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2023-03-11郑安阳
郑安阳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是高等学校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北京科技大学立足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从立德树人、科教兴国的高度,一以贯之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同时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项特色性措施,为完善绿色学校建设赋能增效,为实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一、聚焦深学细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入领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使命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伟大历史背景下召开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盛会。党的二十大就面对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把方向、做决策,科学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长征路提供了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全国各族人民将在新一届党中央集体领导下,矢志不移地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党的二十大全面回顾了党和国家过去5 年的工作,系统梳理了新时代10 年发生的伟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论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新挑战、新任务,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战略、新举措。党的二十大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是推进各项事业迈向新台阶的重要思想武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长远发展。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前,人才在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着越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参考。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核心问题,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深入领会、长期坚持、坚决落实的国家重大战略,都在推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党的二十报告[1]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注重人才引领驱动,要建设教育、人才强国,要达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统筹部署,一体规划。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的远见卓识,深刻把握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以系统思维将以往部署于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党的建设中的“人才”提取出来,与“科技”一起,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统一谋划。这一变化既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战略作用,又突出了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高质量的教育是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高水平的科技力量和不断壮大的人才队伍,又能成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人才培养的三个根本问题发表多次讲话、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2]。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同样强调“为了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3]。把人才培养提升到重大战略任务高度,高屋建瓴,鼓舞人心。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划定了新论调、新定位、新要求,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时刻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践行为国育才的使命,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鼎新,汇聚磅礴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乃至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如何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是高校工作职责所在。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二十大报告中重申高等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的重要使命,进一步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学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力量,要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要为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些都需要高等学校发挥良好的育人职能。新征程呼唤新的人才,为了完成到2035 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高等学校更要毫不动摇地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始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好青年,为他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 年,在北京科技大学70 周年建校前夕,习近平[4]总书记给学校的老教授回信,回信字字句句饱含希冀“希望你们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求实鼎新七十载,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立,始终以为钢铁行业服务为己任,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钢铁冶金行业紧密联系,形成了依钢而兴、靠钢而强的鲜明办学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肯定了北京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为我国钢铁工业、冶金材料工业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表达了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发展的殷切期许,以及对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关心关爱。总书记着眼于“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主题主线,为北科大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就是要弘扬“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承载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教育担当,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国之栋梁”。另一方面更要肩负起“钢铁强国、科技兴邦”的办学使命,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响应钢铁产业革新发展战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为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输送人才、提供动力。
二、聚焦绿色发展,推动绿色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新征程上擘画未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强调了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所谓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特征之一。可以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到更加显著地位,并以此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持续增强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绿色发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被认为是无法兼顾的,要发展经济免不了要牺牲生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来抓,强调既要谋发展,也要抓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突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做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全党全国向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迈出坚定的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继续倡导推动绿色发展。报告[1]指出“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时代的10 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大地也深入人心,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整个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群众也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幸福感、绿色获得感大大提升。实践充分证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它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绿色经济、绿色科技,打造绿色生活、绿色生产。这种新型发展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落实于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5]。可以说,绿色发展是“很大的政治”[6]。当前,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新时期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创造丰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实现人民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美好向往。这就要求各类主体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谋划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这一新型发展方式,为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努力。
