儒家将读书做圣贤视为最高追求,道家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遨游天地间的“真人”,等等。 虽然各学派道德理想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均强调唯有确立坚定而崇高的道德理想, 才能激励道德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摒弃私欲恶行,砥砺高尚道德品格。 在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应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高尚的人格。 “修身”思想中的“立志”观点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确立内容更为丰富、目标更为高远的道德理想。 第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理直气壮地讲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守和维护信仰。 第二,成为情怀深切的“传道者”。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具有深切的家国情怀,保持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自身热忱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具有真挚的仁爱情怀,由衷热爱教育事业,切实做到关爱学生,用亲切的关怀、温暖的话语和善意的行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成为人格高尚的“领航人”。 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通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阅读等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不断丰富精神世界,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坚决抵制歪风邪气,逐步涵养高尚人格。 毋庸置疑,人格高尚的教师所言所行、为人处世能够起到示范效应,有效引领学生崇德向善、健康成长。

二、吸收“为学”观点,鼓励教师学习并积累道德经验

在中国古代修身思想中“为学”指的是通过个体勤奋学习获得直接或间接的道德经验生成高尚道德品行的方法,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孔子通过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学习体悟引导弟子勤奋学习,曾对弟子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荀子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这都是阐述“勤学”能够使人聪慧明理、少犯错误,进而为塑造良好品行奠定基础。 扬雄十分推崇“为学”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学者,所以修性也。 ……学则正,否则邪。 ”(《法言·学行》)这意思是如果个体不能够做到勤奋学习, 不仅有损于道德品质的养成,甚至可能误入歧途。 “为学”观点启示思政课教师应坚持主动学习道德知识、积累道德经验,从学习中不断汲取道德营养,提升道德境界。

古人说:“师也者,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礼记·文王世子》)这意思是说,教师应德才兼备,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化育学生。 广大思政课教师肩负信仰引领、价值塑造和人格培育的重要责任,因此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够引领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和善恶真伪。 具体而言,“修身”思想中的“为学”观点鼓励广大思政课教师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道德境界。第一,博学多闻。广大思政课教师应保持谦虚谨慎、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革命道德文化中汲取营养,批判继承古今中外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与方法,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继承革命道德以及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二,学思结合。学习是思考的基础和前提,而思考是学习的途径和手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不应有所偏废。 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道德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多种道德修养方法,再结合自身道德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分析后不断升华道德认识。 在实际生活中,思政课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运用灵活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道德问题,而不是教条式地遵从道德规范。 第三,见贤思齐。 道德榜样具有精神引领和行为示范的作用,能够激发道德主体的积极性, 促进其提高思想认识、生成道德行为。 广大思政课教师应向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持之以恒的奉献行为,以他们为榜样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

三、根据“省察”观点,敦促教师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

“省察”指的是在生活中时刻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通过及时察觉并根除不良思想倾向与行为习惯,使自身思想与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自我修养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充分认识到“省察”对于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曾言“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倡导世人将所见无德之人与自身加以对照,以便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孟子同样重视“省察”,曾通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章句上》)的论述,希望世人遇到挫折后及时反躬自省,多从自身找差距补不足。 朱熹期望人们时刻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 做到 “无事不省察”(《朱子语类》),以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 “省察”强调道德主体的道德责任,这启示思政课教师应时刻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通过不断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提醒、自我批评,约束规范自身的思想行为,逐步提高道德水平。

润物无声,风化于成。 “修身”思想中的“省察”观点敦促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积极进行自我省察,使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第一,严于律己。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课上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切实做到讲政治、讲理论、讲信仰,在课下要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同时还应做到正直无私、襟怀坦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传播正能量。 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慎独功夫,即在自己一个人独处时, 也要保持高度的道德自觉, 避免产生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与行为。 《诗经·大雅·抑》 中曾提到:“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 ”作为思政课教师,即使在私底下、在独处时,也要始终做到不放纵、不逾矩、不欺人、不自欺。 第二,勇于改过。 王守仁曾讲:“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教条示龙场诸生》)广大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同时在生活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听取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另一方面,要做到及时改正错误,通过读书学习、加强自律、他人监督、打卡记录、结交诤友、互相批评等方式改正不良言行。 第三,勤于自省。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己所在学校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参照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相关要求,调整自身关于善恶、是非、得失等问题的评价标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评价标准辨别思想观念、 言行举止的是非善恶,对于自身不良思想倾向和不良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自我批评。曾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经常性地自我纠偏防微杜渐,查找思想行为偏差的原因并总结经验、认真整改,最终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敏锐察觉自身焦虑、疲惫、抑郁等不良情绪,尝试通过体育锻炼、心理辅导、聆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力求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以端庄大方的良好形象、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锐意进取、大有作为。

四、结合“力行”观点,倡导教师围绕学生开展道德实践

“力行”指的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的方法。 古圣先贤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重要作用,倡导通过道德实践锤炼高尚的道德品格。 比如,荀子认为道德实践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所在和最终环节, 曾言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论断,试图通过实地用功的方式消除私欲扩充良知,纠正社会中忽视道德实践的偏颇;颜元认为道德修养不能脱离实际行动,主张通过“教人习善”“戒人习恶”的方式培养优良品德。 总而言之,“道德不仅是言谈议论的事情,必须体现于生活、行动之中,才可称为道德”[3]。 崇高的品德需要通过日积月累、持续不断的道德实践逐步培养,也唯有道德实践才能够充分彰显崇高的道德品质。 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研究者又是传播者更是实践者,要善于通过道德践履提升道德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的人才。 ”[4]“修身”思想中的“力行”观点倡导广大思政课教师,除了通过社会、家庭、单位组织的道德实践活动提升自身,还可以通过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进行道德践履。第一,及时掌握学生诉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课堂讨论、谈心谈话、微信聊天、撰写书信、进行家访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及时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各类诉求。 第二,积极回应学生诉求。 事实上,各年龄段的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成长困惑和交往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掌握各类诉求的同时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及时交流沟通、正向引导施教、积极化解矛盾、 协助解决问题等方式积极回应学生诉求,在惠及学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第三,主动关切特殊诉求。 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偏远地区学生、特殊贫困学生、身体残疾学生等,由于身体素质较差、物质条件不完备、地域文化差异大等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比一般学生更多的困难。 广大思政课教师可以将主动关心与积极回应特殊诉求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方式,能够为特殊困难学生群体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比如,全国道德模范、大连海事大学的曲建武教授,通过调研、家访、 资助等方式帮助孤儿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实现辽宁省免除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用师者的深情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全国最美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的路丙辉教授义务为学生举办“丙辉漫谈”讲座,收集并回答学生问题一万余个,用温暖的陪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教授筹备成立“川流不息”爱心公益基金,用以关爱身患重病、急病、大病的学生,用亲切的关怀成为学生的青春同路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在工作岗位中接触和互动最密切的是学生,授课和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 因此,积极围绕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及时掌握并主动回应学生多样化的诉求,重点帮扶特殊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思政课教师提高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5]其中就有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思政课能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而中国古代“修身”思想中“立志”“为学”“省察”“力行”等内容,能够启发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通过树立道德理想、积累道德经验、保持道德自觉、加强道德实践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学生由衷喜爱、敬仰钦佩的合格教师。

猜你喜欢

修身道德修养教师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傅雷家书的修身思想研究
大学生如何才能放飞梦想播种希望
在家风建设中如何增进亲子教育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明清家训“修身、齐家、处事”思想探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