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耍孩儿”的生态系统及语言特点

2023-03-12何冬季

关键词:王麻子孩儿方言

王 健,何冬季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大同市位于山西北部,古称平城、云中,曾是北魏的都城和辽金的陪都,历史底蕴深厚。大同东临河北省,西边和南边是朔州市和忻州市,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是晋、冀的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耍孩儿”又称“孩儿”“咳咳腔”,是流行于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古老地方剧种,金、元时期盛行,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方言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前提条件。汉语方言是构成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方言是民间戏曲、地方戏剧的灵魂”。[2]

前人对大同“耍孩儿”的传承调查、声腔艺术、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丰富。学术界对生态视角下地方戏词汇的研究比较少,本文对大同“耍孩儿”的语言系统进行梳理,尽可能通过“耍孩儿”展现大同方言面貌以及大同地方文化,并对地方文化走进课堂提出设想,探求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一、“耍孩儿”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各种环境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耍孩儿”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天气、动物、植物和农作物;社会环境有新旧社会两个时期;文化环境包括宗教、饮食和节俗。

(一)自然环境

1.天气

⑴行船又遇顶头风。儿子担水墩了桶,卖烧饼遇上大黄风。《(王小赶脚》)

⑵白天沿街走四方,风吹日晒脸发黄。《(王麻子拜寿》)

“耍孩儿”戏文中“顶头风、大黄风、风吹日晒脸发黄”与大同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有关,再加上大同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多风沙、沙尘暴,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现。

2.动物

(1)南来的天鹅北来的雁,沙呀咯碜的实难咽。《(挑帘》)

(2)蟋蚂想把天鹅吞。蜜蜂采菊开秋后,喜鹊登梅抬着头。《(绣鞋记》)

(3)王小生来运气低,养活个毛驴不下驹。《(王小赶脚》)

大同飞禽多见雁、喜鹊、麻雀、天鹅等。饲养牛马驴骡多以使役为目的,且以牛驴为多。

3.植物

(1)牡丹开花蝴蝶斗,荷花两排珍珠溜。(《绣鞋记》)

(2)要芍药、丁香、牡丹、素馨、老来红达揽。《(下花园》)

大同处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适合芍药、丁香、牡丹等生长。

4.农作物

(1)判官吃黑豆——鬼嚼。《(狮子洞》)

(2)磨麦子,吃饺子。荞麦地里把黍锄。拿起镰刀割谷子。《(王麻子拜寿》)

(3)上庙打钟又把老道唤,老道给我秤了半斤莜麦面,晌午莜麦面,早起糊糊饭,黑夜不够烧了两个山药蛋。《(挑帘》)

“黑豆、麦子、莜麦”都反映出大同种植的农作物。大同粮食作物有夏收、秋收两种类型。夏收作物主要以莜麦为主,其次是小麦、大麦、荞麦。秋收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等。

(二)社会环境

1.旧社会的“耍孩儿”

(1)我本是李氏善人,寿未尽借尸还魂。(《还魂传》)

(2)判官手拿笔,小鬼无主张,把我的生魂错断了。(《王麻子拜寿》)

(3)活得不如人,死后做鬼魂。(《挑帘》)

旧社会的“耍孩儿”蕴含崇神敬鬼的封建迷信思想,反映了当时老百姓走头无路、没有信仰、依托神灵来保佑生活顺遂的落后观念。

(4)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王麻子拜寿》)

(5)潘金莲,泪汪汪,恨爹娘,无主张,把我许配武大郎。(《挑帘》)

旧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很强,尤其注重男尊女卑的三纲五常观念,这种思想一直禁锢着女性,她们没有婚姻自由,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

(6)心中恼恨裴秃驴,偷人妻女毁佛规。从今休赴巫山梦,三郎送你到地狱。(《翠屏山》)

(7)自古杀人要偿命,打量我也活不成。在大堂划下十字,王待财不翻口供。(《打佛堂》)

因果报应是佛教观念,讲究前世和今生的轮回,在旧社会里,老百姓生活困苦,没有出路,只能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来世。

2.新社会的“耍孩儿”

(1)社稷安稳民为本,民生重视事关兴亡,

先贤教诲记心上,官宦青廉国运昌,

汝砺生死为百姓,定让边城永安康。(《布衣知府》)

