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探究

2023-03-11王生勇

新闻传播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节目广播

王生勇

(郓城县融媒体中心 山东 菏泽 274000)

从概念界定看,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智能终端媒介的融合,旨在通过构建媒体共同体,推动新闻行业的一体化发展。媒介融合先后经历了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三大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媒介形态融合的新阶段。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施新媒体与广播新闻的融合重点集中在要素融合方面,具体的要素配置中包括了技术要素、竞争要素、政策要素、受众要素等。从新媒体与广播新闻融合路径看,应用现代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配置理论优化要素配置后,可满足两者融合的先决条件、直接推力,并为其提供外在助力与内在驱动力。当前正值广播新闻高质量发展时期,应增强对新媒体的应用。下面先对新媒体的特点做出说明。

一、新媒体的特点分析

(一)数字化

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作为载体,能够进行数字化传播。无论是应用网络平台,还是智能终端设备,均可以采集结构数据、半结构数据、非结构数据。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主要是借助对不同类型数据的缩减处理,将其转变为二进制元编码,再按照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与处理等标准流程完成数据编辑。在发布新媒体内容时,只需要借助平台上的发布功能,一键点击即可完成。

(二)交互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使用者依托各大平台,能够将发布者与接收者关联起来,通过平台应用程序中设置的各项功能(如留言板、私信、关注、点赞、评论等),开展信息交流与沟通。同时,在双向交互过程中,发布者与接收者既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与机构,也可以是多种个体同时开展信息交流。尤其在新媒体内容方面,借助交互性,内容发布者能够根据交互获取的信息完成对内容的优化,并从中筛选出可用主题、采撷素材等。

(三)个性化

新媒体技术属于一种工具,为个体、机构、组织等使用提供了容易操作的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体化目标。随着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每个人使用新媒体技术后,就可以变成内容制作者与传播者,一方面向广大受众展示个性风格,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另外,新媒体技术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较多,使用者结合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网络路径后会跨越时间限制,向全世界呈现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人、事、物。

二、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问题

(一)采制理念不同,融合应用难度大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媒体虽然实施了新媒体与广播新闻的多元融合,但是两者的采制理念存在差异,普遍出现了融合应用困难的情形。具体而言,新媒体环境下强调新闻类型的多样化,要求满足微博、微信、QQ,以及其他应用程序使用群体的需求,并在新的需求导向下,运用智能终端设备快速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同步编辑、快速审核、多平台发布。与这种快餐化的采制理念相比,广播新闻媒体仍然强调新闻主题的优质性、广播新闻的要素集成,以及标准程序下按部就班的新闻采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快餐化广播新闻采制理念与优质化广播新闻采制理念出现了分歧,形成了一种两难困境,不利于二者的融合应用。尽管部分单位选择了“两条腿走路”方案,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方面的融合难题。

深入一步看,在广播新闻中应用新媒体,一方面需要实践主体不改变广播新闻采制诸环节的情况下,对采制流程进行再造。另一方面需要按照新闻节目的产品属性,加强产品研发设计,突出策划环节的引领性作用,然后借助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落实快餐化新闻采制目标。事实上,广播新闻节目策划人员、采编人员、审核人员、广播人员的分工十分明确,而且通过近几年的新旧人才更新换代,提高了专业分工程度。此时要对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实际上要求配套的缩减部分岗位、精简部分人员,并在高效的广播新闻节目策划方案下,科学配置人、机、技、物、钱、管理等各项因素。由此可见,为了扩大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效果,需要先在理念上进行一些协调与转变,再优化配置各项资源。

(二)传播渠道不同,传播速度不一致

根据赛立信媒介研究结果看,近年来通过新媒体与广播新闻媒体的融合,广播新闻受众正在向年轻化、高端化、规模化发展。其中,25~34岁、35~44岁、45~54岁的受众占比分别为26%、25%、21%,已经超过了总收听人数的70%以上。由于年轻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此类群体对于广播新闻的收听渠道选择有明显不同,主要集中在智能终端自带的广播节目,或者通过各大自媒体平台的应用程序进行收听。比较而言,传统时期的居家收听、定时收听的情况越来越少,大部分收听方式转移到了学习、工作、驾车、娱乐、就餐、跑步等过程中。而且,在收听设备方面,传统广播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少,智能手机、车载音响、MP3/MP4之类的设备应用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广播新闻传移动化、碎片化收听逐渐成为了主流,不再受到所谓的黄金时段广播条件限定。

受到传播渠道多元化发展的影响,新媒体与广播新闻在传播速度方面的不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具体而言,新媒体平台的广播新闻通过采制一体化,能够高效地结合各大平台的头条新闻、新闻热点、受众需求导向,实现广播新闻节目的快速制作,并达到所谓的“蹭热度”效果。但是,传播新闻媒体固守质量的同时,对于新闻传播速度的关注度较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种短板日益突出。加上每个时段滚动播出时的“炒冷饭”,即使高质量的广播新闻,也会让年轻受众感到无聊与不耐烦。长此以往,会导致受众的流失。由此可见,当传播渠道增多、传播速度不一致时,吸收受众与受众流失的矛盾也有所突显。为了从根本上化解该矛盾,需要利用多渠道优势,尽量使两种媒介融合后实施同步传播,并缩减“炒冷饭”的比例。

