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政党权威的生成逻辑

2023-03-12张首先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执政党权威中国共产党

张首先,汪 洋

(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1]维护党的执政权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千秋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党的执政权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一方面,党的执政权威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党的执政权威的升华奠定坚实基础。执政权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生成与升华离不开执政党先进的执政理念、优良的执政作风和坚实的执政基础。先进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魂”,优良的执政作风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本”,坚实的执政基础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根”。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升华党的执政理念、改进党的执政作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为加强和维护党的执政权威提供坚强保证。

一、先进的执政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魂”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由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执政主体进行各种执政实践活动、实现执政理想、维护执政安全的最深层的基本动力。执政理念不是抽象的,它充分体现在执政党具体的执政实践活动之中,执政理念的深层本质是执政党的性质宗旨,其表层现象是执政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执政目的、执政方式,执政理念中蕴涵的性质宗旨、执政目的、执政方式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形成公众感知、判断、选择、认同的基本元素。理念是行动的内在力量,行动是理念的外在表达。先进的、科学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错误的理念必然造成实践的困境。先进的、科学的执政理念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政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升华出来的理论结晶,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魂”,如果离开了“魂”,或者有“魂”而不“正”,执政党真正的权威就难以生成。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执政理念必将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确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必然,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鲜明体现、党的执政目的的价值彰显、党的执政方式的现代升华。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鲜明体现

执政党存在的内在根据是性质和宗旨,不同执政党相互区别的本质所在也是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生命密码是“先锋队”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锋队”性质要求党的队伍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先进性”不容许消极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存在,“纯洁性”是始终保持一种“先进”的纯粹和干净,也就是说,没有先进性就没有纯洁性,反之亦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味着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党与人民一体同心、休戚与共、生死相依”[1]。党的“先锋队”性质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前提,实现党的宗旨是“先锋队”性质的体现。如果党的宗旨被违背,党的性质肯定会发生改变;反之,党的性质发生变化,党的宗旨就难以实现。中国共产党植根于人民,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万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宣告的“政治宣言”,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理由和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鲜明体现,是“民之所呼、民之所盼”,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前提,是人类发展、文明进步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所创造的“绿色奇迹”令世人瞩目,蓝天白云的美丽天空、绿水青山的大美河山、鸟语花香的缤纷乐园,汇成一幅幅“美丽中国”的崭新画卷。在致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中国一直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积极参与者、主动作为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示范中国样本、彰显中国力量。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的价值彰显

执政党的执政目的就是执政党追求的价值目标,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的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惨遭凌辱,中华民族蒙难受屈,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苦难中应运而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全面彰显执政目的,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基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种发展观的借鉴反思的结果。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持续的资源破坏、复杂的气候变化对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生命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不畏艰难,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铲除久治不愈的生态顽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2]103。如果解决不好长期以来困扰人民生活、影响国家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就会“怨言多”“意见大”,党的形象、政府的形象、国家的形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各种“不满情绪”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影响党的执政目的,甚至影响党的执政安全。因此,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3]350。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升华

如果说执政党的执政目的回答了“为谁执政”的问题,那么,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则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怎样执政关键是要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而生态文明建设恰好就是解决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生动体现,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而且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产关系),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必须处于相适应的状态。如何建设好生态文明,这就要求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民执政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前提,民主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基础,依法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为民执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源泉。

二、优良的执政作风: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本”

执政党的执政作风是执政党的性质、宗旨、理念、价值追求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公众最容易、最能直接感知到的具体的、生动的政党形象。执政党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权威,甚至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4]274如果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让不良风气肆意蔓延,人民群众就会心生怨恨。因此如果对不良风气不坚决加以纠正,党的执政作风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甚至遭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反感,那就预示着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不可能稳如泰山,执政党的执政生命就不可能永葆生机。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政党的执政作风关系到执政党的领导力、执行力,关系到执政党的权威能否生成。执政党的执政作风表现在方方面面,贯穿在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各种执政实践的细节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客观上要求全面净化各种歪风邪气,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执政党的执政作风。只有优良的执政作风才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本”。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作风的行动表达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反对的是从本本出发、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着眼于实际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5]143求真务实,求真是前提,务实是成效,没有正确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务实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只埋头苦干而不去认识规律,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错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我们求真知、讲真话,办实事、重实效。面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重大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要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违心的阶级估量和违心的工作指导。”[6]112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呼唤、对清新空气的盼念、对放心食品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已成为他们纠结于心的存在性焦虑,对这些焦虑的化解离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组织作风的现实考验

