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周人居住建筑的文化蕴涵

2023-03-09胡明远

关键词:诗经诗歌建筑

胡明远

(三亚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

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是由“居住建筑方式、居住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仪式三个要素构成的。”[1]在历史长河中,《诗经》时代是周人居住建筑文化全面发展阶段。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具有现实性的诗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状况。 在周朝那个文字记载较为贫乏的时代,可以通过《诗经》管窥了解掌握这一时期的居住建筑文化蕴涵、发展、演变、传承,解析这一时期居住建筑文化的特征。 《诗经》蕴含了这五六百年间的居住建筑文化基本思想、基本走向、基本形态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蕴含是中华民族的,是历史的、是传承的、也是周朝这个时代的,是具有普遍历史意义的,是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 它是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心理结构、审美趋向、思维形式的凝聚与融合。 居住建筑文化浸润在周人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诗歌中,在述说着周人情感活动同时,也记录着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诗经》周人居住建筑的方式

西周时期居住建筑方式初步形成,人们居住从地洞、山洞、河边、树上移到了自己营造的房屋。《易经·系辞》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2]房屋的出现为家庭形成提供了条件,也为定居生活提供了条件。 “随着农耕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定居的出现,开始有了公共住房,后来公房制消失,又有了个别偶居的房屋,原始村落的地方性逐渐明显。”[3]在居住建筑文化功能推动下,在快速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引领下,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居住建筑方式有了丰富蕴涵,它适应着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层次的人群,服务着周人的居住生活,形成朴实敦厚的文化特质。 《诗经》反映的居住建筑方式丰富多样、形态各异、千差万别。

(一)家

“家”在《诗经》时期是人们居住之所,后来家和室又组成了一个词,意思都是居住之所。 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中,文明逐步代替了野蛮,穴居生活方式逐步被土木搭建的房屋生活取代。 定居生活需要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栖居之所。 《诗经》时期家的概念已经形成,但是此时的家还只是的物质的概念,就是人们的居住之所。 如《郑风·东门之墠》曰:“东门之栗,有践家室。 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诗集传》曰:“门之旁有栗,栗之下有成行列之家室,亦识其处也。”[4]84朱熹这一条评论说明此时的家室是西周井田制下公共居住形式。 诗歌中描写的家和室并用,组成一个词组,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人们居住的房屋。 可见家最初的原意是供人们居住的房屋,说明人们已经不再居住在地穴、地洞中了,已经从地穴中走出来了。

家的人文意义是周人定居生活形成后逐步滋生的,定居生活是在西周井田制推动促进下形成的,井田制下农耕生产带来了稳定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有了家的模糊概念,此时家还不具有完全的人文意义,更不具有对脚下这块土地确认和认可的观念,同现在意义的家并不是一个概念,只是对居住建筑方式的一种称呼。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家的意识慢慢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人文意义开始形成,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二)室

“室”在《诗经》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人们居住的房屋,第二层是内室。 西周是居住建筑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人们定居生活形成时期,居住建筑的出现为家庭、家族、宗族血缘伦理关系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小雅·斯干》“似续妣祖,筑室百堵。 西南其户,爰居爰处,爰笑爰语。”《诗集传》曰:“蓋其堂大美如此,而君子之所以听事也。”[4]196室在诗歌里就是房屋的意思,是人们居住之所,同时也有宫室的意思,是周人议事办公之地,故此建造的富丽堂皇、美丽壮观。 诗歌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宫室建筑概况和形态,反映出统治者居住的室是高档次的。

室的另外一层意思则是内室,是供人们就寝的卧室。 卧室同人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睡觉之处是家庭的重点区域,如《齐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这里的室就是内室,是人们睡觉的房间,一对新婚夫妻在此生活。 《诗三家义集疏》曰:“在室,谓女入门后。”[5]381可见室在《诗经》时期具有的内室意,和现代内室意思基本相似。

随着时代发展进步,语言词义不断地发生演变,今天的室已经完全没有居住房屋的意思了,多是表达内室的意思,词义变小了,有专指之意。 词义的演变是人类文明的胜利,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居住房屋意思的消失,转而专指内室,极大丰富了词义的准确性,消除了词义的模糊性、歧义性,确定了词义的内涵和外延。