(三)呈现形式不同,数据化管理不足

广播新闻以音频形式进行传播,媒介融合后对新媒体的使用,打破了单一的音频形式,融合了各类数据,受众能够根据不同的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例如,看字幕、听音频、赏图片、看视频,以及组合形式下进行收听等。但是,广播新闻媒体在应用新媒体后,普遍以扩大传播渠道,对接不同媒介的平台为主,忽略了对于受众群体喜好的分析。具体而言,当前广播新闻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包括:(1)移动新闻应用;(2)社交应用;(3)PC端新闻网网站;(4)电视;(5)视频应用;(6)智能手表;(7)广播等。目前,广播新闻媒体借助对新媒体的应用,虽然可以在各大平台上进行不同形式的传播,如表1:但是,由于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对于呈现形式的研究不足,没有在不同的平台上区分不同的呈现形式,造成了多平台“元形式”不变的情况。部分广播新闻媒体实践中,虽然增加了文字与图片,可视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缺乏线下活动的配套,不能使线上收听与线下活动关联起来,建立起“线上+线下”模式。除此之外,在多形式呈现过程中,牵涉到对于用户使用习惯的数据化管理,广播新闻媒体在该方面的数据化管理明显不足,重点放在收视率、点赞数的统计,与扩展高点击广播新闻上。由于对统计数据和评论、留言、私信、电话等参与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数据缺乏管理,导致了受众群体分类不细致,不能将受众的收听形式、反馈意见、点击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制约了节目研发与策划,不利于提升节目的呈现效果。

表1 新媒体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比例

三、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对策

(一)积极转变采制理念,加强节目策划

目前,广播新闻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有效应对了新媒体产生的冲击。为了提高新媒体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在采制理念上进行一些积极转变,建议广播新闻媒体结合新媒体的采制一体化理念,在不改变整个采制流程的情况下,对现在按部就班的采制流程进行一些改造。具体操作时应按照现代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配置理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选择技术要素配置主导方案,先扩大技术要素的配置比例,再结合技术要素,配套选择相关的要素。例如,在应用新媒体技术时选择配套的智能语音转换设备,缩短编辑时间,同时应借助融媒平台,使采编人员与审核人员开展即时的信息交互,从而缩短审核、修改、复审时间。当审核完毕后,可以借助融媒平台的对接,进行一键式发布。

其次,应充分认识到广播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产品属性,扩大策划环节的投资比重,建议选择优化融媒平台的方式进行操作。例如,在当前的融媒体平台上,设置信息共享模块,广播新闻节目所有的参与人员,通过该模块开展即时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当确定选题后,通过各部门人员的协同合作,快速完成策划方案的分解与优化,生产新的新闻节目。需要说明的是,广播新闻应根据前期积累的经验,在优质的选题下,研发策划一些系列产品,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受众,还能够让广播新闻追求真相的目标获得全面实践。

(二)发挥多元渠道优势,实施同步传播

新媒体与广播新闻的融合扩展了其传播渠道,从目前各类型广播频率资源分布情况(如图1)看,新闻、交通、音频、文艺、生活、经济、农村、旅游、老年、其他等频率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首先,应发挥多元渠道优势,借助统一平台同步传播,打破广播频率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例如,广播新闻媒体可以利用广播新闻在不同平台的伴随性、移动性、碎片化,一方面进行以时间轴为准的传播,另一方面则通过二次编辑的方式,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二次创造,如增加新闻深度分析搭建新闻因果关系链等。这样做,既可以解决广播频率不同引起的问题,也能够使传播速度不一致的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例如,增加深度分析环节,使没有接收到广播信息的听众,通过深度分析相关追溯新闻事件,向后持续收听新闻节目,实现“留得住”听众的目标。

图1 各类型广播频率资源分布

(三)开展受众数据管理,增强呈现效果

首先,新媒体在广播新闻中的应用,导致了受众的年轻化。从用户角度看,年轻群体对于广播新闻的收听形式,因个人偏好的差异而不同。此时,广播新闻媒体需要转变“供给主导”的路径,根据对新媒体用户习惯的研究,开展“需求导向”下的多形式呈现。建议在当前扩大对文字、图片、视频形式的应用,让主播们“露脸”。然后,以此为条件,尝试打造一些“网红主播”,使其为广播新闻带来流量,从而形成“质量先行,流量引流,广告养活策划”的模式。例如,部分广播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后,不仅在线上加强了新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形式传播,而且搞了线下与粉丝的见面会等活动,成功实现了“线上+线下”模式的创建。

其次,为了增强呈现效果,应紧扣新媒体特点,对个性化较强的年轻受众开展数据管理,并根据数据管理结果,持续优化广播新闻节目,使其成为此类受众的“盘中餐”。例如,当前发达地区的广播新闻媒体已经引入了大数据技术,无论选择从第三方机构直接购买大数据软件的方式,还是在现用融媒平台增加大数据技术,创建以用户数据“采集→清洗→存储→传输→提取→分析→生成报表→利用报表策划、优化广播新闻节目等为基本内流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均能提升节目制作水平,并增强呈现效果等。

结语

总之,媒介融合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广播新闻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为其进一步转型升级营建了良好环境。因而,在当前的广播新闻媒体实践中,应扩大对新媒体的要素配置比例,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结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的特点十分鲜明,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广播新闻媒体应结合二者在采制理念、传播渠道、呈现形式方面的差异,分析融合应用难度大、传播速度不一致、数据化管理不足等实际问题。然后,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解决”的基本思路,搭建融媒平台、实施同步传播、增强呈现效果,提升新媒体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新闻节目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