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角度研究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3-03-10孔丽娟麻福芳2胡亚君吴秀珍潘爱秀
孔丽娟,麻福芳2,胡亚君,黄 齐,吴秀珍,潘爱秀
(1.山东邹城农业农村局,山东邹城 273500;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3.中共邹城市委党校,山东邹城 27350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食用菌产业列为提倡大力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央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确立了“十三五”时期食用菌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1],极大地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邹城市如何利用机遇,克服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聚集效应低,企业多、专业人才不足,蘑菇品种多、加工产品少,有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成为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经过政府推动、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邹城市农业龙头产业,推动邹城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一是产业管理不断加强。在邹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食用菌产业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顾问团,设立了编制30人的正科级食药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二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强。2003年开始,邹城市连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3年10月,邹城平阳寺镇党委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出台了“三包一奖励一扶持”政策,即包菌种供应、包技术指导、包产品回收,给种植户5元/m2的建棚奖励和10元/m2贴息贷款,银行利息由政府贴付,政策连续出台了4年,解决了农户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难题;2006年11月,邹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邹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政策扶持,并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考核镇街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当年新发展的食用菌大棚,根据建设标准不同,分别给予种植户5-10元/m2的建设补助;根据镇街发展食用菌规模情况,分别给予镇街不同标准奖励。2010年7月,邹城市制定了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成功申报了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果菜产业项目,该项目连续三年,共获得省级财政资金1464万元,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2019年启动了总投资50亿元的蘑菇小镇项目,带动全市2.6万农民就业。在各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全市的食用菌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三是产品品种日益丰富。邹城市食用菌从最初的单一品种平菇,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拥有金针菇、杏鲍菇、香菇、黑皮鸡枞、玉木耳等20多个名优品种。四是食用菌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邹城市加大了食用菌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2019年全年共启动建设了总投资12亿元的6个食用菌项目,全市现已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及合作组织50多家,拥有食用菌骨干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工厂化智能化食用菌龙头企业20多家,初步形成了“一核三区”的发展格局:“一核”即以石墙镇为主的科技发展核心区;“三区”即以大束镇“蘑菇小镇”为主的特色发展区,以太平镇为主的工厂化优势发展区,以中心店、田黄、香城、看庄、张庄等镇为主的辐射带动区。2022年,山东省设立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加速邹城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1.2 产量规模持续增长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产业化体系渐成规模,工厂化产量、产值占比越来越大。邹城市食用菌生产主要聚集在太平镇、大束镇、石墙镇等9个镇,已逐渐实现了周年化、工厂化、智能化生产。如表1所示,邹城市食用菌种植面积由2013年的768万m2,增长到2022年的2600万m2;食用菌产量也由12.8万t,增长到了38万t;食用菌产值也从11亿元增长到35亿元。邹城市食用菌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都得到了大幅增长,增长到3倍多。5家企业分别进入2021年全国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生产排名前十。
1.3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农产品品牌可满足消费者需要,帮助提升农产品销售量以及农产品管理溢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邹城市高度重视食用菌品牌建设,鼓励各个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其中“宏明”牌金针菇、杏鲍菇、秀珍菇,“友和庄园”牌金针菇,“福禾缘”牌杏鲍菇、玉木耳等10个企业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为加强品牌竞争力,鼓励邹城食用菌企业抱团发展,邹城市创新打造了“邹城蘑菇”品牌,规模以上食用菌企业均可以共同使用该品牌,加快了邹城食用菌走出去步伐。“邹城蘑菇”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最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2019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首批“好品山东”品牌等荣誉,并纳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价值达17.14亿元。先后多次举办全国食用菌行业大会暨国际食用菌博览会,专题推介“邹城蘑菇”,持续提升邹城蘑菇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的认证,拥有省部级名牌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20余项,4 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 个食用菌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1个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从“种产品”到“树品牌”,“邹城蘑菇”实现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双轮驱动。
