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开路先锋使命,保障深中通道建设平安、顺利
——广东海事局深中办获评2022年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2023-03-10曾寅
文|曾寅
2014年3月,广东海事成立深中通道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对通道建设“边运输、边施工、边通航”的挑战,提供零距离一站式优质服务,实现深中通道建设水域水上交通安全“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阶段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号召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广东海事人践行“交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使命,自2014年3月成立深中通道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深中办”)以来,以人民满意为宗旨,兼顾发展和安全,面对通道建设“边运输、边施工、边通航”的挑战,贯彻实施“安全管理专职化、安全保障项目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工作理念,提供零距离一站式优质服务,实现深中通道建设水域水上交通安全“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阶段性成效,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交通力量,提供“硬联通”支撑。2022年11月深中办荣获广东省工人先锋号称号。
知重负重、履责于行,服务重点工程
深中通道作为地处全球通航密度最高水域珠江口之上的“超级工程”,其施工作业的安全保障难度可想而知。由32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为确保控制性工程的施工安全,深中办坚持“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工作理念,采取“联合护航、接力保障”等方式,提前开展北侧航道施工桌面推演、梳理多项重大风险、布置各类针对性通航保障措施53项、组织广州、深圳VTS无缝管制、派出船艇近20艘、投入执法力量近150人次、引导和拦截船舶近200艘次。目前正全力以赴做好最后一节沉管带最终接头的各项准备工作。
至2023年2月1日,在广东海事局的保障服务下,深中通道中山大桥主桥已合龙,海域非通航孔桥钢箱梁架设完成,累计完成31节沉管的浮运安装、23个钢壳带最终接头的运输,为2023年实现伶仃洋大桥合龙、海底沉管隧道全线贯通,奠定扎实基础。仅2022年前三季度,广州、中山两地海事部门已投入执法力量近5000人次、执行安全保障任务1000余次。
专事专办、系责于心,破解“服务密码”
深中通道涉及60多个参建单位,原需面对20余家涉水管理机构,可能产生“门难进、办事难”等问题。深中办按照“统一对外、统一协调”“一个通道、一个水域”的工作思路,负责所有深中通道建设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实行“一个机构对外、一个窗口办事、实行一套规则、执行一个指令”的工作模式,彻底化解“跨辖区、跨系统、多头管、效能低”弊端,为通道2024年建成通车提供“加速度”。
为高效、精准、优质服务深中通道构件运输,深中办牵头组建“深中通道构件水上运输安全保障工作专班”,成立 “青年突击队”,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专班上、让党员冲锋在保障安全一线上;在安全保障手段上,建立快速指挥协调机制、实施精准监管保障措施、用好智慧安全指引服务,务求“快、准、好”,切实将党建工作力量充分释放到安全监管工作的主战场。
深中办借力信息化手段,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开展业务“不见面”“网上办”,通过“广东海事深中发布”服务公众号,随时查询行政许可办理进度,随地查收港口潮汐、台风实况,为常年漂在海上的上万名建设者,提供7×24小时海事政务服务,高效保障了日均近8000名施工人员、100艘施工船舶的安全、有序作业。
攻坚克难、担责于身,一切为了安全
深中办充分发挥“以战代训”作用,努力构建岗位练兵、现场研学、安全保障、为民服务、智慧海事应用、重点课题研究攻关、党建保障中心于一体的“看、管、服,学、研、产”工作模式。
在制度创新上,编制《深中通道建设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总预案》,联合多方签署《深中通道工程建设通航安全保障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涉水项目施工期通航安全保障费用计算方法》作为交通运输行业标准发布,彻底改变涉水工程通航安全保障工作无依据、无标准的局面。在管理创新上,统筹规划公共通航和施工作业,动态调整珠江口通航格局,化解深中通道施工建设与珠江口的港口生产、公共通航之间的矛盾;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针对施工防台、箱梁运架、沉管浮运安装等重难点,加强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全面辨识重大涉水施工风险源;组建海事、航标、航道、测绘等现场专职队伍,联合业主和施工单位,共同构筑保障船、警戒船、助航标志、警示灯带组成的4级防护体系。在技术创新上,联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成立共享信息中心,引入和融合智慧海事、BIM、航标遥测遥控等八大信息化系统,实现14个施工区和8条航道的安全管理智能化、便捷化、可视化,重大通航节点管控可达“分秒级”。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深中办将践行好“交通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使命,继续立足海事主责主业,全力以赴做好深中通道建设安全保障,以实际行动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