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城市档案中心建筑设计与空间布局
2023-03-10曾乾徐驰
曾乾 徐驰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
1 建设背景
杭州市档案馆作为杭州市的综合档案馆,档案馆藏量在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省市档案馆中位居前列,与之相匹配的馆舍面积却远未达标;另外,市多家单位档案用房容量紧缺,无法满足档案需求。基于此,杭州市档案馆提出建设一个集全市公共档案集中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集中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和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为一体的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档案综合服务[1]。
2 项目概况
杭州市城市档案中心项目选址位于杭州市之江文化产业带,毗邻中国美院与凤凰产业园,该地块东至创意路,南至规划支路,西至八角路,北至团结浦。总用地面积24069m2(合36.1035亩)。
项目总建筑面积118896m2,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预留空间”原则,分一期、二期和远期推进。一期建筑面积63429m2,地上45459m2,地下17970m2。其中档案库房31101m2、对外服务用房(含展厅)6898m2、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7265m2以及附属用房。项目地下二层,地上十四层,负一层至一层为展厅,二层为档案查阅区,三、四层为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五到十二层为档案库房,十三、十四层为办公区。
按照“集中存储、自行管理、资源共享、行政监管”的原则,集中储存文书及综合档案以及规划、城建、人防、国土、医疗、公积金等各类专业档案,打造成为全市性档案集中储存基地,实现全市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和馆舍资源公用共享。通过为整个项目的精心设计,杭州市档案馆将成为富有中式韵味的文化载体,承载档案经典的历史之窗,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综合体”。
3 设计理念
项目总体方案设计按照“简洁、庄重、和谐”的原则,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档案保管功能相匹配,融汇“石室金匮,档案宝库”、“江南庭院,传统语汇”、“史册典藏,文化综合体”、“立体绿化,低碳节能”四大设计理念,简洁大气的
整体造型风格,竹简形状的立面肌理,浅黄色干挂石材色调,斗拱、庭院、屋顶绿化巧妙点缀,中式韵味油然而生[2]。
3.1 石室金匮,档案宝库
“石室金匮”为中国古代密藏珍贵文书的地方,因此本方案将档案库房设计成的一个象征档案宝库的石材体块,延续了这个悠久的传统,同时石材质感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感,竖向线条的阵列气势磅礴,沿国道形成个性鲜明、极具识别性的建筑形态,为杭州西南门户增添色彩。
3.2 江南庭院,传统语汇
项目位于西湖风景区,毗邻中国美院与凤凰产业园,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为适应这一地域特色,本方案引入江南庭院的理念,裙房部分及屋顶设置庭院,结合屋顶绿化,体现出江南传统建筑的韵味;同时在主楼顶上设置古典坡屋顶建筑,在形象入口上引入简化的斗拱元素,用传统的语汇演绎出现代建筑的历史感。
3.3 史册典藏,文化综合体
建筑主要立面肌理由竖向线条阵列形成,寓意典藏文书的竹简,向市民展示及查阅档案,体现开放亲民的特质,同时功能上不仅限于单纯档案存储及查阅,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学术交流,资源信息共享等活动提供场所,形成以档案功能为主导的文化综合体。
3.4 立体绿化,低碳节能
利用地面绿化及屋顶绿化形成立体型的绿化系统。档案库尽量减少开窗面积,实现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另外通过对外墙,屋顶、玻璃幕墙等围护结构系统的建筑保温设计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4 总图布局
项目用地沿320国道呈长条形,建筑限高60m,容积率不大于4.0,本方案顺应地形由一栋十四层板楼和两栋十二层板楼沿地形一字排开,整体形态简洁大方,气势磅礴,中间一栋为一期集中布置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及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东面一栋为二期档案库房,西面一栋为远期档案库房。建筑强调水平方向的延展,使得更多的室内空间可以拥有更好的户外空间及视野,使室内外空间紧密联系,便于使用者多层次,多角度的体验建筑[3]。
5 外部交通流线
地块北面320国道是本地块与城市沟通的主通道,同时公交车站也位于国道上,因此北面为整体项目的主要形象面,沿国道设置人行出入口。规划地块的东、南、西三侧均临近城市支路,但东、西侧临近的路段距离较短不宜设置出入口,因此在地块南侧的规划12m支路上设置两个车行出入口,为全方位通行。在一期两侧设置地下车库出入口,车流通过出入口直接通达地下车库。用地内部形成消防环道,在建筑南面设置消防登高场地,消防车可以从南面道路进入地块,也可从北面紧急消防出入口进入地块。
6 平面功能
本项目一期工程裙房及主楼一、二层布置对外服务和展览用房,同时展览及对外服务用房采用开放式布局,使得视线及流线都可以互动,报告厅设置于一期东面的裙房顶部,是两层通高的无柱空间,主楼三层及、十三及十四层布置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主楼四层至十二层为档案库房,地下室布置展厅、地下停车库以及配套用房。二期及远期设置档案库房及其配套用房。
