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上启下”写游记

2023-03-11

作文周刊·小学四年级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万寿山于洋移步

课堂上,于洋朗读着:“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

谭老师:大家读到这些数字时有什么感受呢?

徐静涵:具体数据能让人感受到长廊的“长”。课文中,我进入颐和园的大门,先看到了长廊,穿过长廊来到万寿山,登上万寿山又看到了佛香阁,走下万寿山最后观赏昆明湖。

谭老师: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步换景”,我们之前学过。如何将这些零碎的景点串联起来呢?

于洋:用过渡句。

谭老师: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衔接自然。在课文《颐和园》中,作者是如何用过渡句进行衔接的?

徐静涵:“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谭老师: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徐静涵:这些过渡句像一张地图,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谭老师:过渡句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逻辑合理,有层次。

于洋:老师,我发现《七月的天山》和《颐和园》有很多相同之处。

谭老师:你来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

侯新颖:结构都是“总——分——总”;都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顺序;都有过渡句。

谭老師:那不同之处呢?

田欣:《颐和园》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景物的具体情况。《七月的天山》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了天山的美。

谭老师:是的。写景时,先确定结构,然后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再用过渡句将从远及近,从上至下的景物进行衔接,并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的形状、颜色和自己的感受写出来,这样读者就有身临其境之感了。

猜你喜欢

万寿山于洋移步
杨晓霖《佛香凝翠万寿山》《潭柘寺》
万寿山
Little Women (V)
Little Women (IV)Retold by M. Albers
Little Woman(III)Retold by M.Albers
基于现状的万寿山野生地被管理与应用
《100层的房子》:“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儒林有戏” 新瓶装旧酒 移步不换形
“移步不换形”——2017年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的思考和启示
万寿山庄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