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诗人潘辉注《游湘山寺》诗初探

2023-03-10归慧琳余瑞婷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5期
关键词:使臣山寺全州

归慧琳 余瑞婷

元明清时期,越南与中国的关系是宗藩关系,越南是中国的附属国,会定期派遣使臣来华朝贡。朝贡主要包括岁贡、求封、谢恩、告哀、贺寿等。越南使臣潘辉注于清道光十一年、越南明命十二年(1831)第二次出使中国,其目的是为道光帝贺寿,途经桂林全州时写下《游湘山寺》,次年回国后整理出《华程续吟》。湘山寺位于广西全州,是越南使臣北上的必经之地。据统计,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中,歌咏湘山寺的诗歌多达三十五首,形成了主题集中、内涵丰富、艺术多样的诗歌群。而潘辉注第二次出使时所作的《游湘山寺》是其中唯一一首五言长排律,也是湘山寺诗歌中最长的一首。诗歌主要描写了全州的山水风光和湘山寺的建筑景观,还抒发了对于古今世事变迁的感慨及思乡归国之情。此诗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清代时期越南使臣对于中华风物的态度,也有益于我们了解清代全州风貌,对广西诗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推动了中越文化交流。

一、潘辉注与湘山寺

潘辉注(1782—1840),字霖卿,号梅峰,越南山西国威府瑞奎社安山邑人,越南阮朝著名学者和官员。六岁时,他跟随舅舅吴时任学习。据《大南实录》记载,他年少读书时就有所成就。

潘辉注于清嘉庆丁卯年(1807)和乙卯年(1819)参加两次乡试,皆中秀才,但是会试未中,仕途坎坷;明命二年(1821),被召前往顺化,补任翰林编修一职,后升任吏部郎中;明命五年(1824),改授鸿胪寺卿,充任谢恩甲副使;明命六年(1825),第一次出使中国,有诗集《华轺吟录》;明命七年(1826),回国被授为承天府府丞;明命十年(1829),改授广南协镇;明命十一年(1830),升任侍讲,并被任命为如清乙副使;明命十二年(1831),第二次出使中国,目的为贺道光帝五十大寿,有诗集《华程续吟》;明命十三年(1832),返回越南时因使团滥用役夫搬运私货,遭受牵连被革职,同年冬,前往江流波(今印度尼西亚)执行公务;明命十四年(1833),回国后被起复为工部额外司务。不久后,潘辉注以足疾乞休,回家乡教学,至明命二十一年(1840)病逝,终年五十九岁。其著有《华程续吟》《华轺吟录》《輶轩丛笔》《海程志略》《洋程记见》《历朝宪章类志》《皇越舆地志》等。

中越朝贡体系在清代确立之初,按规定越南三年一贡,康熙时期改为六年两贡并进,嘉庆、道光时期改为四年一贡,“四年遣使来朝一次,合两贡并进……嗣后越南均着改为四年遣使朝贡一次”(昆冈《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另外,清朝还规定,“凡遇庆贺及请封、谢恩等事”(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越南都要派遣使臣向清廷进贡。越南来华使臣大多为才华出众的文人官员,他们学识渊博、身份高贵、汉文化功底深厚。

在两次出使经历之中,潘辉注亦两次前往湘山寺,并留有三首诗作及一篇笔记,是与湘山寺颇有渊源的越南诗人。湘山寺,初名为净土寺,又名报恩光孝寺、景德寺,位于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内西隅湘山之麓。《嘉庆重修一统志·广西统部》记载:“湘山寺,在全州西门外湘山之阳,唐乾符三年建,有无量寿佛塔。本名光孝寺,又名景德寺。宋赐今额。”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四月,高僧全真大师“剪棘结茅,躬畲自给”,开创了净土院,传播佛教。全真大师世寿一百六十余岁,世人尊称其为“无量寿佛”。清道光五年(1825),潘辉注作为副使首次出使中国,经过湘山寺作七言律诗《游湘山寺》;道光十一年(1831),第二次出使,又作同题诗歌,但这次是五言排律,本文探讨的《游湘山寺》即此首。同时,因看到舅舅吴时任旧题有感,其遂作《寺壁见舅氏旧题有感》。在其访华笔记散文《輶轩丛笔》中,则有数千字介绍了湘山寺,可见其人与湘山寺之渊源。

