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风元素在话剧创作中的 应用研究及未来展望

2023-03-10刘丹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话剧创作传统

刘丹

话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相对于我国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它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历程。但是,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与创新,话剧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很多话剧的演出获得了不少观众的青睐。中国传统文化自始至终影响着话剧的发展,话剧与中国风元素的融合更是彰显了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相关文献的借鉴参考,就中国风及话剧的发展进行简单介绍,并在上述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风元素在话剧创作中的应用,从而阐释中国风对话剧创作的重要性,为进一步促进中国风元素在话剧创作中的融合,提出相关的建议。

中国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艺术形式或生活方式。中国风元素包含多种,内容丰富,主要有中国传统民乐的编曲、中国五声调式的音律、中国文化的歌词,以及融入汉服的舞台效果等。话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如何在中国生长和发展并被国人接受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话剧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快餐”艺术,而话剧想要高质量地发展起来,就要走一条创新的道路,和我国以往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所呈现的中国风元素也较为丰富。基于此,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时代的发展形势,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中国风元素与话剧创作的融合发展。

一、中国风元素与话剧发展概述

(一)中国风含义

中国风简单地说是指具有中国的风格,是在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领域,包铭新教授也曾将其定义为“一种追求中国情调的西方图案或装饰风格”(《欧洲纺织品和服装的中国风》)。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形成的中国风与多个领域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达了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中国风元素包含书法、国画、旗袍、京剧、中国结、中国红等代表中国特色的元素。随着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风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其他国家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促进了中国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二)话剧含义及发展史

话剧是戏剧种类之一,以人物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涵盖音乐、表演、美术、文学等多种形式的交叉艺术。在近代,我国的戏剧学家在讨论这一传播来的戏剧时,认为其不能与我国的戏剧相对立,它们是两种戏剧类型。后来“话剧”一词一经确定,“戏剧”便用来当成舞台剧的总称。

我国话剧的发展存在两个源头,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由日本新派剧剧团设立剧场进行演出,以及教会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业余演剧活动;另一个是以天津为中心,自带有自发性创作并积极学习效仿欧美的戏剧形式。最后,话剧作为西方与我国的结合体,发展成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国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曲折发展(具体详见表1),最后才形成了彰显中国风的特色话剧形式。

二、中国风元素在话剧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话剧创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风元素融入其中,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共同发展,同时也会吸收西方话剧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经典之作,并且考虑到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话剧创作。在话剧创作中融入中国风元素是指在故事情节的设定、人物的设定、舞台场景的设定、音乐的设定等方面的运用。

2023年8月,我国国家话剧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山东济宁曲阜,在这里现代话剧与中国风元素实现了双向奔赴。青年群体是话剧创作创新发展的主体,要有专业的认知水平并增加相关的知识储备,如中国式的审美、舞台的结构等相关知识,从而让话剧创作带着中国风的艺术特色走向国际。比如,济宁市五部特约演出作品—徐浩峰导演的《搭手飞人》、黄盈导演的《孔丘—当我们在谈论孔夫子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王亚彬导演的《西游》、丁一滕导演的《新西厢2.0》、张肖导演的《蓟州疑云》都将中国风元素融入其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

(一)中国风元素旗袍和京剧在话剧创作的应用

话剧故事情节中融入中国风元素,可以更好地为观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旗袍》是以中国风元素旗袍为依据,讲述了旗袍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既有繁荣复兴,又有衰败。在整个情节的推动过程中,旗袍文化贯穿始终。旗袍师傅的初恋让他增长了见识,见了从未见过的世面;而他的妻子如同京派旗袍,将他拉回正轨,意识到了传统的重要性,进一步展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智慧、情深义重、诚实守信、自信自强的做人做事风格。同时,这部话剧还将国粹京剧融入其中,坤生在舞臺上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可以表达出乾生所没有的艺术质感,彰显出传统的魅力与创新,让更多的人身临其境,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既促进了话剧创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也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风格。

