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塔”式实践基地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10沈敏善

新闻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基地体系

沈敏善

(淮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安徽 232001)

在教育部多轮专业评估推动下,高校专业建设进入了达标提质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而以OBE 理论为基础的目标导向原则正在指导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再构建。OBE 模式,即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又称目标导向教育,是在1981年由美国学者William Spady 首先提出[1],后美国学者Chandrama Acharya 将OBE 模式实施细化为四个具体的步骤:定义学习成果(Defining)、实现学习成果(Realizing)、评估学习成果(Assessing)和使用学习成果(Using)[2]。该模式主张所有的教学活动均围绕学习成果来加以展开,并按需求结果反向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技能差或认知差,实践基地作为承接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资源,事实上扮演了人才培养的“中间人”角色,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行业的实践能力融合,所以应用型专业要构建系统的实践基地体系并将“专业教学与实践基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才能形成以市场需求的“成果”反向设计和组织实习实践活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基地”现状

地方本科高校,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本科层次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本文所指地方高校主要是处于中西部分地区非省会城市的本科层次高校。普通本科教育将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岗位迁移能力,拉升了人才层次的同时,却弱化了人才的职业应用能力。[3]多年来,这样的办学意识对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基地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削弱了高校构建实践基地体系的内生动力。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地方本科高校现有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运维情况以及师生满意度情况,研究选取了8所中西部地方高校,16个应用型专业(每所2 个)的30 位教师(深度访谈),600 位学生(已参加过实习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4 份。调查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专业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问题颇多,集中表现为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师生认同度低。

(一)实践基地数量不足

在16 个应用型专业中,1 个专业拥有8 个及以上的实践基地;4 个专业拥有6-7 个实践基地;9 个专业拥有4-5个实践基地;2 个专业拥有2-3 个实践基地。如果以一个专业45人,一个实践基地接纳5人的标准来算,一个应用型专业至少需要9个左右的实践基地。在受访的25位认为自己所在专业的实践基地不足的教师中,13 人认为“地方找不到对口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是实践基地不足的主要原因,8 人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支持建立基地”、4 人认为“实践基地管理和对接困难”,可明显感知困扰地方高校进行实践基地建设的首要难题是“地域问题”,其次是学校在基地建设的支持度不够,教师没有足够动力和精力来维护和构建实践基地体系。

(二)实践基地质量不高

35.6%的学生对专业的实践基地质量“不太满意”,14.1%的学生对实践基地质量“满意”,45%的学生感觉实践基地的质量“一般”,“非常满意”的不足6%,“非常不满意”的占5.4%,综合来看,学生对实践基地的质量总体不满意度较高。在接下来的对不满意原因的探究型问题回答中,30%学生因为实践基地的“岗位不对口”;35%的学生因为“没有报酬”;20%的学生因为“距离学校太远”、15%的学生因为“不受尊重”。

(三)实践基地认同度低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本次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对实践基地的认同度十分低,只有5%的学生回答“十分愿意”在学校提供的实践基体实习,18%的学生回答“愿意”,46%的学生回答“一般,无所谓”,25%的学生回答“不太愿意”、6%的学生回答“十分不愿”,抛开意愿表达模糊的46%学生,事实上只有23%的学生明确表达愿意在实践基地实习。在随后关于原因探究的问题中,25%的学生“不愿实践,因影响考研考公备考”,10%的学生“不愿实践,因为不能提高专业技能”,25%的学生“不愿实践,因为不愿做免费劳动力”。

综合调查发现,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实践基地体系总体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这背后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学生对基地的接受度问题;三是高校在基地建设方面的手段和力量有限;四是学生的考研考公与实践的冲突,几个因素互相纠结并导致了基地实践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尴尬现实,导致了部分应用型专业的实践基地未能发挥满足学生和教师实践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实践基地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4]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需要改变思路,按照OBE 模式从服务社会的产出目标来反向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尤其是要构建“实践基地体系”来支撑应用型专业的内涵式发展。然而,构建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体系,对于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高校来说面临着“地方基地质量不高,高质量基地远离地方”的现实困境。

(一)“实践基地体系”的构建受制于“地方”的先天不足

之所以被称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其地理位置处于地方非省会城市,城市及行业本身对高校的支撑性作用有限。专业建设要瞄准行业整体以致于前沿需求,但地方高校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存在着现实难题:一、地方对口高质量基地少。很多行业都是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业务中心,逐渐辐射到全国各级城市。换言之,优质的行业公司集中于一线城市,很多专业在地方找不到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二、实习的歧视性问题。地方高校的学生要想接触和使用到行业的一流实践资源十分困难。一些优秀企业对学生的实践也设置有排他性门槛,比如“211”、“985”、“双一流”等这些就业的标签从实习阶段就已经加诸于学生身上,形成了实习录用的不公平。三、行业顶流基地维护使用难。地方高校在一线城市建立实践基地面临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学生和教师的实习实践明显有现实困难,比如吃住行的问题,多数实践基地是不具备包吃包住的条件,这增加了学生实习的成本和学校组织实习的难度;二是建设和维护远离学校的基地对于高校本身也是一个成本高、困难大的工作,尤其是数量较多的时候,会令专业建设者望而却步。