1.4 科技化助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食用菌全产业链培植,创新打造“共享平台+中试基地”技术服务模式,重点突破菌种研发、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关键环节,努力实现菌种优良化、生产绿色化、加工链条化。引进食用菌产业创新领军人物12人,与国际蘑菇学会、中国农科院、吉林农大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成立省级以上食用菌创新平台9个,创新培育自主品种9个,推动20余种珍稀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栽培,保持品种多样化。加快推进企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成功申报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7家,在玉木耳新品繁育、物联网IOT技术应用、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邹城食用菌产业实现了用智慧科技赋能生产,以自动机械替代人工,延长产业发展链条,革新生产流程,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动态调整改进产品销售方式,通过集聚科技资源、汇聚高端人才,打造食用菌产业“邹城芯片”[2]。
2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产业布局分散,带动农户能力不足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规模以上工厂化、智能化食用菌生产企业较多,但大多分散布局,全市16个镇街,9个镇均有食用菌产业,未能实现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集群,产业聚集程度不足,无法形成集聚效应;作为邹城市的优势农业产业,主要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主体多为农业企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主要通过进厂打工,但随着企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所需劳动力逐年减少,如位于邹城大束镇某食用菌企业,日产金针菇160t,整个厂区机械化程度达80%,车间32万瓶的日装瓶量仅需4名巡检工人。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农户参与度不高,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能力不足。
2.2 薪酬福利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
作为县级市,邹城在人才待遇、福利薪酬、科研条件配套等方面还不完善,对高精尖人才的引进缺乏吸引力。邹城每年都会组织食用菌企业到高校招聘大学生,聘请食用菌专业科技人才来邹城干事就业,但由于福利配套的不到位,致使很多人才短期内流失,食用菌企业招人难、留人也难。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邹城市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壮大。目前邹城市各食用菌企业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来自福建、河南等地,几乎没有本土技术人员;食用菌产业对高素质产业工人需求量较大,但邹城市食用菌企业的工人仍以当地农村妇女劳动力为主,缺乏专业的产业工人。
2.3 产业链不完整,精深加工不足
一是上游产业不健全。虽然邹城市在食用菌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方面走在了山东省前列,但智能设备生产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温控设备、净化工程、生产线等设备的配套厂家,甚至菌种瓶、菌袋、套环等也依赖于从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和国外进口。同时,邹城市在菌种研发及产业化上较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菌种创新研发能力弱,没有专业制种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少。瓶栽金针菇菌种依赖于国外(日本)进口,杏鲍菇菌种引进国内南方进行提纯复壮所得,双孢菇菌种从欧美进口。国外一旦断供将陷入无优质菌种可用的窘境,势必影响口碑、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严重阻碍邹城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二是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传统的食用菌干鲜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菌菇提取物、菌菇片、木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而邹城市食用菌产品仍然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更少,2022年邹城市年产鲜菇38万t,用于精深加工的约1万t,不到总产量的3%,且产品多为干品、罐头、酱菜等粗加工、初级产品层次,生产工艺简单,产品附加值低。三是企业延长产业链动力不足。据调查,由于当地食用菌企业所生产食用菌,如金针菇、杏鲍菇、白玉菇、黑皮鸡枞菌等,基本不愁销路,尤其邹城市工厂化金针菇产量约占全国的14%,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控价权,致使企业没有动力去投入过多成本精力去精深加工,也进一步阻碍了邹城食用菌产业链的完善。
2.4 品牌意识薄弱,“邹城蘑菇”作用发挥不足
