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拾贝
2023-03-10汪方昶
汪方昶
主题导语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循着历史的足迹溯流而上,不难发现,书法、皮影、杂技、剪纸等艺术瑰宝俯拾皆是。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我们看到文学名著有的写家族兴衰,有的写爱情悲欢,有的含义隽永,有的诗意盎然,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写法;我们看到南北建筑有的巍峨雄伟,有的古朴端妍,有的瑰丽多姿,有的精妙绝伦,各有各的技艺,各有各的风格;我们看到戏剧表演或缠绵悱恻,或刚健有力,或幽默诙谐,或姿态横逸,各有各的功法,各有各的审美……这些品味和学习的经历,都是我们写作的源泉。
经典赏读
顶碗少年
◎赵丽宏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从中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10只,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到了少年头上,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來。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摞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当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这位顶碗少年,当时的年龄和我相仿。我想,现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相信他不会在艰难曲折的人生上和艺术之路上退却。
我确信,他是一个强者。
(选自《赵丽宏散文》,有删改)
●赏析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写顶碗少年出场时“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失败后又写了“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结果他又失败了。最后在白发老者的鼓励下,少年及时调整好心态,重新恢复了信心,终于迎来了成功。侧面描写观众的言行,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本文详略得当,详写了前两次顶碗失败的经过,对最后成功的一次却寥寥几笔,展现了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读来耐人寻味。
佳作风采
二胡拨动了我的心弦
◎陈嫣晗
我儿时的梦想,是被二胡那一弯弓弦拉响的。
陪父亲去村口听戏,婺剧的乐曲激情澎湃,有一个声音极为突出。那声音音色深沉而厚重,音质细腻而圆润,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忧郁深沉,或引领,或过渡,或主宰,仿佛是整个乐曲的灵魂。我在乐手中寻找着,“那是什么?”我问父亲。“是二胡,民间传统乐器。”二胡,我悄悄记在心里,继续听着这场演奏……
那慷慨激昂的演奏轻触着我的心弦。
随后,我便向父母提出要学二胡,他们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那天去上课,我见到了那把我心心念念的二胡,难掩心中的兴奋,拿起它,一直呵呵笑着。第一堂课,老师先给我们表演了悲苦惆怅的《二泉映月》,还有轻松愉快的《小花鼓》,以及奔腾激昂的《赛马》。那曲调如泣如诉,哀怨凄切转而清丽悠扬,恢弘大气,把我带入波澜壮阔之境。我闭上眼享受这乐音带给我的美好。
那柔情似水的旋律撩拨着我的心弦。
那时我七岁,小手试探地抚摸琴弦,有些不知所措,琴谱上的符号与数字无法对应,突然间觉得怀里的二胡变得极高大,使我无法驾驭。老师耐心地教我,给我纠正按指方向,音符位置,教我揉弦、勾弦、打音、泛音、抛弓、顿弓、垫指,开始拉我的第一首曲子。我急切想学更多的曲子。但不久,我的手指泛起隐隐酸涩,然后是指肚皮吹弹可破,直至五指缠满胶布。
那丝丝的痛感拉磨着我的心弦。
全市校园文化艺术节,台上台下鸦雀无声,我静坐竹凳,缓缓推弓。从一声叹息开始,我用二胡述说着阿炳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闭眼,我泪如雨下,心灵深处迸发出阿炳愤怒至极的呼喊。曲终,我如痴如醉,仿佛阿炳仍在默默地倾诉着……雷鸣般的掌声仿佛是在宣誓:成功了!证书上大大的“一等奖”三个字填满了我的心窝。
那成功的喜悦熨贴着我的心弦。
二胡带给我的幸福难以言说,或许在拉动的那一刻,就早已拨动了我的心弦。
【浙江浦江县堂头中学】
●点评
本文叙述了“我”在学二胡过程中的深切感受。全文清晰地展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由开始的“轻触”到被“撩拨”,从被“拉磨”到“成功的喜悦熨贴”。作文结构严谨,每部分都用“……着我的心弦”作结,层层推进情节的发展,情感的描写细腻且真挚,给人美感并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