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型线上展览内容策划初探
2023-03-10陈钰彬
陈钰彬
(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 200031)
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新博物馆时代,科技与艺术相融助力公众文化生活提升。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博物馆展示突破了实体场馆的限制,线上展览随之诞生。线上展览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作为实体展览在时空维度的发展延伸,因其便利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而为大众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成为博物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此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为博物馆业务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观众看展提供了多样化选择。线上展览的诞生和发展,不仅是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的体现,更是博物馆观念与服务意识的革新。数字展示将博物馆文化的触角伸向更远的角落,以更多元化的方式服务更广阔的观众群体,同时也使藏品展示与文化传播工作更加科学化。
数字媒体显然已成为艺术与文化传播较为流行的方式,线上展览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20世纪90年代我国便开始了线上展示的探索,以故宫动态网页的建设为起点,文化分享的理念不断得到推广,数字交互技术的介入更搭建起文物与观众线上互动的桥梁,同时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也不断促进线上展览的推广和发展。纵观我国线上展览的发展史,数字分享的理念不断深入,线上传播实践的案例越发丰富,服务互动的意识逐渐得到推广,线上展览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呈现出发展迅速、阶段性成果显著的特点。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展览更是发挥了其天然优势,为观众足不出户看展带来了极大便利,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1.2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以来,国内不少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藏品数字化与线上展览建设。藏品内容与数字技术结合产生的全新展示方式使传统博物馆焕然一新,分享的理念和大量数字藏品信息的曝光也在满足不少专业群体观众学习与赏物需求的同时引起了一定文化轰动。
初期的线上展示多采用分类式检索方式。由于其受众多为专业群体观众,因而藏品相关阐释性信息不多,解释度不高,多是单件藏品孤立展示,极少见组合展示与故事性编排。因此,尽管线上展览发展迅速,早期的数据库分类式呈现形式的受众范围和用户量情况却并不可观。
近年来,博物馆线上展示处于理性平稳发展期,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一些大馆的先行经验影响下,许多单位开始了一些创新的实践,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更新与互动性展示方式不断增强线上展览的体验感。此外,在《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综艺掀起热潮后,不少博物馆也借鉴经验,采用叙事性视角针对明星藏品进行深度阐释与解读,出现了一些叙事型线上展示的案例,但大多数是针对单件明星藏品来进行展示。例如,上海博物馆的线上“每月一珍”栏目就通过对单件藏品的深度介绍和背景故事解读,以丰富的信息和生活化的语言全景式为观众呈现藏品的价值。《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综艺节目通过信息科技与博物馆藏品及相关信息结合进行叙事性阐释,引发了大量关注,这种做法用少量藏品讲述故事从而服务于大量的非专业群体观众,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看到了一种值得借鉴的线上展示方式,也就是线上展览的叙事型展示方式,这种“年轻化”的讲故事的展示方式恰好为现阶段线上博物馆扩大用户量、实现自身宣传效益提供了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早期分类式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尽管为观众检索、了解信息带来便利,但其往往更契合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群体的兴趣与需求,无法满足广大普通观众学习与欣赏的需求。我们需认识到,博物馆线上展览的作用并不是单一传输数字藏品信息,其教育与传播职能应不断得到重视,因此探寻博物馆线上展览全新的叙事型展示方式是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2 线上展览的叙事转向
