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3-03-09闫家辉殷秀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核心

闫家辉, 殷秀丽

(1.沈阳大学 信息化办公室, 辽宁 沈阳 110041;2.沈阳化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4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概括, 体现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概括, 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概括, 体现了社会道德领域的要求, 它是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与评价道德行为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追求和自觉奉行的理想与信念。高校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指导和养成工作的最前沿, 切实担负着教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2]。尤其在新时期, 高校更应高度重视并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使其充分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并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 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一、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根本目的,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根本要求的教育活动。高校应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时期,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导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全党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4]。目前的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复杂多变, 而涉及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因此, 搞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度较高, 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规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思想还不成熟, 极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 可能导致其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出现偏差。因此,在高校中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切实落实好意识形态安全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通过立德来培养人,通常指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新时期深入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目标和发展方向。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氛围。

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高校中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工作,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规范,并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6]。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切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也是高校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新使命和新要求。根据这个目标,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高校在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 需要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变的政治背景之下, 高校应着力把握好政治方向和立场,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强化教育引导、重视实践养成, 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 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引领, 力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 应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方面的工作, 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并利用多种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2.需与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更多地体现在发展的质量上,为此,必须要重视发展的质量问题,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7]。在当今时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面对供给和需求产生新矛盾的时候,应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精准施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从大学生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变化出发,从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正确认识和对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来解决各种矛盾。

3.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融合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成为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中国梦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也体现了新时代所有中国人的信念和追求。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引领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追求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利益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描述,不仅仅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更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契合的。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牢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才干,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状况,探索新时期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查阅资料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到部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主要手段,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1.教育模式相对稳定且内容丰富

近年来,全国的高校都在积极致力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重点,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模式。与此同时,高校还通过实行基础课程全覆盖与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且完善的教育模式。

(1)采用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为重点的教育模式。目前,高校均依托现有的“大思政”格局,不同程度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模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其中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全覆盖,让学生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思政课“三进”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思想和新方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性和认同感[8]。这种模式的教育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丰富,以及学时充分,是目前占主流的教育模式,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培养和塑造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尤其是通过开展专题思政课教育活动,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同时引导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状态迎接新学期,部分高校组织学生深入开展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目的的“开学第一课”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教师从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近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学生则通过畅谈自己假期社会实践的经历和感受,感恩国家的发展进步给个人带来的巨大机遇。此次活动将思政课的教学优势切实转化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2)推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为补充的教育模式。除了重点打造思政教育理论课之外,还有部分高校积极推行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成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力补充,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聚焦时政,采用多种手段来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大学生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教育践行的具体方法等。与此同时,各大高校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了学术论坛、文艺汇演和知识竞赛等多种令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以践行。

2.教育平台拓展迅速且协调发展

新时期,高校更加注重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平台,从而使教育形式愈加变得多样化。绝大多数高校均实行理论教学平台与实践教学平台相联动的教学模式,两个平台既分工负责,又有机整合,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在这种双平台的教育形式中,理论教学平台负责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将课程思政全面引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平台成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实践教学平台则通过提供实践活动机会,积极帮助大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包括家庭、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的全员育人的强大教育合力。

(2)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所采用的这种包含理论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在内的双平台联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多数任课教师往往从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及法制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展课程的规划和安排;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着力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目前,高校正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部分课程的授课模式改为线上线下混合进行,虽然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课程思政工作仍然有条不紊的进行。部分教师在线上授课过程中,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读校训,将人文理念、家国情怀等内容融入课堂,并在课余时间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同大学生保持联系,帮助其保持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3.教育效果初步显现且受到认可

(1)教育效果逐渐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要求在全社会、全体民众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所共同接受和倡导的主流思想。借此时机,各大高校纷纷采取行动,积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塑造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并且坚持朝常态化、长效化的方向发展,教育效果逐渐凸显出来。例如,在高校积极开展主题为“践行核心价值观、逐梦青春正能量”的教育实践活动,并邀请社会知名的学者为高校师生做主题报告,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如,组建雷锋志愿服务队,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宣讲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推动构建正义温情、友爱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秩序,以期能够推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认可程度逐渐提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都十分认可,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愿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尤其是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优秀大学生的代表,他们勇于担当、无私无畏,能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携笔从戎,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守边;有的顽强拼搏,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有的埋头科研,以实干和创新投身强国建设,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青春赞歌。

四、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实践,发挥实践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应该加大力度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1)强化校内的实践活动环节。大学生校内的实践活动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配套的, 也是对理论课的有力补充,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要重视和加强思政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将思政教育元素引入课堂, 还可以通过课下举办思政论坛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在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 高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及文艺汇演等方式,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 并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2)拓展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注重安排校内实践活动的同时,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到校外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积极推进建立校外育人平台和实践基地。例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三下乡”活动[9];利用节假日带领大学生深入到社区、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场所,开展奉献服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切身实地地理解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激发其爱党、爱国和爱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

2.多措并举,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总体来说,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单一并且流于形式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教育工作的效果。为此,高校应努力创新,开拓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1)积极倡导“理论+”的复合教育方式。“理论+”的复合教育方式是近年来高校对传统的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方式进行的有力尝试和变革, 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之上, 融合实践与实训, 融合现代技术手段, 融合校内外资源, 全方位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集合各方力量, 形成师生间的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理论+”的复合教育方式在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同时, 又注重与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即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2)深度开发和应用新媒体技术资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也深入大学校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新颖等特点,有利于人们及时获取各类信息[10]。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得到了创新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课堂界限。微信、微博、QQ与抖音等社交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平台。高校应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积极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和普及,以期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价值引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作用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群体当中,榜样起极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会带动身边的人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重点挖掘、积极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先进典型的光荣事迹,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全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1)促进学生党员与学生干部率先垂范。高校中的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个体, 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群体[11]。他们往往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 同时有着良好的政治觉悟和高度的责任感, 成为联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他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举止也会对身边的同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注重和加强大学生党员和大学生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高校可以通过系统培训、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与建立健全考评机制等手段, 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良好的行为和品格对周围的同学产生示范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加强对先进典型与事迹的宣传报道。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应注重加强对先进典型与先进事迹的相关宣传与报道,彰显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优秀践行者,不论其是道德模范、榜样人物,还是本校的师生员工;不论其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从而产生榜样的思想引领作用,并产生群体效应,带动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

五、结 语

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这项工作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能够促进形成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高校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并构建有效的教育路径,切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四有”新人。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