(三)宫

《诗经》时期的“宫”是指一般的居住之所,也是普通的房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无宫殿的意思。 在上古时期,宫与室本是同义词,都是通常的房屋,是普通的居住之所。 “《尔雅·释宫》曰:‘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区别而言之,宫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围;室则是指宫中的一个居住单位,普通百姓的住所也称为宫,宗庙也称为宫。”[6]184周人是南向崇尚,故此宫室多座北朝南,四周有宫墙,南面宫墙正中有大门,门内有庭院,庭院的北部有居住建筑,居住建筑方式有正房,厅堂、厢房、后房、仓房、马厩等。 魏晋以后宫殿成为了帝王居住之所的专有称呼。 《鄘风·定之方中》曰:“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这是春秋早期的一首诗歌,公元前660年,狄人灭了卫国,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修建居住之所。 《诗三家义集疏》曰:“《疏》传:‘定,营室也。 方中,昏正四方。 楚宫,楚丘之宫也。’”[5]236歌中的宫和室都是普通居住之所,没有差别。 而《大雅·思齐》曰:“雝雝在宫,肃肃在庙。”《诗经原始》曰:“文王治家,不独以身为率,又得以圣母以为之倡,故其宫闱寝庙间‘肃肃’‘雝雝’,太和翔治,莫可言喻。”[7]488以上两首诗歌同是说宫,天子所居之宫和百姓所居之宫在居住之所意义上实无差别,都是一个意思。

人们对宫的称呼是相同的,但是宫里居住主人的身份、地位是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的,宫也有大小之别,内外装饰也不相同。 天子居住之宫装饰得庄严肃穆,百姓居住的宫只是选定吉时吉日,营造在高丘上就可以了,防止水灾和贼寇侵入,这里的宫只是叫法相同而已。 从诗歌中对宫的描写可知,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已遭到破坏,但是公共居住建筑乃有残余。 宫这个名称已经逐渐被贵族阶层所占有,百姓居住之所用宫的名称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消失。

《诗经》时期,殿这个词没有高大建筑的意思,更 无 宫 殿 一 词。 “《 说 文》 曰: ‘ 堂、 殿也。’”[6]186称呼高大的堂为殿的时间是在汉代,汉代以前都称为堂;汉代以后有了把堂称为殿的叫法。

(四)屋

西周时的屋泛指居住建筑,也是狭义的专指某一居住之所。 《小雅·十月之交》曰:“彻我墙屋,田卒污莱。”《诗集传》曰:“言皇父不自以为不时,欲动我以徙,而不与我谋。 乃遽彻我墙屋,使我田不获治,卑者汙而高者莱。”[4]207西周时期屋的称呼比较普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居住建筑称呼。

《诗经》时期屋是独立使用的,没有独立使用“房”这个词称呼居住之所的,秦汉时期才有了东房、西房之称,既现代含义的东厢房、西厢房,在室的两边,是众多房屋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概称,人们可以居住在屋、还可以储藏货物等。 现代人把两个词合成一个词语叫房屋。 现代意思的房可以指称所有的建筑,不单单是居住之所,而屋则专指进门后,众多房子里面的某个房或某个房间。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两个词各自的意思都发生了演变,房的意思扩大了,屋的意思缩小了,反映出居住建筑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五)盘

周人的“盘”是用木架、茅草、树叶搭建的简单、简陋的棚子。 这是平民居住的房屋,由于搭建方便、简单、快捷,可供人们在山中、野外居住,也方便人们临时居住。 《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诗歌赞美一位贤者隐居在山中,搭建了一个简单、简陋的居住之所。 考是建成的意思,盘是简陋的居住之所。 《诗经原始》曰:“盘,黄氏一正曰:‘盘者,架木为屋,盘结之义也。’”[7]175从盘的名称看,这种居住之所很少用到,平民由于贫困,不得已而为之。 诗歌所述是隐士搭建的居所,这是隐士凸出自己的个性,不为物质富贵所诱,过着简单的生活,表现出一种清高、不与世事的态度。