(2)无数次苦口婆心除心障,无数次炎炎烈日育苗秧,

无数次风雨中一身泥浆,无数次深夜观苗月当床。(《忘忧草》)

(3)黄花尚可导出路,人心改用何汤药?(《忘忧草》)

(4)辉煌云冈,天下大同(《云冈魂》)

“耍孩儿”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它在每个阶段宣扬的思想都不相同。旧社会“耍孩儿”剧目《打佛堂》《三孝牌》《千里送京娘》《二龙山》等戏文内容主要是宣扬三纲五常、因果报应。封建社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婚姻大事听父母安排,没有婚姻自由。

新编“耍孩儿”剧目《布衣知府》《云冈魂》《忘忧草》等戏文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联系在一起,主题包括为官清廉、弘扬民族融合、为人民服务,注重文化创新和传承保护。

(三)文化环境

语言多样,文化底蕴深厚。“耍孩儿”中体现出大同独有的宗教文化、饮食、节俗以及婚丧习俗。

1.宗教

大同地区道教流传久远,佛教盛于北魏,崇佛建寺。大同地处边塞,佛、道、儒三家思想相互融合,人们通过宗教信仰来交流,体现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这在戏文中多有体现:

⑴王大爷叫你唱个道情散花。(《回朝》)

⑵行好、向善、修桥、铺路、舍衣、放饭、念经、拜忏。这才是冤有头,债有主,一报还一报哇。阿弥陀佛。(《打佛堂》)

⑶为母尽孝走一程,治好母病谢神灵。(《出朝》)

民间有佛教信仰,佛教教义富有哲理性,儒家“孝”的礼义深入人心,被人们信奉。佛教用语“世道轮回”“因果报应”在“耍孩儿”《打佛堂》王待财认罪伏法、《三孝牌》卢汉杀人偿命都有所体现。此外,“耍孩儿”经典剧目《千里送金娘》《翠屏山》《挑帘》《富春楼》里面除三纲五常、封建迷信外,有讴歌正义、赞美善良、提倡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等值得提倡和传承的积极内容。

2.饮食

(1)上庙打钟又把老道唤,老道给我秤了半斤莜麦面,晌午莜麦面,早起糊糊饭,黑夜不够烧了两个山药蛋。(《挑帘》)

(2)二斤莜面不够逮。(《对联珠》)

(3)好比黄糕棒棒杵磨扇哩。……,又能吃顿油炸糕。(《打佛堂》)

(4)三里庄的萝卜,皮薄得厉害呢!三月桃花开,六月吃大黄杏。(《白马关》)

(5)种了两畦山药蛋。推糁子,吃饸饹,磨麦子,吃饺子。不种谷子吃稠粥。马道头,打起尖,麻叶倒卖两个钱。(《王麻子拜寿》)

(6)人家长工吃的是清油白面,早上高粱面浆子,中午高粱面棒子,喝茭子面糊糊去吧!(《黄土坡》)

(7)馅饼不吃,想吃个烧麦。(《西凉城》)

上述戏文中展现了大同饮食历史上传的“早上稠粥、午间糕,晚上山药豆稀粥”的饮食习惯,“莜面、黄糕、油炸糕、饸饹、清油白面、面浆子、面棒子、茭子面糊糊、馅饼、烧麦”均属大同的粗粮主食。大同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很少。“三里庄萝卜、山药蛋、酸黄菜”为大同菜,水果为“大黄杏”,大同人没有喝汤的习惯。由此看出,大同饮食呈现固态化。

3.节俗

(1)六月里,麦穗黄,众会首,来商量,写台戏,唱一唱。神前大摆佛前供,领黑猪来宰白羊,烧黄二酒浇奠上。大豆开花角角胖,如今的大嫂好看唱,吃完饭,不洗锅,碗盏攒下两大摞。叫小孩,搬板凳,搬上板凳占地方,坐在前边好看唱。怀中抱着小儿郎,头朝下,脚朝上,脚板心按在奶头上,叫小孩,不要哭,小心误了娘看唱!(《回朝》)

⑵刘成,你这是耍秧歌哩,还是办社火哩?(《挑帘》)

⑶正月里,家家户户过新年。二月里,龙抬头,家家户户引钱龙!(《狮子洞》)