为了与更广的观众群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新时代的线上展览也在寻求更好的信息传播方式,叙事型展示则正好为信息“广播”①提供新的方向。欧洲“博物馆行业联盟”曾在探讨未来博物馆会走向何方这个议题上,认为其中一个关键词是“讲故事”。讲故事是现代学习的主流,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博物馆从真实而迷人的角度讲述故事,能够从思想和情感的角度来影响观众。同时,博物馆不仅要讲自己的故事,还要鼓励观众讲自己的故事,鼓励公众和工作人员创造自己的故事,把博物馆和它所代表的历史联系起来。②为了更好地为更多观众提供更精准化的服务,线上展览也应加强叙事导向,用叙事的方法来对线上展示内容进行更好的编排。
从分类展示走向叙事展示,实际上与博物馆的发展史也有着紧密联系。“博物馆现象起源于珍品的收藏”③,私藏珍品这一文化现象触发了博物馆形态的萌芽,收藏珍品的场所便被认为是博物馆的前身,而当私人收藏达到一定规模,展示与参观赏玩行为便出现,当然其受众仅局限于贵族与收藏家群体。17世纪随着卢浮宫的开放和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开始走向公众,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但当时的展示方式还多限于库房式陈列,甚至藏品库房就是陈列室。19世纪,博物馆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规划藏品的陈列展示,公共博物馆的教育行为开始萌芽。21世纪以来,博物馆教育职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观众研究、教育活动策划等成为博物馆学界的热点话题。可见,从用户视角出发加强博物馆叙事功能建设,其实是博物馆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博物馆职能变化而导致的必然走向。
从上述博物馆发展历程来看,从私人收藏阶段到公共博物馆的诞生,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使博物馆从“窄播”走向“广播”④。分类式线上展览实际上符合“窄播”的前提,针对少量的专业群体观众,进行针对性的信息传播。然而,“广播”趋势不断推进,分类式线上展览无法契合“广播”的需求,而叙事型线上展览做的恰恰是“广播”的工作。从原始库房式陈列到展示手法的使用,博物馆教育职能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又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对“广播”的策略性提出要求,于是贴近公众的主题叙事型展览不断涌现。在叙事型展览中,人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物”本身,而更渴望在对“物”及其背后的内涵信息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使“物”的价值与社会生活产生关联和影响。可以说,加强叙事型展览建设,不仅是博物馆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必然走向,也是时代背景下公众基于自身需求做出的选择。
从博物馆陈列发展史来看,实体博物馆陈列也经历了从分类式展览走向叙事型展览的过程,这也为线上展览的叙事导向提供现实指导。严建强曾有一段精彩论述:“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物到事’:将孤独和片段式的‘物’用一个主题和故事线串联成‘有意义的叙述’,用文化遗产讲述一片土地和人民的故事。”⑤展览陈列发生了从突出“物”到讲“事”的变化,展览的故事化倾向不断明显,同样的,这种变化也正不断影响着线上展览的展示策划。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使命是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正响应了这一使命,同时也为线上藏品与观众之间搭建起新科技的桥梁。
但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明确,当下我们选择加强叙事型线上展览建设,并不是一味地批判分类式的做法,而是说在现阶段的实际需求与各馆实际情况的考虑下,叙事型线上展示更符合现阶段大多数一般性线上展览以及数量庞大的非专业群体观众的需求,当然,不同馆的现实情况、藏品特质与定位不一样,因而表达方式也不一,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基于现实情况,当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建设都更需要加强叙事建构,在扩大用户量的同时完善自身藏品结构建设。因而本文提出叙事型线上展览的概念,即以线上传播形式,通过阐释性内容和叙事线索诠释展览主题,强调展品关联性和教育价值,注重服务对象的参与性和互动体验的全新展览形式,同时本文针对叙事型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提出几点对策。
3 叙事型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
3.1 展示内容要素分析
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既基于实体展馆展示策划实践,又因互联网多媒体的介入而有其独特价值。线上展示的信息载体不再是传统展示的实物、静态文字、图片等,而是突破时空限制的可供观众跳跃浏览的信息节点,因而在进行叙事型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时,我们既要熟知传统展示陈列理论,又要汲取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为大众创造新型展示互动空间。
