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
2023-03-10廖高良鄂加强陈敬炜
张 峰,廖高良,鄂加强,陈敬炜
(湖南大学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育人”和“育才”两个方面统一发展,对学生的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思想品德的建设和精神的塑造。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长期以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主要责任,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而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却缺乏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事实上,思政课程的教学课时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很小,仅仅靠几门思政课程来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引领是不现实的。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占比非常高,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约80%左右的课程是专业课,专业课也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课程类型。因此,除了坚持和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引领和教育以外,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发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我国,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数是最多的,并且工科专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方方面面,在工科专业课程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相较于人文社科专业,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更加缓慢,几乎每一所理工科高校都存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程严重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理工科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长久以来专业课教师价值引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还有学生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认识的偏颇。
(一)工科专业的特点
理工科专业以研究自然规律和工程特性为主要特点,具有客观性、通约性和普遍性,通常被认为缺少意识形态属性。特别是工科专业,是基于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原理,结合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主要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工科专业的课程通常专业性很强,相应课程的主讲教师要求有非常对口的专业背景,教师也主要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突出量化的手段和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客观和价值中立[2]。总的来说,工科专业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长期以来更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的应用,一直强调“工具理性”,缺乏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引领[3]。
(二)工科专业教师价值引领意识和能力的欠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和价值引领目标的主要力量。课程思政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引领意识是否强烈,以及教师是否有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有机结合。工科专业的老师普遍深耕某一个专业领域,他们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更喜欢也更擅长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工科专业的教师经常会忽略。
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属于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任务,应该全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这种观点在以前是比较普遍的。近几年随着高校育人作用和立德树人的中心地位被反复强化,全员育人的要求被不断强调,如今工科专业的教师几乎都认识到了专业课程教学也需要承担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虽然很多工科专业教师认同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职责和使命,但是他们的价值引领意识仍然非常薄弱。他们基于自身的成长教育经历,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像自己一样,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思政课程学习后,能够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在他们看来,学生所欠缺的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坚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还有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师由于自身只熟悉本学科体系,平时科研也只关注自己所深耕的专业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深,不明白如何根据工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制定思政育人目标,不清楚如何在以客观现象、普遍规律和经验技术为主要对象的工科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不知道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隐性地融入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避免说教式地灌输思政内容,总的来说就是缺乏推进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能力的不足意味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并提高相关能力;并且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在初期阶段,缺乏成体系的培训,大部分课程需要主讲教师自己去专研琢磨,摸着石头过河的效率低并且效果不理想,使得部分教师对开展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工科专业学生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认识的偏颇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化,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工科专业时,绝大部分学生考虑最多的是工科专业的就业情况,他们最直观的目的是在大学里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工作技能,使自己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基于这种求学目标的学生会过度关注专业知识的获取和工作技能的提升,忽视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感悟,表现出强烈的工具理性,最终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满足社会分工需求的没有价值理性的“零部件”。此外,长久以来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教学目标过度集中于学生职业发展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教师也普遍倾向于“育才”“重器”,忽视了“育人”“立德”,这样的氛围进一步使得学生更加重视技术能力,不关心人文情怀[3]。相应地,他们在课堂上会对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方面的内容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而对社会情怀、政治观念、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兴趣寥寥,甚至会觉得这些内容过于空泛,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作用,因而反感课堂上空洞的说教,这些消极的反馈又会进一步让教师认为学生更在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不关心对价值理性的追求,进而降低了教师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无法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
二、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探索
上述问题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高校的协同力度,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增强教师价值引领的意识和能力,强化课程思政成效在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中的地位。因此,本文以能源动力装置这门湖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例,从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教学主体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工科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这对高校坚守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制定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
制定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需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紧密结合学科特我和国家发展战略,基于本专业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目标,制定与专业课程教学特我和内容相融合的课程思政目标。以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该课程特点在于其是湖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学习专业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接触专业的启蒙课程。课程以机械原理、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为前导课程,为内燃机学、热工测试技术、热动力设备排放污染及控制等方面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热工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为主的能源动力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学习内容,兼具专业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学生需了解国内外能源动力装置的新结构和新技术,理解能源动力装置各机构和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能源动力装置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和连接关系,并且能够对比分析不同能源动力装置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优缺点。相应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备解决复杂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所需的能源动力装置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能够从部件构造和工作原理上分析复杂能源动力装置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显然,该课程介绍的能源动力装置是现阶段能源转换和利用的核心设备,这些动力装置的效率和排放性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经济安全和环境保护,发展先进高效的能源动力装置对实现国家“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基于上述课程的特我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战略需求,该课程除了培养学生掌握能源动力装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应用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建立节能环保,造福子孙后代的共同认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汽车制造业、电力行业及航空航天行业等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支柱行业紧密相关,在这些行业当中存在很多大国工匠,该课程的设置目标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大国工匠,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的能力,还要学习和塑造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及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此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应用领域中涉及很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有国界属性的,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勇攀科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制定能源动力装置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能源与动力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在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的实践环节中体现节能减排意识;能够具备工程伦理,以及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及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具备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责任感。
