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迭变及展望
2023-03-10李峻杰张凡涛
李峻杰,张凡涛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教育论述的战略举措[1]。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求着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体现了思政与各类学科融合的重要性。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各类思政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目标要求、教学设计和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导,为课程思政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指明方向。
体育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体育特有的育人本质上发掘并融入思政元素,二者协作同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研究发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标,即贯彻育人为本,重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挖掘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规则意识”“角色意识”“刻苦训练”“团队意识”“挑战自我”等思政元素,思考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在体育课堂中的呈现方式。目前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属于热门话题。王立柱、何云峰使用CiteSpace对我国课程思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王嵛、袁煜闯对2015至2021年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相关的检索分析[2]。
以上研究为本文研究体育课程思政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展示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有效思路。体育课程思政是一个新事物,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可以梳理研究脉络及前人研究存在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可以挖掘该研究领域研究进展或前沿热点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作为论文的检索来源,采用高级搜索将主题词设置为“体育”or“课程思政”,共检索出1 451篇文献,通过剔除会议综述、人物访谈等不相关文献,最后筛选出798篇有效文献,文献时间跨度为2011年2月28日到2022年9月1日。
1.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CiteSpace6.1R2软件对798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该软件,并将时间切片(time slicing)的范围设为2011年至2022年,最小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设置为“1”,网络修建选择Pathfinder和Minimum Spanning Tree,其他设置值保持默认进行操作。
2 体育课程思政的发展统计分析
2.1 基本特征分析
2.1.1 发文时间特征分析
学术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是衡量某项研究发展的重要指标[3]。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运用这一学科的话语体系产生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4]。如图1发文时间特征所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在2011年首次出现,之后在2011至2021年间发文量呈指数上升,截至到2022年9月就已发表了265篇文献。产品的经济生命周期有不同划分标准,最常见的是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学术话题研究也有相应的生命周期,《写好论文》一书中将其分为描述、细化、反思和转换4个阶段[5]。从发文量来看,体育课程思政正处于学术生命周期的细化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者应当采用更多的理论、方法对该主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剖析。
图1 发文时间特征图
2.1.2 发文期刊特征分析
选取载刊量前20的期刊进行统计,《当代体育科技》载刊量最多(151篇);载文量排在前10的期刊为《当代体育科技》《青少年体育》《武术研究》《体育科技》《运动精品》《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教育教学论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核心类期刊只占9.8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在2022年6月开启“体育课程思政栏目”专题,《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也在2022年5月开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新论”栏目,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水平正逐步提升。
2.2 发文作者特征描述
2.2.1 核心作者
发文作者是构成该研究领域力量的重要方面[6],通过确定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作者,可以获知此研究发文作者的最低发文量[7]。通过CiteSpace6.1R2对该主题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最终生成184个节点(N=184)、100条连线(E=100),且连线较细,网格密度较为稀疏(Density=0.005 9)。
由表一数据可知CNKI数据库中该研究领域最高发文量Mpmax为13篇,则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最低发文量为=0.749×3.6056=2.7≈3(“Mpmax”指该研究领域高产作者最大发文量;“MpCNKI”指CNKI数据库中该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的最低发文量)
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总发文数量与全部论文总量之比达到50%左右时可认为该领域形成了核心作者群[8]。根据上述公式,整理后认为该类研究3篇及以上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由普赖斯定律,统计CNKI数据库中的798篇文献中符合要求的作者有15人,发表文献共71篇,所占总数的8.9%。因此可知,体育课程思政该类研究还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2.2.2 高产作者及合作网络分布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该研究的作者进行分析,所生成的作者合作网络展现了体育课程思政领域核心作者及其团队的合作情况。下图中的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的圆圈半径代表了作者的发文量,节点圆圈之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发文,线条粗细程度代表合著发文量的多少。
由图2、表1可知,发文量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吴向宁(13篇)、赵富学(11篇)、董翠香(7篇)、姜伟伟(5篇)、樊三明(4篇)、赵宇(4篇);其中赵福学、李壮壮、赵鹏、王杰、李林等人连线较多,形成了小规模的合作网络;从图3整体来看,点状以及网状分布特征十分明显,仅有4、5个网状结构,这说明体育课程思政该类研究没有形成良好的研究网,不同研究者以及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亟待加强。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表1 高产作者统计
