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策》中纵横家形象塑造探析

2023-03-10梁晓晓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5期
关键词:纵横家张仪战国策

梁晓晓

《戰国策》作为一本讲述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的策略方法和劝谏说辞的文学典籍,不仅反映了当时纵横家们的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体现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局势动荡。《战国策》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可圈可点,下文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纵横家能言善辩,他们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出来的,语言的表述方式会影响到整体纵横思想及人物个性的展现。例如,在《楚策一·张仪相秦》中,张仪用驱逐昭睢、陈轸等楚臣为条件来与楚国交换土地,充分洞悉楚怀王渴求土地的心理特点。在料定楚怀王选择土地的基础上,他进而断其羽翼、逐其谋臣,用寥寥数语离间楚国君臣关系。这些语言直观地反映了张仪的性格以及他善于洞量人心,能够抓住问题关键的长处。即便是归还楚国国土,没有了陈轸等这些谋士,这些国土仍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楚怀王缺乏谋略、不能知人善任、容易听信他人的愚蠢,作为国君轻信他国谋士、目光短浅、因眼前国土之利放弃了战略谋划,最终也注定了楚国由强转弱,终被蚕食的局面。此外,在与司马错的争论中,张仪称争名的人要在朝廷,争利的人要在市集上。现在三川、周室,是天下的云集之地,放着这种地方不去争夺,反而争夺戎、狄这些偏远地方,距离霸王之业远之又远。张仪将三川和周室比喻成市集,一方面运用比喻使道理浅显易懂,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看待天下局势如同集市一般,体现了其性格中自负的一面。此外,他在游说诸侯时信心十足,气势咄咄逼人,表现出了他势在必得的信心以及他个性中自负、恃才傲物的一面。例如,在《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中,张仪游说楚王时文辞十分流畅,语言也很犀利,充分展示了秦国土地之辽阔、兵马之强盛、纪律之严明、边防之牢固、百姓之富庶等,从各个方面震慑楚王,接着描述如若秦国发兵攻打楚国的场景:“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可见张仪是一个自信自负、胸有成竹的人,他善于使用夸张化的语言进行铺垫渲染,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出色的语言描写使得张仪这个人物更加饱满鲜活。

《战国策》在刻画苏秦时,也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如《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中苏秦游说赵王:“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可以看出苏秦的说服能力之强,想要得到赵王的信任,首先夸赞赵王,天下百姓都认为赵王贤明,对赵王的功绩大加赞赏,进而阐述自己的意见。相对于张仪,苏秦的语言就更加委婉动听,更容易说服一国之主的赵王,这也体现出苏秦的性格具有圆滑的一面,他能够坚定立场,同时也会以退为进,步步为营,具有高超的论辩和判断能力。例如,在《燕策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中,苏秦被燕臣中伤,他巧妙借用遭受鞭笞的侍妾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明自己不计后果、忠心为国却遭受群臣非议,如若再有忠心之人又当如何为燕王效力?最后,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言辞重新取得燕王信任。苏秦的辩说技巧和智慧之处在于他没有直白地向燕王阐述自己的忠诚之情,而是借用侍妾受到鞭笞的故事委婉表示忠心的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这样的做法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容易让燕王被其打动,相信他的为人和忠心,体现了他的足智多谋。例如,在《赵策一·苏秦为赵王使于秦》中,苏秦求见秦王,却三日不得见,苏素不怒不愠,言语上以退为进,委婉地将自己比作树木眼中的、铁钻一样的东西,询问秦王,秦国人惧怕他是否像树木惧怕铁钻一样,所以不肯让他觐见,既表明了求见的决心,也委婉提醒了秦王不予召见有失风范,委婉说理而不是咄咄逼人,这是苏秦性格中隐忍聪慧的一面。

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楚策二·楚王拘张仪》中也显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章开头非常直白简短地先提出:“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这就表明张仪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但是经过张仪的一番说辞之后,张仪成功被释放。通过前后的对比,可见张仪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使自己化险为夷,用言语为自己取得一线生机。寥寥数句的对比刻画出了张仪的足智多谋。此外,在《秦策二·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劝说楚王与齐国绝交,并且用六百里土地作为交换,愚蠢的楚王轻信张仪,并派人辱骂齐国的使者。谋臣陈轸思虑周全不信张仪,苦劝楚王无果,最后楚王被气得吐血。对比楚怀王和陈轸对待同样一套说辞的不同态度,不难看出陈轸的谨慎和智慧,这智慧里有他对张仪的了解,对政治局势的把握,对秦国意图的洞悉。而对比楚怀王,作为一个君主胸无城府、幼稚愚蠢、任人拿捏,高下立见。

第二种是不同类型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同为驰骋风云的纵横家张仪和范雎性格却大相径庭,张仪更加重利轻义,范雎则相对老实厚道。例如,在《秦策五·范雎说秦王》中他解释到,他所畏惧的是天下人杜口裹足,不肯向秦国提出意见和建议。君主上惧母亲、下被大臣迷惑,虽然身居高位却处于深宫之中被人监管,不能明察秋毫,无法成就宏图大业;他所畏惧的是自己不合时宜的进言不仅无益,还会使宗庙覆灭和君主身处孤危,而不是害怕为了秦国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性命。由此可见范雎比张仪更加重义轻利,他呕心沥血地谋划,死生不惧,是为了让秦国可以长治久安。张仪的劝谏风格更为圆滑多变,他可以把同一件事分别用不同角度进行切入,徐徐图之,有时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范雎多为直言进谏。

