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

2023-03-09张青卫龙浩然

关键词:共同富裕发展

张青卫,龙浩然

(1.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2.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天津 300401)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不断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带领全体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更是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确定为这个时代本质特征之一,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在建党百年之际,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必须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更加重要的日程。 2021 年8 月17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141。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3]46的重要目标,纳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之中。 当前,不少学者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梳理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不少推进举措,但鲜有学者系统论述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已有文献对共同富裕该向何方向推进缺乏准确把握。 而且,对已有文献梳理问题挑战和推进举措时,发现不同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果较为零散,概括不够全面,解决路径多从整体政策部署层面探讨,缺乏对某一具体制度、机制的改进与完善建议。 明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系统梳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给出具体化、精准化的解决措施,是当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历史和现实证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共建性、全面性、差异性和渐进性的基本特征。

(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然是人人享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共享”,我们要扎实推进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部分人的富裕,不是两级分化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共同富裕。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对于“共同富裕”这一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理想,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它的共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谈到富强目标时就特别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 小平同志也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反复强调,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5]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6],东部沿海地区富了,中西部内陆地区没富,城镇地区富了,偏远乡村地区没富,部分群体富了,广大群众没富,这都算不上是共同富裕。 因此,我们要扎实推进的共同富裕是面向全体人民而言的,是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 共同富裕的主体绝不是那些利益集团、特权阶层,而是所有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劳动人民群众。 共同富裕的“共同”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反映了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发展机会人人均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调的是协调和共享理念,要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各阶层收入分配的公平公正、各群体民生保障的平等享有。 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过程,遵循马克思的“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7]的科学论断,使社会的每一成员都“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8]460。 只有做到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把任何一个人排除在外,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扎实推进的共同富裕。

(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是人人参与的共同富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光强调人人共享,同样要求人人参与,共同建设。 共同富裕不会从天而降,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更不是少数人努力就可以做到,它离不开集体的奋斗和创造,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不是人人坐享其成,也不靠杀富济贫、劫富济穷。 一味依靠财富的分配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只会造成“躺平”和“懒散”的社会氛围,不利于财富增长内生动力的提高,甚至会落入西方国家那样的福利主义陷阱。 并且,对富者财富的直接剥夺会损害到先富群体的积极性,不利于市场活力的增强和先富带后富政策的实施。 共同富裕需要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强调,正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9]。 恩格斯也指出,“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10]。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只有人人参与共建,社会财富才会涌动,才会有可能人人共享。 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以共建为出发点,离开财富的共建来谈共享,共享到的只能是共同贫困。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人人参与,各出所力、各尽所能。 要鼓励人们依靠勤劳创新、合法经营等途径创造财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47,力争使社会的每一成员“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8]460。 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接续奋斗,才能创造人人共同富裕的历史伟业。

(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应该是全面覆盖的共同富裕

我们要扎实推进的共同富裕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维度,而且囊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包含着人民对多领域有机协调的美好需求。 一提到富裕,人们往往想到物质财富,当然,物质财富的充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基础,但为了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们追求的富裕范围已经由单一的物质领域拓展到了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 共同富裕不但包含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区域、城乡、人群间贫富差距的缩小,也包含着社会保障和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务,包含着人们享有民主平等的政治权利,包含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完善,还包含着生态环境的美好宜居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等等。 而且,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离不开一些制度机制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求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巩固,需要中等收入阶层更为庞大,贫富差距日益缩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平安;要求社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包含着现有社会体系的变革和社会整体的发展,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总而言之,要廓清过去人们狭隘地将共同富裕与物质富裕画上等号的观点,明晰扎实推进的共同富裕是全面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社会的升级提档,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跃升、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在此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

