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

2023-03-12成海鹰

中州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体马克思

成海鹰

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构成中,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簇新的理论是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的思想利器。2022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四个始终,其中包括“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1]。过去几年,在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研究中,就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要义、理论旨趣、价值追求、原创性贡献及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不过,对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的分析,包括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新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创新价值以应对踏上新征程的伟大实践等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从学理上加以阐释与探究。因此,对于相关概念、理论进行谱系学梳理和历史脉络的把握,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受益的思想宝库中找寻理论资源,同时也爬梳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在原著中的相关论述,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对所能找到的文献进行整理,特别是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学发展的历史中包含了哪些思想源泉的辨析过程,既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思想结晶的清晰呈现,也是与之相伴的当代决策——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之合理性的重要说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是崭新的,但与共同价值相关的概念子群早已分散在人类创造的不同时空维度的各种文明之中,在古希腊,在近现代欧洲,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真知灼见中也不乏其灵光闪动,更不用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伟大篇章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诸多理论成果中。正是通过思想的历史逻辑的这种顺序展开,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彩表述和精练概括;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和美好世界建设的引领中发挥的正是指导思想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当代实践。就这一研究脉络而论,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古希腊文明作为源头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呼应

在本文所涉及的各类文献中,对古希腊思想作为源头的梳理就是从史料角度让我们看到人类共同价值的最早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谱系源头。恩格斯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2]386“这就是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的原因之一,他们的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2]385-386用现代学者的话来说,就是它是“通向更高的存在与理解境界的阶梯”[3]。

人类共同价值或说共同价值所依托的人类共同生活,指向的美好生活、好生活,其价值或表现形态在古希腊时代极为繁盛。这一发展过程被亚里士多德如是理解并影响后世:“当多个村落为了满足生活需要,以及为了生活得美好结合成一个完全的共同体,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时,城邦就产生了。”[4]3-4城邦是最早的政治共同体、友爱共同体,也是在古代社会自发形成、自觉建设的命运共同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人类所愿望的共同生活中,城邦作为共同体受到推崇,它的产生基于以下两点:首先是以生存为基础;其次是人们可以快乐地生活。就是说更多人聚集在一起,大家共同生活,结成共同体,生存变得更容易,生活也更快乐。亚里士多德还在另一本书中再次强调,这种城邦的生活,“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匮乏,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幸福”[5]。从古希腊的城邦到今天的地球村,都是遵循着这一价值路线发展的。这些最早的人类价值借由人们生活环境的扩大和语言的交流得以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并成为人类文明的基因,代代相续。

亚里士多德类似人类共同价值的观念之一是这样表述的,他说:“公正即是共同生活中的德性,凡具备这种德性,其他的所有德性就会随之而来。”[4]98对亚里士多德和众多哲学家来说,他们都很明确遵循共同价值在共同体的生活就是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文明的目的、文明的终点,将是人类所渴慕的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生活一样,文明这个概念也包含一种理想状态,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所谓文明是指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指衣食富足,品质高贵而说的……文明可以说是人类智德的进步。”[6]它们因此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城邦的共同体中,共同价值多是零散生活经验的总结,经由思想家的运思而成为理论成果。考察这一过程,共同价值发挥的作用,就是使松散的个体因为观念的共同性产生聚合力,人们得以形成有凝聚力的共同体。亚里士多德盛赞荷马,他说过:“和其他诗人相比,荷马真可谓出类拔萃。”[7]荷马值得被赞美,被后世所称颂的理由很多。而亚里士多德敏锐地感受到的则是荷马无与伦比的思想的深刻以及表现出这种深刻性的艺术天赋:那就是《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会为了共同体的荣誉和利益动身远行,四方征战;他也会奋不顾身,克服千难万险,一心归返,回到他的伊塔卡;而这个地方,正是“我们能够使用‘共同体(/共通体)’这个词去谈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的共契,一个天然的共同体,一个有着合法、行政或区域的地位的共同组织,一个需要与欲望之汇聚的共同体,一个从属于习俗和制度上的共同体,等等。在每一种情形下,事实上正是‘共同(/共通commun)’的价值,它被施行和起着作用”[8]。人都天然属于某一共同体,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荷马写出了一个更深刻的人性,如果可能,他还希望死于斯。人类与生俱来的“归属感”“认同感”“依恋感”等与共同生活相关的心理需求,都经由荷马的史诗作品得以揭示,验证着有学者所说的“乡愁是最高贵的痛苦”[9]。由此,在共同体中会诞生共同价值并在成员间建立起命运与共的联系,就是人对自己作为共同体成员处境的意识。由于对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与认识,对未来的前瞻与建设,人们会强化在现实中的命运与共,共同体的生活将因共同价值作为纽带而得到强化。在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中,对个人而言,正如美国学者马兹利什(Bruce Mazlish)所说的:“历史学给了我意义,让我知道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有一天我会死亡,但是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因为历史将我和我的同胞即所有人类联系在了一起。”[10]这就意味着在自然的、天然的、地缘的、血缘的共同体之外,还会发展出更大、更复杂的共同体,以至于最具有包容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依据着各类共同被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人们最终将享受一种普遍幸福的状态,而这将证明整个文明进程的合理性”[11]62。从这一发展脉络来看,可以说自荷马的史诗叙述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概括,一起为后来的共同体研究开掘了丰富的泉源,这也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得以提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思想结晶的生动呈现,这里同时也孕育包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范围传播的文明基因。