盘的使用和营造是居住建筑文化实用精神的体现,是周人因陋就简、便于生活的创造,更是周人智慧的体现,现在已经无此称呼了。 盘这种居住之所传承发展到今天依然存在,这是由于它的方便性、简单性,深受人们喜欢,在深山老林里、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依然有盘这种建筑方式的居住之所,由于建筑材料不同,现在统称为草屋、树屋、小屋、木屋、小棚子、马架子等。

(六)馆

周人的“馆”是客舍的意思,《诗经》时期是贤士居住的公馆,现在依然沿用此意。 《郑风·缁衣》曰:“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诗歌中的馆就是贤士居住之所,有赞美之义,是一种高雅的称呼。 《诗经原始》曰:“馆,舍也。”[7]204从诗歌表述意义看,馆是居住房屋的一种雅称。

馆的称呼主要是以居住之人的身份、地位为标准进行区分的,如果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人,是人们所赞美的名人贤士居住,此居住建筑就称为公馆,如不是此等人居住,则是家、宫、屋、室而已。此种意思演化至今有保留原意部分,也有变化部分,但是现代称呼公寓的为多,称呼公馆的比较少,称呼宾馆、旅馆等也很多,也有一些名人居住之所称为公馆,馆的称呼在保存了原意基础上,同时也有了现代意义。

(七)复与穴

复与穴,二者都是供人们居住的地洞,这两个词是同义。 复与穴是人类由半野蛮时期向文明转变时期的住所,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创造和建设的。 周部落形成之始,就是以地穴为居住之所的。 《大雅·绵》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 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诗歌中涉及到复与穴两个词,都是表达居住之所的意思。 《诗三家义集疏》曰:“说文:‘穴,土室也。’此自穴土为室,无论旁穿、正穿皆穴也。 复,为地室,室自作于地上。’”[5]836诗歌赞美了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居周原,定居周原,建设住所的经过。 由于刚迁徙到周原地区,条件艰苦,没有居住之所,周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依附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营建地穴供人们居住。 诗歌反映了周部落形成早期周人的居住建筑状况,所形成的居住建筑方式具有实用性、依附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穴,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墓穴,是死去人的安葬之所。 古人是非常迷信的,认为人死了是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去了,故此古代形成了一种厚葬之风,人活着时候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都要随葬,目的是到另外一个世界也要如此生活,更有甚者,一些贵族王侯利用活人、活物殉葬。 如《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这是最古老的一首反对以活人殉葬的挽歌,这里的穴就是埋葬死人的地穴。 《诗经原始》曰:“穴,圹也。”[7]276从诗歌中看出,《诗经》时期不论活人居住的地穴,还是死人居住的墓穴,都称为穴,主要是都向地下掘洞为居住之所。

穴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活人、死人都不需要穴了。 现代人在居住建筑方式上越来越花样翻新,不断向高空发展,如树上小屋、高层住宅、山上建筑等。 现在人们向往到外星球去生活,以此缓解地球压力,人们的思路越来越宽,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八)宅

宅,也是人们的居住之所,与现代意义的宅没有变化。 可见宅作为居住之所名称历史悠久,并为人们认可并传承。 《诗经》中的宅即可以作为名词住所使用,也可以作为动词居住使用。 而现代的词义分得较为清楚,即是名词动用。 在《诗经》中宅的使用大多是如此,如《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诗歌的主旨争议很大,我们不去探究。 诗歌中宅的使用就是居住之所的意思,是名词。 而《大雅·皇矣》:“乃眷西顾,此维与宅。”《诗三家义集疏》曰:“汉书郊祀志:‘诗曰: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言天以文王之都为居也。”[5]853诗歌中宅的意思是居住,说上天眷顾西方的周部落,让周人居住在此。

今天宅的使用也是同样具有这样两层意思,作为名词使用,指人们的住所;作为动词使用时,如“宅在家里”就是呆在家里,有慵懒之意。 关于宅的使用一定要根据语境去分析判断其意,这是汉语言的丰富性、多义性、复杂性特点。

