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2023-03-12

贺州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和平命运共同体

包 瑞

(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18,因此,“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2]164,创造性地回答现实问题。“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明交往,“包容并蓄,海纳百川”的世界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展现中华文明精神风貌和伦理价值特质,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其中“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天下思想、“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大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弘义融利”“义利兼顾”的义利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与时代启示意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不接受国强必霸与丛林法则逻辑,坚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纷争,从而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新时代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中国智慧。

一、“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思想的辩证扬弃和与时俱进

“天下”一词,囊括了中国古人所认知的人类社会整体,代表着中国古人已知的全部世界,即“天下一体”“天下为公”。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将自己的居住之地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天下”思想,并由此产生了独特政治文化的则为中华文明所独有。“天下”观念在中国有多重含义:其一为地理意义,也就是“普天之下”,相当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空间的总和;其二为政治意义,也就是“天子之所主”,往往称之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其三为道德意义,也就是“仁者以天下为一体”,意为“天下”是一种价值共同体,人类以“仁爱”精神认识到“天下”万物在本原上具有同一性。“天下”思想较好地反映并处理了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在较长历史时段的时间张力内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当今世界范围内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世界各国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准确定位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格局。“天下”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遥相呼应,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137-143。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之“天下”思想中汲取智慧并给予辩证扬弃和与时俱进。

(一)拓展了“天下”思想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人类社会是蕴含多元要素的复杂系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领域,涉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各环节及其全过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系统全面而非零散片面、普遍联系而非单一孤立地认识国内外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六韬·发启》中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4]510。“天下”非一国之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国际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各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以及各系统和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积极普遍参与,而非以一己之力推动建设。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135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解决全球性问题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本国、本地区,而应从人类社会发展全局视野与整体视角,从世界各国联系与互动中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运行的规律,进而构建系统完备、整体优化的发展思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抵御各类风险、谋求和平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天下”思想所内蕴的实质性品质。坚持系统和全面的思维方式,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不断提高全球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二)升华了“天下”思想的价值追求

“天下”概念最大限度地包容了整个世界,没有不被其包容的外部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阐明了“天下”概念,其价值理念是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其共同利益的实现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统一。2015 年9 月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4]253-254这里的共同价值与西方所推崇的“普世价值”不同,反映的是不同个体、民族、国家间的共性,是全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有序融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与《荀子·正论》中所言“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中的价值理念相吻合。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成为人类所面对的严峻挑战,是“天下之同害”,若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缺乏共同的发展愿景、长远目标,就不可能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合力,和平、发展、安全、治理等“赤字”消减就极有可能遥遥无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真正以天下为己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价值理念必定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支持。

(三)增强了“天下”思想的道德张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天下”思想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同时既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伦理张力和哲学智慧,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透彻的解释力和更深邃的说服力,也更有利于化解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对立冲突和零和博弈。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凝聚着人类推动和平发展的价值共识,通过“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破解国际社会的突出难题。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兴天下之同利”的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 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5]。下一阶段,中国将同沿线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高质量发展,以高度的大国责任推进沿线国家发展和互联互通规划相互对接。人类命运共同体顺潮流、惠民生、得民心、利天下,必将使天下归心,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大同思想的不断超越与理论升华

大同世界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追求,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社会基础、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好发展愿景。孔子对大同社会的深度描述,记载在《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中“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是其核心内容、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天下为公”“讲信修睦”之大同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和智慧并不断超越与升华。

(一)“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这是“大同世界”最基本的特征。“大同”并不意味着“同一”。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各国的“不同”具有普遍性,正所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同”是人、事、物内在固有的状态,是客观现实和规律。当今世界,各国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生存状况、发展程度各异是客观现实,我们愿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但是绝不会将自己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等强加于人,各国有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明确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6]“谋大同”就是秉持“天下为公”的政治信念,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寻求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为世界“谋大同”,绝不是一家独大、唯我独尊,而是所有人积极参与,所有人普遍受益,真正实现利益共享、合作共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当今世界最需要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以及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尔虞我诈、以邻为壑的陈旧逻辑。“天下为公”就是让各国发展更加平衡、机会更加平等、成果人人共享。面对经济发展失衡、生态保护乏力、金融危机加剧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团结而不是制造隔阂,推进合作而不是挑起冲突,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共同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二)“讲信修睦”的国家关系

“国际规则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规则,而不应由少数人来制定”[7]428。作为全球议程的推动者,国际组织是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和重要力量。因此,既要继续发挥联合国这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核心作用,也要加强其他国际组织之间的团结合作,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更加关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诉求。一方面,要给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中的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需要新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以有效应对隐患、有序规避风险。这就要求各国际组织更多、更主动和更积极地适应人类社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时代发展进步的新要求。