(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然是辩证差异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绝不是指所有人同时富裕、同等富裕,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异性。 由于不同个体在能力、优势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存在差别,必然会造成发展有快有慢的局面,形成先富后富之分、快富慢富之别。 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的不同,富裕程度必然会存在差异,做不到齐头并进。 历史已经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锅饭”并不能带来共同富裕,一味地追求公平,追求无差别的平等反而会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共同贫困。 因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绝对差距,搞平均主义,实现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而是在防止两极分化的前提下承认有相对差异。 我们理解的“扎实”,绝不在“平均主义” 的老路上下功夫,而是要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扎扎实实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相对共同富裕。 部分人部分地区的的先富可以激发人民的劳动创造积极性,带动经济活力,提高社会整体富裕程度,还能探索有效致富路径,比如我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就起到了先行示范、总结经验并且逐步推开的带头作用,为全国范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省级样板。 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是我们党对共同富裕差异性的清楚认识,是我党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共同富裕道路,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也是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搞突击冒进,而是需要循序渐进。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诸多内外部风险都影响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实现共同富裕同样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一个长远目标,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是不现实的,需要一个持久过程。 在时间方面,我们党清晰规划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分“十四五末”、“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阶段,分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和“基本实现”三个目标,擘画了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在空间和主体方面,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必然会有一个由单方面到多方面、由部分人到全体人民、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过程,需要人民互助,区域相携,持之以恒,梯次前进。 因此,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够止步不前,也不能够好高骛远;要统筹好需要和现实的关系,既将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做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同时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2]143,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2]147。

二、清醒认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但要确保到2035 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许多艰巨的考验。 只有认清这些现实挑战,才能为后续探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可行路径指明方向。

(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虽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的富裕,但是,区域发展、收入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与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初衷背道而驰,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

首先,虽然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仍较突出。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的边远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而反观部分北方省份则增速放缓,虽然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区域经济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始终在不断扩大。 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间存在着较大鸿沟。 东西部、内陆与沿海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还有学者比较分析了按“高、中高、中等、中低、低”五等份分组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发现各组间收入水平差距悬殊并且逐级扩大,“即使居民都是中等收入家庭,中低与中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额”[11]。 此外,产业、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不容忽视,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基尼系数长期处于0.4 以上的高位。 财富的累积效应和代际传递又加大了阶层固化,使得低收入人群迈向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的概率变小。 最后,我国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城乡、群体间的非均等化十分显著。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 年各省教育经费支出数据显示,各省教育经费由东部到西部呈阶梯递减趋势,其中最高的广东达到了最低的宁夏19 倍之多;到2020 年城市与农村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为8.81 张和4.95 张,差距显著。 在社会保障方面,流动人口、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的住房、就业保障得不到满足,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远远低于城市,并且,“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标准不一致,待遇差距较为明显”[12]。 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加剧社会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社会的撕裂和动荡,影响着共同富裕进程的顺利推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二)效率和公平问题仍难统一

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要遭遇效率和公平的矛盾问题,同时保证效率和公平很难实现,因此国家在追求共同富裕的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在追求二者的动态平衡。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底子薄、基础弱,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国改变了分配理念,选择了效率优先,充分发挥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各种要素作用,允许一部分占有要素资源优势的地区和人先富起来。 这种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优势的做法消除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对劳动者积极性和经济效率的影响,可由于市场原则的泛化和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市场化机制的不健全,我国少数人非合理致富而部分群众却生活困难的现象愈发明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然面临着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矛盾的挑战。

从分配制度方面来看,公平问题日益突出。首先,在初次分配方面,存在劳动力报酬占比下降的趋势。 初次分配中劳动力报酬的份额是收入分配体制公平的体现,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存在着供大于求以及素质整体偏低的局面,并且随着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结构不断转变,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原则逐渐减弱。 2023 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 300元,仅占可支配收入的58%不到,劳动力报酬占比偏低,甚至还有降低的趋势。而按资分配趋势愈发强烈,部分人由于占据了资本等优势资源造成了社会竞争的不公,比如财富拥有者通过投资、租赁可以轻松获得收益。 劳动报酬的偏低将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生产效率,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在二次分配领域,存在着政府调控不精准问题。 譬如,我国个税起征点偏低,总体税负偏高,税收主力军是中低收入人群,而对于高收入者的多元化收入来源以及房产遗产等财产,税收做不到有效覆盖,相关税收制度仍不健全,调节力度不够,这就导致高收入人群逃避了大量税负责任,偷税漏税事件也层出不穷。 最后,第三次分配尚不完善,慈善事业的发展还相对不够成熟。 我国市场经济下由政府包揽转为社会团体筹办的慈善事业起步晚、发展慢,规范的慈善机构较少,人们慈善意识普遍不高,社会氛围不浓,群众基础不够。 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面临着新的考验,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也阻碍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突出

