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挺起“强工兴产”脊梁
2023-03-11民生周刊贾伟马国红
□ 《民生周刊》记者 贾伟 □ 特约记者 马国红
滕州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市吹响开工“集结号”,按下生产“快进键”。
春节刚过,山东滕州金晶玻璃有限公司车间里,生产线开足马力、赶制产品,工人们有序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步入2023年,滕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市吹响开工“集结号”,按下生产“快进键”。从锂电产业,到高端化工装备,再到绿色建材新材料,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拉开了全市经济“抓项目、抢经济、促发展”的发展大幕,呈现“开年就开跑”新气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立足实际抓落实,当好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滕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刚近日接受了记者专访。
民生周刊:请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去年以来滕州开展的主要经济工作,并作具体阐释。
周刚:2022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和叠加交织的困难挑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科学应对。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是扛牢责任。一手撑伞、一手干活,扛牢了“稳住经济大盘”的强市责任。为了让企业安心发展,滕州以“企呼政应、接诉即办”企业诉求解决机制作为“定心丸”,解决企业诉求467件,给企业留抵退税7.48亿元、为企业减免各项税费6608.95万元。滕州去年完成生产总值901亿元、实现4.2%的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59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二是挺起脊梁。滕州既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又担着强市建设的使命,挺起“强工兴产”的强市脊梁。实现四量并举(存量变革、增量崛起、质量提升、总量突破),具体体现在:现代产业体系如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00亿元、330亿元、130亿元,中小数控机床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47”企业阵营强势领航,有15家企业营收过10亿元,联泓新科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威达重工获评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茁壮成长,“四上”(上规、上市、上云、上榜)企业总数达到886 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60家,新认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企业53家。
值得一提的是,滕州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入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惠众电商创业园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我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家国家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的县级市。
三是激发活力。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创优方面强市活力,我市找对路子,踏准节奏。去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66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市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38.2%。大力实施“技改焕新行动”,100个技改项目全部开工,20 个项目列入省技改导向目录,鲁化氨基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入选“山东省智能化技改十大优秀案例”。全力保障资源要素供给,盘活处置低效闲置、批而未供用地5400亩,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4.68亿元、再融资债券6.84亿元,争取上级各类无偿资金37.78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民生周刊:今年滕州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多少?接下来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周刚:滕州市委在1月3日的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今年的经济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是枣庄市委确定的“重点工作突破年”,也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决战决胜之年,我市将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四量提质,推动“633”现代产业全面突破,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强筋壮骨”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针对高端数控环保产业链、腾达特种钢丝零部件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补链强链项目。打造高端化工产业全链条,围绕氨基、醇基两大产业链,打通煤化工从原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全产业链。集聚新材料产业新势能,培育壮大锂膜新材料、复合材料、硅胶材料生产规模,加快北京联绿固废利用等项目洽谈对接进度。融合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中煤国源时代电化学储能、爱拉森高档医护用品等项目建设。加快煤电、建材、食品三大传统产业转型步伐,大力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二是“梯次培育”助推企业跨越发展。大力实施“247”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延伸链条、对外合作、兼并重组,吸引上下游配套关联企业集聚。纵深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分层分类、动态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名单,力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等企业总数突破100家。鼓励各类资本助推企业发展,建立覆盖优质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体系,为企业进入科创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创造条件。
山能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三是“错位竞合”释放园区强劲动能。我市目前有4个主要园区: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经开区”的目标定位再升级的滕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围绕“打造新地标,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完善高铁新区,加快推进生活保障服务中心以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围绕“打造现代化工新城”的目标定位增容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抢抓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化工园区扩区管理办法》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围绕“科创企业孵化器”目标定位的墨子科创园,吸引集聚更多科创企业入驻,努力建设成为服务鲁南地区、辐射淮海经济区的产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基地。
除此之外,在城市周边规范布局建设2~3个中小企业园区,让城市拆迁涉及的企业入园发展。同时,深化滕州—邹城全省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建设,全力打造鲁南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民生周刊:据了解,滕州去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成果丰硕,那么今年工作将如何发力?
周刚:去年滕州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项目攻坚,新招引过亿元项目148个,其中过百亿元项目4个,开工率位居枣庄市第一位。今年我市将凝聚全市力量抓招商、抓项目、抓投入,持续为强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抢抓枣庄市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机遇,精准对接央企、省属企业、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集中攻坚单体过百亿元、带动力强的产业类项目。锚定解决产业链配套和关键部件短板,加大山东土发绿色智能铸造基地、山东友邦锂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招引力度。
坚持“五个一”工作机制,抢抓政策机遇,重点抓好13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上半年全部开工,全年竣工投产4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以上。
力争通过省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省级统筹土地指标。抢抓自然资源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机遇,全面梳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三未土地,确保全年落实各类建设用地指标3000亩以上。
民生周刊: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滕州以锂电池隔膜、电池级电解液和锂电池储能为主攻方向,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刚:近年来,滕州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发展、招引头部企业入驻,加快了锂电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的步伐,目前,中材锂膜三期、欣旺达“源网荷储”零碳智慧产业园、联泓碳酸酯等6 个锂电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推动中煤新能源产业园等4个项目已经签约,13个项目正在洽谈。我市力争在“十四五”末锂电产业产值突破200 亿元,建成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锂膜和锂电池电解液生产基地。
民生周刊:创新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滕州如何培育壮大新动能,激发创新驱动力?
周刚:我市加快推进创新发展,新引进高层次人才45人,蝉联“山东省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入选“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强城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9%。新授权发明专利99件,我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县,滕州创新发展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今年,我市将持续激发强市创新活力,全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切实发挥好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功能。加快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升级,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强化跟踪辅导,力争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家以上,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70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
此外,深化与中科院、华中科大、山东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每年组织百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创新团队“点对点”精准对接,加快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强的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全力抓好招才引智工作,推行“人才飞地”模式,探索建立顶尖人才“直通车”机制,让更多高端人才与滕州“双向奔赴”。充分发挥地方职业院校创新驱动作用,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更多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