与希腊人相信要过好的生活应当生活在一个好的城邦中一样,中国古代的先贤也把政治共同体称为“邦”,是人们各得其所、各尽其分、安身立命之处。孔子周游列国时,《论语》中说道:“夫子至于是邦也。”他要求自己的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都是孔子对“邦”这种共同生活的认识。他的理想就是促“危邦”“乱邦”为“安邦”,让天下有道,人民安居乐业。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众多,如果有机会参与到公共政治生活中,孔子告诉学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就是孔子思想中的治理共同体的伦理道德。“千乘之国”是当时大的共同体。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思想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萌芽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他所认识到的是,君子对于天下这一至大的共同体的事情的思考和处置都应该遵循道义。可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古代思想家也对共同体和共同生活拥有更多思考和更丰富的表述。孔子对共同体还有一种表述,即“乡党”,这是古代社会的血缘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是家族里亲戚所聚集的地方。儒家的思想强调不离日用行常,“子在乡党”就是孔子置身共同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与表述。《论语》中记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这是孔子对共同体生活的一种道德体验,也是全世界都讴歌赞美的“和平”在古代社会的质朴表现。这里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其中的素朴内容,每个人形成恰当的角色意识,和谐相处以保证共同体的和平。在不同的共同体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但最高的目标则是共同体内部的“礼之用,和为贵”,这是今天所说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居于首位的“和平”最为清晰的思想源头所在;在孔子的个性中则表现为“温良恭俭让”,这些儒家期待的人格品质,其中“温”即温柔敦厚最受推崇,排在第一位。还有就是他的“推己及人”学说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早阐释模式和理论基础:以自我存在为元点,承认人对自我存在的顾及但不止于此,人沿着由内及外的顺序将顾及在共同体中扩展;虽然影响力在“推”的过程中会逐渐减弱,但是这一思想所包含的人同此心的古老智慧却为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当代意义和现实可能提供了解释模型。由此进一步发展出最值得称道的古老祖先留给今人的精神遗产,即中华文明的古代智慧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作为黄金规则之所以能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可,就在于其中的普遍性的因素,这也是我们祖先在人与人相处的共同生活中体认出来的道德要求。完整地引用后面八个字,“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则更可以清晰地看出,黄金规则是适用共同体的道德规范,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早期萌芽。《礼记·中庸》强调的则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些兼容共存的生活原则,证明着从古至今“人们能够跨越不同的分界线,并借助多元的方式和手段拥有某种核心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与认知是我们理应汲取的最重要的经验”[11]285。这就是从古代社会找寻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在当代社会发挥其作用的最好说明。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全人类共同价值高度浓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以五千年文明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思维融合了马克思主义高度的世界情怀和人类解放追求,对当前全球化时空境域中不同价值观念的共处难题给予了积极回应。”[12]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包含了全世界各国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思想观念、价值集群: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历久弥新的价值观念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使人类获益良多,在未来的无限发展中也能够使子孙后代的福祉得到保障,更让活在当下的人们分享美好时代和社会的福利成就,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大可能性。

