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涧大龙潭水源林州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

2023-03-09时国彩

绿色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群系温性阔叶林

杨 勋,时国彩

(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2.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涧管护局,云南 南涧 675700)

1 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指依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水体或海域,有计划的划出一定面积开展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物种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它既是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又是开展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3~5]。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而植物群落类型的划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的基础[6,7]。

南涧大龙潭水源林州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01年经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面积1073.0 hm2。相关学者从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8]、保护价值及效益评价[9]、植物资源与区系等[10,11]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但未见该保护区植被调查研究的报道。2018~2020年,笔者牵头开展了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工作,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对保护区植被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区域概况

大龙潭保护区地处南涧县东部的无量山北端东北、哀牢山北端偏西结合部,位于宝华镇和无量山镇交界的大龙潭,地理坐标东经100°32′25″~100°35′52″,北纬24°52′ 46″~24°55′24″[12]。保护区面积1073.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48.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5%;缓冲区面积288.3 hm2,占26.9%;实验区面积436.0 hm2,占40.6%[8]。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属小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龙潭水库水体湿地生态系统及以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白鹇(Lophuranycthemera)、猕猴(Macacamulatta)等为代表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9,13]。

保护区东西长5.8 km,南北宽4.7 km,最低海拔2130 m,最高海拔2837 m。地貌属剥蚀中山山地地貌,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兼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54.4 h,年平均气温15.8 ℃,极端最高气温29.0 ℃,极端最低气温-1.4 ℃;无霜气305 d;年降雨量748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相对湿度65%。森林土壤为红壤和黄棕壤2种亚类,土壤质地为壤土[14]。

保护区中部有大龙潭水库,始建于1956年,水库总库容203.7万m3,属南涧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位于红河流域元江水系和李仙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区内主要河流有元江水系的保邑河、兔街河,李仙江水系的红木寺河。

3 调查内容及分析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和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植被进行全面调查,共设置6条调查线路,横向抵达东西,纵向贯穿南北,覆盖各个海拔层次、各种生境类型。以2016年完成的南涧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15]中的小班优势树种为主要依据,在线路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植被类型保存完好、典型的地段设置植被调查样地,共设置15块样地。样地规格为:乔木林20 m×20 m、灌丛10 m×10 m、草丛2 m×2 m。对样方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进行调查。对乔木层胸径≥5 cm的活立木进行每木调查,记录其种名、胸径、树高;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植物种名、平均高、多度等。

保护区植被分类遵循《中国植被》[16]《云南植被》[17]分类体系进行。植被分类系统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植被分类原则,即主要以综合植物群落自身特征为分类依据,并考虑群落的生态关系[18]。采用植被型、群系、群丛3个基本等级,高级单位为植被型,并设置亚型作为辅助和补充,中级单位为群系,基本单位为群丛[19,20]。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被类型

依据植被分类原则、单位和系统,将保护区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6个群丛。详见表1。

表1 大龙潭州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类系统

4.2 各群系面积统计

保护区内8个群系(高原湖泊挺水植物由于面积小,未纳入统计)面积1035.2 hm2,面积最大的是元江栲林,面积404.1 hm2,占39.0%;其次是华山松林,面积221.7 hm2,占21.4%;面积最小的是高山栲林,面积44.6 hm2,占4.3%。详见表2。

表2 大龙潭州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面积统计

4.3 植被类型特征

4.3.1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代表性植被,几乎遍及热带山地和整个亚热带区域。保护区地处无量山与哀牢山北端交汇区域,属于中亚热带气候带,海拔为2130~2837 m。常绿阔叶林在保护区分布较为广泛,因人为干扰严重,低海拔以及开阔平坦区域多数被华山松、云南松替代。主要为各种壳斗科乔木被砍伐后萌生形成,多为萌生栎林,该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分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个植被亚型,有元江栲林、高山栲林、多变石栎林3个群系。

4.3.2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具有次生性质的非地带性植被。保护区内落叶阔叶林较稀疏,以尼泊尔桤木(Alnusnepalensi)、杨(Populusspp.)、槭(Acerspp.)等为主,季相变化明显,全部都是冬季落叶。有暖性落叶阔叶林1个植被亚型,尼泊尔桤木林1个群系。