消除绝对贫困后,脱贫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相较于城市,落后地区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依旧突出。 2022 年全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镇居民低出近3 万元,落后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突出难点,严重制约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步伐。

虽然脱贫攻坚战已经全面胜利,但脱贫扶贫工作中始终存在返贫现象。 我国扶贫工作由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转向防止返贫工作,但在返贫标准的界定、相关机制比如预警及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经历时间较短、工作较不完善,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而从农村自身发展方面来看,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发展中存在突出结构性矛盾,比如部门结构矛盾、产品结构矛盾以及组织结构矛盾。 并且,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强,这些都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由于很大一部分农村集体资产都是分包到户,可被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的资源就相对有限,规模偏小,并且,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尚不完善,产权归属不清晰,产权权责不明确,农民占有集体资产股份的完整权能得不到保障,股份分配收益较低,这些都影响着集体经济带农增收的效果。 最后,城市虹吸效应和农村培育引进人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乡村人才供给短缺,人才缺口必将导致农村富裕的实现大打折扣。以上这些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难点挑战同样阻碍着农村的高质量发展,阻碍着农村财富创造和农民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滞后

相较于物质生活富裕的快速增长,我国精神生活富裕较为滞后,主要面临着人们对精神生活富裕重要性认知不够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完善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受重视程度不高。 普通大众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大多只注重物质层面,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精神生活富裕缺乏认知。 收入水平较低者由于物质上并未达到自身预期,只是执着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认为精神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的附属品,可有可无,而收入较高者在长期追求物质的惯性思维下,极少有去追求精神需求的生活习惯,对精神上的满足不以为然。 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群众的多样性需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仍不完善,特别是存在着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城乡间的供给不平衡现象。 我国中西部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较东部地区数量少、质量低,农村相较城市也是如此。 再加上人们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区域和城乡差距严重阻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序推进。 而且,我国高质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较为稀缺,一些文化产品甚至存在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失德艺人、快餐文化、网络低俗文化屡禁不止,文化产品与服务监管不到位、市场规范性需要加强。精神生活富裕的滞后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长效推进,必须予以重视。

(五)正确价值观引领不足

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就无法汇聚全体人民砥砺奋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 现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部分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同富裕价值观并未筑牢,对这一理念缺乏认同感。 一些先富社会群体保留着陈旧保守的落后观念,缺少共同富裕的道德共识,一心只想巩固自身以及家族后代的富者地位,认为其他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状况的改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事不关己,缺乏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认识,使得“先富带后富”只是停留于口号,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而一些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群体错误地将共同富裕理解为杀富济贫,但在当前富者众多而自身较之差距巨大的现实对比之下认为共同富裕的口号虚无缥缈,共同富裕的目标遥不可及,甚至对国家共同富裕相关政策和理论嗤之以鼻,视作冠冕堂皇的说辞,对自身享受到共同富裕不抱有希望,在追求共同富裕道路上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

此外,当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制也尚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还没有完全建立”[13]。 部分企业经营者没能树立诚实守信、诚信经营的道德观和财富观,坑蒙拐骗、投机取巧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一些年轻人丧失理想信念追求,缺乏勤劳致富的劳动观,产生了“躺平”“啃老”思想,安贫守贱,甚至怨天尤人;欠发达地区部分群众好逸恶劳,“等、靠、要”思想严重;政府工作人员中,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丧失理想信念,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做不到扶危济困、办事公道正派,更是存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搞权钱交易的行为;还有部分人生活奢靡、追求享乐,崇尚拜金主义,丢弃了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些行为都阻碍着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调整人民价值观偏差。

三、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悖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也影响着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新阶段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矛盾斗争,将问题转化为动力,精准探寻解决这些现实困境的有效路径,响应党中央对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实现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的热切期盼。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只有坚持和深化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方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与坚持人民为中心高度统一的。 共同富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创造、成效由人民检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通过科学领导,统一筹划,形成最现实的各项制度和政策主张,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成就伟业最可靠的主心骨。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确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各项政策主张稳定有序地执行,能够塑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前提和保障。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自我革命,要在长期的自我革命中锤炼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党带领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导能力;其次,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是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总揽全局的决策者,负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才能确保地方各级党组织紧紧跟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凝聚全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磅礴力量;最后,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政治领悟力、判断力和执行力,练就过硬本领,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困境,应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风险挑战。