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框架内,将有不同文明的交流、对接、互鉴、共存、共享,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顺理成章发展并提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促进共识的形成。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我们通过共同价值贡献的中国方案其所起的作用,就正如鲍登(Brett Bowden)所说的那样:“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本不该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11]295这个不再艰难的选择就是持守全人类共同价值,相信人类命运与共,世界人民共创美好生活,共建美好世界。“一个人要过好的生活就必须生活在一个好的共同体中——人们互相尊重,服从规则,人丁兴旺,不为犯罪和贫穷问题所困扰,个人幸福的获得无须以牺牲他人为代价。”[13]362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想和抱负就在于建设这样的一个美好世界,让人们能在其中绽放自己的美好人生,它将为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人们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普遍原则。

二、以基佐、摩尔根为代表的思想源泉

在人类共同生活的事实中追求共同生活的理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为之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类文明进程中由此形成了更大的合力使共同体的生活从中受益,并使共同价值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类发现并受益于科技的力量,如培根(Francis Bacon)所提到的:“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14]恩格斯也说到这一点:“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产生‘新力量’。”[15]133-134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说的是:“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这是因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6]379毫无疑问,“新力量”具体表现为在共同体中产生的共同价值引领共同体前进。在生产发展、社会生活的进程中,共同体里人们之间的协作会进一步加深,形成融合并产生力量,其所最终推动的是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昌盛,这应该成为人们一切努力的目标之所系。

共同价值的观念因素到了近代也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思想家那里得以运用,共同价值理念的近代发展关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多次提及的法国思想家基佐(E.P.G.Guizot)。这位以多部文明研究的著作屹立于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源头处的智者,用最接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述展现了其关于人类文明的深层思考。他说:“文明最初都起源于那些几乎完全相似的事实中,到处都是根据同样的原则向前发展,并几乎到处都会产生相似的结果。”[17]2-3这种相似的结果,其实现依赖于组织、一致同意、商谈伦理促进、处理相互关系的共同规则和制度。这在基佐的时代是一种共同价值的思索,其中显然已萌生着类似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成果。

基佐对共同价值的深刻思索与其人类命运相关的思想浑然一体。他在自己的观察中发现:“全国充满了这样处于同一境遇的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同样的生活习俗,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会逐渐建立起一种联系和一致性。”[17]141这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早期形态,是一种基于国别的共同体,其结果是:“一种在利益、思想和感情方面的一致性在国家内部深处诞生和发展。”[17]143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人们分享共同的利益、思想和感情,命运与共,这成为社会结合的新理念、新价值、新构建,在更大范围和更长远的利益上促进人类的共存、共处与合作,这当然也离不开共同价值的牵引。共同生活会受地域差异、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但是共同价值能够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传播和发挥作用。要建设更好的世界,没有共同价值难以想象,正如基佐在研究中发现的:“社会改良如果不靠思想,不靠学说的翅膀,它自己能够传递和流传吗?只有思想可以不受距离的限制,它可以跨越海洋,到处都能理解和接受它。再说,人类高贵的本性就在于一旦物质力量有了重大发展,它必然渴望精神力量能与之联合并指导它。”[18]9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人们一定会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并使之成为价值观的内容加以呈现表达。到了近代以后,科学不仅开启了民智,而且也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使共同体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土。但要把世界建设得更好,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要把理想变成现实,把价值变成事实,“发展”就要成为社会进取的主旋律。基佐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的两大要素,即智力发展和社会发展,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8]10他的思想中蕴含着“发展是硬道理”自不必说,而他所提出的建设一个更公平、正义的社会,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所包含的理想目标。在这个目标的价值引领下,“我们也许能够设想这样一个社会,其中的每个人都富足而健康,人们互相尊重,各尽所需,没有犯罪,也没有贫困”[13]362。这其中自然也有自由和民主作为价值的有力支撑,虽然这些价值还没有成为世界的完全现实,却代表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指引人类努力的前行方向。