二、《游湘山寺》之题旨内容

潘辉注两次参拜湘山寺,更是在第二次出使途中,途经桂林全州时作《游湘山寺》五言长排律以抒写情志。根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第十二册的影印本原文,录诗歌原文如下:

游湘山寺

桂林名胜饶,兹山更岑寂。前臨香河清,遥俯湘江碧。缥缈云峰连,寥朗尘路隔。岩溪别方壶,楼台标胜迹。于谁无量佛,真像留金石。重龛藏宝塔,七层倚峭壁。色相增庄严,香火长烜赫。慈光照明镜,古院余卓锡。浩劫几盈虚,禅林自衍奕。悠悠一万载,乐国宛畴昔。我来五年前,使节曾游历。佛界尚依稀,人事经转易。华鬓此重游,光阴感过客。聊将原湿踪,暂向江山适。楼望远目旷,听松尘念涤。览景一以抒,归衫梅雨滴。

诗歌一共三十二句,一百六十字,结构谨严。此诗描写了全州的山水风光、湘山寺恢宏的景观,追叙了无量寿佛与寺庙的渊源,还抒发了对于古今世事变迁的感慨及思乡归国之情。

诗歌可划分为四层:第一层至“楼台标胜迹”,主要是描写湘山寺在全州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清幽绝尘的自然环境,恢宏的寺庙楼台在群山中巍然耸立,彰显出楚南第一禅林的胜迹。第二层从“于谁无量佛”到“古院余卓锡”,介绍了湘山寺的历史渊源。无量寿佛留下真身,数百年不坏,经受火灾后,后人取其齿骨重塑金身,又造妙明塔以存之,详见《湘山志》。因有无量寿佛居留此寺,慈光庇佑,故而湘山寺香火鼎盛。接着,诗歌由写景叙事转入议论,“浩劫几盈虚,禅林自衍奕”,道出了超越浩劫轮回的禅宗之神圣,今日的湘山寺依然有着过去的风采。同时,诗人勾连过去曾与使节同游的经历,发出“佛界尚依稀,人事经转易”的感慨,由此引入诗歌第四层,抒写重游心境。道光五年(1825),潘辉注作为副使首次出使中国,途经湘山寺,作七言律诗《游湘山寺》,诗云:“灵岩缈缥瞰清湘,净界山川佛日长。卓锡院余苍草巘,涅槃塔耸白云乡。松花慧阴留禅镜,杨柳春风集法坛。览胜此回幽思远,高楼极目半斜阳。”诗人“华鬓此重游”,不禁感慨光阴易逝。诗人登楼临江寻访旧日踪迹,于佛家圣地极目远眺,伴随山间松涛之声涤尽心中思虑。但在览景抒怀同时,诗人不免生出归乡去国的思念之情。诗歌气脉贯通,势若游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佳作。

三、诗歌的艺术特征

《游湘山寺》也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形式上,《游湘山寺》是一首对仗工整、典雅整饬的五言排律;在手法上,则将情、景、事、理熔于一炉;在语言风格上,则形成了清麗淡雅、蕴藉深远的风格。浔州知府孙世昌在《华程续吟》序中称赞:“《华程续吟》一册,用意弥稳,造语精当,有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之致。余读其诗,余钦其人矣。”

五言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形是沈约等研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期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在中国的五言律诗中,对仗工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词性相同或相近;二是两个句子的结构要相同或相近;三是诗句的平仄要相反;四是诗句的内容要相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越南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游湘山寺》依照传统律诗规则,诗歌韵脚如“寂”“碧”“隔”“迹”“石”“壁”“赫”“锡”“奕”“昔”“历”“易”“客”“适”“涤”“滴”押仄声韵,皆入韵。而且,诗歌中有多处佳对,如“前临香河清,遥俯湘江碧”“缥缈云峰连,寥朗尘路隔”“色相增庄严,香火长烜赫”等,对仗严谨、工整,颇见其功力。