线上展览内容策划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研究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首先要明确展示的“内容”是什么。“内容”包含几个要素:主题,展品及展品组合,图片、文字、数据及其他辅助展品。内容策划即对这些内容进行有序的线上组织与编排,达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因而笔者也将从内容策划的要素和过程来探讨叙事型线上展览可采用的有效呈现“物”的价值的方法。
从线上展览展示的内容要素出发,对于展览主题,我们首先要进行选择与叙事性建构,确定好展览叙事的整体思路。接着选择展览主题相关的展品及辅助展品,进行内容编排。对于展品本身,我们需要进行深度解读与阐释,尤其是重点展品。其次,还需考虑展品在主题叙事中的作用,为展品创造叙事语境,通过组合化展示方法进行叙事编排。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传播,结合线上展示的数字互动性特点,可以通过参与性互动的方法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因此笔者总结出了叙事性选题、深度解读与阐释、组合化展示、参与性互动这四点展示内容策划方法(图1)。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来分别阐述这些策划方法的运用。
图1 叙事型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方法(笔者自绘)
3.2 叙事型线上展览展示内容策划方法
3.2.1 叙事型选题
进行叙事型选题策划时策划者需综合考虑藏品特征、藏品相关研究、藏品间的联系、观众的兴趣及叙事的完整性等因素。总结为两点:一是对藏品的叙事特质进行破解,二是从用户视角出发进行选题策划。
首先,叙事型线上展览离不开实物藏品信息,选题仍需从藏品及藏品背景出发,对藏品的叙事特质进行破解。事实上,将藏品进行数字化转化本身就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过程,从藏品遴选、藏品摄影、文本撰写、数字藏品库建立到数字展示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对器物整体全面的把握与研究。也正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才能对藏品、对藏品背后的文化信息有一个整体理解。可见,展览展示是建立在对藏品及其背景信息的全面把握之上的,只有对“物”所蕴含的文化逻辑有一个整体把握,在选题和框架构建时才有依据。我国不少博物馆都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资源利用率却不高,其实线上主题展览建设恰能为这些藏品提供展示舞台,关键在于通过对藏品资料的理解将藏品中的抽象的知识性信息展现出来。叙事是强调时序性和因果关系的结构,要想增强展览的叙事性,则首先要挖掘藏品的叙事性,也即要将藏品置身于动态的发展中,将藏品的叙事性信息挖掘与整合,凸显“物”在“事”中的价值体现。例如,上海博物馆地处东南,藏有大量江南文化相关的藏品,通过对这些藏品的属性、内涵及其背后关联的共性文化进行研究,其线上展览选题独辟蹊径,凝练出“赶上春”这一主题,在早春季节举办了江南文化数字专题展,将诸多江南文化相关艺术作品中的故事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图2),这一选题既凝聚展品的叙事价值,又贴合季节性话题,吸睛且富有意义。
图2 上海博物馆“赶上春——江南文化数字专题”
其次,要想打造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线上展览,选题策划应以用户视角为先。策展人想表达与呈现的并不一定就是观众所喜欢的,因而选题必须以观众的兴趣和需求为前提,也就是说展览主题要抓住观众的眼睛。上海博物馆“赶上春——江南文化数字专题”于2021年的元宵佳节推出,在春天将至之时,通过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为观众带来早春的独特文化体验,既契合节气,又能引发观众对春天向往的情感共鸣。此外,从用户视角出发也意味着用户的主动性增强。因而在线上展览的叙事策划中,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用户的自我探索,更加注重观众的自主性与参与性,甚至叙事主体可以发生由策展人到观众的变化,将观众纳入叙事的一部分。现如今不少博物馆在选题策划时会在官网征求观众的意见,这不仅是展览内容策划的创新,更是博物馆数字服务意识的转变与提升。
3.2.2 深度解读与阐释
一个线上展览必定涉及多件藏品,而这些藏品的展示也必有主次,叙事型线上展览一定是对藏品进行精心编排的,藏品展示必定是有重点的。那么,针对这些对叙事线索有关键作用的、展示价值高的重点展品,我们需要进行深度解读与重点展示。
一般来讲,线上展示所呈现的藏品信息包括藏品本体信息、藏品简介的文字描述、描述性阐释、图片信息、其他媒体信息、链接相关信息、互动分享信息等。藏品本体信息包括年代、尺寸、类别等信息;藏品简介的文字描述通常是通过一段简单的文字对器物功用、历史艺术价值等进行简要介绍;描述性阐释是对藏品拓展信息进行故事性叙述,包括藏品流传经历、相关研究等;图片信息通常是高清图片资料;其他媒体信息包括视频、3D图像、音频等信息;链接相关信息则为观众提供关联藏品的链接或进一步了解该藏品的平台链接;互动分享信息则指强调页面与观众的互动性或藏品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其中,前五项聚焦于藏品本身及相关背景信息,后两项结合线上展览的互动性与发散性特征,为藏品展示提供附加功能。对线上展品进行重点展示,需要尽可能多地在这些维度呈现详尽的藏品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线上展览均按照这些指标信息对藏品进行重点展示,需要策展人依据实际材料和叙事目的斟酌分析。