除了基佐,就类似于今天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思想的吉光片羽而言,也曾经深刻影响了马克思,并受到恩格斯的称赞的还有摩尔根(Lewis H Morgan)。马克思详细地阅读过摩尔根的书,并留下了摘要和批语。他曾与恩格斯商议过要以著作的方式来推进相关工作,但马克思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工作就逝世了,所以恩格斯接着做,并在1884年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他的著作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劳动。他研究自己所得的材料,到完全掌握为止,前后大约有四十年。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这本书才成为今日划时代的少数著作之一。”[19]30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他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在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19]29。摩尔根在他的书中就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差异进行论述时,已经有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共同价值的理念和内容,他说的就是“人类历史的起源相同,经验相同,进步相同”[20]1。这种人类同源之说是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理论的人类学结论,也是人类共同价值的进化论根源。他明确指出:“由于人类起源只有一个,所以经历基本相同,他们在各个大陆上的发展,情况虽有所不同,但途径是一样的,凡是达到同等进步状态的部落和民族,其不同,但途径是一样的,凡是达到同等进步状态的部落和民族,其发展均极为相似。”[20]iii对于这一结论,他在长期进行的人类学考察中所得到的来自于不同文明形态的资源均可资说明,不同民族的制度、技术、发明、实际经验都是文明考察的生动记录。文明是从底层经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逐渐从蒙昧走向昌明与开化的。这种发展的共同性也决定了共同价值形成的可能性,摩尔根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人类的经验所遵循的途径大体上是一致的;二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人类的需要基本上是相同的;三是人类的心理法则也大致相同。这些都为人们理解共同价值提供了材料说明和理论概述。

人类共同价值的起点在哪里,可能性如何发展的?这些的确都需要人类学找到相关的材料提供支撑。摩尔根作为人类学家的结论是:“人类是出于同源,因此具有同一的智力原理、同一的物质形式,所以,在相同文化状况中的人类经验的成果,在一切时代与地域中都是基本相同的。”[21]556说到其合乎逻辑的发展,摩尔根的看法是:“只要是大陆相连的地方,所有的部落都必然会多多少少共享彼此的进步成果。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20]36共同价值就是在这种资源共享的生活中产生的,它能突破以国家为樊篱的自我封闭,使得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筑与传播也是遵循这样的历史规律发展。历史线索清晰表明,学者们所相信的“人类向前发展进步的实现需要人类合作”[11]79。这些既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形成的源泉,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基础和精神力量所在。

从历史发展的文脉看,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思想结晶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其出现的合理性,从共同生活和维系共同生活的共同价值来看,“对于科学真理的价值的信念是某种文化的产物而不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东西”[22]。全人类共同价值从现代人类共同生活的土壤中生长,是人们共存共处的价值凝练,也是现实需要,更是辩证思维的思想精粹,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生动提炼。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当代提倡与传播,起因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需要,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23]。这当然也是马克思提出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所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的确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和传统基因。在道德资源丰富的古代中国,思想家们对伦理本性的恪守,成型了道德哲学的基本模式,这些出自于人的伦理本性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是人与人结成的共同体之精神世界发展和完善的重要表现方式;是诸如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实质性内容。文明本身是无所不包的,有物质性、精神性的事实,也有个别的、普遍的事实;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立足于各个国家和民族人民自身发展的需要,助力人类在同一个地球承受相同的命运,以更好的方式共存共享共同生活在一起。这本身也是注重群己关系的中华文明的价值追求。显然各民族文明成果的兼容并蓄,是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共存共处的可以依据的价值观念。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类似的思想和表述,在中西方文明史的大量成果中都有呈现,由此奠定了人们理解、接受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前提。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来看,进步的信念、自由、理性、人性本善、人道主义、世界主义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希望和理想,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这些概念群的核心思想,则是现代社会发展其希望和理想的载体,其中有对个人利益的尊重,也有维护普遍利益的期望和愿景,这些必将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共同价值的深度挖掘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性发展的思想结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论述,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的提出足以说明“思想的力量、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深远影响”[11]176。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概念之一的党的创新理论包括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其指向的目标固然是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具体而论也可以理解为“不断改善个体、个体安身立命的社会以及社会赖以存在的世界”[11]17。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个概念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有历史背景、现实基础、理论支撑,更有未来目标,其所包含的内容就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要关心人类向何处去,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努力建设一个美好世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有这些指向一个更好世界的价值追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关怀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生命力的魅力所在。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以及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著中,并没有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概念,但对共同体和共同价值,马克思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24]2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内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都有涉及与论述。这些价值内蕴最终凝聚集合在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理念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一种体现。这里所弘扬的价值之所以称之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因为对它们的遵循与持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曾经阶段性、局部性受到各种历史性力量的支撑,而在现代社会则因其对广泛的个体和群体福利的保障作用而备受推崇。有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散落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这些子集概念的表达在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是时有所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子集概念的阐述,将深化人们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理解,从而引领美好世界的建设。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共同生活和共同体存在的认识与分析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正如人们熟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25]528观念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价值则在这一现实中形成。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粗线条勾勒来看,在共同生活、共同体中诞生出共同价值也是有历史性的,“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26]49。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会有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产生,这本身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作为真理的生动说明。