(九)宇

宇,在居住建筑方式中也有两层意思,宇既是房檐,也是住所。 宇在《诗经》中使用不多,一般都是单独使用。 如《豳风·七月》:“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宇”意思是房檐。 《诗集传》曰:“宇,簷下也。”[4]143朱熹明确地指出了宇是房檐下。 而在另一首诗歌中,则有住所的意思,《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聿来胥宇。”诗写古公亶父和姜氏女子巡视岐山下的周原,查看建筑宫殿和民居建设情况。 《诗集传》曰:“宇,宅也。”[4]275这里的宇字所用之义则不同,是人们的住所。 两层意思都属于居住建筑的内容,需要根据诗歌的意思,区别对待。

从古文、古诗内容看,宇字为房檐的意思要多一些。 现代称呼居住之所为宇的基本没有了,宇字的房屋意思基本不再使用,使用较多的意思是天地之间,上下四方,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浩瀚的宇宙。

(十)居

居,有动词居住和名词居住之所两层意思,同时也有坟墓的意思。 在《诗经》中,居字所用甚多,意思也很多,但是从居住建筑方式上讲,居的意义也是比较广泛的。 《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采用的居是居住的意思,作动词用。 《诗经原始》曰:“至于在戍,非战不可,敢定居乎? 一月三战必三捷耳。”[7]341另如《小雅·雨无正》:“周室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诗中居的意思是住所,作名词用。 《诗经原始》曰:“今之正大夫则分封而离居矣。”[7]399居住和居住之所是有差别的,从现代意义上分析差别更大,两者有名词和动词之别,故此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

居还有坟墓的意思。 《唐风·葛生》:“夏至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里的意思是坟墓的意思。 《诗三家义集疏》曰:“笺:‘居,坟墓也。’”[5]432居字在现代已经没有坟墓的意思了,是文人雅士的住所,体现出它的时代性。

居的住所之意发展传承到现代,已经演变为褒义词,不再是中性之词了,一些文人墨客把自己的居住建筑称为居所,如欧阳修雅号为“六一居士”,李清照雅号为“易安居士”,等等。 在文人墨客大力使用推动下,“居”已经是雅称,与“士”组成词组,为名词性词组,有清高人士之意。

(十一)庐

庐,是茅棚的意思,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简陋的住所。 这是周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创造,也是周人在居住建筑上智慧的体现。 《大雅·公刘》:“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这里的庐是临时搭建的,供人们临时居住和办公用的,同时也有茅棚的意思,人们可以在茅棚里说话谈事。 《诗集传》曰:“于是为其居室,于是庐之宾旅,于是言其所言,于是语其所语,无不于斯焉。”[4]300同时庐还有客舍的意思,古代沿途建造的简陋居住之所,作为迎接宾客使用,就是简陋的旅馆。 《周礼·地官·遗人》记载:“十里有庐,庐有饮食。”[8]149不论古时文献记载或是诗歌所述,都是简单、简陋的居住之所。 春秋时代意义有所延伸,因为庐是“简单的房舍,为居丧者守孝之用,是致痛致哀的表述。”[9]西周时庐的用途较多,由于营造方便,材料简单,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经常营造使用,用途较广。

庐这种简单、方便的居住建筑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个目的而营造的,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也适应了人们生产、生活需要,在物质生产没有达到一定文明程度时,这样的居住建筑便于营造,便于取材。 虽然“庐”建筑简单、简陋,但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它适应了人们某种特殊时期的需要,也适合人们某种目的需要。

周人的居住建筑方式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建发展的。 周人是农业部落,从西周时期起,人们居住建筑已由半穴式转入土木结构的房屋,形成了家、室、宫、屋、盘、宇、庐、居、馆、穴等。 “居住建筑方式不仅服务于实用需要,而且还以其外部形式传达和表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风尚、趣味,使物质经由象征变成相似精神生活的有关环境。”[3]782居住建筑方式在《诗经》时期内容丰富,区分细致,各种称呼较多,真正反映了周代居住建筑方式丰富的内涵。 在井田制作用下,在血缘伦理关系下,定居生活促进推动了周人居住建筑方式多样性,方便性、实用性、科技性、地域性等方面的发展。 人文意识开始融入居住建筑方式之中,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追求,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居住建筑形态,反映出周人日常生活的居住建筑风貌,也反映出周人的建筑智慧。

