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契机、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索
2023-03-10沈克印
吕 斌,沈克印,2
(1.武汉体育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问题尤其突出,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生活的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7月份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其中提到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受“双减”政策影响,学科类培训机构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但体育培训被划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行列中,对体育培训业而言,文件的出台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另外《“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及《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等政策的出台,既有利于体育培训业的发展,也对体育培训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深化体教融合,强化行业监管,推动体育培训行业建立“质量为先”的服务理念,加强品牌建设[2],形成规模化经营格局,促进青少年课外体育培训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基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探讨体育培训业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契机、现实困境,从政府、市场、社会3个层面探索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业的发展契机
1.1 相关政策出台,营商环境改善
“双减”政策的落地,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校外体育培训业的发展。首先,“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负,即减轻学生校内外课业负担与校外学科类培训负担,解放学生的成长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尤其是体育活动的时间,部分用于学科类补习的家庭资金也就此释放。其次,“双减”政策的制定带有强烈的关怀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色彩,其鼓励学校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保障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等内容,为体育培训机构带来了政策及社会的多方面支持,也为体育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最后,“双减”政策中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要求,保障了体育培训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其他政策方面,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改善体育消费环境,扩大体育消费市场,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对于体育培训业突破投资局限,完善体系,以市场手段促进体育培训业快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2021年10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到,要加强体教融合,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支持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3],也为体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也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的目标为体育培训业在人力资源、场地等方面提供了保障[4]。政策起风,体育培训业迎上了风口,体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整个行业正蓬勃发展。
1.2 体育产业规模扩大,体培市场前景广阔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数据公告,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7 372亿元,增加值为10 735亿元,相较于2015年,总规模涨幅达到66.2%[5]。《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仅为0.7%,但始终保持高位增速的状态,经预测,2035年将达到4%左右。体育产业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是体育产业是否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指标,根据国际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体育产业有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受疫情影响,多数体育产业类别增加值出现下降,但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始终保持增长,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培训业受体育产业规模扩大的影响,其增加值也在实现跨越式增长。根据《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显示,2020年体育教育培训业总产出为2 023亿元,增加值达到1 612亿元,在2015年至2020年的一段时间里,总规模与产业增加值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上升态势(见表1)。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34.5万家体育教育培训相关企业。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到2022年3月,仅半年左右就新增了5.4万余家体育教育培训相关企业[6]。综合以上数据,“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
表1 中国体育教育培训业总产出与增加值数据(2015~2020年)
1.3 体育消费水平提高,体育培训需求增长
至2020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首先,在消费结构上,人们从物质、必需品消费向着健康、绿色、舒适消费的方向发展。由于体育活动所具备的独特属性能够充分满足居民对于健康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体育服务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其次,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正从随意性向专业性的层次进行转变,对于技术、装备、环境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要求,除各种体育用品的购买以外,以各类体育培训、赛事报名和场馆预订等为代表的体育服务消费增长迅猛,消费占比不断提升。最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七岁及以上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达到了37.2%。体育人口的增长,使得潜在的体育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需求的提高极大地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到,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体育消费意识的转变,使得人们将钱与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以及培养儿童关于体育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的意愿更加强烈,全民健身的氛围更加浓厚,再加上国家对体育活动的大力倡导与宣传,人们加强了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刺激了各个层次对于体育培训的关注与需要。
2 “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业的现实困境
在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体育培训行业,尤其是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对于体育培训业来讲,未来在全民健身、校园体育和竞技人才培养等领域都存在着全方位的发展路径[7],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体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现象背后,各种问题也随之浮现。
2.1 体育培训服务水平低下,培训质量不高
