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小微企业要形成新发展阶段竞争力
2023-03-11民生周刊畅婉洁徐英子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徐英子
“真正形成企业自身在新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挑战挺大的,这既涉及市场和技术创新,也涉及商业模式、数字化改造等。”
2022年,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规上工业中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5%、5.2%和1.1%。
同时,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占2022年新上市企业数量的59%,其中,在科创板新上市企业中,72%的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当前形势下如何发展?如何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上专精特新道路?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采访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
民生周刊: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存在哪些困境?
管清友: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全面性、全局性的,有几个层面。
第一,我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本身就是千千万万个市场主体的行为状态,我国在高速增长40年后,有一个所谓经济动能减弱问题,之前也提出过经济新常态的描述。
第二,政府和市场关系,就是政府对于经济主体影响问题。这几年,法治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一直提倡要尽快从应急体制回到常规体制。
管清友
第三,舆论方面。尽管中央层面多次强调民营企业“56789”的作用,即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人口、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到企业数量的90%以上,但网络环境对于资本、企业家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评议。
民生周刊:如何走出困境?
管清友:公共政策实施时,是需要比较成本和收益的。过度管制,一定会制约活力,如果影响了社会创新、社会主体的活力,一定是有问题的。对于中小微企业也是如此。
我国是“打工”经济模型,需要订单、需要市场。如果没有活跃的经济氛围,内需就无法启动,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所以要从机制上慢慢梳理。
春节以后的这波复苏超出预期,这充分说明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企业的韧性、中国企业家的韧性。我们有非常好的基础,尽管遭受了大的冲击,还是能恢复,要倍加珍惜。除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我们还要坚定维护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坚定地维护法治化方向,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虽然中小微企业作用很大,却是市场生态链中最弱的环节。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细胞能够活下来、壮大,才能解决就业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
民生周刊:走出这些困境需要时间,当下应该如何走出第一步?
管清友:虽然中小微企业作用很大,却是市场生态链中最弱的环节。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细胞能够活下来、壮大,才能解决就业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保住中小企业,才能保住GDP。
最重要的是,要释放微观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活力。这些年,经济增速放缓。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新陈代谢是正常现象,但大量中小微企业不一定能实现转型升级,可能大部分是维持现状。疫情过后,很多中小企业慢慢恢复,这是个好现象。
要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们的发展阶段出发,从现在我们面临的困难挑战出发,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发展环境,让它们活下来。
民生周刊:如何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管清友:第一,要重新认识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那么,就要明确民营经济的功能作用。
不能把民营企业器物化,因为你有用所以你很重要。要从人权和产权高度去认识民营企业家,认识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归根结底是基本的人权和产权问题。要用法治建设去规范或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避免出现“政府的手比较硬,市场的手比较软”的情况。还有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如政策合成谬误,要及时纠正纠偏。
第二,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是有“专精特新”土壤的,它们能够真正打通打透某一个目标客户群,有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和市场结合在一起,思考一下商业模式的创新。
第三,进行技术创新,如数字化。去年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长三角、珠三角一大批企业在过去10年里都通过数字化实现转型升级。所以,这些企业的抗冲击能力就比较强,所谓“先人一步”。
对于现在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背水一战。真正形成企业自身在新经济发展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挑战挺大的,这既涉及市场和技术创新,也涉及商业模式、数字化改造等。
如今,我国已进入经济恢复期,相信会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出来,我们缺的不是政策鼓励,我们缺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