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与开发

2023-03-10农燕妮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化遗产

农燕妮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彩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化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集区,除壮族外,还有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回族等。截至2021年年末,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为18,807,980人,其中壮族常住人口已达15,721,956人,占全区人口的31.36%,为广西第二大民族。现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现代化工业发展迅速,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前景广阔的今天,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大量地利用互联网,使用计算机作为媒介的管理手段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纸质档案的保存容易受到天气、环境、湿度、气温的影响,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以下简称“非遗”档案)使用数字化高科技技术保存毋庸置疑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分析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壮族“非遗”档案,寻求合理的应对方法,显得极为迫切。

1 壮族“非遗”档案概况

1.1 壮族“非遗”档案的分布

在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不断积累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非遗”档案是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①,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联的一切具有保存意义与价值的档案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所需要的各式各样的道具实物,为记录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形成的各种有价值的图片、文字、影像视频等资料以及在“申遗”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材料。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多彩多样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10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的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的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那坡壮族民歌以及壮剧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档案资料主要分布在壮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防城港等8个城市及其下管辖的县城、乡镇和村屯。

1.2 壮族“非遗”档案的特征

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档案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壮族“非遗”档案具有区域特色性。在广西的不同地方都分布着不同形式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非遗”档案也就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性,同时还具备鲜明的文化指向性,切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文化特性。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作为刘三姐的故乡,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刘三姐歌谣”有明显的宜州特色,歌词表达以河池方言为主,每年的“三月三”歌圩节相传就是为了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第二,壮族“非遗”档案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民间流传的文学小说、传统音乐与舞蹈、医学与传统技艺、戏剧等。壮族“非遗”档案是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缩反映,内容也十分多样化。第三,壮族“非遗”档案的载体具有多样性。根据现阶段科技发展趋势,壮族“非遗”档案不仅有传统文字记载,还有图片、录音带、录像带、电视纪录片、视频MV等载体方式。这些载体方式更进一步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递,同时也进一步地完善了壮族“非遗”档案的保护。第四,壮族的“非遗”档案的功能具有多样化。壮族“非遗”档案对历史、人文、政治、宗教、旅游等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近年来,壮族“非遗”档案在广西各个旅游城市已被开发利用,成为具有当地壮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使游客充分地了解壮族文化,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例如,由张艺谋出任总导演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大促进了桂林漓江旅游资源的发展。

2 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现状

近几年以来,随着广西各市、各县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有关区内少数民族的档案管理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不仅涌现出了众多新颖的档案管理设备,还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广西壮族“非遗”档案管理的效率。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相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2.1 壮族“非遗”档案分布零散,群众对其管理不积极

壮族“非遗”档案分布在壮族人口密集的县、镇和村屯,分布较为零散。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其他各个市、县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均有壮族“非遗”档案的馆藏。但是,依旧还有极少数的壮族“非遗”档案还在民间流传或者归私人所有;同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这些机构之间较为独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联系与合作。此外,现阶段而言,对于壮族“非遗”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主要来源于各市、县政府以及档案管理相关机构。由于当地民众缺乏档案管理与开发保护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传承壮族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对壮族“非遗”档案保护意识不够强。

2.2 资金不足

近几年来,受国家政策影响,广西各市、县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保护与开发。2016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在2017年初得到了有效的实施。为了支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21年中央政府财政部给各个省份下拨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预算数为2118万元(图1),这笔保护资金与别省相比远远不足。除了壮族之外,广西还有瑶族、苗族、侗族等10个少数民族,因此产生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众多,这笔保护资金平均到每一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得到的保护经费十分有限,因而有关单位、机构和部门须寻找不同的资金筹集渠道,扩大对“非遗”档案保护经费的来源。

图1 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表

2.3 人才短缺

壮族“非遗”档案人才缺失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目前缺少有关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与传承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现出了明显的“断代”现象,许多项目的继承人、传承人都已处在中老年阶段,青年一代大多不了解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也缺乏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由于非遗传承人、继承人岁数大,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无法接受与熟悉,无法将壮族“非遗”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与保护。第二,缺少具备数字化技术的管理型人才。在广西各市、各县镇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从事档案管理与开发工作的人员,大多数学历和业务水平较低,大多不具备运用数字化知识对档案进行管理与开发,而真正具备较强数字化技术的人才大多不愿意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所以有关高层次人才引进就十分困难。

2.4 数字化成果比较单一

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要把记录在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成数字化的档案,保存形式也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将档案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能够方便及时利用,实现各地之间无限资源共享。从现阶段情况来进行分析,对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与开发处于瓶颈期,数字化成果较少,主要的成果只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以及部分壮族“非遗”档案影像视频,如《刘三姐》。不仅如此,当前档案数字化管理缺乏人与非遗文化之间的直接联系。例如,可在科技馆或者图书馆对壮族“非遗”档案进行互动体验型项目,进行大量宣传;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可以提供数字化虚拟体验平台;可建立并推广与壮族“非遗”档案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和App等。

