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实际问题

2023-03-10李晓事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暗示性木叶意象

李晓事

入乎其内

学术性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论文。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属社会科学论文中的文学论文,它分析文学现象,提出新的理论,体现作者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阅读学术性论文,就是要学习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深入钻研,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

一、阅读和学习

阅读学术性论文,首先要带着思考去阅读,走进文本,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明白作者观点,含英咀华,寻幽探微,感受作者的智慧之光。《说“木叶”》以“木叶”这一具体形象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选题小,理论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浅出地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我们需要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等用心推敲,进行批判性思考。这时,主题阅读和比较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可以找来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看别人是如何看待同一问题的。刘燕玲老师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浅谈诗歌语言的暗示艺术》,还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为“同构暗示”(物我相协)和“异构暗示”(物我不协)。张和荣老师还写了一篇《〈说“木叶”〉指瑕》,指出林老在语言表述和论证上的一些疏漏,提出了“同一个词语(‘木或‘树)有时可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境,不同的词语(‘木和‘树)有时也可以表达完全相同的意境”的观点。

我们比较发现,这几篇论文虽然论证上各有侧重,但都认可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征,即诗歌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和启发是无尽的。

二、运用和探究

《说“木叶”》中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使用,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出这样的观点:“它(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和“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暗示了情状和颜色,感受上是疏朗的,视野上是微黄的,触觉上是干燥的,适于表现秋天的意境。原来,概念相同的字词,进入诗歌,可以形成不同的意象,营造不同的意境,表达不同的情感。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落英逐风聚,轻香带蕊翻。(萧绎《芳树》)”。其中,“落红”“落英”都是“落花”之意。“落红”暗示了色彩,这是片片艳丽之色;“落英”暗示了情状,这是纷纷飘落之态。众花摇落,缤纷明丽,少了哀伤叹惋,多了赏心悦目。

还有,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构成的意象,“孤云”暗示了形象,带着隐士幽人的孤高,如“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杜甫《幽人》)”“暖云”暗示了时间,带着春天的感受,如“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罗隐《寄渭北徐从事》)”“停云”暗示了情感,带着对亲友的思念,如“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陶渊明《停云》)”

进一步探究会发现,一些词语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文化意识。一般情况下,“月”用来思乡怀人,“梧桐、杜鹃、寒蝉、羌笛”蕴含凄切悲伤,“柳”代表依依惜别,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情感。“菊花”是清高者,“松柏”是傲岸者,“白云”是漂泊者,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形象。“春草”有生机之意,“寒鸦”有凄凉之味,这些意象暗示着某种意境。“南浦”“长亭”是处所,暗示送别。

三、实践和创造

我们要运用暗示理论,深入解读诗句。中国诗歌,简单的背后是博大丰富,简短的背后是意味深长,简约的背后是含蓄蕴藉。抓住意象,分析暗示,是诗歌阅读鉴赏的一条有效路径。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继续探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会有新的发现。除了意象有暗示性,事件、景象、典故等也有暗示性。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万树《望江怨·送别》)”末句叙事“怪人催去早”,暗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之情。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过三闾庙》)”末句写景“萧萧枫树林”,暗示诗人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怀念之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诗人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暗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正如袁行霈先生在《言意与形神》中所说:“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含蓄和暗示是诗人的追求,读者不能“拘守章句”,要探求言外之意。这样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创造,要么找到新方法,要么解决新问题,要么提出新理论。

我们在他人的创造中学习,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阅读学术性论文,格物为了致知,笃行方能致远。

出乎其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人。李贺作客潞州,这里是旧赵国地,故称李贺为“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弹铗而歌;铗:剑把。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聯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暗示性木叶意象
抚远意象等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谁曾见过风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