在体育培训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中的各主体对服务质量关注较少,因此存在教学服务差、教学质量差和教学环境差等问题[8]。首先,在体育培训业中存在严重的“重销售、轻教学”的风气,机构逐利性质明显,销售与培训环节分化,忽视售后服务,因此部分家长与孩子在进入培训机构后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课程体验。当学生家长对教练员水平及场地设施等提出质疑以及发生不合理情况要求退费时,常在机构得到的回复含糊其辞、推脱、退费不及时等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体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据调查,部分教练无证上岗,并不具备对应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或教练员证书。当前我国体育培训业师资队伍的构成较为混乱,体育培训机构在雇佣教练时并未设立相应的门槛,导致教练水平参差不齐[9],并且一些体育机构没有统一规范课程设计与教学计划,因此导致专业技能培训的好坏取决于教练员个人能力的高低。同时,体育培训机构的教练岗位流动性十分大,全职教练往往在工作两三年后就因为薪资、职业生涯发展等问题离职,兼职的教练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工作时间不稳定。不同教练员的教学方式不同,青少年儿童对教练员需要一个适应习惯的过程,这样不稳定的变动影响课程的连贯性以及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学环境差也是导致服务水平低下、培训质量不高的因素之一。现如今,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造价高昂,主要归属学校、体育部门所有。因此,大多体育培训机构退而求其次,选择以租赁场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培训机构为了节约成本,常常租赁价格低廉的非标准体育场地,因此体育场地简陋、超容量教学的问题较为突出,甚至一些场地存在着安全隐患。由于机构及用户双方安全意识的缺乏,以及对场地设施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因此类似的问题在体育培训机构中十分普遍。
2.2 体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数字化+”等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全面推动社会各个发展领域的改革与创新。体育产业具备服务性与包容性的特质,因此与互联网的结合存在高度可行性,通过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建设中,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向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然而从体育培训机构运营模式来看,相比于一直打造线上服务的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的产业,儿童体育培训机构是强体验服务型和高互动型产业,我国多数儿童体育培训机构长期以来对线下教学高度依赖,导致线上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无法快速适应线上运营模式[10]。
其次,体育培训机构的盈利方式单一,资金来源匮乏,除了培训业务外,缺少其他的资金来源。在拥有一定场地、客户、流量等资源的情况下,机构对于拓展业务内容缺乏兴趣与规划,导致资金来源单一,场地等资源缺乏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收入主要取决于学员招收业绩,一旦遭遇招收淡季或是突发事件时,企业的资金情况就易出现波动。
我国体育培训业处在市场化经营初期,体育培训机构主要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在管理、发展战略、服务与产品定位等方面缺少规划,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吸引资本的进入,在资本受限的情况下,企业的规模与发展受限,难以进行规模性扩张,实现企业利润的全面提高。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例,对体育培训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疫情爆发导致场地关闭、复课时间待定、家长退费等问题层出,使得机构的资金链遭受极大波动,大多数机构在无法进行教学活动的情况下,为降低经营成本,只能采取降薪、裁员等手段熬过疫情。在面临风险时,储备资金是否充足极为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露出了我国体育培训机构普遍存在应急预案缺失、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等问题[11]。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发展还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经营模式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2.3 体育培训行业监管缺失,标准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从监管主体来看,关于体育培训行业的标准化体系构建还不够完善。体育培训行业的标准体系框架应当包括人员标准、场地设施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课程标准等各方面,监管部门在标准体系的制定上,仍然欠缺可供市场参考的全面的具体细则,直到2021年12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的通知中才对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内部管理、安全各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但从总体来看,相关方面的文件仍然较少。同时,管理监督机构自身还存在一定问题,缺少对市场的有效监管,主要是由于体育培训企业在教学内容、企业性质、行业性质上细分,会牵扯到多个市场监管部门,然而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缺少沟通与合作,监管部门很难明确自身的权力界限[12]。
另一方面,从市场主体来看,机构的收费、师资、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问题。首先,由于各地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及体育普及程度存在差异,很难在全国制定统一明确的收费标准,同时多数机构主要依据选址、消费水平及市场需求进行定价,然而其对自身机构的具体服务与产品很难明确提供收费标准。其次,在师资方面,机构在宣传上都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作为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事实上,高水平且具有专业资格证的教练仅是小部分,大部分仍然缺乏系统的培训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其师资水平与宣传事实不符,在行业中,教练员成为一项无门槛准入的职业,各地普遍存在着教练员无证上岗等乱象。最后,在考核标准和评价机制上,与音乐、艺术等培训机构能够以考级等方式作为明确的考核标准不同,体育培训机构如篮球、足球等项目,并不能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定机制。体育培训机构大都以培训技能的成长作为其考核的标准,然而这样的标准并不明确。因此,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往往成为被忽视的环节。
2.4 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不平衡,规模化发展受限
体育培训市场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培训机构主要聚集在一二线城市,且已经进入了激烈竞争的状态,在三四线城市其实留下了潜力巨大的待开发市场,然而由于消费水平、体育消费意识、场地设施条件的限制,导致三四线城市的体育培训市场始终难以高质量快速发展。2)不同项目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2018年中国少儿体育培训家庭消费报告中的一份数据显示,篮球、游泳、体适能、围棋等普及程度高的运动项目是热门选项,选择这些项目的家长数量均超过20%,然而小众项目的选择依然是少数,例如:击剑、体操、马术这些小众项目上,场地设施与师资力量的稀缺始终是一道难题,一些项目更是因为成本过高难以大众化,进而实现规模效益。3)区域、项目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也在影响着机构的发展战略与对外扩张。我国体育培训市场在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在一线城市中竞争激烈,市场更是趋于饱和状态,场地设施基本已被开发,一些中小型机构在这些城市中时刻面临着生存和突围的问题,新兴体育培训机构想扩张到这些城市更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三四线城市中,虽然潜在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一些体育机构向这些城市进行扩张时,同样面临着财务、品牌风险。一方面,三四线城市中的场地设施数量相对有限,居民体育消费意识、消费水平相对落后,体育培训市场规模较小,场地、人员等各项成本使机构容易遭到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小众项目在这类城市中的开展较为困难,场地、师资力量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以击剑为例,合适的师资力量十分稀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异地拓展难度更大。尽管大型的品牌化机构具有资金、师资、品牌影响力等优势,然而在扩张过程中,也很难竞争过地方性的体育培训机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以教练员和场地设施为核心,这两项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了体育培训市场散碎化,我国的体育培训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属地化分散经营格局,制约了各地方体育培训市场高质量快速发展。