(二)中国风元素古琴在话剧创作方面的应用

话剧创作方面融合中国风元素之一的古琴,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古人的形象,让角色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看茶》将茶文化、古琴与话剧相融合,讲述了三段故事,分别由三段人物穿插而完成,以茶文化贯穿始终,同时将面临的现代问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也讲述了现代人的情感关系。在这部话剧中,编剧为了打造我国古代学者品茶的场所,把现场布置成了较为高端的活动场所,同时为了让这个场所更加真实且更能展现出中国风,将古琴、焚香、看茶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来,从而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品茶的场景,也让自己融入其中感受茶文化带来的魅力。同样的,古琴、焚香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其中国风的高雅气质,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感受,让人能够更好地体验古代生活的氛围。因此,古琴这种中国风元素虽然只是衬托茶文化,但它的出现可以把人们带入更雅观的场景中。

(三)中国风元素传统五调式在话剧创作中的应用

音乐与话剧两者相辅相成,音乐设置的优劣对话剧创作至关重要,更能烘托出话剧所带来的现场氛围,以及话剧本身想为观众传递的精神。张肖导演的《蓟州疑云》主要是以《水浒传》中第四十四回至第四十六回为参考,新加入了蓟州巡尉施耐庵和小铺兵两个角色。另外,剧中的原创音乐是一大特色,主要是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与民间音乐、西洋乐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充分彰显了传统声调的魅力。传统五调式这一中国风元素的应用为话剧的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同时,话剧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激發自身的想象,从而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原创音乐。在整个话剧演出的过程中,音乐起伏恰当地传达了剧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让人们深刻领会音乐设置的深层含义。因此,话剧作品的音乐设置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四)中国风元素中国民族舞蹈在话剧创作中的应用

舞台场景是在话剧演出过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景象,是演出时最直观的造型艺术。它作为综合艺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的质量直接决定话剧演出的成败。因此,舞台场景的设置对话剧作品至关重要,而将其融入中国民族舞蹈元素,可以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盛宴,让观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山东济宁大剧院上演的《西游》,将舞台场景的设置与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解构,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想象。它并没有采用传统的话剧舞台布置,而是运用光影技术来展现故事中的西游、西域、奇幻、神话等场景,并搭配炫酷灯光与舞美设计,舞台与剧情融为一体,将西方交响乐和中国民族舞蹈元素融合,展现了经典,增强了观众代入感。这一舞台场景的设置,既可以让人更好地融入其中,也可以让人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理念以及现代创新的特色。

三、对策和建议

随着国际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国内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高文化自信应该将更多的文化领域融入中国风元素,话剧创作也不例外。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话剧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编剧专业知识,提升特色创作品质

在话剧创作过程中,专业的编剧可以赋予话剧更出众的灵魂,因此,编剧应该充分了解中国风的含义及其所蕴含的具体内容,将中国风内容灵活运用到话剧创作中,要结合时代背景,将中国风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更好地向观众展现别样的中国传统。同时,编剧也要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话剧产品。另外,编剧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明确创作的主旨,将中国风元素进行统一,并不能将其进行简单的堆砌。在每一次创作的过程中,编剧要充分调研,在创作完成后要结合观众及一些专家的建议进行经验总结,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借助科技的力量,将话剧与科技多维度融合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如今,很多高科技技术与舞台创作融合,不仅为话剧舞台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而且还提高了话剧的渲染力和氛围感,让人更好地感受到中国风元素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碰撞。因此,在话剧创作的过程中,编剧应该更好地结合科技的力量,合理运用科技转变传统话剧舞台场景的设置,创造更加吸引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情节合理地融入技术元素和艺术思维,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风元素。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风是在文化层面上一种输出的表达形式,从话剧创作的故事情节设定到人物的选择,从话剧舞台场景的设置到表演过程中的音乐设置,每一环节都给编剧带来彰显中国风的灵感,传递中国文化的价值。因此,在未来话剧的创作过程中,编剧更应该紧密结合中国风的特点,并借助科技的力量,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话剧创作传统
话剧《坦先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话剧《二月》海报
老传统当传承
《一墙之隔》创作谈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创作随笔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