⑷三月清明节,举家去上坟。(《还魂传》)

⑸五月端午,采艾哩。(《送女》)

从这些民俗中可以看出,大同节俗以农历为序的传统节日,“耍孩儿”表现的节俗文化是比较传统的,《狮子洞》中头上戴的麻冠源自雁北白事中的孝帽习俗。马文忠《大同民俗与谐音》中提到古老习俗有很多与谐音相关,人们都希望听到吉利词语的谐音,避免听到不吉利词语的谐音。结婚吃油炸糕,“糕”和“高”谐音,有高升之意。端午家人给小孩采艾,“艾”与“爱”谐音,体现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4.婚丧习俗

结婚:

(1)人家还擦粉戴花哩,人家还换红鞋哩。(《千里送京娘》)

(2)兄弟二人不好同拜花堂。(《千里送京娘》)

(3)留下黄桂香小妹与我做一花花小媳妇。(《打佛堂》)

(4)好姻缘成就还得拜天地哩!(《金木鱼》)

丧葬:

(1)头戴麻冠身穿孝,去到深山走一遭。(《狮子洞》)

(2)儿欲披麻戴孝祭奠。(《二龙山》)

(3)武二抬头看,门前挂纸幡。(《挑帘》)

(4)舍施棺匣一口、嫂嫂身穿重孝。(《七人贤》)

民间流传着“弦罗塞梆,敬神相当,秧歌‘耍孩儿’,敬神不来”的说法,“耍孩儿”不能敬神,其地位低下,表演内容多用于丧葬场合。

二、“耍孩儿”的语言特点

大同方言在“耍孩儿”戏文中表现形式多样,表现为方言词汇的构成形式以及辞格的运用。

(一)“耍孩儿”中方言词的构成形式

1.词缀

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边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根据位置,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3]“耍孩儿”戏文中,前缀有“日、圪、忽”,中缀有“不”,后缀有“子、相、筋、鬼”。

(1)前缀

①日

暖和日怪冻个日恶《(七人贤》)

“日”作词头,读入声调,和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形容词,在“耍孩儿”戏文中词头“日”带有贬义色彩,通常表示不喜爱、厌恶之意。

②圪

这是砖墁的圪台子。《(对联珠》)

我给你找上个圪蹦圪蹦又圪蹦。《(狮子洞》)

兄弟五个圪揽子大呢?《(白马关》)

将我妈的腰一定两圪节《(千里送京娘》)

“圪”字头在大同方言读为入声,“圪”和其他语素组合,可以构成名词(圪台子)、动词(圪蹦)、量词(圪节)。“圪”构成动词最多,表示动作的短暂性。

③忽

东风西风忽乱子风《(王麻子拜寿》)

你别忽转了《(景家山》)

“忽”读为入声,与其他语素组合,可以构成动词。“忽转”表示来回转。“忽”与动词组合,一般表示动作的反复,动作具有一定频率。还可以构成名词,“忽乱子”是名词,作“风”的定语,表示风的性状。

(2)中缀

①不

小两口睡觉黑不溜丢(脱光了)《(千里送金娘》)

一黑夜冻成个硬不浪(冻硬的尸体),一黑夜啃成个干不浪光剩下骨头架子)《(王麻子拜寿》)

“不”与形容词搭配表示程度,一般起音节陪衬作用,不表义。

②忽

我在这里抠,抠这么一忽槽《(下花园》)

“忽”做中缀,一般起音节陪衬作用,不表实际意义。

(3)后缀

①子

想是骆驼子《(狮子洞》)

脸白璘璘的个好女娃子,腌了几瓮疙瘩子?养了几窝鸡娃子?《(对联珠》)

“子”尾后缀在大同方言中读作入声,附在名词后边一般表示泛指或专指,也可表小称,例如:鸡娃子(小鸡仔)。

②相

你看看你那穷相、饿相、讨吃相。(《王麻子拜寿》)

“相”多附在形容词、动词后,与动词、形容词一起表示一种状态。

③鬼

哪厢来的无头鬼、刮野鬼的抽烟九不该《(王麻子拜寿》)