张仪和苏秦也是经常被进行比较的对象,一个善用“长术”,一个善用“短术”。例如,在《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他说:韩国地势险恶,傍山而居,五谷的生长,不是麦子而是大豆;老百姓吃的也大多是豆饭、豆叶汤;一年不收,老百姓连糟糠都吃不饱;方圆不到九百里,不能生长两年之内一共所吃的东西;估计大王的士兵,总共不超过三十万,除去守卫边境哨所的士兵,剩下的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拥有百万士兵,马有千乘,骑兵万匹……其危言耸听,气势咄咄逼人,从兵马粮草、地理位置等各个方面强调秦国之强,韩国之弱,令韩国偃旗息鼓,不得不向秦俯首称臣,选择与秦“连横”。张仪和苏秦同为策士,但在品性上,二人有所不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都注重名利,追求富贵,力求实现个人抱负,但是苏秦还留有一份“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为报答知遇之恩不惜付出生命。苏秦一介寒门,走投无路之时来到燕国,幸而受到燕文侯的赏识,资助他大量钱财让其去游说,并任命他为合纵的盟军总司令,他的处境才因此改变。燕国是苏秦仕途中的起点,燕文侯是苏秦的伯乐,苏秦身上保留着对燕国的一片忠诚。张仪却是锱铢必较、有仇必报之人,他在魏国时,建议魏惠王联合秦和韩,与齐、楚为敌。这一步无疑是拆散了“五国相王”,这样一来公孙衍就在魏国起不了作用,既打击了公孙衍,同时又报复了楚怀王和齐威王脚踩两只船,立场不坚定,可谓是一箭三雕。他的个人色彩明显,权势很多时候比国家利益重要。张仪虽然是魏国人,但是在秦国时为了个人权势不惜牺牲自己国家的利益。

公孫弘和孟尝君同为谋士,与张仪、苏秦却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以一种正面、刚正不阿的形象出现。例如,在《齐策四·孟尝君为从》中,公孙弘替孟尝君试探秦王,直截了当地指出“孟尝君好人,大王不好人”,直接将二人进行对比,不惧秦王威严,敢于亮明态度,又说出像自己这样的人天下不过十人,而像孟尝君这样贤德的人,天下不过三人,不卑不亢,维护了自己和孟尝君的尊严。作者在刻画人物时恰到好处,既能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又写出了他们在同一时势下成长起来的共同点,将人物刻画得十分成功。

三、夸张手法的融合使用

纵横家在游说和论辩时时常有意地夸大其词,以取得良好的言辞效果。例如,在《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中,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张仪夸大秦国的土地、兵力、车骑等各个方面的力量,让楚王明白秦军才是真正的虎狼之师,应该与猛虎为伍而不是和群羊结队,只有如此才能巩固楚国的地位,从而让楚国放弃合纵。再如,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颜率为了阻止齐国取得九鼎,便夸张地对齐王说:“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颜率夸大其词,强调取鼎所需人数众多,刻意夸大难度想让对方知难而退,这样夸张的说辞,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使诸侯王明知颜率的言辞是不愿交出九鼎,却“师出无名”,最终也无可奈何。《战国策》的作者们通过纵横家们滔滔不绝、夸大其词的言论展现出纵横家出色的口才和过人的劝说策略,这与时代的价值取向一致,纵横家背后是各个诸侯国,各国之间为保土地和利益混战,利用多种计策和谋略维护自身统治。

四、细节描写使刻画入微

《楚策三·张仪之楚贫》:“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开头就用一个细节描写来具体地展示出张仪此时此刻的窘境。张仪刚开始到达楚国的时候非常贫穷,以至于连仆人都敢对他嗤之以鼻,怒目而视,弃他而走。仆人身份已实属低微,张仪甚至不如一个仆人的地位高,可见他当时之贫困和处处被轻视的窘境。在《齐策二·张仪事秦惠文王》中,秦惠文王去世以后,作者未用大篇幅直接描写张仪的处境,而是用寥寥几字表现细节,“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体现了张仪的尴尬处境,不受新君器重,更不受同僚拥戴,注定了张仪失势最终离开秦国的结局。

此外,在塑造苏秦这个形象时,作者也运用了诸多细节描写,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这个细节描写十分到位,从衣着到神情,都俨然一个落魄书生。另外,作者也通过身边人的一些细节来揭示苏秦的处境,“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虽然没有其家人的语言描写,但是这些细节描写已经把苏秦的窘境、家人轻视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是最亲近的家人,仕途不顺时却也是妻子不理、嫂子无视、父母冷漠。然而,当苏秦成功游说诸侯,获封武安君,荣归故里时,苏秦的父母夹道欢迎,大摆宴席,妻子不敢正眼看他,嫂嫂一改之前的冷漠嘴脸,不敢抬头走路,在地上匍匐前行,这些细节体现了他的家人态度前后的巨变,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使后来读者深刻感受到了当时唯金钱和名利是图的世态炎凉,骨肉血亲尚且如此,更何况他人?所以才有了他千古一叹:“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此外“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夜见”一词虽是细节,却充分体现了事态的紧急,一国之君连夜召见孟尝君,可见魏王对于秦军进犯一方面是尚未想出对策,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魏王对孟尝君的器重,国之大事,可与谋之。孟尝君幸不辱命,使得秦军大恐,割地请降于魏,最后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孟尝君的足智多谋,堪当大任的才智。

时势造英雄,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了众多有谋略、有智慧,可以左右时局的纵横家,然则人才济济,若无文本记录,后人尚不能对其探知一二。《战国策》不仅记录了史实,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单从纵横家形象的塑造上就运用了多种描写方式,正是这种塑造方法使得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更加体现了其宝贵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纵横家张仪战国策
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在层层深入中培养思考批判能力——以《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教学为例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左传》与战国纵横家辞令辩说的比较
张仪连横
苏秦“锥刺股”苦读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