7 造型及空间设计
造型整体风格简洁大气,色调上主要以厚重的浅黄色石材为主,其余为小面积的玻璃面。实墙面采用干挂石材,体现厚重的文化气息。屋顶设置现代形式的坡屋顶建筑,斗拱,庭院,屋顶绿化等各种传统语汇描绘出强烈的中国风。
内部大厅的装修设计也以抽象的传统元素为主题,结合现代简洁的手法,使得空间及富有传统的韵味。外立面上以简洁线条体现出阳刚之气,室内体现柔美的江南风,两者刚柔并济,和谐统一。
8 景观绿化
本次景观设计采用“一轴一带,一阴一阳”的景观结构。
8.1 “一轴”——主入口景观轴线
建筑的形象入口位于北面,正对着一座连通市政道路的桥梁。设计依托这样的场地现状,结合建筑方正对称的立面形式。将主入口景观轴线打造出正气肃穆的氛围。设计在桥的两侧设置两排挺拔对称的大乔木,以增加仪式感;乔木中间设置草坪景观,既成为景观观赏的视觉焦点,也为主入口轴线平添肃穆的气氛。
8.2 “一带”——巧于因借的沿河绿化带
用地北面有沿河绿化带,为基地得天独厚的景观优势,因此裙房对外服务及办公部分都通过玻璃幕墙可以直接观赏到外部景观,将室外水景绿化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内。同时建筑北面地块临水界面保持开敞界面,保证滨水景观的通视性,保证视线通透,将地块内部景观与沿河绿化带融为一体。
8.3 “一阴”——林荫休憩区
该区域位于场地的西侧,通过亭、台、廊、院的传统元素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风,也隐喻档案馆的历史感及文化气息。“阴”不仅体现在树荫上,也体现在该区域蜿蜒优美的景观构图上,曲折的园路,结合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创造出一个个静宜的小空间供人休憩停留,也使人漫步其间,步移景异。
8.4 “一阳”——阳光运动区
该区域位于地块的东侧,借鉴了江南园林中常见的窗花元素,通过交错的园路,串联起了跑道与林荫休憩广场。园路之间是大面积的阳光草地,可用于时常开展活动时灵活使用;草坪也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享受阳光,贴合“阳光运动”这一主题。
一阴一阳,分布于建筑两边,符合中国传统的阴阳相谐的哲学思想,树荫休憩区域中的阳光草地,与阳光活动区中的树荫休憩广场,分别象征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传统哲学思想,从而体现出档案馆的文化气息。
裙楼屋面设计空中花园,使屋顶的利用价值得以彰显。景观铺地局部采用透水性地面,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
9 绿色节能建筑
9.1 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提高环境质量,必须有节制的节约使用能源,逐步扭转能源浪费严重的被动局面,造福社会。
9.2 创造“绿色建筑”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隔热与保温等环境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筑节能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与损失,相对减轻了由于制热制冷而带来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建筑热环境的质量。
9.3 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使用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舒适的人居环境成了人们的迫切需要,节能建筑由于采用了成套的节能技术措施,譬如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采用保温性能良好的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墙体保温、屋面保温、中空双层玻璃窗、保温门和节能空调等,减少了围护结构的散热,改善了建筑热环境的质量,提高了制冷系统的效率,既节约了能源,又降低了房屋的使用成本。
本项目采用绿建二星标准建设。
10 海绵城市
采用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构建完整的雨水入渗、收集、调蓄、处理、回用系统。室外场地雨水充分利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结合景观做一些雨水花园、种植沟,减少地面径流。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透水铺砖: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透水铺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停车位采用嵌草砖,在绿化中采用鹅卵石、碎石铺装等渗透铺装设施。
下凹式绿地:道路周边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5~25cm,下凹绿地内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设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屋面雨水汇入雨水收集管道,经初期径流弃流后排入室外雨水蓄水池,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浇洒、路面冲洗等。
11 项目展望
城市之邀,全民之托。伫立在项目现场,看到的是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听到的是杭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记忆和发展脚步在心头的回响,想到的是一颗璀璨明珠正在浙江文化产业带上冉冉升起。杭州市城市档案正拔地而起,记录城市记忆,传播历史文化,使城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个性更加鲜明,为杭州奋力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