“鬼”附在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后构成名词,所构成的名词多为詈词。

2.重叠

大同方言的重叠式非常丰富,名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量词都有重叠形式。

(1)名词重叠

山山洼洼沟沟岔岔(《白马关》)

纸罩罩,灯盏盏,麻杆杆。(《王麻子拜寿》)

(2)动词重叠

拿她那小手手扑拉扑拉,圪抓圪抓。(《狮子洞》)

官人,咱们娘儿们也来圪躺圪躺。(《挑帘》)

(3)形容词重叠

小娘子头发黑锭锭,小小金莲咯噔噔,柳叶弯眉细盈盈,猫儿眼睛水凌凌。樱桃小嘴笑吟吟,骨牌银牙白生生,两个脸蛋红澄澄,不擦官粉香喷喷,上戴鲜花粉腾腾,下穿罗裙板正正。(《狮子洞》)

这是个苦苦菜,这是个辣辣菜。(《白马关》)

高兰英,喜滋滋……(《金木鱼》)

举家祝寿乐陶陶(《王麻子拜寿》)

(4)拟声词重叠

我家小姑娘黄头发,走路哒啦哒啦。(《千里送京娘》)

一只手圪吱圪吱地擦巴巴,一只手扑出扑出地搋黄糕。(《王麻子拜寿》)

(5)量词重叠

想是那打水用的柳罐罐吧?(《回朝》)

“耍孩儿”中的重叠体现大同方言的韵律美,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重叠后表达的程度更深,表示亲切、喜爱的色彩。

(二)“耍孩儿”中辞格的运用

“耍孩儿”运用的辞格有夸张、比喻、对偶、反问。

1.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描述的辞格。[3](P200)

父母生的就是遗体,一表肥容,爱也爱死个我了。(《狮子洞》)

“遗体、一表肥容”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猪八戒外貌无比丑陋。

2.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用甲道理说明乙道理的辞格。[3](P191)

好比那瓜子去了皮皮——一个嫩白仁仁(人人)儿。(《狮子洞》)

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皮肤比作瓜子去了皮皮,体现小娘子的美丽。

为父心上明似灯、泪如连绵雨,滴滴不断流。(《打佛堂》)

例中运用比喻写出黄金女儿桂香无罪入狱的悲痛,希望清官尽快能查明真相,释放桂香。

3.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的辞格。[3](P209)

人逢喜事精神爽,梦里惆怅瞌睡多。(《对联珠》)

例中运用对偶写出韩千金对待两种处境的状态。

4.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辞格。[3](P221)

难道说,歹徒肆虐莫过问?难道说,黎明冤屈莫追寻?难道说,王法律条任践踏?难道说,趋炎附势我步青云?(《布衣知府》)

例中运用反问、反复,突出表现了知府胡汝砺不畏权贵,为民申冤,公正廉洁。“耍孩儿”中修辞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喻、夸张的运用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对偶的运用增加了韵律感,反复的运用可以增强感情。

四、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地方文化走进课堂

随着历史的变迁,“耍孩儿”所映射的生态系统已经发生改变。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地方的传承,以及对地方文化载体方言的保护,成为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教育手段实现。

(一)丰富上课形式,实现课堂多元化 开设第二课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词语重叠形式的时候,可以结合地方戏剧方言重叠式进行教学,通过普通话重叠和方言词汇重叠的比较,既可以使同学们快速掌握相关教学内容,快速实现教学目标,了解方言词汇,感受方言重叠的韵律,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能够准确运用词语组词、造句,达到能说能写的教学目的。

(二)搭建多元授课平台,深化教学主题 可以让本土戏剧走进校园,通过剧本解读,提高同学们的文本阅读能力,现场观赏戏剧,领略人物故事、传说,通过戏文了解当地历史、地理环境、气候、饮食、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既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化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提升学生文本创作能力,提高本土文化影响力 通过翻转课堂,把戏剧引人教学内容,提高同学们的文本创作能力,让同学们动起来,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本土地方文化。用新课堂打造新时代的学生,沉浸式体验地方文化,认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领略文化魅力的同时,建立保护意识、传承意识,让学生不仅学以致用,而且能够体会、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王麻子孩儿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九回 王树森苦创福庆堂 王麻子膏药传佳话
“王麻子”钝了?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牵 挂
风 光
你又把孩儿想
灵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