绿色发展,教育先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设进程需要人才来支撑,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来推动。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就无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无法支持和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绿色生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将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观念渗透到高等教育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日常管理中,通过向学生宣传环保理念和环境伦理道德,增强大学生群体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奠定基础,成为大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发展的绿色经济和良好可持续的生存环境,所以社会更需要具备“绿色”素质的人才,绿色教育模式不仅注重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授,更注重对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引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规律,所以在当今开展绿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一线阵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因此,高等院校更要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加大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坚持用绿色教育的方式教育人;要从各个专业学科入手,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特色优势学科教育为主导的绿色育人体系,培育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才能将一批又一批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使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三、聚焦立德树人,“五力共举”扎实推进绿色学校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需要依靠不同主体。以高校为主阵地开展绿色校园建设能够以小带大,对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活创建具有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020 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2022 年10 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提出明确要求,对发挥好教育系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教育行业的特有贡献做出重要安排。北京科技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构建了集机制建设、创新研究、劳动育人、校园文化和运行管理于一体的绿色学校体系,在全校厚植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切实提升了全体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顶层设计发力,健全绿色学校机制建设。建设绿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发力,构建绿色学校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绿色学校创建的新理念、新思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北京科技大学将“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校园建设,服务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绿色学校创建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列入学校工作要点,力求探索建立绿色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的体制机制的运行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多方位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绿色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切实担负起绿校园建设和管理的任务,对高校的教学、环境建设等展开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和监督指导。学校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出台了包括节约能源、杜绝浪费、垃圾分类、绿色办公等十余项制度文件,为绿色学校创建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设立绿色学校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为绿色学校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支持,各项制度措施同时发力,为绿色校园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优势学科聚力,布局绿色创新研究。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开展绿色教育,要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融入到学科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去。在课程设置中,工科院校更应该依靠学科优势,积极推动绿色创新研究,针对绿色方向,开发绿色课程体系。将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等绿色元素纳入到课程体系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北京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绿色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学校已建成1 个国家级和8 个省部级生态文明领域教育基地,汇聚冶金、材料、矿业、通信等多个优势学科围绕钢铁制造低碳新流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集“教学-科研-应用”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集群,并且培养了一大批钢铁工业碳中和专业人才。在学生日常教育方面,学校立足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科发展的绿色方向,开设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内容与实践活动,并逐步加强生态文明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例如,学校开设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一批生态文明特色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2021-2022 年国家级及北京市节能减排类竞赛中,累计获奖51 项。通过在学习、实践、学科竞赛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植入绿色教育理念,切实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有利支持,对于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健康发展,满足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三全育人”用力,增强绿色劳动育人实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新人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练就过硬的技能和本领。北京科技大学将劳动育人作为育人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绿色劳动育人体系”,以增强绿色教育育人实效。一方面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重视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学校组建由专职保洁员与学生志愿者相结合的“分小萌”桶前值守队伍,实现垃圾出楼并分类投放,提升了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组织学生参加树木春补春种、敷设草坪、义务植树等劳动,为绿色学校建设做出贡献;发布光盘行动倡议书、实施“光盘打卡”、开展“我的食堂我做主”等活动,设光盘行动实践岗,实现自觉抵制浪费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除此之外,学校还将劳动育人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党支部设计开展捡拾垃圾、清扫落叶、扫雪铲冰、美化环境等主题活动,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在一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成长不仅是技能的提升,更是思维、意识的磨练,经受劳动的历练才能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才能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氛围营造有力,培育绿色校园文化。绿色、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和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构建绿色学校、实施绿色教育,不仅要有绿色的课程,同时还要有优美、绿色、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绿色环境建设方面,北京科技大学以七十周年校庆为契机,打造了牡丹花海种植区、月季树景观角、爬蔓月季锦绣大道、银杏大道等诸多特色亮点景观,切实提升了校园的环境品质。注重花期与色彩的季节搭配,平面与立体的空间映照,树木与景观的延展扩充,培育出“四季常绿,三季花开”“一草一木都能说话”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网、公众号、校内电子屏等平台和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植树节等宣传节点开展绿色生活、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环保理念,提升绿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宣传工作校园全覆盖,营造出全员知晓、全员参与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绿色意识和理念。
节能降耗助力,推进绿色运行管理。高校是青年学生集聚的场所也是耗能较为集中的地方,绿色校园的建设绝不是仅依靠简单的绿色劳动、节能宣传等工作就可以完成的。为了保证高校绿色教育的有效进行,必须从前期的机制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管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绿色校园运行管理的系统,落实科学的绿色校园运行管理措施,并不断加以完善,确保把对大学生绿色发展教育落到实处。北京科技大学坚持推进实行校园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运行管理,在选用办公用品时,优先采购《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产品,把好节能源头关。并加强对办公用复印纸使用管理,减少纸杯、一次性餐具、办公耗材等一次性用品使用数量,不断培养全体师生的节约行为习惯。在校园建设中,无论是新项目的修建还是既有项目的改造修缮,学校都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经济指标,统筹应用节能技术及环保材料,实现校园绿色照明全覆盖,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使用率100%,从根本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同时,学校不断加大节能改造项目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效益明显的节能项目,逐步实现全校范围内的节能控制,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实效。除此之外,学校还不断完善节能监管平台,推进智慧后勤管理,实现能源资源管控一体的数字化运行管理,提升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节约了运行成本。
四、结语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应时代之变,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夙愿。中国式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是创新融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需要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力量。北京科技大学始终以“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为己任,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通过顶层设计发力、优势学科聚力、“三全育人”用力、氛围营造有力和节能降耗助力等多举措开展绿色教育,切实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体主线,把绿色学校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和国家培养“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的初心使命,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和教育强国积极贡献北科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