纪律严明、廉洁高效是党的组织作风。习近平同志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7]131组织作风直接关系到组织形象,如果组织的领导力不强,组织就难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果组织的凝聚力不够,组织就会出现松散状态;如果组织的战斗力不足,组织就会显得软弱无力;如果组织的感召力下降,组织就难以发展壮大。现实生活中,有极少数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有名无实,只见牌子不见人;有些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衙门味浓厚;有些党组织不思进取、保守僵化;有些党组织作风飘浮、欺上瞒下等等。这些党组织的不良形象严重破坏了执政党形象,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执政党的执政权威和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认同。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系统风险和集体恐慌再度激发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反思。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组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是一场大仗、苦仗、硬仗,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如果执政党没有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组织作风,要想取得圆满成功是很困难的。执政党只有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全面防范环境恶化、有效化解生态灾难,时刻保持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组织作风,才能全面提升执政党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才能集民众之力、聚民众之智有效应对和化解来自各个层面的严峻风险和现实挑战。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工作作风的深刻体现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工作作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进入新时代,三大优良作风不仅同样有效,而且更加重要,和其它政党相比,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和显著标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深刻体现。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客观上要求既要搞清实际情况又要把理论学深悟透;既要大胆地探索又要科学地总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系统学习、领悟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华传统文化生态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需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899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秘诀。通过一“来”一“去”,反复沟通、共商共建,群众的智慧和党的策略就会形成“磅礴伟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人民群众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群众是诸葛亮,群众是生力军,以人民为师,尊师而重道。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因而必须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一切都将无从谈起。最后,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是执政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是执政党永不变质、永不自满、永不忘本、永不褪色的妙药良方。只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真正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作风的生动写照

三严三实、正人先正己是党的领导作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干部作为领头羊,是风向标、指示灯,强化干部的表率意识,必须坚持三严三实、正人先正己。毛泽东同志曾把进京执政比作“进京赶考”,执政党是学生,人民是考官,考试的成绩怎么样,要由人民来评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的领导干部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盲目崇拜GDP,以牺牲人民生命健康为代价,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铺平自己的升官发财之路;有的领导干部,盲目贪大求快,不顾生态保护的“红线”“底线”“上线”;有的领导干部和污染企业勾肩搭背,当后台老板,当保护神,为官一方、污染一方、祸害一方;有的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作为,光说不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这些领导干部无法担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只有那些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敢于担当、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才真正称得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路人。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生活作风的全面检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生活作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不断创造辉煌,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可持续发展压力重重的关键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抵抗不住外部世界的诱惑,坚守不住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养成了贪图享乐、奢靡腐化的不良生活作风。面对全球资源持续趋紧、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环境容量加速恶化等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节约资源放在第一位,以生产节能产品、利用节能资源、壮大节能产业为导向,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的绿色转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不“断”子孙路,不“吃”子孙粮,给子孙万代留下天蓝地绿、鸟语花香、山青水秀、清洁、美丽、健康的生产、生活、生存空间。

三、坚实的执政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中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根”

“执政基础,主要是党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9]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执政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呢?那就是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期待,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优化执政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增强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丰富执政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巩固执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扩大执政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一)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优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必须实现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发展质量的提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形成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把发展问题弄清楚,“正确解决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和如何评价发展这些基本问题”[9]。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要回到小国寡民的自然经济状态,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更高更好的发展才能解决生态问题,一旦回到贫困状态,各种污染(包括精神污染)就会汹涌而至,人类“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0]86。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执政党进一步筑牢了生态环境良好、生产资源富足、物质财富丰裕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从物的层面来看,大力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市场的全方位发展;从人与社会的层面来看,牢固树立绿色家庭、绿色社会、绿色人生的生存理念。坚决清除久治不愈、挥之不去的顽瘴痼疾,坚决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以抓铁有痕、壮士断腕的信心与决心向各种污染宣战,始终保持两个“清醒认识”,决不允许目光短浅、认识肤浅、态度暧昧、胡作非为,“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1]81。