(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我国经济仍存在发展质量不高问题、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的清醒认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与包容性。

首先,要依靠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标的最前面。 新时代必须以创新助力提升自身发展动力,要坚持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循环,以畅通的循环加快资源要素的流动,提升市场运行的效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其次,要加强发展的平衡性。 不均衡的发展只会拖累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要深化东西部、南北方协作和对口支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注中部、西部、东北等老工业区的薄弱环节,加大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融资的支持力度等手段保证这些地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鼓励欠发达地区找准自身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在人才、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增强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健全劳动力使用体制机制和保障机会均等相关机制,提供人人公平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低收入区域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均衡水平,等等。 最后,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强调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地区、城乡、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要推动住房、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减轻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负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逐步缩小城乡、职工居民之间的养老和医保待遇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对象、内容的全覆盖。

(三)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要想合理分配社会财富,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采取科学的分配制度。 但是,现阶段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仍有缺陷,市场决定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报酬的机制仍不够健全,必须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安排。

其一,完善市场机制主导的初次分配。 要健全劳动者技能培训机制、“个人工资合理增长与支付保障机制”[14],注重提高劳动者的薪资待遇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除土地、资本等要素以外,譬如知识、技术等其他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拓宽居民收入渠道;要坚决取缔行业垄断、资本垄断等非法收入,设置红绿灯规范市场和资本的行为,整顿资本参与收入分配秩序,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 其二,以再分配对初次分配进行辅助。 要优化税制结构,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税收负担,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税,健全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制抑制弱化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重点整治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加大对偷税漏税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增强转移支付力度与精准度,缩小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其三,发挥好第三次分配补充性作用。 要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高收入企业、人群以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益慈善行为,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在慈善机构程序审批、税收方面,国家应给予优惠;要健全规范慈善组织行为的法律法规,提高慈善机构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难题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因此,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补齐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是消除绝对贫困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 应对这一问题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两处同时发力。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要“树立风险防控底线思维,优化防止返贫长效机制”[15]。 首先,要健全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对贫困边缘户、因病因灾导致的临时困难户等脱贫未脱困群体的监测,清晰界定返贫标准,完善对各种风险的研判,对易返贫群体及早预警、及时干预。 再者就是要落实好帮扶措施,在国家设置的五年过渡期中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降低返贫风险,杜绝规模性返贫现象。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是构建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举。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加大力度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极力提高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力度,解决好农产品差异化产需矛盾。 二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壮大集体经济引领农村共同富裕,发挥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动员群众、整合资源的“领头雁”作用;在三权分置政策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和权责,解决好农村集体资产的闲置问题,保障农民按所持股份参与分配权益,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三要完善乡村人才体制机制建设。 要推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工作队伍方面的有效衔接,着重培养愿意继续留在乡村服务乡村振兴的扶贫干部,切实保障好优秀人才去到乡村、建设乡村的待遇,为创造农村财富提供人才支撑。

(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只有协同推进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才能高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深化人们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调整人们对精神生活富裕的认知偏差。其次,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扩大公共文化事业覆盖范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 并且,要坚守文化产品创作人民立场,要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优质文化产品并提高其普惠性;还要加强对文艺工作、网络文化的规范和监管,不断提高文艺作品质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空间。 最后,要厚植人民共同富裕价值观,引导富裕群体响应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身力量;要澄清关于共同富裕的各种模糊认识,批判关于共同富裕的各种错误看法和思潮,纠正认识误区,要加强新时代共同富裕观的舆论引导,坚定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共同富裕理想,肃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环境氛围,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民内生动力,使全体人民通过团结协作、劳动创造、艰苦奋斗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滋养人民精神世界。 新发展阶段要扎实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项系统性工程,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物质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增强新时代共同富裕长效性。

总之,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期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伟大成就已经将实现共同富裕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共同富裕目标,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和能力推进共同富裕。 全党全国人民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瞄准难题挑战,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伟业,坚决完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