《游湘山寺》虽是景观诗,但其诗虚实相生,勾连古今,将湘山寺之景与寺庙之历史变迁娓娓道来,揭示禅宗之理,同时抒发了光阴易逝,以及对于家国的思念之情。潘辉注第二次出使中国途经全州时,再访湘山寺,从寺庙所处的清幽环境写起。在一片缥缈的云峰之中,湘山寺赫然耸立其上,遥遥俯视着山下的一江碧水。诗人接着叙述了湘山寺中供奉的无量寿佛的来历,以及他的功德无量。由此,诗人转入议论,“浩劫几盈虚,禅林自衍奕”,人生天地之间,难免有几度浩劫磨难,神圣如无量寿佛也难以幸免,但只要含有光明大道,终将超越轮回,不断发扬光大。而后诗歌转入对于五年前的游历回忆,感慨光阴易逝、世事沧桑。同时,诗人借眼前之景抒发思念家乡之情。古代的交通并没有现代的发达,北使之路长路漫漫、十分艰辛,北使的时间长,归期遥遥,故而诗人心中生出了一丝怅然之情。

《游湘山寺》的语言有飘逸、清幽、淡雅之感,同时含蓄蕴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工具。诗人的艺术构思、风格气质都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诗歌的语言风格常从语言格调、色彩、节奏等方面来表现。越南燕行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注重炼字,写景则工练如画。潘辉注在此诗上采用精美简练、富有禅意的字词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同时,诗人又选用了山、水、云、松、梅雨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疏远的意境,在通透旷达的心境中又含蓄传递出淡淡的忧伤。

四、诗歌的价值

《游湘山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属于越南诗又属于广西诗歌,而且内容丰富,寄托深远,其价值体现在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以及文化交流价值等方面。

越南使臣在北使途中写下的广西诗歌进一步完善了广西的诗歌文化,是中国本土诗歌与越南汉文学碰撞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清代越南使臣的燕行的首站是广西,一路北上到北京完成使命之后原路返回,同时也会将沿途所见所感记载下的诗歌一同带回,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越南,从而推动中越文学的交流。越南使臣的广西诗歌是对广西社会风貌的描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丰富了对广西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诗歌真实地描绘了清道光时期的全州及湘山寺实况,也丰富了广西的史料。越南使臣的广西诗歌,从异域的视角观看广西,反映清代全州社会风貌,对全州县志文献可以起到补遗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越南使臣所写的诗歌,我们可以发掘全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诗歌中记载,全真大师为湘山寺的开山祖师,妙明塔则安放着他的真身。以桂林全州湘山寺为中心的“寿佛文化”在桂北、桂南,甚至东亚、东南亚的周边邻国都有深远影响。从越南使臣的燕行诗文中挖掘全州无量寿佛信仰文化,将这部分内容与中国有关历史材料相参照研究,可以丰富全州湘山寺“寿佛文化”研究的素材。

《游湘山寺》也反映了清朝时期中越的友好交流,越南使臣的北使,不仅稳定了两国宗藩关系,也推动了两国交通路线的发展。中越自古以来的文学与交通的深入发展,为当今的中越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两国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发展。越南长期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使臣文学在越南得到传播与发展,有利于越南民众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利于中国能多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广西与越南山水相连、陆海相通,通过文化的窗口,可以进一步促进广西与越南双边贸易、文化交流。

越南潘辉注以使臣的身份两次来华,将北上使途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书写记录,这于越南和中国而言,都是不朽的文化遗产。广西作为潘辉注入华的第一站,是他尤为关注的地方,他对于全州的湘山寺更是情有独钟,也可见无量寿佛在以潘辉注为代表的越南精英阶层心中的影响力。这首五言律诗《游湘山寺》,讲究用韵,对仗工整,语言清幽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潘辉注途经桂林全州湘山寺时,对全州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自然人文地理景观十分喜爱,同时对湘山寺的盛衰经历表示惋惜,感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借诗歌抒情言志,也反映了越南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认同。潘辉注以异域之眼观察全州,如实客观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对桂林地方志起到补遗作用,同时可以使我们发掘全州历史文化底蕴。葛兆光在《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序中说:“这些‘亲历中国的异乡人,可能比本土人更加敏感,会注意到文化、风俗和政治上的差异……也呈现着曾经共享一个文化传统的各国之间,人们曾经有过的友谊和交往。”因此,潘辉注的《游湘山寺》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学和史料价值,同时也对记录、传承中越友好往来的历史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系2022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广西湘山寺诗歌研究”(项目编号:S202213642017)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使臣山寺全州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朝鲜使臣纪行文学中的山东文化元素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