(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需要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生态文明建设是难以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需要精诚团结的社会合作,需要超越过度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金钱至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共荣共生的文明状态。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与执政党先进的执政理念、优良的执政作风密切相关。尽管绿色政治在全球早已兴起,许多新党(比如新西兰价值党)甚至老牌执政党(比如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在各自的党纲中都纷纷注入了绿色政治的理念,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政治精英支持的金钱政治,难以超越狭隘的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难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真正解决生态环境危机。国际政治表明,许多发达国家推行生态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以牺牲其它国家的生态环境为代价,让其它国家“上演”环境污染的悲剧、“吞下”资源枯竭的苦果来换取自身的优良生态环境,而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治协商、优化政治决策、规范政治运行,加强依法治国,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力,取得了历史性、全局性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同,有力地增强了执政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三)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的综合反映;文化同样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不同的民族、国家、政党,有不同的文化根基、文化品质,因而有不同的文化魅力、文化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是在系统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充分借鉴世界生态环保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的精神力量,是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生成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感召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和前提。繁荣中国特色生态文化需要健全生态文化产业体系、创新生态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生态文化话语体系、提升生态文化产品质量、实施生态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生态文化国际传播等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所体现的精神特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智力资源。

(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生态文明不是一种孤立的文明样态,它是各种文明(比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多样性规定的综合表达。文明的多样性规定蕴涵着不同社会的多样性结构和秩序,因而,生态文明是整体性、系统性动态生成的结果。汤因比认为,社会文明的健康生长是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等多种因素的“美好的平衡”。历史表明,个体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而社会的生命周期可能是无限的,“一个社会不会自然而然的死亡,总是死于自杀或谋杀——并且几乎都是死于前者”[12]274。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文明将会因为“自杀”而灭失。生态文明的价值不是仅仅体现在自然生态方面,而是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在使经济环境更加美好的同时,也使民主法治更加成熟、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人民素质更加良好、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为执政党永葆执政生机提供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

(五)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到子孙万代的生活福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这项伟大的事业必然得到了亿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13]63江山装在人民的心里、写在人民的脸上,人民是江山的“定海神针”。扩大群众基础是党的执政地位“稳如泰山”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执政党“依靠谁”“为了谁”充分体现在党的每一个执政实践活动之中;人民群众的心里是亮堂的,执政党“干什么”“怎么干”直接关系到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权威都是人民群众坚决支持和拥护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全局性的,人民群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大美中国、如诗如画,锦绣山河、生机盎然,同时,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也明显好转。尽管国际形势变幻莫测、国内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因素、国际安全因素、社会伦理因素、环境认知因素、生态意识因素等诸多因素相互杂糅,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担当、能力水平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执政权威在人民心中进一步升华,为执政党永葆执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结语

权威是集体行动的自愿认同,是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机制。执政党权威的生成是执政党政治权力的运行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自愿认同共同作用的结果。权威需要认同来确立,缺乏认同的权威都是暂时的,无法长期维持,认同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而不是外在力量的“强制”;权威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运动的结果,任何集体行动都意味着权威的存在(包括人的权威、制度的权威或其他权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需要权威。任何组织管理和社会运行都离不开权威,恩格斯认为:“不论在哪一种场合,都要碰到一个显而易见的权威。”[14]337尤其是在危急关头,权威显得尤为重要,恩格斯以大海航行为例,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14]337。“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权威本质上是一种人民权威,是人民发自内心的信服。“人民是一切的母亲”[15]283,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全部力量源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亿万人民共同实践的千秋伟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否“先进”、执政作风是否“优良”、执政基础是否“坚实”、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决定了党的执政权威的生成与运行,同时也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因此,党的执政权威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党的执政权威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保证。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进一步维护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执政权威。人民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支持者、拥护者、享有者,有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才会真正生成,并且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尊重、高度认同和衷心信服。

猜你喜欢

执政党权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