讲求信用、和睦相处是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交往要以诚信为本,应该而且必须增强政治互信,筑牢合作之基,不因政府换届、领导人更迭而朝令夕改。因此各国间交往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通过经常性的、制度化的和机制化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来积极积累战略互信。“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8]47-48“讲信修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在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能够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根基和信誉保障。“讲信修睦”应用在国与国之间交往中,应以对话协商原则凝聚共识,这是国家间和睦友好相处、积极化解矛盾、实现政治互信的最有效路径、最有序状态和最有力保障。中国已经与12 个陆地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进一步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这是中国“讲信修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

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合思想的包容并蓄与海纳百川

“和”与“合”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已出现,其中“和”字意为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合”字意为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礼记·中庸》中所记载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美、和畅、和谐等意由人类推及世界万物。和合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文化基因,已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合思想追求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和平发展,强调各国、各民族都能够和睦相处,才能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美好境界,因其内涵丰富,而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来源。“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4]37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以和为贵”与“和而不同”之和合思想中汲取智慧并将包容并蓄与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注入其中。

(一)“以和为贵”的政治立场

“以和为贵”是“和合共生”的基础。“以和为贵”作为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其目的便是以“和”至“合”,即以和平促合作,最终达至互利“共生”,“以和为贵”的关键是要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近代中国饱受侵略与蹂躏之苦,深知和平之珍贵,绝不会将曾遭遇的苦难强加给他人,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不是权宜之计和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实践的自觉统一。中国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理念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基础和基本原则,反对“国强必霸”的逻辑,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增进理解和信任,以“以和为贵”的原则妥善处理分歧和矛盾,寻求“从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9],渴望同各国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历史表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形势,唯有坚持“以和为贵”的政治立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相关问题,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和政策,说公道话,办公道事,方能推动人类社会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和而不同”的思想共识

“和而不同”是“和合共生”的前提,如果万物趋“同”,就无所谓“共生”,“共生”正是因“不同”而存在。习近平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4]81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中华民族始终尊重在“不同”基础上追求“和”的境界,“‘和’的民族基因从未变异,‘和’的文化源远流长”[10]278,“和而不同”思想决定了中国历史对外传播的都是和平理念,也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认同。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11]237。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推动国家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推动建立国家间经济互惠机制、政治协调机制、文化交流机制、生态合作机制等,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消解和平赤字负面影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和衷共济”的伙伴关系

“和合共生”是“和衷共济”的动力与追求。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各国唯有坚持“和衷共济”,才能妥善应对威胁和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合共生”。中国坚信只有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世界各国共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化解一切风险挑战,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目标。因此,“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60。如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已超全球总量40%,对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80%,发展潜力巨大,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愿望强烈,团结自强的意志坚定,其群体性崛起的历史趋势“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12]445。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的协调与配合,共同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实现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国际社会应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合作框架,避免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族主义行径扰乱世界和平稳定大局,切实缩小南北差距,夯实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根基。

四、“弘义融利”“义利兼顾”义利思想的发扬光大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代先贤主张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内在深层逻辑关系。从孔子的“君子义以为上”,到孟子的“舍生而取义”,到墨子的“万事莫贵于义”,再到荀子的“义立而王也”等等,都可以看出注重道义责任是中华民族始终遵循的道德准则、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种义利观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正确义利观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凝练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基本立场和主张。习近平将中华民族“义”的概念延伸至国际社会,对“义利相兼、义重于利”的国际正义,“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的无私仁义,“以义为先、先义后利”的责任道义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

(一)“重义轻利”推动发展中国家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3]41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1]61发展问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实现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追求,带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的大“义”,这就需要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4]153。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正确义利观的有效实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中国政府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面对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以义为先确保沿线国家的发展效率,而非简单强调所谓的“公平等价交换”原则。“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14]3,引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推动各国共同发展。

(二)“弘义融利”把中国机遇化为世界机遇

习近平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15]137对“义”的创新阐述,是习近平的重要贡献,体现出新时代中国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良好意愿。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新的历史机遇,也正在创造新的巨大需求。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同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一道共抓历史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的增长源作为重点合作方向,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一些长期积累而未能有效解决的发展问题,增强其自身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共同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创造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发展局面。中国站在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高度为发展中国家创造更大发展机遇,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展现出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三)“义利兼顾”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其国际责任就是要领导应对资产阶级国家推行的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16]11。21 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供条件。习近平继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进一步提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决定我们在改革完善旧秩序、推动建立新秩序时必须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4]200,利用好“一带一路”这一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才能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之际,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和平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命运秀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