(二)培养工科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
“课程思政改革之路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素养和能力。[4]”目前为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进程缓慢、时效性不强,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价值引领意识薄弱和思政育人能力欠缺,如何培养工科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至关重要。
从工科专业课程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教师本人除了深耕自己的研究方向,平时还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历届全会精神、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中国特我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等[5]。例如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能动系的老师要求平时自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相关理论知识,每个月至少一次集中讨论,交流感想心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打好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基础,教师本人在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时才能有理论自信;才能深刻理解工科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肩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的责任,坚定思政育人的理念;才能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从容自信地在课堂上将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当中,无形且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传递和引领。
从外界环境角度出发,学校应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培养工科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包括教师岗前培训时可以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培训,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价值引领意识;平时可以组织和开展各类课程思政相关的讲座、报告及思政课程教师与工科专业教师的交流会,来提高工科专业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能力;还可以组织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比赛,例如,2021年5 月湖南大学举行了“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校级选拔赛”,旨在提供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发掘优秀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还可以动员和资助工科专业教师申请和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教研教改项目等。他们可以通过在项目实践中的探究、总结与交流,进一步理清知识传授与精神塑造之间的关系,明确立德树人的职责与使命,不断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效果。本文介绍的能源动力装置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湖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开展的。
(三)挖掘并融合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不同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科专业的思政教学内容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立和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本文结合工科专业的培养特我归纳总结了八点课程思政元素。
第一点政治认同和第二点“四个自信”。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最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很多工业领域的规模和技术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我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可以结合具体的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将政治认同和“四个自信”要素融合到具体的思政案例中,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我社会主义建设,鼓励学生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三点家国情怀。工科专业大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要学好工科专业不能缺少家国情怀。在航天、5G 技术等工科领域,我国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外,在一些高精尖的科学技术领域还存在很多“卡脖子”的技术,要引领学生明确科学技术的国界属性,激励学生科技报国、服务于民族和国家共同利益的意识,鼓励学生勇攀科技高峰的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第四点科学精神和第五点工匠精神。工科是基于自然科学基础原理,结合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工科专业兼具专业理论性和工程应用性,在各个工科专业领域中都存在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大国工匠,他们身上的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值得学生好好学习。因此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树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确立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以及培养学生对职业敬畏和热爱的敬业精神、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专注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品质。
第六点工程伦理。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中从事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程技术时,这些工程活动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环境等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工程伦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时,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理解工程师的权利及他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
第七点发展视角和全球视野。工科专业课程中的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和国外的技术发展也存在差异。课程教学中不仅要纵向对比,通古今之变,让学生明白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还要横向对比,让学生明白领先的技术优势是如何建立的,落后的技术差距在哪里,以及如何弥补差距。从而将发展视角和全球视野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历史变迁、全球变化和国家差异的思维视角,以发展的眼光和全球视野看待并参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第八点地方特我文化精神。本文以湖南大学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为例,学生来到湖南大学后会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传统都是工程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品质。
除了上述思政元素外,本文还整理了能源动力装置课程的部分思政案例如下。
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F 级50 MW 重型燃气轮机的重要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建立文化自信,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谋强盛,为人民谋福祉,从而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案例: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和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推动下,我国在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这项“卡脖子”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人员克服重重难关成功自主研发了我国首台F 级50 MW 重型燃气轮机。重型燃气轮机是未来高效清洁发电技术的核心动力装置,也是大型舰船上的主要动力源。我国的海军实力发展一直受限,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先进重型燃气轮机的制约,西方国家对我国限制出口重型燃气轮机,通过与乌克兰和俄罗斯合作引进重型燃气轮机才稍微缓解了我国大型军舰动力不足的问题。但依赖他国进口毕竟治标不治本,且对国防安全来说一直是个隐患。因此,这次在先进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制造上的重大突破意义十分重大,从此我国在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上将彻底摆脱先进重型燃气轮机这项“卡脖子”技术的制约,将自主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四)完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法
教学评价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是教学成效监控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主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专业成绩,鲜少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对学生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方面的成效。为了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反馈体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除了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引导成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德师风为红线,以学生全面的成长发展为标尺,督促和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思政育人的理念和能力,实现教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
除了完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来进一步调动教师思政育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完善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除课堂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和专业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以外,在课后作业、小班讨论课及考试中也可以给出融合有思政元素的专业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比如留给学生的讨论题“如果大家未来从事燃气轮机设计研发方面的工作,大家最想攻克哪一项‘卡脖子’技术?这个技术的难点在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会做什么准备?”“通过课后查阅文献学习一种课堂上没有讲过的基于热能动力装置的节能减排方法,思考提炼该方法实现节能减排的原理,以及采用这种节能减排手段对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和安全的影响。”在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完成作业考试的过程中,会主动思考里面蕴含的思政观点,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工科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回归工科专业课程育人本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科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和“三全育人”的总体目标,以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改革为对象,分析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结合学科特点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能源动力装置课程为例,从制定工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目标、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理念和能力、挖掘并融合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法等方面出发,探索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对提高工科专业思想政治时效性、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精神塑造”相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