二、《诗经》周人居住建筑格局

周人居住建筑格局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 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规定着人们居住建筑设计和布局,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直至秦汉时期才形成了前院后屋、前园后室,有前门、前院、前庭、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后院、后花园、后门、仓房、马厩,等等。 而《诗经》时期居住建筑格局尚是简单、粗糙,反映在《诗经》中已经初具形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堂

堂是古代宫室的主要建筑。 堂在庭的尽头,在居住之所正房的前部中央,坐北朝南,堂前没有门,有两根楹柱分立东西,堂的后面有墙,把堂与室、房隔开,房有门与堂相通,方便出入。 堂是人们平时聚集、活动、议事、行礼、接待客人之所。 关于堂的叫法较多,这要从使用者目的和使用者身份去区分,由于使用者身份地位不同所以叫法不同。《说文》解释说:“堂,殿也。”先秦时期不叫殿,都叫堂。 “朱熹在《仪礼释宫》中对堂的解释很详细,朱熹曰:‘宫室之名制,不尽见于经。 其可考者宫必南乡,庙 在 寝 东。 皆 有 堂、 有 门、 其 外 有 大门。’”[6]185-186堂不是卧室,不可以起居于此,更不能有生活设施,他是家人或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郑风·丰》:“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降兮。”诗歌说的普通平民家的正房就是前堂,也是正厅的意思。 《诗经原始》曰:“以男之俟女也,则至乎堂上矣。”[7]218而诸侯、卿大夫的公堂作用也是同样的,由于诸侯和卿大夫是贵族阶层,所以叫法不同,《周颂·丝衣》曰:“丝衣其紑,载弁俅俅。 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诗经原始》曰:“今诗云‘自堂徂基,则基是门塾之基,盖谓庙门外西夹室之堂基也,其为绎祭明矣。 天子宗庙正祭,小宗伯视涤濯。’”[7]622从堂的叫法上看,按照宗法制区分,天子是大宗,天子的堂叫庙堂、明堂,《淮南子·主术训》说:“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10]它的作用很大,天子在明堂里进行政治教化,主持朝政、议事、祭祀、封赏、选士、庆典等活动,是具有国家意义的。 《礼记·明堂位》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乡而立。”[11]诸侯、卿大夫是小宗,小宗的堂称为公堂、厅堂,也是举行各类大型活动,讨论政事,会见来客等众人聚集、活动的核心地方。 普通百姓家的堂就叫前堂、中堂了,堂在正房中,堂也是家人聚集、活动、待客、议事、祭祀的地方,也是举行红白喜事和寿诞仪式的地方。

堂在居住建筑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堂是把家人或族人聚在一起,把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把过去、现在、将来联系在一起,成为核心活动场所。 堂是情感的链接、融合、凝聚的纽带,是各种情况汇聚交流的地方,也是讨论、决定重大事的地方,堂的核心作用是维系家庭、家族和宗族的稳定与和谐。 这里所述是《诗经》时期堂的含义,也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时期堂的含义,随着时代发展其含义也是不断变化的。

(二)庭

从居住建筑格局文化意义上讲,庭有庭院之义,也有庙庭之义。 庭院是居住之所的房门之外,是接待客人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若是人多或者活动范围较大,较为隆重,就从前堂正厅移到庭院进行。 《小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觉其楹。哙哙其正,哕哕其冥。 君子攸宁。”这里既是庭院,说庭院建设得方方正正,高大明亮而又宁静,有庄严肃穆之感。 “朱熹曰:‘堂下至门谓之庭。’”[9]86庭的另一层意思是庙庭,庙是宗庙,庭是庭院,就是宗庙前面的庭院,称为庙庭。 《周颂·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之虡,崇牙树羽。”这里所言就是庙庭的意思,人们在这里举行祭祀祖先活动。 悬鼓、张幡、树旗,歌颂祖先神。

庭在当时作用很大,在家、国一体的分封时代,从家、国的意义上讲可以进行家庭、家族较大型的活动、也是国家的大型活动场所,如祭祀、庆典、开会、集合等;而庙庭只有大宗、小宗,宗庙内的庭院才可以这样称呼,故此庙庭可以进行家族、宗族、国家等大型活动,庙庭的社会意义重大。

