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规建优一体化的居民小区场景5G覆盖方案研究

2023-03-09樊正茂赵婧戴俊吴正华

广东通信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宏站室分居民区

[樊正茂 赵婧 戴俊 吴正华]

1 引言

随着5G 建设的逐步推进,深度覆盖问题逐渐显现,其中以居民区最为明显。以某中部城市为例,4G 室分场景建设中45%以上为居民小区场景,建设方式根据业务热点情况采用室分/射灯/EM &Book(小微站)等方式,各有优劣,成本差异较大。5G 时代,如何兼顾质量效益,精准推进提升居民小区场景5G 覆盖水平,是下一步建设考虑的重点难点问题。

2 现状及挑战

(1)居民区是加强5G 深度覆盖的主要场景

当前,城区县城5G 倒流流量中,居民区场景占比超40%以上,且以2.6 GHz 单模用户为主。另一方面城区低驻留栅格主要集中在居民区、写字楼等密集区域。从站距分布情况看,相较其他场景,居民区场景空间大,站址获取困难,站间距相对较大是弱覆盖的主要原因。

(2)居民区5G 与4G 解决方案差异

4G 时代居民区部署方案主要采用宏微室混合组网实方式,即优先宏站覆盖,后进小区/楼宇射灯天线对打兼顾电梯方式。5G 宏站AAU 设备在天线增益、立体覆盖、设备尺寸等维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区5G 宏站覆盖优势会进一步放大。

(3)居民区场景室内覆盖评估缺有效手段

4G 时代5G 弱覆盖主要通过MR(覆盖测试)、MDT(路测)分析。考虑居民区场景MR 弱覆盖分析准确性不高,5G MDT 无法采集,4G 周期性异系统测量方式技术效果准确、操作方便,但当前尚无统一标准、厂家支持情况不一。当前,城市城区700 MHz 基站仍在建设过程中,5G 室外对于室内覆盖的效果的评估主要通过仿真,并参考前期县城测试情况进行估算。即使700 MHz 上线后,现场逐点测试排查,一方面投入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室分楼宇复杂多样,现场测试结论受多因素影响,数据准确性难以验证。

3 规建优一体化的5G 覆盖方案

(1)总体思路

基于当前居民区场景5G 网络建设难点痛点,本文从规划、建设、优化等多方位提出创新多手段支撑室内深度覆盖规划建设,高效低成本做好室内外协同。

总体思路,优先采用700 MHz+2.6 GHz室外覆盖室内,对于室外无法覆盖室内,确需建设室分的物业点,基于室外覆盖室内效果评估,一是逐楼宇评估,精准规划建设;二是居民区错频天线对打、采用AAU/一体化微RRU/RRU+大张角方式进行覆盖等低成本高效建设方案;三是采用错频方案,解决室内外干扰问题。

(2)规划:逐楼宇评估,精准确定建设需求

采用线上基于数字孪生仿真映射+线下测试多方式结合,逐楼宇综合评估建设需求。

①线上:基于数字孪生的仿真映射和实时参数调整,楼宇覆盖评估可视化。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数字孪生的楼宇覆盖示意图

②线下:逐楼宇测试记录居民区高、中、低典型楼层的覆盖电平、2.6 GHz 及700 MHz 上传下载速率。

③综合仿真测试结论及周边宏站分布情况,确定楼宇5G 覆盖需求。

(3)建设:多手段组合低成本高效建设

①优先宏站进居民区

优先推进宏站进居民区,选址多层楼宇选楼顶抱杆方式建设宏站,利用AAU 立体覆盖优势,采用垂直大波宽角和下压机械倾角方式,低成本高效解决小区覆盖。

典型场景:高层与中低层楼宇混合。多层及高层楼宇从30 m~100 m 高度均可使用楼顶AAU 向下照射覆盖的方式。通过中低层的楼顶站,利用高度差,AAU 可斜向入射覆盖300 m 远。同理,中高层居民区,在高层楼顶使用AAU 斜向下入射覆盖中层区域,也可以实现较好的覆盖效果。

②其次采用AAU 合围方式

相比宏站进居民区方案可以免入场,相较传统天线对打方式,减少馈线、功分器等分布式系统的功率损耗(约50%),把功率全部用于有效覆盖,能效比最高,节能低碳。同时,AAU 大带宽和多通道能力既满足了居民区高容量需求,相比其他方案极大提升了室内用户体验,实现了室内外体验一致和5G 跨代体验。

