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济河洪水成因及变化趋势分析

2023-03-11周星宇周文治朱学涵

治淮 2023年2期
关键词:引黄灌区洪峰洪峰流量

周星宇 周文治 朱学涵

一、概述

惠济河是淮河流域豫东平原的一条主要骨干河道,发源于开封市城区,流经开封市祥符区、杞县、商丘市睢县、柘城县、周口市鹿邑县,在安徽省两河口汇入涡河,全长181.8km,流域面积4130km2。本文研究范围为大王庙水文站上游河段及流域。

(一)河道特性

该河段为惠济河上游,全部位于开封市境内。河道长70km,河底比降1/4000~1/5000,大部分河段为复式断面,河床宽40~60m,深3.5~4.0m,堤距150~300m,堤高2~3m,堤宽5~9m。

(二)水文站概况

大王庙水文站设立于1964年1月,位于杞县裴村店乡周岗村,惠济河右岸,临近商丘睢县,控制流域面积1265km2,河道长70km。该水文站上游主要支流有惠北泄水渠、马家河、黄汴河、百慈沟、淤泥河等。主要观测项目有:降水、水位、流量、单沙、输沙率、蒸发、水文调查、水质、水温、冰情、墒情、生态流量。上游1.2km有李岗拦河闸一座,下游12km有板桥拦河闸一座,测验受闸启闭影响较大。

(三)历年洪水变化规律

自1964年以来,惠济河年最大洪峰流量变化较大,变幅为27~313m3/s,平均为79.8m3/s。其中超过300m3/s的洪峰共发生2次,分别发生在1976年8月18日和1977年7月11日,超过200m3/s的洪峰共发生5次,均发生在1978年之前,超过150m3/s的洪峰共发生13次,均发生在1984年之前。根据大王庙水文站近50年实测洪水资料,按照《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划定的洪水标准进行频率分析,5年一遇的一般洪水洪峰流量为159m3/s,10年一遇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97m3/s,20年一遇大洪水洪峰流量为291m3/s,50年一遇特大洪水洪峰流量为312m3/s。按此标准,惠济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没有发生过较大洪水,2000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般洪水,即使2021年开封市发生历史罕见暴雨,年降雨量和最大1、3日降雨量均创历史极值的情况下,惠济河最大洪峰流量也只有112m3/s。根据1964年至2021年实测洪水资料统计结果,绘制大王庙水文站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曲线如图1。图示可知,自七十年代以来,惠济河汛期洪水流量明显逐渐变小。

图1 大王庙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曲线图

二、惠济河汛期洪水逐渐变小的原因分析

惠济河洪水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开封市区生活及工业生产废水、引黄灌区退水和雨水。其中生活及工业废水常年为0.5~3m3/s。引黄灌区退水在不同发展阶段变化较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惠济河上游引黄灌区管理粗放,大水漫灌、昼灌夜排现象比较严重,引黄水退排河道年总量为1~3亿m3,2000年后为0~0.5亿m3,灌区退水显著减少。惠济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62.7mm,根据1964年以来大王庙雨量站实测资料,绘制历年降雨量柱状图如图2,图示可知,惠济河流域历年降雨量虽然变幅较大,但整体并没有变大或变小的趋势。所以,就惠济河洪水组成而言,年降雨量变化不是造成惠济河历年洪水逐渐变小的原因,上游引黄灌区退水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图2 大王庙水文站历年降雨量柱状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流域内人口增加,工农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势必增大用水需求。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惠济河大王庙水文站以上流域,自六十年代以来,总人口增加约85万人,粮食产量增加2~3倍,工农业生产总值增加数十倍,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幅提高,导致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再加上流域内拦河蓄水工程处处节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河道径流量必然减少。

所以,尽管惠济河流域年降雨总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不断增大,加之引黄灌区退水逐渐减少,导致惠济河年径流量及汛期洪水不断减少。

三、历年洪水成因分析

(一)单纯降雨因素造成的洪水

2000年以来,共发生两次流量超过100m3/s的洪水。一次发生在2004年8月17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22m3/s;另一次发生在2021年7月23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13m3/s。两年主汛期降雨量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2021年、2004年汛期降雨量统计表

从这两年主汛期实测降雨资料可知,发生最大洪峰的当月降雨量均超过340mm,达到该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以上。2021年7月19日至21日,连续3日累计降雨量达328mm,降雨强度为历史罕见,洪水径流以超渗产流为主。2004年7月16日至8月16日阴雨连绵,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雨量达405mm,洪水径流主要为蓄满产流。这两次降雨产生的洪水,是两种不同产流方式的典型事例,虽然降雨量很大,甚至为历史罕见,但最大洪峰流量都不超过150m3/s。因此基本可以断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断加大,在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保持完整运行通畅的情况下,除非发生更大降雨,否则惠济河很难再出现超过150m3/s的洪水。