当然,要做到以上深度解读,藏品研究是基础。如若想讲明白藏品背后的故事,“不是几张图片、一段文字就能打发得了的,也不是简单地让一张画从平面变立体,并有动态展示就可以了,它背后应该有一个知识体系的支撑”⑥。诚然,要做到藏品的深度阐释,知识研究是基础。上海博物馆董其昌数字人文展示系统建设“从相关的收藏、艺术流变、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依靠数据关联和量化分析,以可见的形式展现与董其昌相关的时、地、人、事”⑦,在建设中研究者依据历史文献记录、画作题跋等信息,借助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考证,构建出董其昌社会关系网络,做到展示处处有依据。因此,只有对藏品以及相关数字资源有深入的研究和总体的把握,并将这些研究信息转化为观众容易理解的叙事性阐释信息,才能使重点藏品在线上发挥更大的效用。
3.2.3 组合化线上展示
在叙事型线上展览中,组合化展示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因为要想完整地借助“物”来讲好一个故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被放大而成为故事线索或事实的辅证。此外,通过故事线将展品及展品信息串联,不仅使叙事更加系统化,更能使藏品信息深入人心。
在进行组合化线上展示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组合化展示所要突出的并不是器物本身,而是组合化藏品背后的能够反映展览主题的信息组,这些信息组基于藏品之间的联系。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中国古代女性图像云展览”在介绍古代女性对美丽的不懈追求时,便设置了“梳妆粉黛”“簪珥璎珞”两个展品组合,分别展出古代女性梳妆打扮相关的绘画作品和女性佩戴首饰的艺术作品。这些展品虽年代不同、风格不一,各有其艺术性和研究价值,但在这个板块,其相互联系并共同服务于女性对外貌的追求这一主题。单件藏品所蕴藏的信息是有限的,而若将相关藏品蕴含的相关信息通过组合化手段结合,便能达到“1+1>2”的效果。
挖掘藏品组及其背后的故事信息,明确该藏品组在叙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组合化展示的关键。事实上,同样的一组藏品,如果展示方式和突出的重点不同,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比如说,展示一组钱币以突出钱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性,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朝代的钱币文物组合来突出钱币文化发展史;如果想要传达的是钱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和当时的历史风情,则可以通过钱币文物与其他相关文物的组合展示,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下民众的生活场景。只有明确藏品组在展览叙事中的作用,才能更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观众。因此,组合化展示并不是器物本身的组合,而是器物背后所涵主题性信息的组合。
基于线上展示的特点,组合化藏品展示的技巧与方法又有所不同。线上展览的组合化展示,与实体博物馆相比在策划上更具优势。一方面,线上藏品易于调拨,为了主题叙事的完整性,完成一个线上展览可以通过跨馆、跨国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创造藏品组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多媒体展示技术的运用更为组合化展示带来新的活力。组合化展示最关键的是寻找联系,这些联系包括藏品之间的关联性和藏品组与受众间的联系。藏品之间的关联性,一种是视觉上的关联,一种是藏品内在意涵上的关联。视觉上的关联性在于抓住藏品间艺术造型上的关联。例如,大英博物馆网站“COLLECTION”部分将具有野生动物奇妙造型的藏品放在一栏,点击进入可以看到两个主题,分别为“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和“Sharp of teeth:crocodiles in the ancient Sahara”⑧,在每个主题下都展示了具有野生动物形象的相关藏品,并通过对动物造型的分析和对藏品内涵的介绍引起观众继续探寻的兴趣。而藏品内在意涵上的关联在于抓住藏品间的内在联系,并在联系的基础上将故事性内容放大。比如说,线上展览的主题是要展示宋代商业发展情状,便可寻找相关藏品之间的联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性内容,如寻找钱币文物与绘有宋代货币交换场景的画作之间的联系,将其进行组合展示,为观众讲一个连贯的故事,并借助多媒体形式生动地还原宋代商业贸易生活场景。此外,组合化展示的受众是广大观众,还需考虑组合化藏品展示与观众生活间的关联,挖掘认知与情感共鸣。藏品本身有其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但是对普通观众来说,如若藏品不能发挥其展示传播与教育功能,使藏品承载着与观众的联系完成想象之旅,将会没有任何价值。也正是如此,线上藏品展示需要贴近受众,增强与观众相关的真实体验感,尤其体现在组合化展示的故事性叙述中。
3.2.4 参与性线上互动
尽管观众无法与藏品实物面对面交流,但线上展览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互动性,将抽象内容可视化,将离场内容临场化,从而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互动展示模式现今也已得到博物馆界的重视,提高观众参与性、为其带来情境化互动性线上体验成为线上展览互动策划的关键。
参与性线上互动的设置不仅需要与展品及展示主题相呼应,更需关注观众的可操作性与参与度。如何策划参与性线上互动?笔者认为一是将叙事性理念落实到互动展示模式中,二是关注用户体验。