4.3.3 暖性针叶林

暖性针叶林遍布云南亚热带各地,保护区内2130~2650 m海拔范围均有暖性针叶林分布。有暖温性针叶林1个植被亚型,云南松林、华山松林2个群系。

4.3.4 灌丛

受气候条件限制以及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保护区内灌丛不易恢复为森林,有暖性灌丛1个植被亚型,次生灌丛1个群系。

4.3.5 草甸

保护区内草甸分布较少,偶有缓坡向阳且近沟谷区域分布有小面积的草地,主要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因放牧等人为干扰严重,难以恢复为森林,具有较强的次生性。有次生草地1个植被亚型,次生杂草草地1个群系。

4.4 植被分布

4.4.1 水平分布

保护区位于无量山北端东北、哀牢山北端偏西,处于红河上游礼社江汇水区。气候属我国西部型的季风气候,由于纬度偏低而海拔高,属高原型气候。根据《云南植被》区划系统,保护区范围植被区为: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ⅡA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ⅡAii 高原亚热带北部常绿阔叶林带,ⅡAii-1滇中、东高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区,ⅡAii-1a 滇中高原盆谷滇青冈林、元江栲林、云南松林亚区。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保护区内保存面积较大,主要为元江栲林、高山栲林,是保护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人工起源的华山松林在保护区内分布广泛,云南松林零星分布。保护区边缘区域多为暖温性针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多分布于保护区中部区域。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不明显。

4.4.2 垂直分布

保护区内海拔相对高差707 m,海拔跨度不大,但由于坡度、坡向及水热环境的不同,各种植被类型交错分布。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出现暖温性针叶林、暖温性落叶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暖温性针叶林:以华山松林为主,分布海拔2130~2650 m,集中分布于保护区西端、东南侧一带及北面,多为坡度较为平缓区域。云南松林零星分布于大龙潭水库西北侧与大龙潭村间海拔2400~2600 m区域。

暖温性落叶阔叶林:以尼泊尔桤木林为主,集中分布于保护区湿热条件较好的2200~2700 m海拔沟谷区域,面积不大。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大龙潭水库汇水区2450~2837 m海拔范围。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2500~2837 m,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混生,在沟谷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4.5 主要植被保护价值评价

4.5.1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内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以元江栲林为主,伴有少量高山栲林。元江栲林分布区域生境潮湿,在保护区内也有明显体现,如在阴坡或近沟谷区域的元江栲林长势更好,群落结构相对更完整。由于人为干扰严重,特别是砍取硬栎木作为薪炭,以及林下放牧等影响,保护区内原始状态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已很少见。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以及暖温性针叶林共同成为大龙潭水库汇水坡面的重要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其水源涵养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虽然该类型森林多为萌生栎林,但其群落结构比较完整、群落盖度较高,只要减少人为破坏,加强保护,该植被类型逐步恢复为成熟林后,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功能将有很大的提升。

4.5.2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保护区内分布较广泛但不连续,多为萌生栎林,混生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该类型植被分布区域生境偏干,土壤相对贫瘠,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在短期内恢复。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5.3 暖温性针叶林

保护区内暖温性针叶林以人工华山松林为主,伴有少量云南松林。华山松林面积较大且连续分布,在保护区内已形成成熟稳定的植被群落。云南松林零星分布,面积较小。暖温性针叶林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华山松的种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林木还是很好的用材木料,且暖温性针叶林林下还有丰富的野生菌类等资源,应给予重点保护。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1)保护区共划分为6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9个群系、16个群丛,植被类型多样。

(2)保护区植被保存完整,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不明显。随着海拔的变化,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不同的群落之间既有明显区别,也有相互交叉重叠,植被垂直分布较为明显。

4.2 讨论

(1)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交错分布,因人为干扰严重,植被次生性明显,通过保护,逐步恢复为原始植被的可能性较大。建议加强管理,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保护区内的原生植被。

(2)保护区多样的植被类型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保障南涧县城及周边居民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好原生植被基础上,对局部生态脆弱区域、受破坏的森林植被进行修复,提升保护区生态安全维护功能,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争取各级主管部门支持,推进保护区标准化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科研能力,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群系温性阔叶林
贵州湄潭湄江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研究认为温血动物出现于2.33亿年前
唐山市湿地植物资源研究
2016年~2020年新源县不同草地类草原载畜量的变化及经济效益分析
论酒性绽放与人性澄明的四重关联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世界之窗 钱江源,探路国家公园
南阳市湿地植物资源现状
阔叶林培育及保护对策
关于宜阳县湿地资源调查若干问题的解析
台风干扰对天童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