(二)“实践基地体系”构建中有不可忽视的“人”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专业教师从校园到校园,行业经验匮乏并形成了自我认知和能力的一个“舒适圈”。同时,教师要忙于教学和科研,自身时间和精力有限。在学生的实践指导上,校内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明晰,常把实践指导看作是实习单位的事;二是学生的问题。目前来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业追求是“差异化”的,在地方高校表现的尤为明显:追求职业成就的学生,向往一线城市的职场资源,但占较小部分;追求务实的学生,期望在竞争较弱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占较大部分;追求升学的学生,期望通过考研获得更强竞争力,占比较大(地方二本高校这一比例会更大,甚至达到班级人数的1/3);追求稳定学生,期望考公考编获得体制内就业占不小部分。总之,不同“追求”的学生实习的需求会有很大不同。

三、“塔”式基地体系的构建策略

所谓“塔”式基地群,就是将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等级化划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构建整个实践基地体系。塔尖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型城市选择行业的顶尖公司建立实践基地,占比20%左右。塔身是要在省会型城市(或发达城市)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占比30%左右,而塔基是指在学校所在城市建设一批专业实践基地,占比50%左右。如图1所示。

图1:塔式实践基地群简洁示意图

为什么要构建“塔” 式基地群?为什么不能都是塔尖,而非要去构建塔基了? 综合来说,这是受制于地方高校的现有条件和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的最优化选择,“塔式”具有鲜明的层级化、全面化、具体化的特点,并最终实现以“层级化应对差异化,多元化对标整体化”的建设思路。

(一)解决“地”的问题——因地制宜

“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外实践基地持续长久地运行下去”[5],即便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地方高校与基地的关系维护因为地理和空间的限制,在日常互动、青年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安排及管理上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和不足。选择建设“塔式”基地群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一方面选择建设“塔尖”,即一线城市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力所能及地运维少量高质量实践基地,有利于人才培养跟上行业和市场的前沿需求,也便于高校集中有限力量打造“明星式”实践基地,并借此了解行业的前沿发展;另一方面,建设“塔身”,即省会城市或东部发达城市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围绕距离自己较近的中心城市构建基地群,在后期维护与实习执行上相对方便,并能以较低成本与之常态化互动,落实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最后,建设“塔基”,即构建学校所在城市的实践基地。就近的实践基地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有着容易着力、运维成本低的优点,虽然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但考虑到考研考公学生有就近实习的需求,稳定的塔基也是实践基地体系的保障和兜底。可以说,塔式的实践基地体系在总体上关注到了地方高校的地域困境,因地制宜地构建起适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情况的实践基地体系。

(二)解决“人”的问题——因势利导

学生个体是各不相同的,不仅表现在知识、能力,更表现在追求上,所以,专业实践不应该是流水线,把学生看作一个模子里的产品,要在满足基础性实践的条件下,允许学生的隐性需求,这些所谓的“隐性”需求实质上在高校也已普遍。实习阶段的大四同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有考研想法的同学希望就近实习,这样方便利用学校资源复习备考,这类同学在地方高校中甚至占比50%左右。第二类是不愿意面对超大型城市激烈竞争的务实型同学,他们希望选择在中心城市实习、就业并发展,这个比例占比在35%左右。第三类是有挑战精神,并有较高专业自信的同学更倾向于去超大城市实习,他们愿意利用实习的机会去到行业一流企业开阔眼界,锻炼能力,这个比例在15%左右。这种需求态势已成为众多地方高校的客观存在,而构建塔式基地群正是要因势利导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解决“量和质”的问题——因难见巧

中西部地方高校常常会提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宗旨,但这种定位虽然合理但过于简单以致于无视了很多和经济高度相关的专业需求,忽视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倾向于发达地区就业的特点,地方高校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就容易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尤其是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如果局限于地方建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将很难保证,如果在一线城市建基地实习实践的执行将困难重重”,以致于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学生从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落后行业现状与需求若干年。塔式基地体系以“空间换数量,位置求质量”,从量和质的两个方面有效解决了地方高校实践基地构建的现实困境。塔式体系的塔尖需要选择一线城市的行业拔尖企业,建设重点在实践基地的“质”,这样有助于人才培养与行业前沿发展有效对标,用以满足部分职业追求高的同学,进入行业顶流企业实习以致走上更加专业的道路。塔体部分基地建设以省会城市或发达城市为主,要关注到“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用以满足不愿去一线城市进行竞争的“求安同学”。塔基部分重点关注“量”的指标,以方便实习和管理为主,用于满足考研考公同学就近实习的客观需求,考虑到考研考公同学的比例在逐年上升,塔基基地在实习实践教学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保底角色。综合来看,分工不同的基地模块是要在达到实习实践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巧妙地满足了同学们的多样化需求。

结语

本论文就当下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基地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并由此关注到中西部地方高校受制于地理、行业困境,而其中合并有学生考研考公与实践时间矛盾以及学校基地建立和维护力量不足等多重因素,形成了现有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学生教师对基地不满意的状况,考虑到地方本科高校的先天不足无法回避,师生的合理需求不容忽视,进而提出了构建“塔式”实践基地群的建设思路,通过“塔尖、塔身、塔基”的不同功能保证在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难见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实习需求和多元化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应用型基地体系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的基地我的连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