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生脊梁守护金陵城墙
——记农工党先贤朱偰

2023-03-12

前进 2023年2期
关键词:明城墙古迹农工党

张 慧

他是南京市民口口相传的“城墙守护神”,是南京农工党人心目中的前辈先贤。他醉心于文物保护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对南京的历史沿革和名胜古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在保护南京明城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我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朱偰。

朱偰(1907 年4 月15日—1968 年7 月15 日),浙江海盐人,著名史学家朱希祖长子,幼承庭训,25 岁即获得德国柏林大学的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任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南京市委会委员。自从在南京安家,朱偰便深深地爱上了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他说:“此四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泼”热诚 “痴”学者著书传后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势头愈演愈烈。当时在国立中央大学执教的朱偰每日忧心,唯恐六朝文物毁于战乱。出于对南京历史文化的热爱,他利用授课之余的时间深入考察和记录金陵古迹。正如他在《金陵古迹图考》结语中所说:“此固民族文化之不幸,然而是则无可奈何,亦唯

1934 年,《金陵古迹图考》书影(朱偰著)

有听之耳。余个人之责任尽于此而已。”朱偰用书生脊梁扛起了守护南京历史古建筑的重任。从1932 年 至1935 年,朱偰的足迹遍布南京各处,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城郭宫阙和南京城墙等,都由他亲自摄影和测量。考察期间,他甚至还曾被军队误会成“间谍”。耗时三年、历经艰辛,朱偰终于编写完《金陵古迹图考》,又在2000 多张摄影照片中,精选了300 余幅,编辑出版了《金陵古迹名胜影集》。这两本著作图文并茂、一图一考,是我国系统介绍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著作,对了解南京城市发展史,尤其是“六朝古都”兴废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

1935 年6 月,华北局势紧张。朱偰怀带着强烈的爱国热忱,着手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宫殿苑囿、寺庙陵寝进行研究,并于当年夏天来到北京,实地测量、摄影,完成《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部专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一系列文物考察书籍的成功出版,让朱偰在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1951 年9 月,刘伯承(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陈毅(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派人约请在南京大学任教的朱偰见面。当朱偰践约赶到时,刘伯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对他说:“昔日在延安读你书(指朱偰著《金陵古迹图考》)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之后,刘、陈二人又约朱偰一同考察陈文帝陵、莫愁湖、石头城、南唐二陵等地,共商文物保护大计。

显大义 勇书生急救“拆墙潮”

1953 年,朱偰被调至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后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分管图书馆、博物馆及文物保护工作。1954 年,因南京明城墙年久失修,局部城墙有崩塌风险,连续发生了数起坍塌事故后,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决定局部拆除城墙,保留重要部分。然而,到了1956 年夏初,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明城墙。6 月20 日,朱偰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赴太平门西覆舟山后及鸡鸣寺后察勘城墙,据市建委意见欲加以拆除。余表示玄武湖风景所系,必须郑重加以处理……晤彭冲市长,对拆除玄武湖城墙一事表示反对。”

1956 年8 月,拆墙风波更甚,有关部门把古城墙作为救灾赈济款,对于失业者实行以工代赈,拆下一块城砖,可以卖一毛钱。朱偰得知中华门、石头城边上的城墙正在被拆除的消息后,立刻赶到了现场。当看到中华门城堡即将成为一堆瓦砾、草场门以南城墙已经面目全非、南京最早的城墙——东吴遗迹“鬼脸城”也将被毁,城砖将被敲碎用于铺路时,朱偰心急如焚。他紧急向市领导直言相谏,同时联络各界,致电中央文化部。9月23 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南京市建设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谈到:“希望南京市委会立即查明责任,加以处理,并设法制止随意拆除古城墙、利用城砖。有关负责部门应该立即作出检讨,并作为教训,以避免今后再有此类事件发生,致使国家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篇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等报刊转载,省、市电台也予以播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久,文化部正式下令停拆南京城墙,中华门和石头城遗址的核心部分得以保存至今,成为南京这座“美丽古都”的永恒见证。

1957 年,朱偰抵制破坏南京古城墙的行为被错误定性。1961年9月,他被调至南京图书馆工作。朱偰一生中的最后十年,虽然在政治上屡屡受挫,但他守护南京文物古迹的热忱却丝毫未减。他一直寻访古遗、测绘考证,编制完成《金陵古迹图》《南京近郊名胜古迹图》《明代宫城复原图》等著作,直至1968 年7 月15 日辞世。

1978 年11 月,朱偰恢复了名誉。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艾煊曾发文说:“只有朱偰直接拿‘帽子’换来的这座中华门城堡,到底没有被拆被毁,今天依然巍巍耸立。覆舟山以北的那条玄武湖边的堞影美景,依旧令人心旷神怡。这座门、这道墙,竟没有被毁,也许是人们慑于朱偰的正气、傲骨和勇气,也许是出于对朱偰悲惨命运的怜悯或同情。若在古代,人们会把朱偰视为护城之神而去敬重他。”

2007 年4 月,纪念朱偰先生诞辰百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南京市委会领导参加活动,共同纪念这位农工党先贤坚毅而刚强的学者风骨和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

2009 年,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庆祝活动前夕,朱偰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南京人物”之一。

多情最是台城柳,犹自依依恋故人。今天,南京的明城墙,作为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仍然屹立在紫金山麓、秦淮河畔,见证着这座历史名城的日新月异。新时代新气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生活在南京这片热土上的农工党人将秉承先辈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自觉肩负起建设山水城林、守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认真思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回答传承与弘扬的命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赓续奋斗!

猜你喜欢

明城墙古迹农工党
2022年12月8日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
古迹“开发”之忧
新春祝福
农工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名单
农工党自治区委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专题学习会
文化走读元旦专场——走近明城墙圆满举行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明城墙遗址公园梅花栽培管理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