虽然“邹城蘑菇”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但相比“寿光蔬菜”“金乡大蒜”“庆元香菇”等已深入人心的农产品品牌仍缺乏产品认知度、影响力。一是品牌树立时间短。因邹城市食用菌品类众多,“邹城蘑菇”由于树品牌时间短,仅5年时间,品牌辐射作用未充分发挥;二是品牌建设各自为政。虽然邹城市食用菌产业中有十多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但大多数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各自为战,导致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没有实现同频共振,以品牌提升带动产业发展的力量不够。三是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邹城多次举办了大型食用菌行业大会、积极参展,但仅限于行业内部知名度增加,对于大众消费者而言依然陌生,没有全方位、多角度去包装宣传。
3 政府层面推动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邹城省级农高区建设,科学规划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将食用菌企业集聚至园区内部,出台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食用菌设备制造、精深加工企业进驻园区,成立产业联盟,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集群。引导食用菌企业利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惠农联动带农的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到食用菌生产中,实现增收致富。政府出台资金奖补政策,根据企业带动农户就业以及帮助农户自主创业情况,给予不同资金扶持。
3.2 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提升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力
一是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政府层面组建专业招商队伍,以食药用菌良种繁育、精深加工、装备制造为重点,加快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综合效益高和投资强度大的“三高一大”项目入驻,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形成招商引资“洼地效应”,实现一产向二产延伸,增强重点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引育专业技术人才。人社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邹鲁英才”计划和“双招双引”“双回双创”等政策,助力企业招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产业教授、技术副总等专业人才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培养食用菌新型职业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增加产业科技人力资源储量。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政府出台资金奖励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食用菌顶尖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购房方面给予一次性补贴,在子女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提供优惠保障,创造良好条件,解除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3.3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食用菌产品竞争力
一是立足工厂化食用菌资源转化优势,实施干鲜品、加工品并重战略,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参与食用菌产品加工,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全方位、多元化渗透;二是积极创新食用菌产品种类,引导面食潜力企业及食品龙头企业开发食用菌面粉、馒头、面条、豆腐等优质食材;三是重点培育发展食用菌制药、保健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健全食用菌产业体系,挖掘产业增值空间;四是增加政府扶持力度,将扶持重心向精深加工业倾斜,鼓励企业加大上游菌种研发、设备制造,下游精深加工的投入。
3.4 以科研开发为重点,突破菌种研发
一是坚持“高层次、针对性、重实效”的原则,引进食用菌菌种研发、繁育人才,培育在食用菌菌种创新方面,具有原创成果、能够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二是抓住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战略合作机遇,依托山东省科创、天禾农业、邹鲁农业等3家食用菌技术研究院以及山东省食药用菌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药用菌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推广机构,积极建设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与菌种扩繁中心、野生食用菌抚育与保护基地、优质高产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新特高效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和珍稀高值药用菌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打造山东省最大的食用菌原种生产供应基地,为邹城市及周边县市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基石。
3.5 打造蘑菇文化,做强“邹城蘑菇”品牌
一是严格“邹城蘑菇”品牌产品的标准化,健全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实现生产工艺标准化、产品包装统一化、质量安全放心化,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机制,维护“邹城蘑菇”的品牌美誉度[3]。二是借助儒家文化这一邹城特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通过食用菌与孟子故里、孟子养生的宣传推介,引入孟子养生文化元素,营造邹城的食用菌特色文化,研究开发系列食用菌产品,全面做好“赏览儒家文化、品味健康菌品”的包装推介等一系列举措,打造出一系列“邹城蘑菇”特色品牌产品;三是整合美丽乡村旅游资源,科学规划设计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食药用菌特色旅游专题线路,发展食药用菌休闲体验产业,弘扬菌菇文化,发展节庆旅游,提升“邹城蘑菇”区域公用品牌国际影响力;四是继续争取大型展览、高端峰会、专业论坛、重大节庆赛事等落户邹城,聚焦经济乘数效应、产业融合效应、跨界共生效应,通过跨界和资源整合为产业赋能,积聚新动能,不断扩大邹城蘑菇的“生意圈”“朋友圈”;五是加大“邹城蘑菇”品牌推广投入。由政府牵头,鼓励食用菌企业积极通过电视广告、高速广告牌、高铁广告等多种形式,增加品牌广告宣传,提升“邹城蘑菇”及各企业品牌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