(三)仓和廪

仓是仓库;廪也是仓库。 有时也把两个词合在一起使用,称为仓廪。 中国古代有在室内储存粮食和物资习俗,储存一些对于农业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资,有农具、粮食,家具等等,有条件的家庭分室储存,无条件的则人和物资同处一室。 这些物资在农业社会里非常重要,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物资,都是自给自足的私人物品,是可以传承的家当。 《小雅·浦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庚,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大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天疆。 ”这是周人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祭祀诗,所用之义是“粮仓”的意思。 《诗三家义集疏》曰:“成王见禾榖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处之,万车以载之。”[5]764另有“茨”字,在诗歌中是房盖的意思,仓库储存的粮食很多,已经顶到库房盖了,极言周成王之时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廪也是粮仓的意思。 《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是周人秋冬祭神的乐歌,祈求丰收。 这里廪表达了粮仓的意思,《诗经原始》曰:“然详观此诗言黍稌之多,仓廪之富,而得为此酒醴以飨祖考。”[7]604这里的廪和仓都是粮仓。

仓廪在农耕社会意义重大,它是自给自足农耕生活不可缺少的居住建筑格局,粮食和农耕物资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生产、生活的保障。 特别是遇到灾年,粮食的储存意义更大,历史的教训让人们明白,营造较大的仓廪储存粮食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由此中华民族就养成了储备粮食和生活、生产物资的习俗,以防不测、以备不时之需。 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了,但是储存粮食的观念依然盛行,特别是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曾出现多次抢购米面粮油的现象,人们要备不时之需。 这是古人自给自足、农耕思想观念的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应该加以传承和发扬。 当然抢购之风不可取。

(四)厩

厩是马圈,马棚。 在农耕社会,马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交通运输工具。 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 《小雅·鸳鸯》:“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诗歌的意思争议很大,但是对厩这个词的意思没有异议,就是马棚。 《诗三家义集疏》曰:“笺:‘摧,今莝字也。 古者明王所乘之马系于厩,无事则委之以莝,有事乃予之榖。’”[5]776可见马厩在居住建筑格局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诗经》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需要马拉作战,驰骋疆场。 一个诸侯国是否强大,其标志是有多少乘战车,战车越多表明国家越强大,战车越少,就是国家弱小,是羸弱之国。 在《诗经》时期,不仅每个农耕家庭要养马,保障生产、生活之需,同时各诸侯国也要养马,周天子也要养马。 养马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保障生产、生活之需,又要保证军队之需,保证国家安全之需。 厩要建在与正房有合适距离的角落或边缘地方,以方便人们对马匹的使用和饲养。

《诗经》时期的居住建筑格局是丰富的,也是意义非凡的。 周人早期的农耕生产、生活奠定了居住建筑格局的基础。 《诗经》周人居住建筑格局的形成是周人智慧的创造,也是周人现实生活的需要,以其实用为目的创建的居住建筑格局越来越丰富多彩,展现出它的时代性、实用性、民族性等多种精神特征。

三、《诗经》周人居住建筑的习俗

《诗经》时期周人的居住建筑文化包括居住建筑选址习俗、居住建筑落成习俗。 这些习俗都具有各自特点,而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居住建筑习俗文化。

(一)周人居住建筑的选址习俗

《诗经》周人的居住建筑选址习俗是居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居住建筑习俗重要组成部分。 蒙昧时期的人们普遍认为卜地、卜宅、祈祷、祭祀都是向神灵问询,也是向神灵汇报,如果神灵怪罪,就会遭受灾难,如果神灵同意,就会大吉大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卜地、卜宅、祈祷、祭祀必须伴有隆重的仪式,表示人们的诚意,心诚则灵,心诚的表现就是仪式是否隆重。 如周人的卜地、卜宅仪式就非常严肃而庄重,在《大雅·绵》中记载说:“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爰始爰谋,爰契我龟。 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集传》曰:“言周原土地之美,虽物之苦者亦甘。 于是大王与豳人之从己者谋居之,又契龟而卜之。”[4]275诗歌描写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居豳地,用龟骨占卜,向神灵问询在这里定都建设家园是否合适? 是否合于神灵的意志,是否顺应天意? 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东汉刘熙《释名》对住宅之“宅”解释道:“宅,择也。 言择吉处而营之也。”西周时期,按照周代的礼制,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应该居住在天下的中心,也是地中。 “《周礼·地宫大司徒》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9]11洛阳城的建立,就是武王在进行测量后,确定了建城地址。 然后进行占卜,问天神之意如何,洛阳城的选址建城是周人卜地、卜宅进行选址习俗的典型体现。