3 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

3.1 建立专门机构,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任务,所以需要有关部门成立一个拥有数字化技术的人员来进行统一管理、组织与规划的部门或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可在自治区档案馆管辖下,设立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部门,由该部门来统管、组织、规划壮族“非遗”档案的管理与开发工作。同时,还可以分派计算机专业管理人才到壮族人口集中的市、县、乡镇,在当地档案局就地对壮族“非遗”档案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进行管理。同时,各市、县、乡镇政府要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进行积极的宣传与教育,同时加大力度对壮族“非遗”档案的价值以及公众参与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与教育,从而使当地的民众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意义,并且能够通过宣传教育自觉地加入传承、发扬壮族“非遗”档案的队伍中。各市、县、乡镇档案局可以派相关人士在中小学学校里进行有关壮族“非遗”项目知识的宣讲。

3.2 培养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复合型人才

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需要大量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深刻了解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数字化知识与技术。因此,要做好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打造专业素养极高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入职门槛,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数字化知识培训,丰富他们信息管理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知识,促进他们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培养相关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必须着重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继承人。区政府要通过命令,下达到壮族人口聚集的8个县、市的政府部门或档案局,扩大范围地宣传有关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以提高壮族人口聚集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少年对壮族文化的热情;还可以建立传统手艺、技艺制作工坊,实施“老一辈继承人带领新人”的办法;除此之外,文化局可以通过组建壮族传统的歌舞剧表演队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培养壮族“非遗”的继承人、传承人。第二,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以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要积极与开设档案专业或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相关课程的高校联合培养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区政府可以积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相关专业的在校生提供档案管理实践活动;增加档案相关专业管理的工作岗位,给档案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区政府要以开设档案专业的高校及科研院作为依托,建立一个完整、健全的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验室平台。第三,邀请计算机信息管理或数据处理方面的专家或教授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数字化技术培训。各级政府要与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单位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如通过对壮族“非遗”档案进行计算机数字化管理、保护、传承的经验交流座谈会,丰富非遗继承人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知识。在2017年,文化部发布了研修计划中的“3D扫描与打印”课程,使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继承人纷纷体验到了现代智能时代高科技的高效与便捷,深知掌握数字化新技术、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各级政府要定期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人参加座谈会或培训讲座,使得壮族“非遗”传承人、继承人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和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科技数字化的手段对壮族“非遗”档案进行管理、保护和传承。

3.3 利用数字化高科技,开发多元产品

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可以让人们多方面地了解、认识和探索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的兴趣。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为了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群众中,要做到几点:第一,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壮族“非遗”档案宣传网站。在相关部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创建一个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壮族传统文化展示的平台,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④网络平台可以设立非遗项目的种类、非遗档案图片、非遗传承人的简介、非遗档案的介绍视频、非遗档案保护方式、非遗旅游、非遗工艺品购买渠道、专家讲评等栏目,全方位地向浏览网站的观众展示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格与魅力。第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馆建立壮族“非遗”VR体验区。目前,在我国天津等地方已经完成了非遗VR体验区的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可以借鉴天津市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运用CGI与360°全景VR等高科技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图片、音频、视频、CG动画模型以及VR眼镜等这些设备,直观、生动地向到展馆参观的观众展示壮族“非遗”档案;同时,广大群众、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设置VR按钮功能进入VR模式,戴上VR眼镜,登入壮族“非遗”网站,就可以实现无论在何地都能感受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⑤第三,可以打造壮族“非遗”O2O互动新平台。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壮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可以尝试将壮族“非遗”项目展示、人与档案之间的互动体验商业化结合起来。2015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领域内签约的合作互联网电商“e飞蚁”在北京正式创建,“e飞蚁”以“1+n,O2O模式”,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企业构建全方位推广平台,为非遗产品搭建立体营销平台。“e飞蚁”主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先行实践非遗领域的“互联网+”,其主要功能包括网上订购、网上支付、个人管理中心等,可供购买的商品主要涵盖了瓷器、工艺品、油画雕塑、影像艺术等。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可以通过该电商平台将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打造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O2O线上体验中心。该体验中心内设有的商品可以涵盖绣球、壮锦刺绣、壮族手工艺品、古玩、画作、雕塑以及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品佳作或其创意衍生的产品等;同时,还可通过“e飞蚁”平台设立壮族“非遗”项目展示区,展示区内上传壮剧表演视频、《刘三姐》电影、《布洛陀》舞台剧影像等。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直接交流与定制、多渠道购买产品等方便快捷的服务,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切切实实地走近人民群众。

注释

①罗宗奎,王芳.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优势和基本原则[J].档案学通讯,2012(2):44-47.

②王云庆,赵林林.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其保护原则[J].档案学通讯,2008(1):71-74;王海弘.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凋零与繁荣:基于旅游发展视角[J].档案学通讯,2015(6):83-86.

③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3-12-26(011).

④刘萍,王志炜.哈萨克族毡绣艺术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J].山西档案,2017(4):90-92.

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产业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研讨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7(5):46.

猜你喜欢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文化遗产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指办领导听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工作汇报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视察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举办古籍保护知识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