2.3 研究机构统计特征
对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清晰直观的反映体育课程思政该领域研究机构的分布态势。运用CiteSpace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通过分析共有节点171个(N=171);图中连线则是指各研究机构之间在该领域的合作,连线越多表明合作越紧密,连线的粗细则表示合作发文的数量。
由图3可知,发文量排在前5的科研机构分别为: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13篇)、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美育工作部(11篇)、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8篇)、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8篇),并列第五,发文量为5篇的有北京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体育学院;连线紧密的研究机构有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机构大部分在湖北武汉,探究其原因发现,该研究领域核心作者赵富学位于武汉体育学院,带动了该地区机构在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
图3中的点状与网状特征分布明显,连线较少、单点较多,说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之间少有合作,多为独立研究群体。
图3 研究机构共现图
2.4 高被引论文统计特征
论文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影响力和关注度。通过CNKI文献高级检索,可以迅速锁定体育课程思政该研究领域高被引论文的题目、作者和期刊来源,有利于该领域的研究者紧跟热点,提供借鉴方向。由表2所示,本文整理出了该研究领域前10的高被引论文题目、作者以及发表期刊。
表2可以清晰的反映体育课程思政的重点研究成果,从高被引论文的发表年度及发展历程来看,该研究领域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且处于快速成长期。赵富学、陈蔚等研究者在以“立德树人”为视角探索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认为在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5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路[9];认识是行为的先导,王秀阁为研究者解释了体育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1)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是在体育专业知识中“融入”或“挖掘”思政元素或思政资源。2)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由思政课老师将思政元素罗列出来,再由体育教师将思政元素自然的、顺理成章地融入体育课之中。3)要以价值观引领、培养核心素养为基本要求,加强重视,提高政策保证与供给侧质量[10];常益、张姝在研究中表示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转向要在目标上传达思政教育理念、内容上体现思政教育要求、评价上确立思政教育标准[11];杨祥全刨析了体育自身所蕴含的自信自强、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爱国奉献等自身优势,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活水源头[12];夏贵霞、舒宗礼以华中示范大学为例,从典型案例中看先进经验,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13];刘纯献、刘盼盼在研究中表明要建立切实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要使得学生乐于接受体育课程思政的特点,即要了解并掌握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规律[14]。
表2 高被引论文统计
从高被引文献题目中可看出,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离不开如何建设和内在特征刨析。研究者大都从本质上对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梳理,之后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使得二者有机结合,并对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提出相应的策略及思路。
3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3.1 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体育课程思政该领域进行关键词分析,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提取体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学界关注和反复讨论的热点研究。
3.1.1 关键词分析
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得到体育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如图4、表3所示。从计算结果来看,共有节点272个(N=272)、连线320条(E=320),密度为0.008 7(Density=0.008 7)。 其中像“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体育教学”和“立德树人”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词。其中像“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思政教育”出现在2017年,表明了体育课程思政在近几年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体育教学。
表3 关键词共现表
图4 关键词共现
3.1.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关键词采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图5,对图中数据进行整理,选取0-10的聚类类团进行分析,得出数据如表4所示,所有聚类类团内关键词个数都>10,则表示该聚类有分析价值;检引度(silhouette)表示一个类团内部成员的同质性,表中0-10类类团的检引度都>0.7,则表示该类团内部成员紧密程度比较良好,聚类比较成功。国内学者主要从“思政教育”“体育教学”“课程思政”“高职”“高校”“高校体育”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2次文献检索,总结得出对于课程思政研究大都针对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且多为路径研究或对策探索,去剖析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
表4 关键词聚类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3.2 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突然出现且热度急剧上升的关键词。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利用CiteSpace中关键词突现的方法对关键词出现与结束的时间和强度进行显示,进而分析体育课程思政的前沿趋势。
如图6对突现词的提取可知,CNKI数据库的研究文献共出现了7个研究前沿,按照突现词持续时间进行排序,分别为课堂教学、中国、教学评价、融合、大学体育、体育精神、教学。
图6 突现词视图
在7个研究前沿方向中,“中国”的凸显强度最大,数值达到了5.06,表明了“中国“是CNKI数据库中体育课程思政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体育课程思政与”中国“的联系密不可分,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总指导和总理论[15],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要求,明确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4 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展望
4.1 “育体铸魂”:挖掘体育课程德育潜力与课程思政共契互融