正如前面所说,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的确没有这个概念,但在其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共同体、共同价值及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六大理念的论述,这些思想都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源头。溯源全人类共同价值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中的理论线索及其演化可以依据几个重要的文本,分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用一句话来概括其最高价值追求和宗旨就是“为全人类求解放”。这里的“全人类”正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点。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对于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共同体并形成社会关系、创造社会价值的事实理解得更深刻,他说过:“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7]1人的存在绝不能离开人的世界、国家、社会抽象地加以分析理解,否则价值就是空洞和不可思议的。在人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中包含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如马克思说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8]12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这种联系的紧密或松散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在全世界形成更大范围的团结,“要使各国真正联合起来,它们就必须有一致的利益”[27]308。恩格斯在别处也进一步肯定:“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27]490我们应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作人类利益的普遍形式,这一理念的雏形在经典著作中的表述如下:“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7]86这是共产主义成为共同价值的不言而喻的前提,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4]239。在共产主义的概念里不仅有最高级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而且也包含了马克思对自由、发展等价值的理解。

正是对共产主义作为真正共同体、真实共同体的论述,马克思对共同价值及今天所说全人类共同价值六大理念部分的阐释,才有了更为明确的表达。他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7]119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从前人们联合而成的只是“虚假的共同体”,“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27]119。在关于共同体及共同价值论述的重要文本《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性及规律性表现为: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29]24。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共同体都是自然形成的,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自然血缘联系的脐带为基础,或者以直接的统治和服从的关系为基础”[28]96。这里说到的“血缘联系的脐带”对自然共同体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所说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生的作用。从联系自然共同体的血缘脐带到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观念的联系作用,这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巨大进步的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论述了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及发展的共同体和共同价值的内容,科学证明了人类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而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建设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一思想的当代表述和创新发展。

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其清晰的理论文脉,每个概念、观念、理念的阐释都有其发展的溯源。例如,马克思早就相信“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27]292。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和平的思想,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概括如下:第一,揭示了和平与战争的本质。以氏族部落时期的情况来看,“在原则上,每一个部落只要没有同其他部落订立明确的和平条约,它同这些部落便都算是处在战争状态”[29]91。第二,分析和平和暴力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共同体的和平目标来说,暴力革命是抵达和平不可或缺的手段。第三,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摩尔根的思想中得到最多启示并加以发挥的,除了“和平”,还有就是对“民主”的看法,即民主发展的历史性,它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大不相同。“氏族有议事会,它是氏族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29]86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由”的理解也同样具有历史性的特征:“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就在于从身分到契约,从过去留传下来的状态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29]78“只有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人身、行动和财产并且彼此权利平等的人们才能缔结契约。”[29]78“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7]46这些精辟的观点对于我们在溯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并理解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时,无疑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与观念启迪,也清晰地呈现了人类文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在新时代,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思想结晶和崭新成果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发展而来的,它将在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作为精神纽带把每一位分享共同价值的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谱系学的梳理显现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理论品格的融贯一致,正如西方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所认识到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叙事十分宏大,从文明的起始一直谈到人类的现在和未来。”[30]39他相信:“我们的思想也跟世界密切相连。它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其自身也是一种物质力量。”[30]146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所有的理论成果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品格特点。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中国立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对未来世界向何处去提供的中国方案。在一个分裂、对抗难以消除,矛盾、冲突不断激化,战争、核威胁不时爆发的时代,人们仍然会怀抱对美好生活的深沉渴望与热切向往,建构这一理想的美好共同体仍然是全世界人民的追求目标。在作为人类文明发展思想结晶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引领的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人在美好世界里命运与共地与他人过上优雅体面而富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会是空洞的梦想,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真实呈现。

猜你喜欢

全人类共同体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体的战斗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