3 “双减”政策下体育培训业的发展路径
3.1 政府层面: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政府治理体系
政策的颁布对于行业发展具有引导及规范的作用。1)在宏观政策上,各级政府及地方行政单位要以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深化体教融合,扩大体育消费等理念为基础,鼓励体育培训机构有序发展,扩大体育培训市场,建立完整的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2)各级政府要在财政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政府既要给予广大小微企业一定的资金扶持,也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保障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解决体育培训机构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3)要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治理体系。“双减”政策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涵盖广泛,除规范基本的培训服务行为外,还涉及到了审批登记、广告管控、收费监管等方面[13]。各职能部门应当明确监管职责,联合开展治理行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把控审批,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为体育培训市场提供合理明确的监管依据,避免监管流于形式,做到依法治体,严格查处资质不全、未经审批开展校外培训的机构。4)构建多元治理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市场监管手段。信息化时代下,市场治理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可结合数字化技术,搭建体育培训机构智慧管理平台,对体育培训市场上的机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如实备案,纳入平台管控[14],以便对社会进行公示,引导各方对体育培训行业进行共同监督。在政策引导与有效治理的基础上,实现体育培训业的高质量发展。
3.2 市场层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满足新型消费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数字化+”等概念被屡次提及,其理念日益深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促使我国体育培训业正朝着多元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与体育教育、体育培训的结合就是一种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领域运行模式的创新[15]。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是凸显出了体育培训业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模式的重要性。疫情是一种“催化剂”,促使体育培训业的产品与服务线上线下互相融合,改革了体育培训业思维模式,推进了体育培训数字化进程,有利于体育培训业高质量发展[16]。第一,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与产品,拓宽体育培训业涵盖范畴,如引入数字化手段监测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等。近年来,肥胖、近视等儿童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引发关注,也成为了家长的主要痛点,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学员体质健康水平可有效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通过搭建企业体育用品商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相关视频等多元化手段搭建体育培训产业链,使得体育培训业衍生出除培训以外的附加价值。第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化管理平台,对学员体质健康水平、儿童家长对于机构的评价、对于服务项目的需求等进行定期调查,利用数据和信息,分析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把握发展趋势,精细投放体育服务与产品,做到对用户的精准定位[17],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粘性,拓展服务产品内容。同时,创新产业服务功能,多元化发展可帮助机构增加除培训外的其他资金来源,保证机构具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3 社会层面:构建多元合作渠道,打造发展新格局
1)通过开展课后服务,加强培训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课后服务是“双减”政策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政策提出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拓渠道,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然而,课后服务依旧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服务内容单一、开展手段有限等难题[18]。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入驻校园的形式帮助学校开展课后体育服务,由学校与家长代表共同建立审核委员会,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核评定,挑取合适的体育培训机构入驻,机构方面以半公益性质提供服务,适量收取费用。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体育培训机构的入驻,能够为课后服务带来更多元化的内容,同时也能极大缓解学校工作压力与资金压力,为校园课后体育服务的开展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对于体育培训机构而言,以半公益的性质入驻校园,提供课后服务,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源与场地的问题,也能够对自身品牌在区域范围内起到一定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学校的联系,有利于开展后续合作。2)要加强行业内外的合作。一方面,在行业内,同行之间要加强交流,互相借鉴经验,在培训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相互学习,促进行业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在行业外,要积极与其他行业寻求合作,例如:“双减”政策的出台后,许多小型学科类培训机构面临倒闭、转型、资金等难题,体育培训机构可以与这些机构合作,以体验课的方式将学员转介绍至体育培训机构,既帮助这学科类培训机构缓解压力,也可以为体育培训机构自身带来大量生源。3)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建人才团队。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作,建立体育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机制,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途径和机制共同培养青少年体育培训人才,在教练员培养内容、形式及体系上进行创新。政府要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教练员培养的渠道,鼓励与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进入教练员培养体系中,而且要支持各类社会力量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创建教练员培养体系,积极创建有吸引力、竞争力、有实际成效的教练员培训、认证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家单项体育协会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混合型教练员培养体系,以此解决我国体育教练员培养形式和教练员来源单一的问题[19]。通过培养各方的合作观念,建立相互协作的组织网络,实现社会各方利益最大化,提高各主体积极性,共同促进体育培训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国家为整顿培训乱象,治理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传统体育培训业面临着体育培训服务水平低下、机构经营模式单一、行业监管缺失、市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无法满足青少年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体育培训服务需要。“双减”的落地,是体育培训业新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制度层面保证体育培训业的规范发展。在当今乃至未来,政府、市场、社会要互相协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方联动的体育培训业新发展格局,实现体育培训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