周人的居住建筑的选址习俗是承接殷商的旧习而形成的,这种习俗对周人来说非常重要,已经成为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建筑选址习俗解除了人们心中的疑惑,消除了人们的顾虑,给人们以安慰,给人们以希望,人们在问询中获得慰籍满意,在满意中安心地生产、生活,大大提升了生产、生活信心,也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心灵上的慰籍,心理上的放松,缓解了人们的焦虑不安,解除了人们的疑惑,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这也成为周人幸福生活的心理保障。 这种选址习俗到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并且更加盛行。选址习俗的蕴涵已经消除了那些愚昧的迷信思想,演变转化为科学思想。 居住建筑选址时要进行科学的地址探测和科学的地质分析,根据需要,根据地理环境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决定。现在不论是何种建筑,不论是生产、生活、娱乐、旅行、科研、学习、医疗,等等,凡是建筑都要进行科学、合理地选址,综合考虑。

(二)周人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

作为卜地、卜宅、祈祷、祭祀思想的延伸,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在《诗经》时期已经形成了,特别是殷商流传下来的神灵主宰一切的迷信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以人为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更加兴盛,形式更加多样。 周人史诗《大雅·公刘》曰:“笃公刘,于京斯依。 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诗歌描写了周人在祖先公刘带领下建设京都,建设家园的落成庆祝仪式,公刘在庭堂设几摆案,供奉美酒佳肴祭祀诸神灵,庆祝周人在此地建成皇宫重建家园,祈求神灵保佑周人平安幸福,这是典型的周人庆祝居住建筑落成典礼仪式。 《诗集传》曰:“言宫室既成而落之,既以饮食以劳群臣,而又为之君,为之宗焉。”[4]301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是周人日常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周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周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

房屋是合家欢乐之所,是寄托人们幸福、理想、希望、平安、健康的地方,人们要排除一切不利因素,祈求一切顺利如意,于是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应运而生了。 居住建筑落成庆祝习俗凸显出周人的日常生活态度和现状,表达了周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充满希望,人们沉浸在美好和幸福之中,大大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 这种居住建筑落成习俗今天依然盛行,传承演变到今天,庆祝习俗的蕴涵已经没有向神灵汇报和祈求保佑的意思了,它的占卜预测观念已经消失弱化,已经演变为工程竣工的喜悦和庆典,蕴含着喜悦和祝福,也是宣示完成了一项工程,也是一种成果的展示。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居住建筑习俗越加丰富多样。 直到现代仍有选址仪式、上梁仪式、贺新房仪式、祭灶仪式、搬迁仪式、家具使用仪式、居住仪式,等等。 这些仪式丰富、发展了居住建筑习俗文化,也提升了居住建筑文化的时代意义。

结 语

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渊源流长。 中华民族的居住建筑文化丰富多彩,是经过几千年传承与演变而形成的,并且仍然在不断地发展丰富。 《诗经》周人居住建筑文化蕴涵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概况,体现出居住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动力。 这种内在精神是历史的、是民族的、是大众的、是传承的、也是被后世认可的;这种外在动力是现实的、是适用的、是需要的、也是审美的。 《诗经》周人居住建筑蕴涵引领着居住建筑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呈现出居住建筑文化的民族历史性特质。 《诗经》所凝聚的周人居住建筑文化为认知《诗经》时代历史、记录《诗经》时代社会现状、研究《诗经》时代的周人日常生活文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诗经》居住建筑文化的发展、传承和演变到现代,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它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现代人居住建筑的依据,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不只是看到了它的文学价值,同时也看到了它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思维价值等等。 今天所看到的居住建筑文化辉煌成就,是在历史文化传承基础上积淀而成,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诗经诗歌建筑
诗歌不除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诗歌岛·八面来风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