首先,体育课程思政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同时也需要其他理论或理念的支持[16]。体育课程意在传授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塑造健康体魄,多专注于“育体”。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意在“铸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体育教学为载体,将课程思政的“魂”融入其中。其次,要突出体育身体锻炼、体育技能传习过程中所蕴涵的德育品质。如在组织学生中长跑练习时,不到终点脚步永不停歇的顽强意志力;团体项目中为达到竞技目标,成员之间团体合作,从“自我”到“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再到乒乓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目注意精细技术的专注态度;以及参与赛事遵守赛会秩序过程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共嵌互融仍是研究的热门焦点。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容易被忽视,且单进行思政教育会使学生觉得枯燥单一,不利于深度学习,无法体会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17]。而体育教学过程具有灵活性、趣味性和参与感强等特点。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着力点应向内容与教学技术如何契合方向转变,由大到小,由面及点的进行研究。从体育课程与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挖掘二者“源”特点,探寻融合思路,逐步过度到单类项群、单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探索研究。
4.2 “求木固根”: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激发“愿融”动力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是能否建设出学生爱学、效果出众的体育思政课堂的关键。对于体育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育虽有相关国内学者进行初步研究,但研究力度尚显不足,关于教师政治素养的培育路径、思政知识的考评制度尚处在建设探索阶段。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8],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育人”“育德”的能力,为其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设计体育思政教学内容提供源泉。除在思想上培养教师相关知识,还应在心理上激发教师德育动力。教师是否能更好的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开展学科内容研究,除需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丰厚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内部的情感动机,即教师进行思政学习的主观意愿,设计体育与思政融合的积极性等。体育教师能否胜任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力军”的角色,除教学能力与教学知识培育外,还需重视培养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主观意识及主观意愿,强化体育教师内在“育人”的责任担当[19]。建立沟通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师、思政教师与思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4.3 “就实避虚”:建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结合理论开展实证研究
评价的意义在于科学客观的分析先前内容的优劣之处,对其学习质量或成果进行评判,具有激励、导向作用。目前随着体育课程思政主题的热潮袭来,学者关于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及其内涵开展了积极的研究,但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考核评价研究略显不足,未来研究有必要对此议题给予关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对于参与主体体育课程思政的教育评价,二是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评价。老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参与者,对于教师来说,思想品德、教育动机、政治素养、教学能力、知识储备、教学态度等,是评价教师是否胜任或能否建设出优质体育思政课堂的主要方面[20]。而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活动时所展现的情感态度,在技能学习或高强度运动中所表现的意志品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态度对比,是课程内容是否有效的具体展现。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优劣的评价是多方面,如参与主体、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环境氛围、供给主体质量等。无论是哪种评价,其评价方式应当是多元的、灵活的。对于参与主体而言,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方式,如家庭、社会、同事、同学等,确保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可信性。而对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评价可采用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核效果的达成度、体育课程思政对于立德树人的成效。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考评工作,无疑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以评促教,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5 结论
1)体育课程思政正处于学术生命周期的细化阶段,在此阶段的研究者应当采用更多的理论、方法对该主题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和剖析。
2)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体育课程思政文献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CNKI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多呈现点状分布,其中吴向宁、赵富学、董翠香、姜伟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作者。
3)发表期刊占比中,核心期刊所占比重较少(不足10%),反映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优质期刊可多开展相关专题栏目,促进该领域研究建设。
4)体育课程思政属于新兴领域,处在飞速发展阶段。该领域从最初的刨析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探索体育课与思政课的融合,再到随着国家政策慢慢的锁定高校这个研究对象,最后逐步过度到体育课的各类运动专项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道虽迩,不行不至”,体育课程思政属于新兴领域,没有成熟的经验或蓝本。各研究者应当加强合作交流,多点开花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围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逻辑,从各运动项目出发,找寻各项目本质的基础上融合思政教育;立根溯源,加强体育教师思政素质培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提高主体供给质量;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指标透明化,实现以评促教,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