(二)降雨和引黄灌区退水叠加造成的洪水

1981—2000年,惠济河共发生2次洪峰流量为150m3/s左右的洪水。一次发生在1984年8月13日,最大洪峰流量184m3/s;另一次发生在1992年8月12日,最大洪峰流量149m3/s。

这两次洪水均发生在主汛期,最大洪峰形成之前的一个月内该流域都出现了降雨总量超过200mm的降雨过程,3日内发生了50~100mm的降雨。降雨是两次洪峰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引黄灌区退水也是主要原因。

八十年代,河南省沿黄地市普遍开展引黄放淤改土工作,利用引黄工程大量引用汛期高含沙黄河水改良土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同时,放淤改土后的退水排入河道加大了河流流量。根据大王庙水文年鉴记载,1984年惠济河全年径流量为2.79亿m3,上游引黄退水为3.70亿m3,降雨径流和引黄退水叠加造成了1984年8月13日的最大洪峰。

1992年8月12日惠济河洪水的成因与1984年类似,只是当年退入河道内的黄河水不是放淤改土退水,而是上游引黄灌区承担汛期黄河分洪任务的退水。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行和大规模引黄放淤改土任务结束,引黄退水排入惠济河的水量越来越少,近十年来都在0.5亿m3以下。因此,降雨径流和引黄退水叠加形成大洪水的情况几乎不会再发生。

(三)综合因素造成的特大洪水

自1964年大王庙水文站建站以来,惠济河共出现5次洪峰流量超过200m3/s的洪水,均发生在七十年代,特别是1976年和1977年连续两年发生洪峰流量超过300m3/s的特大洪水。总结这两次特大洪水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降雨原因。1976年8月18日出现306m3/s洪峰的前一日,流域内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约100mm,最大点雨量达254mm。1977年7月11日出现313m3/s洪峰之前,流域内一日平均降雨量达173.2mm,三日平均降雨量达224.6mm。大暴雨是造成特大洪水的根本原因。

二是引黄退水原因。流域内引黄灌溉和放淤改土造成地下水位抬升,提高了降雨产流率。七十年代,流域内新建赵口、柳园口两个引黄灌区,引黄灌溉工作在六十年代后期暂停后开始恢复,地下水补给充分,地下水位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降雨产生径流的时间缩短,径流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另外,引黄灌区退水及汛期引黄分洪退水也是加大汛期洪水的原因之一。

三是水利工程原因。河道淤塞,水利工程毁损不健全,河道泻水不畅,田野积涝严重,降雨径流极易形成积聚洪水。1977年之前,惠济河从上至下170多公里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治理。各级排水河道不通畅,导致逢雨必涝,积涝成洪,如遇较大降雨,就会在河道内形成较大积水。河道高水位,宽水面,大水体,下游一旦畅通或溃决(注:八十年代之前惠济河经常发生堤防溃决),就会形成特大洪峰。

四、惠济河洪水变化趋势预测

由于惠济河在七十年代连续发生大洪水,河水漫溢堤防溃决的情况经常发生,给当地工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1977年和1978年,河南省组织豫东有关地市对惠济河进行了大规模统一疏浚治理,河道行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防洪流量达550m3/s。之后,国家逐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级各类水利工程不断改造完善,流域内降雨径流排泄通畅,近二十年来没有再发生过大面积积涝和骨干排水河道堵塞的情况。

根据前述对历年洪水成因的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加大,惠济河洪水逐渐变小的趋势仍会继续。由于惠济河不再承担汛期黄河分洪任务,流域内也不会再出现大量引黄灌区退水入河的情况,惠济河形成历年大洪水的条件不再具备。鉴于2021年7月流域内普降历史罕见暴雨,造成惠济河最大洪峰流量为113m3/s。因此可以预测,只要惠济河保持良好运行状态,不出现人为节制洪水的情况,则惠济河不会再发生超过150m3/s的洪水■

猜你喜欢

引黄灌区洪峰洪峰流量
赵口引黄灌区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退耕还林工程对渭河洪峰流量的影响
淡定!
解禁洪峰
梁山引黄灌区渠道防渗效果与灌溉用水效率分析
佛冈县潖江流域年洪峰流量P-Ⅲ分布参数估算
引黄灌区泥沙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分析
大南川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
某特小流域设计洪峰流量计算分析
引黄灌区泥沙调控对策研究——以尊村灌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