典型场景:小型多幢高度相近高层,楼宇大于20 层,楼间距40~50 m,采用64TR AAU设备,四角外部合围方式。AAU 近距45 度旁瓣覆盖40 m,远距主瓣斜向覆盖300 m,约3~4 栋高层,增益24.5 dB。如图2 所示。

图2 典型场景AAU 合围方案示意图

③AAU 合围+内部微站/天线对打

中大型居民小区,不能入场的无法通过外围的宏站完全解决内部覆盖问题。可入场情况下,除了常规的天线对打等手段外,在使用AAU 覆盖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完成联合覆盖。

典型场景:外部已具备部分宏站可覆盖居民区外圈时,居民区内部可采用中间开花(S111)方式,或采用划分小方格对打方式,站点选择优先较高楼宇。

④参数设置

站点为高层楼顶站时,建议垂直优选波宽25°,兼顾底层覆盖,中低层楼宇可考虑12°或6°。

当站点为地面杆专项覆盖居民区楼宇站点时,覆盖目标为中低层楼宇可优先使用垂直6°或12°;覆盖目标为中高层楼宇且距离小于100 m,建议优选垂直25°。

楼顶站,向下照射覆盖时,需压低机械下倾角。具体倾角角度根据楼高,20~30层楼,建议12~18度机械下倾角;如果选择加站的楼宇低于小区内其他楼宇,建议6~12 度(机械)。

地面杆专项覆盖高层时,机械角安装件反向安装,设置负倾角斜向上覆盖高层。例如波宽选择垂直25°覆盖高层时,电下倾默认6°且无法调节,机械下倾角建议-6°以下,确保高层覆盖。

水平向角度设置默认均为105°或110°,在居民区专项覆盖的AAU 调优时,可以通过降低水平波宽角,实现重叠区域干扰控制或部分弱覆盖区域信号增强。

⑤试点应用情况

某中部城市某小区,占地面积约0.12 km²,共计37栋居民楼,平均住宅高度56 m,覆盖3 222 户居民,常驻人口约1~2 万人。小区范围内共有1 个5G 宏站,1 个4G宏站+21 个4G 天线对打;小区中心区域5G 弱覆盖,整体4G 倒流现象明显,5G 分流比为24.02%。采用AAU 合围方案后,RSRP 提升11.2%,5G 日均流量提升40%,5G 倒流下降38%左右,投资节省11.1%。

(4)优化:降低5G 同频干扰,提升网络性能

中国移动5G 2.6 GHz 采用室内外同频组网,在信号重叠覆盖区易产生同频干扰,导致SINR 值下降,影响客户体验。当前针对不同场景,抑制同频干扰主要方法和手段有:

①场景1:周边道路覆盖良好,专项提升居民区室内覆盖的站点。

建议优先边缘位置选点面向居民区内部覆盖,可有效降低信号外泄问题。

②场景2 :站点在小区内楼顶扇区,主波瓣视距直视可见范围内。

建议两扇区距离不小于250 m;视距不可见,有楼宇遮挡场景主瓣相向扇区距离不小于150 m;实际落地部分特殊场景(点式楼、密集楼宇)距离偏小情况下可通过常规方式(调整机械下倾角及功率)及波束优化方式,水平窄波束减少主瓣水平交叠区域,垂直窄波束调整量扇区的高度上错位。

③场景3:中低容量场景。采用室内外错频方案,降低同频干扰。

室外宏站采用2 515~2 575 60 M带宽,室分采用2 555~2 615 60 M 带宽,SSB(同步信号)室分侧配置在高频,在重叠覆盖区减少同频干扰,提升室内用户感知。根据中部某城市初步试点,流量提升0.6%,上下行高价编码比例大幅度提升(底噪也下降到-110 dBm,每Hz 下载速率提升24%)。

④场景4:高价值场景。采用CoMP(协作多点)多小区联合收/发、基于3D MIMO 波束赋型空域降干扰等手段,降低重叠覆盖区干扰,提升性能。

4 总结

本论文主要提出一种从规划、建设、优化等多方位采用创新多手段支撑室内深度覆盖规划建设的方法,为提升居民区场景5G 网络规划建设精准性提供思路及参考。本论文的主要思路及成果已完成初步试点应用,后续根据工程建设情况,进一步验证完善。

猜你喜欢

宏站室分居民区
高负荷场景FDD网络室内外同频组网方案探讨
5G 传播模型仿真分析
新型数字化室分的研究及应用
“熊”视眈眈
基于铁塔公司宏站无线配套建设策略的研究
集萌社
是谁让危险品企业埋伏居民区?
室分多系统合路建设实践与初探
一种室分设计新规则的研究
居民区WCDMA网络深度覆盖解决方案