线上互动应始终与展示内容挂钩,将叙事性理念落实到互动展示模式中才能实现意义输出。积极引导观众参与到线上展览中去并不是一味炫技,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于线上互动来说固然重要,但最能留住观众的是互动策划的内容是否具有意义。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线上展示便设置了一个小互动,该互动模式操作十分简单,并没有太多技术介入,但却十分受欢迎。博物馆邀请观众在参观完相关展览后,在网页上输入你的名字,系统便可将其转化为有趣的象形文字,而这些象形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皆是馆藏文物相关的形象。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将观众的名字转化为楔形文字,使观众体验像古巴比伦人那样书写的神秘感。一方面,该互动模块的设置从叙事内容出发,互动内容均与本馆的藏品内容有关,如此能够加深观众对藏品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另一方面,这种互动模式也确实能为观众带来别样的学习体验,深深地将参与理念与共享理念融到线上展览互动策划中。
线上互动的设置并不是为了展现多媒体技术的神奇与好玩,而是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品内涵及展览主题,关注用户体验成为重要因素。因为让观众参与进来,“能够极大地丰富操作游戏所获得的学习体验。由于观众在参与文化创作时逐渐扮演起积极的角色,他们能够产生出对文化内容的主导性”⑨。上海大学博物馆波兰招贴艺术数字展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该展鼓励观众参与到展品的动态化创作之中,并设“鉴定专家”栏目,从展品数据库中随机挑选藏品让观众判断是否出自同一位作者,连续答对五题便能获得“鉴定专家”一称。该做法不仅能够引导观众参与到互动中来,更能使观众在线上观展时提升注意力并主动学习思考,加深观众对藏品的理解。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线上互动体验相比于实体参观的体验来说更具多样性与选择性,这既是线上展览内容策划的创新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叙事思维在互动展示中的体现还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线上展览互动展示应始终把握叙事节奏并把用户体验与参与性放在第一位。
4 余论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时期博物馆线上展览应如何适应国家文化政策以取得新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启迪民智之举,因此博物馆新功能应时刻与民众新需求挂钩。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线上参观的形式取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同,线上直播、藏品介绍、线上导览等新形式的出现,也为公众文化生活增添了全新色彩。看到生机的同时,我们更应意识到肩负的责任。这些责任理应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上,无论是数字藏品采集、线上展览策划构思,还是线上观众调研、线上互动设计等环节,文博人都应响应号召,凝聚智慧,为观众打造生动新颖的线上展览。
注释
①“广播”为传播学术语,意指采用多种方式将特定信息进行广泛的大众传播。
②陈双双.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未来:欧洲博物馆行业联盟发布《未来的博物馆》报告[EB/OL].(2021-02-08)[2022-10-19].http://www.nchbwg.com/news/424.html.
③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J].中国博物馆,1988(1):11.
④“广播”与“窄播”是传播学领域的一对术语。“广播”是指针对大众进行广泛性的传播,用于陈列展览领域则指通过展览对一般大众进行博物馆文化传播。“窄播”是指更具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播,用于陈列展览领域则指针对特定观众群体通过展览进行博物馆信息传播。正确处理好“广播”与“窄播”的关系,有利于博物馆陈列展览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同时“广播”与“窄播”并不完全相对,只有处理好“广播”与“窄播”的关系,将“广播”与“窄播”方法结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信息传播。
⑤朱幼文.“故事”让科技博物馆更有“力量”:读《维度》杂志专栏“故事的力量”有感[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1):74.
⑥⑦[佚名].以内容建设让数据活起来,浅说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的应用:访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健[EB/OL].(2019-12-30)[2022-10-09].https://mp.weixin.qq.com/s/tIKEqwOdFP8-uYEsHYnXCg.
⑧参见https://www.britishmuseum.org/collection/animals.
⑨Nikoleta Yiannoutsou,Nikolaos Avouris.博物馆里的手机游戏:从玩游戏中学习,到从设计游戏中学习[J].博物馆·新科技,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